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

位置:首页 > 故事 > 原创故事

亲近忏云律师【回首漫长与艰难的光明路 连载之二十七】

发布时间:2022-03-19 19:58:02

  往期目录(点击每期进入)

第01期   第02期    第03期    第04期  第05期   第06期    第07期     第08期第09期   第10期     第11期     第12期第13期   第14期     第15期     第16期第17期   第18期     第19期     第20期第21期   第22期     第23期     第24期

  第25期   第26期

  点绿色小喇叭收听文章语音

  (……接上期)

在参加过煮云法师的大专精进佛七,对弥陀佛七有了实践经验以后,内心觉得“弥陀法门"应当是自己一生坚定专修的方法了。当时在这心理背景下,我开始注意台湾岛内专修“弥陀法门"的僧门大德。早先是经由几位法友的推荐,个人才得知台湾有位专修净宗,又老实实修、严持戒律,极为推崇印光大师与弘一律师的忏云律师(以下称忏公)。后来,又在亲近广钦老和尚的因缘下,得知忏公也非常地恭敬、推崇广钦老和尚。在三十多前(C.E.1975~1985间),个人在学习佛法的心境上,是相当地崇敬印光大师与弘一律师。这除了受陈慧剑居士著作的《弘一大师传》的影响之外,主要是感到在佛教界愿意真实实践佛法的人,实际上是不多,所以心中非常景仰老实修行佛法的大德。基于对印光大师与弘一律师的崇仰,还有个人与广钦老和尚的师徒因缘,加上对老实修行佛法者的景仰心境,在参访过煮云法师以后,个人决定前去参访、亲近忏公,从大德的教导而得法益。在七十年代的台湾佛教界,针对大专青年的佛教活动,主要是煮云法师的大专精进佛七,还有忏公举办的大专青年斋戒学会。因此,在连续两年参与了煮云法师的大专精进佛七后,来年随即参加忏公的大专青年斋戒学会。当年大专斋戒学会的活动,男性青年多在忏公住锡的南投水里莲因寺,而女性则多是在嘉义义德寺举行。记得第一次前去莲因寺,是在寒假期间举办的斋戒学会活动,那一期的学员约有一百二十多人参加。当时个人为了多了解忏公及环境,决定提早几天前往莲因寺。从台北一早出发,经过辗转几次的转车,终于在日落时分抵达莲因寺。一进寺门,寺内宁静的氛围让人感受很深。在前往莲因寺前,个人曾参访过的寺院,大都是整天有着来往不息的信士及香客。广纳十方人的寺院气氛,迥然不同于以专事潜修为主的莲因寺。特别是莲因寺中的摆设,有着一般寺院所没有的书卷气,还有处处清心雅致的书画法语,打扫得一尘不染的整洁环境,真的不同于大多数的佛门道场。特别是念佛堂上,供奉的西方三圣像,是由忏公亲手绘画,清雅、大方的用色,庄重、朴素、祥和,让人倍感仰慕之思。目前这一组忏公绘作的西方三圣像,早已流传海内外,广为念佛弟子供养了。虽然莲因寺不算大,但是整体的格调与氛围,像是洁净优雅的幽谷清兰,静谧宁和的散发出清香,让人心清、平和与赞赏。当天晚间的静修,我见到了心仪许久的忏公。忏公的气质,是望之清雅慈和,近之则中实俨然,有着中国读书人的书卷气,还有儒生的君子风范。除此之外,稍带点实心人的坚执与木讷。莲因寺的清幽环境与书卷气息,已经相当吸引知识青年与文人雅士,加上忏公的道风摄受,无疑是很受知识青年的敬仰,当然我也是众多仰慕者之一。在结识忏公之前,个人已经学法几年了,并且前后亲近了广钦老和尚与煮云法师,在“弥陀法门"的修学上,也算是有了实践的基础与些许体会。接着,又在崇仰印光大师、弘一律师的心境下,前往参访、亲近持律实修的忏公,当然心中在敬仰之外,不免有着若干的期待。什么期待呢?期待忏公是位真参实修的大德,并且是位有朝一日可依止出家修行的师父。个人是在崇仰与期待的心情底下,进了莲因寺的大门。广钦老和尚、煮云法师与忏公,都是主修“弥陀法门"。三位大德不同的地方,是忏公多了些密法的修行,但不是学习“密宗"的人。此外,相较于广钦老和尚、煮云法师来说,忏公是多了浓浓的书卷气息,还有文人雅士的艺术格调。这可从整体道场的细致摆置及优雅设计中,具体地显露出来。广钦老和尚像是浑然天成的朴质玉石、山谷清泉,煮云法师如同粗粮做的北方窝头般实在无华,而忏公则犹如细细雕琢的玉器、精心栽种的清兰松景,三位大德有着朴拙、细致的不同。忏公学风细致,应当是细心守持净戒的修为表现,处处着眼、事事谨慎、时时用心之下,影响所及自然会形成严谨、细致的道风。再加上文人的书卷艺术气息的影响,遂在当时佛教界成为独树一帜的忏公道风、莲因风华。个人刚到莲因寺,在参加当天晚课时,即发现到忏公引导的礼佛方法,有其特有的韵律与风格,不仅是将唱诵佛号与礼佛的动作结合在一起,在佛号的唱诵音韵和节奏上,更是不同教界通传的模式。低沉、缓慢、稳重的音韵及节奏,搭配轻缓、沉稳的礼佛步奏,确实可以在礼佛时让人达到摄念、静心的效果,大大不同于一般念佛法会诵唱的清丽、热切。忏公特有的礼佛与念诵,是一种清修、静修、沉寂的风格,不是通俗大众活动的品味(……未完待续)

  .END.

 更多有关修行之路  点击查看↓↓↓ ? 修行的“技巧”? 佛教的修行是“无为”吗?? 修行人正确的心态是什么?? 皈依前的正确心态是什么?? 要怎样做到“修行在日常”?欢迎转发朋友圈利益更多人支持我们请点右下方“在看”哦~

  文章选自第33期《正法之光》第13~14页,由纽约书记组记录 随佛禅师 2013 年 4 月 21 日于麻州波士顿东北大学演讲的部分内容。

  除特别说明外图片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原始佛教任何观点。

  往期精彩回顾 点下方标题进入查阅

  了解这四个字 就能知道佛教的精髓

  宿命论的致命盲点

  人与人之间温暖相处的诀窍

  欢迎将 原始佛教 公众号

  设为星标

  支持我们请点右下方“在看”哦~ 

故事相关阅读

故事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