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

位置:首页 > 故事 > 原创故事

《都是真的》好看吗?经典影评10篇

发布时间:2022-03-13 01:45:35

  《都是真的》是一部由肯尼思·布拉纳执导,肯尼思·布拉纳 / 朱迪·丹奇 / 伊恩·麦克莱恩主演的一部剧情 / 传记 / 历史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影评,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都是真的》影评(一):都是真的

  索尼经典拿下莎士比亚历史剧情片《都是真的》(All Is True)的全球版权,肯尼斯布拉纳执导并与朱迪丹奇、伊恩麦克莱恩主演。该片将于12月21日在纽约和洛杉矶上映一周,确保能参与颁奖季角逐,明正式上映。 设定在1613年,莎士比亚被公认为是最伟大的作家,但在他著名的环球剧场被夷为平地后,被压垮的莎士比亚回到了斯特拉特福德,他必须面对一个麻烦的过去和一个被忽视的家庭。他唯一的儿子哈姆内特去世,他挣扎着修补与妻子和女儿破碎的关系,被迫审视自己作为丈夫和父亲的失败,他对真相的个人探索揭示了家庭内部的秘密和谎言。

  《都是真的》影评(二):…

  索尼经典拿下莎士比亚历史剧情片《都是真的》(All Is True)的全球版权,肯尼斯·布拉纳执导并与朱迪·丹奇、伊恩·麦克莱恩主演。该片将于12月21日在纽约和洛杉矶上映一周,确保能参与颁奖季角逐,明年正式上映。 设定在1613年,莎士比亚被公认为是最伟大的作家,但在他著名的环球剧场被夷为平地后,被压垮的莎士比亚回到了斯特拉特福德,他必须面对一个麻烦的过去和一个被忽视的家庭。他唯一的儿子哈姆内特去世,他挣扎着修补与妻子和女儿破碎的关系,被迫审视自己作为丈夫和父亲的失败,他对真相的个人探索揭示了家庭内部的秘密和谎言。

  《都是真的》影评(三):都是真的

  索尼经典拿下莎士比亚历史剧情片《都是真的》(All Is True)的全球版权,肯尼斯·布拉纳执导并与朱迪·丹奇、伊恩·麦克莱恩主演。该片将于12月21日在纽约和洛杉矶上映一周,确保能参与颁奖季角逐,明年正式上映。 设定在1613年,莎士比亚被公认为是最伟大的作家,但在他著名的环球剧场被夷为平地后,被压垮的莎士比亚回到了斯特拉特福德,他必须面对一个麻烦的过去和一个被忽视的家庭。他唯一的儿子哈姆内特去世,他挣扎着修补与妻子和女儿破碎的关系,被迫审视自己作为丈夫和父亲的失败,他对真相的个人探索揭示了家庭内部的秘密和谎言。

  《都是真的》影评(四):额

  索尼经典拿下莎士比亚历史剧情片《都是真的》(All Is True)的全球版权,肯尼斯·布拉纳执导并与朱迪·丹奇、伊恩·麦克莱恩主演。该片将于12月21日在纽约和洛杉矶上映一周,确保能参与颁奖季角逐,明年正式上映。 设定在1613年,莎士比亚被公认为是最伟大的作家,但在他著名的环球剧场被夷为平地后,被压垮的莎士比亚回到了斯特拉特福德,他必须面对一个麻烦的过去和一个被忽视的家庭。他唯一的儿子哈姆内特去世,他挣扎着修补与妻子和女儿破碎的关系,被迫审视自己作为丈夫和父亲的失败,他对真相的个人探索揭示了家庭内部的秘密和谎言。

  《都是真的》影评(五):都是真的

  影片名字《都是真的》(All is True)是莎士比亚戏剧《亨利八世》的最初名字。 电影编剧 Ben Elton 是一名英国作家、编剧、演员。他的写作范围很广,从反托邦小说到喜剧、犯罪类型题材,他还写过不少音乐剧作品,《都是真的》是他的首个电影剧本。 电影作曲 Patrick Doyle 与布拉纳合作过多次(包括《亨利五世》和《灰姑娘》),他之前的电影配乐作品包括李安导演《理智与情感》以及《哈利·波特与火焰杯》。电影场景设计由艾美奖得主 James Merifield 负责。1613 年环球剧场被烧毁后,莎士比亚选择隐退,回到老家斯特拉特福德。儿子哈姆内特病逝的旧日噩梦萦绕不去,莎士比亚与家人的关系千疮百孔,他必须全力修补与妻子和女儿的关系,被迫审视自己作为丈夫和父亲角色的失败。由于他对真相的追求,家庭长时间的秘密浮出水面。 这段时间是莎士比亚生命中的最后三年,布拉纳一直想要探索这段历史上记载并不详细、甚至被遗忘的时光, 这三年他没有新的作品产出,“莎士比亚的最后一个故事关于自己”。 已发布的预告片开头幽默诙谐,田园风光被短暂展示,树下的莎士比亚面对一位年轻人一口气回答了经常被问到的问题,比如“成为作家的第一步就是开始写作”,“我没有最喜欢的一部戏”…… 莎士比亚与家人看起来度过了一段还算和谐的时光,但随着妻子提出质疑,他与家人也发生了争吵,预告片最后的镜头是火焰与燃烧的纸张。

