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

位置:首页 > 故事 > 原创故事

《上帝掷骰子吗?》读后感10篇

发布时间:2021-09-07 11:15:32

  《上帝掷骰子吗?》是一本由曹天元著作,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59.80元,页数:49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上帝掷骰子吗?》读后感(一):打开视野,更新认知

  书很多前读过了,这可能是我读过最好的科普书了,通俗易懂,知识量丰富,对于非专业的人来说,被这本书的故事所吸引,进而了解关于量子力学的历史和知识体系,随着作者经历一遍那个激动人心的时代,与历史人物跨时空的接触,都是这本书给我带来的美好体验。

  在看到这本书之前,从未想过什么是科学,也从未想过什么是决定论,年少时曾经想过如果这个世界如果都是注定的发展过程,哪还有什么意义,然后这些想法也没有在脑海中太多停留,就湮灭了,这本书仿佛把我拉到年少时候,重燃了好奇心,对于世界想多一些了解。

  《上帝掷骰子吗?》读后感(二):一本量子物理史的力作

  二十世纪产生了两大物理学革命-相对论和量子力学。如果说相对论特别是广义相对论是因斯坦一个人在战斗,于荆棘丛生的荒原中开辟出一片物理学的新天地;那么量子力学则是众多科学家携手战斗的典范,从世纪初普朗克提出能量量子假设解释黑体辐射开始,爱因斯坦指出了光的波粒二象性,玻尔抛开麦克斯韦经典电磁理论建立了原子结构的新学说,海森堡和薛定谔分别发明了矩阵力学和波动力学,狄拉克把狭义相对论与量子力学结合起来了,等等。 曹天元先生的著作“上帝掷骰子吗-量子物理史话”是一本关于量子理论发展历史的力作,量子理论是一颗种子,从电磁波和黑体辐射开始生根发芽,经过众多科学家的精心照顾、浇灌、剪枝,终于长成为一颗参天大树。量子理论也是一座蕴藏丰富的金矿,让参与其事的科学家都能挖到自己的金子,留名青史。作者视野开阔、思想敏锐、学力深厚、眼光独到,用优美的文笔为我们描述了那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和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功力深厚、严谨保守的普朗克,始终对自己释放出“量子”这个妖怪耿耿于怀;高风亮节、提携后辈的爱因斯坦,完成玻色-爱因斯坦统计的主要工作却坚持把问题提出者玻色的名字放在自己前面;思想开放、为人师表的玻尔,培养和影响了包括海森堡、狄拉克在内物理学家,不愧为量子理论教父级的人物;年轻气盛、不甘人后的海森堡,风流倜傥、情人多多的薛定谔,目标坚定、不善言辞的狄拉克,玻恩、泡利、索末菲等人的故事让人读来欲罢不能。

  《上帝掷骰子吗?》读后感(三):是粒子?是波?

  一些无关的闲话: 这本书其实收到以后很早就看完了,也有了写一篇书评的强烈愿望;只是那时候忙着复习和考试,没能找出空闲的时间来安安静静地写一篇不将就的书评,所以拖到了现在。

  导语:如果说一本书最基本的要求是什么,我想应该是能为你解惑;一本好书的评价标准是什么,我认为是能带给你哲学上的思考和共鸣。而量子物理史话就是这样的一本好书。

  正文:我所接触到的量子物理,是全部公式化的。我可以轻而易举地写出薛定谔的波函数并且求出它不含时的解,也可以根据态叠加原理来判断各个时刻那只可怜的猫是否依然存活的概率大小,我还可以解释量子跃迁为什么只有特定的能级能够发生,我可以解释氢原子光谱跃迁的选择定则,我还可以......是的,所有的这些只要是了解量子力学的人都能很轻易地做到。就是因为太轻易了所以有时候我会产生一种错觉:这些公式和结论来得如此的理所当然以至于我在使用它的时候毫无敬畏之心;对这些结论背后产生的历史的匮乏又使我常常在使用这些公式和定理的时候感到深深的不安,它是这样!它为什么是这样?最简单的光的本质属性,在没有完全认识到之前我认为它是波,后面专业书告诉我它也是粒子。哦!我知道它是粒子也是波了。所以在这样的过度中,我得到的不过是一个概念性的延伸。从光是波到光既是粒子也是波,仅此而已。(记号,未完待续)

