故事

位置:首页 > 故事 > 原创故事

他们,才是最值得追的星!

发布时间:2022-03-13 06:36:40

  一个民族,千百万人里面才出一个天才;人世间数百万个闲暇的小时流逝过去,方始出现一个真正的历史性时刻,人类星光璀璨的时辰。

  ——斯蒂芬·茨威格《人类群星闪耀时》

  从小到大,我们听说过无数“明星”,见证过他们的一时璀璨和逐渐黯淡。

  在人类时间的长河中,也有那些永远闪烁、永远照耀我们的“明星”。他们在自己的岗位上做出了卓越的贡献,造福无数人,留下了不朽的传奇

  何为“偶像”?偶像就是人们梦想成为的人。而这些不朽的“明星”,就是最值得我们学习和成为的“偶像”,也是最值得我们追的“星”。

  开学第一天,找到自己心中的那颗星,然后努力像TA一样闪闪发光吧——

  袁 隆 平

  他是“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是世界上第一位将水稻的杂交优势成功地应用于生产的科学家,为我国粮食安全、农业科学发展和世界粮食供给作出了巨大贡献。

  20215月22日,袁隆平院士永远地离开了我们。噩耗一出,举国悲恸。“禾下乘凉梦”感动无数人,他留给我们的科研成果和精神财富永不消逝,大家对他的感恩与怀念也永不止息。

  而袁隆平不光是水稻专家,也是一个不断学习、不知疲倦、开玩笑的“老顽童”。他永远积极向上,永远热情真诚,从杂交水稻到小提琴、排球、踢踏舞,再到一口流利的英语……他值得我们永远铭记,永远学习。

  张桂梅

  张桂梅曾创办全国第一所全免费女子高中,帮助1800多名贫困山区女孩圆梦大学,至今仍拖着病体忘我工作,被孩子们亲切地称为“张妈妈”。

  云南丽江华坪女子高级中学,是一所大山里的免费女子高中。就是这所高中,创造了当地的教育奇迹:它的历史很短,招收的大多是贫困、辍学或落榜的女学生,全校高考上线率、升学率却连年高达百分之百,本科上线率稳居丽江市前列。

  2021年6月29日,“七一勋章”颁授仪式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张桂梅获颁“七一勋章”,并作为代表发言。她字字铿锵地说:“只要还有一口气,我就要站在讲台上,倾尽全力、奉献所有,九死亦无悔!”

  几千名女高学生的命运因为张桂梅而改写,她们走出大山,未来充满无限可能;万千网友也被张桂梅校长的奉献和坚守深深打动,将她视为精神偶像。

  而张桂梅也有自己的偶像,江姐就是她的人生偶像。张桂梅曾把头轻轻靠在江姐扮演者的肩上,让心目中的英雄离她更近一点。这个小小的细节让很多人潸然泪下——坚强伟大如张桂梅,依旧有一颗如此纯真如此柔软的心啊。

  钟南山

  17年前,他说:“非典元凶不是衣原体,而是病毒。”17年后,他说:“存在人传人。”顶住压力和非议说出真相,是科学的研判,更是铁肩的担当。作为国家公共卫生事件的推动者,钟南山不仅在疫情来临时披挂上阵,更对民生福祉数度建言,他救治的不只是病患,而是苍生的信念。

  85岁的钟南山,至今依旧坚守工作岗位。除了拥有了不起的专业学识、无私无畏勇于担当的精神,钟南山院士还因为与年龄不相符的强健体型频上热搜,令众多网友惊叹又钦佩艳羡:钟南山85岁的体型,我这25岁的都自愧不如……

  院士的头脑、运动员的体魄、战士的意志、国士的担当……钟南山院士是当之无愧的国家脊梁,是民众的定心丸,也是值得我们追随的国家之星。

  国士无双,致敬钟南山院士,致敬最美逆行者!

  陶勇

  面对去年的那场震惊全国的恶性伤医事件,陶勇自称经历了人生当中最黑暗、最沮丧的时刻,可是当记者采访他问到有关凶手的问题时,他说“大家说你怎么不恨他啊,说你真是菩萨心肠,这其实是特别大的误解,你在路边被一个大石头绊倒了,说你去对着那块大石头猛踢它几脚,就会更好吗?”这样的通透的态度,让大家不由感慨万千。

  在陶勇医生的行医生涯中,他挽救过很多在失明边缘的人,让他们重新获得光明和希望,也给很多患者都减免过医药费,帮他们垫过钱,尽他所能去帮助他们。这其中,有因为眼底黄斑病变,花了快20万病情却丝毫不见好转,一家老小还指着他挣钱吃饭的孙兴豪;有严重驼背、深眼窝,白内障特别重,手术只能用垫子垫着腿做的王阿婆;有从13岁开始患眼病,为眼睛奔波了11个年头的唐山姑娘闫迎……

  他们说,陶勇医生是他们在被命运击溃前,最后的那一线希望。

  “这一路上,很多患者的故事,很多你读过的医学前辈的故事,很多你曾经救治过的患者,他们摘下纱布的那一刻的那些故事,会汇聚成点点滴滴,就像路边的灯一样指引着你,不停地往前走下去。”陶勇如是说。

  正因如此,虽然被伤事件迫使他的人生转变了方向,但是一直坚持的以仁心做事的信仰,从未改变。他说:“初心放在最大的诱惑和最深的伤害里才能检验其珍贵——我不是神,但愿意继续发出我的微光。”

  樊锦诗

  樊锦诗说:“此生命定,我就是个莫高窟的的保护人。”

  她是备受宠爱的江南闺秀,也是风华正茂的北大高材生,却奉献了大半辈子的光阴,守护着荒野大漠的七百三十五座洞窟。人们亲切地喊她“敦煌的女儿”,她却说,我其实也想过离开。然而,在每一个荆天棘地的人生路口,她都选择了——坚守。

  没有樊锦诗,就没有今天我们看到的莫高窟。六十岁接手敦煌研究院,就面临文物保护与旅游业发展之间不可调和的冲突,莫高窟告急!她如何奋力保护莫高窟?

  她积极寻求国际国内合作,以先进技术和理念保护石窟遗产,推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数字敦煌”工程,被季羡林先生赞为“功德无量”。

  “我感觉自己是长在敦煌这棵大树上的枝条。我离不开敦煌,敦煌也需要我。只有在敦煌,我的心才能安下来。我为敦煌尽力了!不觉寂寞,不觉遗憾,因为它值得。”——樊锦诗

故事相关阅读

故事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