  《都是真的》影评(六):为什么创作关于创作者的电影?

  肯尼斯·布拉纳的“一切都是真的”想象了莎士比亚的退休生活,而“托尔金”将中土大陆描绘了它创作者构思的岁月

  Anthony Lane创作于2019.5.10

  雷辛翻译于2019.5.27

  原文发表于2019.5.13日The New Yorker杂志

  原文地址:https://www.newyorker.com/magazine/2019/05/20/why-make-movies-about-writers

  肯尼斯·布拉纳指导和出演了电影“亨利五世”(1989),“无事生非”(1993),“哈姆雷特”(1996),“情急转弯”(2000),和“皆大欢喜” “(2006年),他已经证明了自己,可以随意制作莎士比亚的作品。 如果他在Illyria的热门首都拍摄一部加强版的“第十二夜”,让Dwayne Johnson出演Malvolio,Vin Diesel出演Toby Belch爵士,我会是是第一个去排队的人。相反,布拉纳给了我们个更安静的选择,也就是这部“一切都是真的”。

  这个标题真的是很聪明。 首先,它是“亨利八世”的替代标题, 1613年6月29日这场戏在环球剧场进行,当时有炮弹开火,旨在加强这场皇家表演,却放火烧毁了屋顶。整个剧院都烧毁了。(令人遗憾的是,这种由于太多的特殊效果而使得重大戏剧进步突然终止的戏剧性传统没能存活到今天。)此外,任何叫做“一切都是真的(All Is True)”的电影都是一种狡猾的挑衅,暗示下面的内容可能并不完全可靠。我们可以与奥森威尔斯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创作的一部作品相比,一部在南美拍摄并附有纪录片的传奇电影。那么标题是什么呢? “这是真的(It’s All True)”

  布兰纳的电影终于有一次不是戏剧改编。由本·埃尔顿撰写,与莎士比亚关于:但不是他年轻时的五月,也不是他鼎盛时期的辉煌夏天,而是他的退隐时期——在环球剧场大火后的那段时间。当时他退出伦敦,带着他的回忆,他的脏衣服和他的养老金,回到埃文河畔斯特拉福德。在他1616年4月回归与去世之间发生的事情,与莎士比亚的其他生活中的每一片一样空白,对粗糙的猜测开放。我们可以相当肯定地说,他和前牙医不怎么打高尔夫球,但也就是这样了。即使是他在余下的日子里不再走动也经不起琢磨,因为一位朋友说他在1614年11月在伦敦和他见过面。根据莎士比亚研究者乔纳森贝特所说,我们知道的就是这位“戏剧家”在斯特拉特福德退隐,安顿下来处理房地产交易,对付琐事的诉讼以及自满的乡村绅士的生活。这是一个神话。“但是电影,就像历史剧一样,不会对验证感到高兴。所以为什么在你在可以吹捧一段神话时却选择刺穿?

  “一切都是真的”中的莎士比亚这个角色是由布拉纳本人扮演的,或者说是他在假发,错误的胡子和更错误的鼻子后面尽力扮的。我们应该如何解释他晚年产生的这种对人身伪装的兴趣呢?第一次是他在“东方快车谋杀案”(2017年)中扮演的Hercule Poirot,看起来像Birnam 森林绕过了邓斯纳恩并停在了布拉纳的嘴唇上面,现在我们有了他的Bard。 更糟糕的是,经常从侧面看到他,让我们可以测算出粘贴这又短又尖的胡须的精确角度。它看起来像某种挖掘工具,事实上,电影中的很长时间都是在莎士比亚的花园里度过的。也许我们应该这样想,他是第一个用下巴种植甜美的大马士革玫瑰的英国人。