  --------------------------------------------------------------------------

  华丽丽的分割线

  --------------------------------------------------------------------------

  在火车上终于有时间继续写了

  《上帝掷骰子吗?》读后感(四):读后感

  本人对物理很感兴趣,但是对量子物理望而却步,以前试图看过量子物理的有关教材,却以半途而废告终。因此一直以来半脚未入量子之门,只是道听途说一些不知所云的概念罢了。近日有幸参与长尾科技的福利活动,被安利了曹天元的《上帝掷骰子吗?》。在收到书的那一刻,我报的心态是:就当一本小说看吧。想罢便利用每天加班回来的空闲时间阅读。直到看完我才发现,我真的是看了一本“小说”——一本历史悬疑小说。作者用生动风趣的语言描述将我带进了量子物理发展的整个历史脉络,整个过程有一种影片既视感。尤其是波粒的三次大战,跌宕起伏的故事给人一种又紧张又期待的感觉。整本书看完,觉得自己是追更了一部HBO历史剧。说完阅读体验,非常有必要说一下自己在认知上的收获。就如我刚开始说的,自己对量子物理是又爱又恨,爱它如天降神兵,救人类于落后;恨它如混沌天书,视你我为愚昧。而读完这本书后,我突然有种“解恨”的快感,才发现量子物理也可以如此有趣。读完以后的第一个收获就是对量子物理的基本概念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和理解,而不仅仅停留在知道的层面。作者利用有趣的例子和插图形象地讲明了许多概念和现象,比如利用打兔子的比喻说明了光电效应,让人记忆犹新,印象深刻。第二就是,作者通过插播的饭后闲话讲述了许多科学家的故事,让我突破了对诸多科学家的固有印象。对科学家的印象一般都是神一样的存在,而本文则讲述了许多有血有肉的科学家,让我倍感亲切,反而对物理的兴趣更加浓厚了。第三个感受,作者引用了很多的参考文献资料,很多故事都是有来源有依据的。为什么在这里我要强调一下这一点呢?因为作者在本文中提到的很多故事都会或多或少与我印象中的不同,甚至是颠覆了我的印象,这很容易给人一种为了吸引眼球而编写的感觉,再加上作者的文风是小说体,语言有些夸张。但是,作者真真切切是参考了很多的文献资料。最后,我想说说我的一点期望。本书很好地完成了科普的任务,但是对物理知识的讲解不够深入,俗话说的不解渴。望作者后续可以出一本书,继续以这种风格更加深入地(要是能加上哲学的思考再好不过了)讲述量子物理,传播量子物理。或者可以继续将这本《上帝掷骰子吗?》再深入地补充完善。希望这本书越来越好,我将永远是您的读者。

  《上帝掷骰子吗?》读后感(五):在认清现实与自己后我为何还是选择了理论物理。

  宇宙的一生或许就是一个卷缩的时间维。

  探测弦需要的宇宙大小的加速器就像是不可超越的光速一样,它是一个极限,除非绕过去,不然极限决定了人类不可能探究到更小的程度,就像是统一理论的自保措施。

  毕达哥拉斯学派的宇宙完美论并非不对,而是他们只看到了低层次的美(认为星体轨道是完美圆),而真实的宇宙拥有的是更高层次(螺旋式上升)的美(椭圆是因为更精密的更完美的一定规则形成的),所以可以想到,弦理论中一定程度的完美正是其缺陷之一。

  仅仅是因为多年前中学第一次上物理课跟老师的一次互动,就在我灵魂中刻下了模糊的印章。直到如今我才直视我的热爱所在,我的不惜一生之物。我有时候会想意识是什么,是意识更无限,还是宇宙更辽阔?人终究是有限的,或许仅仅因为我们是人类,我们不可能更直观的观察宇宙,我们才永远无法建立最终理论。