  在他1597年购买的新地方居住的也有他的妻子安妮(Judi Dench)和他的女儿朱迪思(Kathryn Wilder)。毫无疑问的是,安妮大威廉八岁,但是这位安妮和他之间的年龄差距已经将近20岁; 换个角度,在电影中没有机会看到真正的安妮应该被我们蔑视。她在安妮身上找到了一个早已选择被无视的人的疲惫。 她对自己丈夫的声誉感到厌倦,她问道:“你有没有考虑过我的?”,如果不知情的话,这更像是莎士比亚的一句完美辛辣嘲笑。

  朱迪思在她的愤怒中更加明目张胆。安妮的孪生兄弟,Hamnet,在1596年去世。电影认为,虽然他是他父亲眼中的苹果,但她被当作,或者说她认为她被当作,“一个无用的,毫无意义的女孩。”她和她的母亲坐在一起坐着,煮着东西,做着针线活(他们都不识字),并且,在与父亲一起争吵之后,朱迪思冲出房间。考虑到时代的束缚,你几乎不能责怪她。“出于某种原因,女人才降生于世,”她声称。 有记录显示,在1616年,她嫁给了一位名叫托马斯奎尼的葡萄酒商(他是真的无能,但性生活除外),这部电影显示莎士比亚在婚宴上举杯并向客人保证“家人” 就是一切。“哦,是的呢,看看李尔王就知道了呢。

  当然,挑战在于改变风格。 “移动我尸骨的人将受到诅咒”,莎士比亚坟墓上的墓志铭这样警告我们,但这并没有阻止我们重新安排他生活中的骨架轮廓并将它们包裹在投机的肉体中。 在“一间自己的房间”中,弗吉尼亚伍尔夫给了他一个想象中的姐妹,“她天赋异禀”,在因拒绝婚姻而被鞭打后,逃到伦敦梦想成为演员。(这些都没有成功,她最终选择自杀。)同时,在朱迪思嫁给托马斯以挽救他的家人免受丑闻之前,Germaine Greer建议她成为Quiney家中的女仆。布拉纳和埃尔顿拥有所有的权力,当他们设计出一个关于朱迪思和她失去的兄弟的特殊情节时,甚至提供了一股辛辣的蛛丝马迹。“哈姆奈特是怎么死的?”他的父亲质问道。 有一瞬间,我想知道布拉纳是否会变身为大侦探波洛。

  问题不在于这部电影播放速度快而且松散。 也不是因为莎士比亚在喋喋不休地说“我那庞大,复杂,成功的事业”,使它变得好像他呆在船上或航天飞机上那样让人出戏。在紧要关头,我甚至可以接受对剧本的先发制人的吹嘘,因为几个角色继续表现出了他无所不知的智慧。 (直到十八世纪,严肃的吟游诗人才开始行进。)不,对于“一切都是真的”而言,令人沮丧的是它的播放速度如此之慢。动作将观众抓住。情绪却逐渐进入秋季。妇女遭受消防栓大小的帽子的折磨。音乐大多是钢琴浆糊。而且我们的注意力则因为过长的时间被那些看起来过于美妙的景观所吸引。在我们的英雄周围旋转的飘落的树叶,显然是被一个将他的吹叶机开到最大的人从镜头旁边推开的。

  然而,如果你跳过电影,你会错过。有十分钟,它让你感到震惊。那个场景是南安普顿伯爵的一次访问,莎士比亚在其职业生涯早期就专门为他献上了两首长诗。他由Ian McKellen扮演,他立即在重力和运动之间达到了正确的平衡。这两个男人坐在壁炉旁取暖,像是福尔斯的“午夜钟声”(1965年)中的福斯塔夫和沙伊斯一样。这位伯爵用“在这个世界上曾存在过的最美好,最完整,最美丽的心灵”称赞了主家(除了McKellen以外,没有人会想到要强调这个音节),只是为了凝视他并问道,“你为什么这么矮?”。他们朗诵了十四行诗29,布兰纳的带着半生气的爱情成分,McKellen带着逗乐和调情的自傲。看着这些优秀的演员,他们的骨髓中住着莎士比亚,为了诗歌的优雅轻松,放弃现代对话的辛劳,并在火光中逐渐展开,这感觉像是一种特权。这样的感受,像这部电影中的大多数事件一样,可能从来没发生过,但这些词语的光芒不需要任何发明。这都是事实。

  《都是真的》影评(七):整理一下所有片中涉及的莎翁原文及一些科普

  按照提及的时间顺序 整理如下:

I will not be afraid of death and bane,Till Birnam forest come to Dunsinane.

  Macbeth, Act V, Scene III

Ay, that I had not done a thousand more.Even now I curse the day--and yet, I think,Few come within the compass of my curse,--Wherein I did not some notorious ill,As kill a man, or else devise his death,Ravish a maid, or plot the way to do it,Accuse some innocent and forswear myself,Set deadly enmity between two friends,Make poor men's cattle break their necks;Set fire on barns and hay-stacks in the night,And bid the owners quench them with their tears.Oft have I digg'd up dead men from their graves,And set them upright at their dear friends' doors,Even when their sorrows almost were forgot;And on their skins, as on the bark of trees,Have with my knife carved in Roman letters,'Let not your sorrow die, though I am dead.'Tut, I have done a thousand dreadful thingsAs willingly as one would kill a fly,And nothing grieves me heartily indeedBut that I cannot do ten thousand more.

  Titus Andronicus, Act V, Scene I

When, in disgrace with fortune and men's eyes,I all alone beweep my outcast state,And trouble deaf heaven with my bootless cries,And look upon myself and curse my fate,Wishing me like to one more rich in hope,Featured like him, like him with friends possess'd,Desiring this man's art and that man's scope,With what I most enjoy contented least;Yet in these thoughts myself almost despising,Haply I think on thee, and then my state,Like to the lark at break of day arising,From sullen earth, sings hymns at heaven's gate;For thy sweet love remember'd such wealth brings,That then I scorn to change my state with kings.

  onnet 29

We are such stuff as dreams are made on, and our little life is rounded with a sleep.

  The Tempest, Act IV, Scene I

I know a bank where the wild thyme blows,Where oxlips and the nodding violet grows,Quite over-canopied with luscious woodbine,With sweet musk-roses and with eglantine:There sleeps Titania sometime of the night,Lull'd in these flowers with dances and delight;And there the snake throws her enamell'd skin,Weed wide enough to wrap a fairy in.

  A Midsummer Night’s Dream, Act II, Scene I

Fear no more the heat o' the sun,Nor the furious winter's rages;Thou thy worldly task hast done,Home art gone, and ta'en thy wages:Golden lads and girls all must,As chimney-sweepers, come to dust.Fear no more the frown o' the great;Thou art past the tyrant's stroke;Care no more to clothe and eat;To thee the reed is as the oak:The sceptre, learning, physic, mustAll follow this, and come to dust.Fear no more the lightning flash,Nor the all-dreaded thunder-stone;Fear not slander, censure rash;Thou hast finish'd joy and moan:All lovers young, all lovers mustConsign to thee, and come to dust.

  Cymbeline, Act IV, Scene II

  关于Hamnet:莎士比亚创作Hamlet(1600-1601),其名即来源于自己失去的儿子Hamnet(1585-1596)。

  关于the Earl of Southampton:莎学界认为其可能是莎士比亚的Sonnets的献词所提及的"Mr. W.H."的所指。另外,Sonnet 1-126是献给一个年轻的男人(Fair Youth),Sonnet 127-154是献给一个深色皮肤的女人(The Dark Lady)。

  关于Ben Johnson:莎士比亚在世时,Ben Johnson确实曾因为莎不会希腊语而开玩笑。莎士比亚去世以后,他为莎士比亚全集的出版与流传做出了很大贡献。"He was not of an age, but for all time."

  关于Marlowe:指Christopher Malowe,与莎士比亚同时代的剧作家,颜值极高。他最有名的剧本台词是,"Was this the face that launched a thousand ships, And burnt the topless towers of Ilium?"。死时年仅29岁,死因不明。一说其从事于间谍工作,死于谋杀。

  观看于北影节,如有出入,欢迎指出。如果还有什么不懂之处,也欢迎于评论中提问。

  《都是真的》影评(八):做梦的材料消散了,但梦并没有

  最近看了一部讲莎士比亚的传记片《All is True》,之前在北京电影节有放,不知道大规模上映是什么时候,推荐大家去看。

  并不是一个完美的片子,相反,我觉得这是一个故事线有重大失误的影片。但是因为优点和缺点一样明显,甚至,在B线上难得的化入了作为作家的渴望、命运的不同情等等堪称诗意的subtlety,优缺点的故事线与影片创造的意境相比几乎不重要,所以推荐。

  拍作家传记片是一件反电影的事情。本质上,电影要求一切心理活动的“动作化”,由画面传达的信息与情感,读者被带入,在两个小时里盯着那块闪闪发光的银幕,所以需要“事件”。值得拍传记片的传主本身都有特殊的经历,比如《乔布斯》,比如讲约翰纳什的《美丽心灵》,比如讲丘吉尔的《至暗时刻》……但是作家,他们创造了引人入胜的虚构世界,但那都处于脑内。现在把镜头对准创造这个世界的人,能够表现的可能只有无穷无尽的废稿纸,地板上厚厚的一层头发,凌乱的书桌,一圈圈咖啡渍的水杯……