  书中很系统的讲解了有关量子力学的历史,其他有关于此的也有所提及,甚至玻色子,引力波,也都加在了最新版中,“中国的时间简史”名副其实。不过仅对于我来说有些地方略显拖沓,相信是作者不愿让读者有过多的压力所以故意放慢节奏并附有辞藻修饰来增强段落感。

  从牛顿经典力学到二十世纪初的量子力学与相对论的一代盛世,再到后来的隐变量理论,多世界理论,系综,宇宙暴涨模型,量子电动力学与量子色动力学,还有如今风靡一时的M理论。每一个都谈得上美得不可方物,可能在很多理科生眼里,都有着旁人不可理解的动容光芒。区区人类之躯,就相形见绌的多了。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为什么选择理论物理,虽然我不得不承认我有些不自量力甚至不顾前程,但每每想到宇宙,便不觉得人生这东西有多难有多重要了。

  我有时在想,大多数人类的日常生活,意义何在?世界的本源更复杂还是人类的世界更复杂?人类更了解如何困住人类,所以相比起世界的本源,人类的世界反而更能让人类本身深陷其中。这样看来,人类社会也太没效率了。更何况,常常困住我们的,是自己。到头来人类像是自产自销以极低的效率向前发展。

  不管如何,我相信我会在认识宇宙这条道路上一路到底,即使如今学科分支已经复杂到一定程度,我相信大量的知识积累能产生质变的效果以有助于对主要方向的理解与加深。

  《上帝掷骰子吗?》读后感(六):难得的量子力学科普力作

  前段时间,在长尾微信群里群主推荐了这本书,拿到后,先放在一边,过了好几天才又想起来,于是某天晚上闲着没事打开看,谁知一发不可收拾,连续三天几乎啥也没干,一口气把这本书读完,原来听起来高大上的量子物理居然也可以讲的这么通俗易懂,妙趣横生。以前光知道物理学界一些名人,比如海森堡,普朗克,薛定谔,波尔,麦克斯韦,爱因斯坦,具体他们有什么贡献,牛在哪里根本就不知道,这本书把他们全部串起来了,每个人物都栩栩如生,量子物理的发展也不是哪个人能够创立并完善的,而是一大批聪明绝顶而又刻苦钻研的人共同努力的结果,通过这本书吗,理解了很多以前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作者列举了一些非常基本但却非常重要的公式,考虑到广大读者的数学能力普遍不是很高的情况,作者并没有对这些公式做详细的推导,而是简单明了的写了主要步骤,初中数学基础看起来也没有什么压力,通过公式,很多晦涩难懂的概念豁然开朗,哪里还用去费劲的想来想去,公式摆在那,一切都是那么的自然确切,比如量子理论的不确定性原理,很多人都无法理解,也不知道这到底是意味着什么,但是有一个公式表明不确定性原理的两个量的乘积一定大于某个非常小的常数,事情一下变得异常明朗,既然是大于一个常数,那么其中一个量越小,也就是越确定,另一个量不就越大,也就是越不确定吗?世界刹那间清净了。还有一个经典的例子就是静质量为零的粒子为什么速度一定是光速呢?想必很多人对此想不明白,这时书中拿出一个等式,左边是静止质量和一个常数的乘积,右边是动质量和洛伦兹因子的乘积,因为静止质量为零,所以左边是零,根据相对论右边动质量一定大于零,所以为了保证等式成立,洛伦兹因子必须为零,那么速度一定为光速,是不是一下就简单异常了,只要相对论正确,那么质量为零的粒子速度一定是光速,这是非常严谨的逻辑关系,再也不用朝思暮想了。再就是书中对贝尔不等式的简单推导以及矩阵算法的原理,简直让人大开眼界,尤其是得知这本书是作者在大学本科时候写的,就更加觉得不容易,想当年我读大学本科的时候光顾着看光碟打游戏,对前沿物理可以说一窍不通,而作者不但知道这些知识而且能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写成科普文学,实在是难能可贵,真的希望广大群众尤其是年轻人,学生都去读一下这本书,激起全社会科普热潮,让国家的科学崛起有一个广大肥沃的土地。

  《上帝掷骰子吗?》读后感(七):我们必将知道

  《上帝掷骰子吗?量子物理史话》是作者利用业余时间发表在网络论坛上的作品,因读者反应热烈,进而集结成书并出版。初读此书,使我对科普书籍的印象有了很大的改观。我原以为,大多的科普书籍都是知识多于趣味,讲理多于修辞。但本书作者一改科普书籍风格,采用讲故事的方式增加吸引力及趣味性,使即便像我这种没什么物理基础的人,都被书中环环相扣的故事所吸引,一天就读了五十多页。(我看书非常慢,从来不会一目十行的那种) 看完此书,除惊叹于作者漂亮的文笔之外,更佩服他海量的知识储备。书中对其它领域素材的借用从国外到国内,从古典文学到现代诗歌,从武侠小说到电影话剧,作者无一不是信手拈来,再加上文字上的夸张使用,更提高了我的阅读兴趣,惊艳了我的眼球。 这本书讲的是量子力学的整个发展历史。从古希腊时期德莫克里特斯的原子论,到格里马第提出波动说,进而引出了人们对于“光的本质”这个问题的探索。从牛顿的微粒色散,到惠更斯的光论;从托马斯-杨的双缝实验,到普朗克的量子假说;从爱因斯坦的光电效应,到海森堡的不确定原理、波恩的概率波、到一整套哥本哈根理论……在这其间,作者把波动、粒子这近300年的战争,描绘的刀光血影,剑气逼人。堪比金庸笔下的一场华山论剑,每一次的登场,都演绎的精彩绝伦。同时也让我深刻的了解到,每一位量子论大师的理论是如何建立,又如何被推翻的。打个比方,如果把我以前所知道的量子论知识,比喻成布莱恩笔下关于狭义相对论的,那些零散的面包片的话,那作者为我展示的,就是关于量子力学的一整个时空。它贯穿了我所有的知识点,使我对量子力学有了一个整体的认知。 在这本书里,作者并没有大肆的渲染理论,面对的是大众读者,只需要拥有中学的数学物理水平,都可以理解。即使像波函数坍缩章节里的多宇宙、隐变量、系综、GRW、退相干这些晦涩难懂的理论,在作者深入浅出的描绘下也变得通俗,再加上偏网络化的文字风格,极大的增强了文章的吸引力,激发了科学爱好者的求知欲望。不过话说回来,量子论本身就是一门晦涩难懂的学科,不要说我们这些普通读者,就算是物理界的泰山北斗,不也有着同样的困惑?“上帝掷骰子吗?”这句话不正是代表了爱因斯坦对量子力学的质问和怀疑吗?这其中也不乏有德布罗意、薛定谔、贝尔等等。这里借用费曼的一句话“没人能够理解量子力学”。所以对科学有兴趣的我们,也一定不会被量子论的诡异吓跑!