  所以,为了让作家传记足够有吸引力,编剧会寻章摘句在他们的作品里找到信息与事件,过度诠释,吃力笨拙地对应他们的人生经历。比如最近上映的电影《托尔金》,在预告片里写托尔金在一战战场上看见炮火,下一个镜头,硝烟四起中就腾起霍比特人里的巨。叫人不知道在看传记片还是看精神诊断报告。

  另外一种,就是直写人生经历,鸡零狗碎。谁活一辈子还没点狗血洒洒呢?洒得好如同《时时刻刻》,但是并不是每一个作家都如弗吉尼亚·伍尔夫一样是精神病患者,试图自杀若干次,还刚好是女权主义兴起时为过去和未来时代的女作者们/女性说话。更多作家的人生经历,不比别人更顺遂,也不比别人更狗血。更糟糕的是,我们认识他们,记得他们,并且想要了解他们,并不是因为狗血到千篇一律的人生,而是因为他们创造过让人赞美感叹的精神世界:一首诗或者一个故事。

  剥开这层“光晕”弃之不顾,作家的名字或许可以把人骗进电影院,但并不会让一部电影变得让人记住。

剧透预警

  说回《All is True》。电影是这样开始的:伦敦南岸Southwark, 熊熊燃烧的大火,莎士比亚看火的背影。字幕:莎士比亚环球剧院在1613年毁于一场大火。因为表演《亨利八世》时的特效失误。《亨利八世》在上演时还有一个名字:All is True.

  莎士比亚决定回到stratford老家,退休,不再写作。

  在这个开场里,电影里将要表现的莎士比亚的人生(围绕真相、谎言和幻象的All is True)与他的创造(后来改名为《亨利八世》的《All is True》)产生了互文——他的世俗生活里必然有他的创造的影子,但不是事事对应那样机械的复制。

  回家的莎士比亚开始经历世俗生活的鸡零狗碎:妻子因为他长时间不在家的怨怼,大女儿婚内出轨被告上法庭,小女儿总是充满委屈的怒气,称霸一方的乡贤对一个只会写戏的老头儿的看不起,他爱慕的南安普顿伯爵特地来看望他,他们互相背诵莎士比亚曾经题献给他的诗句,伯爵赞美莎士比亚的完美诗才 :“我已经老了,但是千年以后人们读起你的诗,会记得年轻时的我”,但是当莎士比亚向他表白时,伯爵的回应像听了一个笑话。甚至,他连想开辟一个小花园,都种啥死啥。最让老沙伤心的是,他最宠爱的,最有诗才的小儿子哈姆尼特(据说哈姆雷特Hamlet的命名就来源于这个教Hamnet的儿子)已经死了许多年,他将没有一个继承人。

  故事线的走向从此凝聚于与小儿子一同出生的双胞胎小女儿为什么对他充满怨气,老沙怎样发现小儿子的死因,以及最后与家庭的和解。故事线的重大失误也出现在此:在一地鸡飞狗跳里,小女儿的爆发几乎成了影片故事唯一往前走的推动。而小女儿Judith的每一次爆发都像是神经病发,无理取闹,而且是间歇性的,每一次出现都是郁郁愤愤的补袜子,而承担这个重要角色的女演员在扮演母亲的Judy Dench无声胜有声的衬托下更加显得完全不知所云。

  弗吉尼亚·伍尔夫在她有名的演讲《一间自己的房间》里曾经假设过一个“莎士比亚的妹妹”:

假如莎士比亚有一个天赋惊人的妹妹。比如说名字就叫朱迪思,那又会发生什么事呢? 莎士比亚本人很可能上了文法学校。在学校里他可能读了奥维德、维吉尔和贺拉斯的作品,并学了基本的语法和逻辑。谁都知道,他是一个桀骜不驯的孩于,偷猎过兔子,也许还射过鹿,并不得不年纪轻轻就过早地娶了街坊里的一个女子,那女人婚后远未到十个月就给他生了一个孩子。这种越轨行为把他送到了伦敦去寻找出路。他似乎对戏剧有特殊的爱好。他先是在剧场门口给人们牵马。不久他就在戏院找到了工作,成了一位有成就的演员,并且生活在世界的中心。会见每一个人,什么人都认识,在舞台上实践着他的艺术,在街上运用着他的才智,甚至进入女王的宫殿。而同时,我们可以设想,他的具有非凡天赋的妹妹却呆在家里。她就像他一样喜欢冒险,一样富于想象,一样渴望着了解世界。但是她没有被送去上学,她没有机会学习语法和逻辑,更不要说阅读贺拉斯和维吉尔的作品了。她有时拿起一本书,也许是她哥哥的一本书,并且读上几页。但接着她的父母就走进来,吩咐她去补袜子,或者是照看一下炖肉,而不要痴迷地看书读报。他们说话时严厉而又慈祥,他们是家境殷实的人,知道女人的生活状况并且爱他们的女儿――确实,极有可能她是父亲的掌上明珠。也许她偷偷地在存放苹果的阁楼上涂写过几页什么,但要么是仔细地把它们藏起来,要么就是把它们烧掉。不久,年仅十几岁的她就被许配给街坊里一位羊毛商的儿子。她强烈反对,说她讨厌结婚,因此又被父亲狠狠打了一顿。然后他不再斥责她,而是乞求她,求她不要伤害他,不要在婚事上使他蒙受耻辱。他说,他会给她一串珠饰,或者一件漂亮的裙子,而且他的眼里含着泪水。她又怎能不听从他呢?她又怎能伤他的心呢?但天赋的力量驱使她违抗父命。她把自己的物品包成一个小包袱,在一个夏夜攀着绳子下了楼,取道去了伦敦。她还不到十七岁。在树篱中唱歌的鸟儿不比她更具有音乐才能。对于词语的声调,她拥有最敏捷的想象力,类似她哥哥的天赋。像她哥哥一样,她也对戏剧有特殊的爱好。她站在剧场门口,说,她想当演员。男人们当面笑她。经理――一位多嘴的胖男人――狂笑起来。他大叫大吼地说了一通长卷毛狗跳舞和妇女演戏――他说,女人不可能成为演员。他暗示――你能够想象他暗示的是什么。她不能够训练她的技艺。难道她能到酒馆求客饭,或者是半夜在街头徘徊吗?但是她的天才是在虚构想象方面,渴望着从男人和女人的生活以及对他们的癖性的研究中摄取丰富的养分。最后――须知她非常年轻,脸庞奇妙地像诗人莎士比亚,长着同样的灰眼和弯眉――最后演员经理尼克格林动了怜悯心,于是她发现自己怀上了那位绅士的孩子,因而――当“诗人的心”被“女人的躯体”所拘囚、所纠缠时,又有谁能估量出其中的炽烈和狂暴呢?――因而,她在一个冬夜自杀了,埋在某个交叉路口,位置就在如今公共汽车在“大象与城堡”酒馆(Elepant & Castle是伦敦治安比较差的街区)外面停车的地方。

  伍尔夫在这个假设里已经为这个女性角色想好了妥当的人设,然而站在伍尔夫肩膀上的编剧却连表面的“狗血”人生故事都没有写出来(对比莎士比亚剧中到处都有的狗血人物关系)。所以我们看见女儿对父亲怀念死去的双胞胎兄弟毫无道理的愤怒,揭露死去的兄弟的诗歌是自己的代笔,更莫名其妙的要把自己的诗稿烧毁,在父亲承诺教她写诗之后又跑去随便嫁了个街上的仔——为了实现父亲的愿望,拥有一个男性继承人。

  伍尔夫在讲一个女性,哪怕拥有天赋,在没有教育和环境支持之下,也很难成为作家。所以,女性要写作,必得有钱和一间自己的房间。

  编剧显然也想沿着这条“女权”议题往下走,但这个女孩儿,既没有反抗自己没有教育的命运(哪怕黑着脸也天天补袜子),也没有珍惜教育的权利(哪怕老沙已经承诺要教她写诗)只有愤怒。而这种愤怒指向老沙对儿子的喜爱与怀念。

  奇诡的是,男主和导演Kenneth Branagh 并没有过多的在世俗意义上处理作为继承人的儿子的死,对儿子的喜爱和怀念更多的出于一个诗人失去一个拥有诗才的继承人惋惜,这种惋惜与其说是因为死的是“儿子”,不如说因为死的是继承他的天赋与经验的“诗人”, 是对懂得、倾诉、一个诗人照见另一个诗人的渴望。

  影片里多次出现了老沙在清早在黄昏在薄暮的湖边翻阅儿子留下的诗篇的场景,在这些场景里弥漫的雾气、沉默的水面都如同一个诗人的寂寞。所以,在他回到家庭以后,面对文盲到无法在婚书上签名的老婆和没有上过学的女儿,只有无尽的沉默、沉默之后的争吵。所以,他会在南安普顿伯爵到访时他们背诵起题献伯爵的诗句后十分冒失的示爱,所以,在知道写诗的其实是女儿的时候,老沙的惊喜多过震惊。

  影片的剧情和情感高潮来自老沙对于儿子死因的察觉——儿子并非死于瘟疫,而是在一个写不出诗来的焦灼的夜晚投了湖。暮色中老沙站在沉去儿子的湖边,看见少年诗人向他说话,那是他自己1611年写在《暴风雨》中的句子:

  We are such stuff As dreams are made on, and our little life Is rounded with a sleep.

  这几句话是《暴风雨》第四幕第一场男主角 Prospero 的一段独白:

  You do look, my son, in a moved sort, As if you were dismay'd. Be cheerful, sir. Our revels now are ended. These our actors, As I foretold you, were all spirits and Are melted into air, into thin air; And, like the baseless fabric of this vision, The cloud-capp'd towers, the gorgeous palaces, The solemn temples, the great globe itself, Yea, all which it inherit, shall dissolve, And, like this insubstantial pageant faded, Leave not a rack behind. We are such stuff As dreams are made on, and our little life Is rounded with a sleep.

  表演戏剧的舞台有三面墙,只有正面因为面对观众而留空。但是台上的演员们在这样一个空间里上演悲喜,完全隔绝于观众之外,这是无形的“第四面墙”。当演员直接向观众交流,这一面无形的墙也被打破。在莎士比亚的《暴风雨》里,Prospero此时正如同戏剧的导演指挥精灵们为他女儿的婚礼导演一场欢快的幻境,但他很快被拽回现实——谋划害他性命的仇敌已经快要找来了。在这样的时刻,导演莎士比亚借着Prospero的嘴,打破了第四面墙。一面作为剧中人讲剧中的幻景,一面作为作者抒情。

  借用这一段的两句话,电影里的莎士比亚回到《暴风雨》,与《暴风雨》中的Prospero(据说老沙自己就演过Prospero)一起把剧作家、诗人,曾经存在过的老沙的某一片灵魂具象化:

  他当然骄傲于自己所能用魔法创造出的世界,但他也明白,他创造的世界如同一个梦,瞬间融化在空气里,并不能在任何的现实里看到一点它的痕迹。如同高耸入云的尖塔,瑰伟的宫殿,庄严的庙宇,甚至他曾经创造的环球剧院,在这个剧院上演的如同幻影的悲喜剧,都会消散。

  这个时刻,电影点题,也照应开场时烧毁环球剧院的那场大火。

  在所有有关莎士比亚的传记里,《All is True》所呈现的也许只有少量的事实,在余下的空间里是主创对于这样一个剧作家和诗人的想象,而它们用想象表现出的老沙的精神世界也许比亦步亦趋的“纪实”更能连接一个也许存在于历史上的,但更确定的存在于他的文字之后的莎士比亚。

  结局的字幕说,莎士比亚的女儿Judith果然生了三个儿子,但是没有一个活到成年;他的大女儿生了一个女儿,但并没有后代。莎士比亚的后裔从此终结。仿佛莎士比亚创造过的世界与他的生命一样都应验“消散”的预言。这也是所有的戏剧里一再被书写的“命运”。

  影片之外,另一条结局在延续:我读书的时候也住在泰晤士河南岸southwark,楼下就是1997年按照1613年焚毁前的剧院重建的环球剧院。每年夏天戏剧节来自世界各地的剧团都会在这个剧场演出莎士比亚的戏剧。

  四百多年过去,做梦的材料消散了,梦并没有。

  《都是真的》影评(九):情诗式的莎翁同人剧

  北影节4.13 安贞UME影院观后

  时间回到1613年的伦敦,在《亨利八世》(最初剧名《都是真的/ All Is True》)上映期间,一枚火炮点燃时发生意外,凝集着莎士比亚半生心血的环球剧院在随后引发的大火中焚烧殆尽。这位伟大的诗人、剧作家在烈焰前凝眸转身,失落地踏上返乡之路。他回到故乡斯特拉特福镇,回到了久违的家人身边。All is Ture的故事就从这里开始,镜头跟随莎士比亚的脚步,为我们勾画了他一生中最后的三年时光。

  All is Ture不是一部传记作品,它更应该被定义为由编剧Ben Elton,主演Kenneth Branagh、Ian McKellen、Judy Dench,还有搭戏的Hadley Fraser等“莎士比亚骨灰级粉丝们”创作的一部“莎翁同人”。

  Kenneth Branagh在一个采访中说过,他和Ben Elton创作All is Ture的过程就像莎翁创作《亨利四世》、《亨利五世》、《亨利八世》等历史剧,你知道开头结尾和些许事件,其它细节全凭自己的想象来填满。