  《上帝掷骰子吗?》读后感(八):推荐《上帝掷骰子吗?量子物理史话》

  前段时间,偶然间关注了一个公众号,加入了一个微信群,在群里看到了一个赠书活动。事实上很早以前就听说过这本书了,这本书在网上也一直是好评率很高,自己也早就想买来读一读了,但忙忙碌碌的我却始终没有付以行动。 这是全新升级版的《量子物理史话》。但我没有看过旧版的,所以不知道修订前后到底有多大的区别。可以肯定的是,新版的书增加了近十年量子物理发展的一些成果,内容算是有小的修订,找sheldon工作室配了插图,让装帧和阅读体验变好了很多。 这本书真的可以读的很快,它甚至不像一本物理学科普书,而更像一本武侠小说。整本书里没有复杂难懂的东西。比起学生时代我读过的《时间简史》、《霍金的宇宙》来说,这本书简直就是朗朗上口。读者不需要知道多少物理学知识,也不需要费尽心思的去搞懂某些物理公式的含义。只需要静下心来像听故事一样,听作者将量子力学的前世今生娓娓道来。对于初高中生来说这绝对是一本绝佳的科普读物。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对于科学家来说,科学的世界也是一个江湖。这里发生过很多很多的事,有些事让人振奋人心,有些事让人惊叹不已,有些事让人扼腕叹息……作者正是通过量子学史上一个又一个重大的事件为主线,以学科中的人物为线索,用精湛的文笔深入浅出的描绘了一副雄伟壮阔的科学史。 如果你本身就喜欢物理,这本书会让你对量子力学有一个更深层次的认识。如果你对物理感到恐惧或者反感,不妨也读一读这本书,或许一不小心,你就会爱上物理。 如果这本书有什么缺点的话,就是作者的感情描述太过深厚,情绪化用语有些泛滥。以至于影响到了本身的故事性阅读。如果抒情的内容适当收缩一下,或许会更好一些。当然这不影响本书成为一本优秀的科普书籍。 这本书可以泛泛而读,也可以细读几遍,完全取决于你对物理学的兴趣,和是否愿意花时间去搞明白那些复杂的理论。当然,科普书不是大学课本,不会让你成为物理学博士,但可以满足你对物理的好奇心,从而让你更加亲近物理学。 小时候的梦想是长大以后成为一名伟大科学家,如今已而立之年,我喜欢的物理早已离我愈来愈远。偶尔在手机上看到有关天文、物理、量子力学、科幻等等的消息,总忍不住点进去看,学生时代不好好学习我,并不容易看的懂,然后一遍遍百度着各种词语和知识。在我的内心深处,对宇宙本质的好奇从未减弱。尽管很早就听说过这本书,但忙于工作的我从未看过,虽然小时候的梦想已不可能实现,但或许作为一名普通的爱好者也是不错的选择,毕竟科研是枯燥乏味的,而科学是缤纷精彩的。感谢这本书让我重启亲近科学之路!

  《上帝掷骰子吗?》读后感(九):《量子物理史话-上帝掷骰子吗》读书笔记20190720

  刚刚拜读完这本书《量子物理史话》仿佛穿越了时光,跟随作者的笔尖,做了一次大冒险,从整体上大致了解科学家们不断探索,尝试寻找微观世界奥秘的历程。作为科普书籍,用语诙谐但又不乏科学严谨的口吻,回顾了一些著名的经典实验,讲述了牛顿经典物理、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碰撞,以及量子力学从无到控制整个微观世界的艰难发展历史过程,非常适合像我这样的小白入门。

  整本书籍将科学史话融入故事中,语言通俗易懂,将科学研究描述成光的“微粒派”与“波动派”两派高手对垒(甚至有时还有分支后的多个门派),互相过招,在跌宕起伏,在量子力学的原有基础被一次次的推翻、重塑,不断将量子力学推向新高峰艰难发展过程。

  史话从赫兹验证电磁波存在的实验开始,之后到科学家研究“光的本质”的过程,其中由牛顿建立的“微粒派”核心(天才的牛顿将微粒说与牛顿力学结合,为微粒派建立稳固的堡垒),随后托马斯·杨(双缝干涉实验)和菲涅尔(泊松亮斑实验)等为“波动派”为扳回一局,紧接着伴随放射性、电子等新发现,光一种电磁波,“波动派”与麦克斯韦的电磁王国结合在一起,巩固了自己的王位,自此两派开始了长期的“征战”。

  其后在研究黑体辐射的过程中,经典物理始终无法完美解释,这朵乌云笼罩在经典物理的上空,直到1900年12月14日普朗克提出量子的概念,正式开启了量子时代序幕。但由于量子理论带来的颠覆性,使得后来它的很多开创者,纷纷站到其对立面。(很多想法太过震撼和超前了,例如最后量子和意识的结合……)

  从爱因斯坦在“光量子”的基础上解释光电效应,紧随其后,康普顿研究X射线被自由电子散射时发现,辐射不仅具有能量,而且具有一定方向的冲量,但是光难道不是电磁波吗?那么光量子的本质又是什么?,自此再次引发波粒战争……

  好了,剧透的够多了,书中不仅有很多理论通俗版的解释说明,还有物理史上广为人知的杂谈,如:牛顿的苹果、瓦特的小茶壶、薛定谔的猫……等等,兼具科普性与趣味性。当然这本书仅仅是了解量子理论的开始……

  另外,在我看书的过程中,曾经有一个疑问:这段历史的时间跨度非常大,内容也非常非常之多,作者不是专业的历史研究人员,所描述的内容真实性有多少呢?庆幸在书本的后记作者给出了说明。个人觉得这些说明在序言先阐述一下那就更好了。

  如果感兴趣,赶紧入手,来一次畅快淋漓的量子历史之旅吧!

  《上帝掷骰子吗?》读后感(十):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从这本书里描述的科学家的江湖纷争中,可以看出虽然一代一代的科学家在传承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取,也有爱因斯坦和波尔关于上帝掷骰子的友好辩论,也有闹得水火不容甚至于胡克连张确定的画像都没留下来的情况。这本书里包含了跌宕起伏的科学江湖,武侠是成年人的童话,这本书之所以不能称作是科学家的童话,只是因为里面写的都是真实发生过的事。有科学家的分分合合(合作),光也有分分合合,从开始的波还是粒子的对立,到波粒二象性的融合。量子力学从某个角度来说,也是一个从合到分逐渐开始演化的过程,在它之前,大家都认为能量是连续不可分的。然而普朗克正是用“分”解决了物理学的一朵乌云,之后才有物理学新的青春。实施循环往复,未来想必也还是会合的,毕竟这些年脑洞清奇的物理学家们一直想大一统,期望一个标准模型。然而并不是一朵乌云那么简单,拨开的看似是一朵,看到的却是广阔的青天。说是一朵,也是许多著名科学家造出,当时的影响也是非常大的,书里都有介绍,有兴趣可以看一下45-49页。正是这朵乌云中的维恩等人的公式引出了普朗克,普朗克也是爱因斯坦的贵人。普通的科学家做合理的假设,伟大的科学家做反常的假设,实数轴是连续的,然而从普朗克开始,能量的数轴就只需要整数了,当然,是E为单位的。之后的普朗克在这一领域最大的贡献,我觉得应该就是引出了爱因斯坦。接着就到了书中称为“第三次波粒战争”的部分,这战争也是跌宕起伏,历史的车轮一直不停的滚动。波尔遇到了卢瑟福,虽然这俩人我都不大喜欢,一个是哥本哈根的诠释怎么看都觉得很荒谬;另一个可能是因为当了诺奖委员会的主席,然而我觉得他当的不够公正,不过毕竟培养了那么多有诺奖水平的学生,这也难免,至少看上去人品比牛顿要好得多,当然也不能否认牛顿是科学史上最顶尖的人之一。科学家毕竟也是人,有人就有江湖,何况是一群偏执的能花费那么多精力专研在科学上的人。不管我个人喜不喜欢他们,总之,掷骰子问题的双方辩友算是碰面了,这场辩论也算是旷日持久。同时,各种大神争相登场,让人眼花缭乱,精彩纷呈。比如发现了电子的人,他的儿子证明了电子居然是波!不过终究德布罗意并没有说电子是波,他提议讲和,所谓分久必合。经过了一些波折反复,海森堡和薛定谔出现了。之前经常听说矩阵力学这个名词,就是和薛定谔波动力学等效的那个,矩阵倒是平常,不过终于在书里大概看明白了为什么是矩阵,由于是书评,就不剧透了,很有意思。不过看到矩阵乘法交换后的差值我是惊了的。虽然中间也经历了一些斗争,总归是不太令人满意的合成波粒二象性了。看上去,似乎要完结了的预期,然而这也才没到书的一半,虽然很吸引人,但是必须要睡觉了,这已经是近年来少有的23点之后睡觉了。不剧透的介绍还真是难。

故事相关阅读

故事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