  事或许是假的,情却是真的。

  它像所有优秀的Alternative Universe一样,戏假情真,是最不真实的真实,是真真正正的All is Ture。

  总的来说,All is Ture是部饱含情感且风格鲜明的作品,是Branagh写给自己男神莎士比亚的一首情诗。它充满了我们熟悉的诗词和“莎翁梗”,了解Branagh作品的人更是能发现多处典型的“Kenneth Branagh式”从下向上的摄影角度还有一些非常“剧场式”的表演和转场。对于一部分观众来说,All is Ture是一首足以让人潸然泪下的动人情诗,但脱离了一定的文化背景和观影人群,它又注定是一部商业层面不适合在我国大规模播放的“小众电影”。

  我个人非常爱这部“同人作品”,所以先来夸夸它的优点。

1. 演员演技过硬

  其实这一条几乎没必要夸,三位主演加起来的表演类提名和获奖大概能绕环球剧院好几圈,小字辈的Hadley Fraser和Lydia Wilson等人也都是在戏剧舞台上获得过认可、挑得起大梁的人。我在这儿再夸一遍似乎有假公济私、吹肯叔彩虹屁的嫌疑。但我还是想说,在All is Ture里最打动我的,是他们剥去了自己的影子。

  英国演艺圈中很多演员都是科班出身,表演功底相当扎实,只要遇到适合自己的角色,总能呈现及格以上的稳妥表演。这一点相信不用我多举例,许多人都能想到中年代的英伦演员雀斑、卷福、抖森、一美、小自由等例子。他们面临的是下一个关口的演技考验:如何演得不像自己,也就是像老一代英伦男神Daniel Day-Lewis、Mark Rylance等一样,消失在角色身后,演谁是谁。观众可能很长时间都记不住这个演员,但是能记住他的每一个角色。

  关于这道关口怎么突破,像我这样的外行自然是不知晓的,但我知道,一旦突破了那个关口,就会跨入到一个更专业的、不一样的表演状态。Ian McKellen爵士和Judy Dench女爵自不必多说,表演早就臻于化境。肯叔在人过中年之后,也终于举重若轻,达到演如同不演的境界了。(没错,我夸得就是叔斩获艾美奖的《维兰德》系列,今天不偏题了,日后专门写文来夸)

  All is Ture里有一场gay里gay气的戏,是莎士比亚的赞助人、南安普敦伯爵Henry Wriothesley来拜访莎士比亚,两人在壁炉旁有一段促膝长谈。那一幕耗时并不长,且他们有1/3的时间是沉默的,剩下的1/3在背诗,1/3在互夸,但就在这样神奇的剧情架构中,竟然传达出了无数层的情绪。莎翁对南安普敦伯爵炽烈的倾(ai)慕(lian),伯爵对莎翁的欣赏和理解,伯爵对青春的伤逝,对莎翁伟大文学创作的热爱,莎翁的自卑,伯爵对莎翁的阶级蔑视……如此多的情绪交织在一起传达出来,竟然那么和谐,尤其是Ian McKellen对南安普敦伯爵的演绎,虽然出场时间不长,但人物塑造真是立体又丰厚,着实非常惊艳。他在炉火旁说起“我现在老了,但千百年后人们读你的诗,会永远记得那个年轻的我”时让人忍不住想起叶芝的《当你老了》,我看得默默流泪,却说不清自己为什么哭……

  而Judy Dench,简直是金子般的绿叶。她出场时间很长,却完全不会喧宾夺主,当那些年轻演员表演时,她安静地隐于背景,像龙套那样避开镜头,为她们搭戏、推动剧情顺畅向前。至于她和肯叔的对手戏,老天,看他俩的对手戏简直是盛宴般的享受,最关键的是,那盛宴的味道是裹在一盘简单朴实的家常菜里的。

  女爵和肯叔合作了无数年,我们都笑称,她和Derek Jacobi爵士简直宛若Kenneth Branagh在演艺圈的亲妈亲爸。她和Branagh演戏有默契我不意外,但他们明明该演母子的人设演夫妻,还演得那么自然,这就很要功力了。在电影结尾处,有一个特别妙的片段,患病的莎翁在妻女环绕之下,一家人其乐融融地聊天。大家说起春游去处,莎翁自然而然诵读了一段《仲夏夜之梦》的台词。在拍摄中,Branagh出现了一秒“嘴瓢”,把彼时莎翁原作的Quite all-canopied with luscious woodbine说成了Quite over-canopied with luscious woodbine,这时,站在他身边的Judy Dench露出了玩味的笑容,那个笑,是经验极其丰富的莎翁大大咖笑经验丰富的莎翁大咖,亦是目不识丁、深爱丈夫的妻子对他的调侃、倾慕,于是,Branagh就在那一个瞬间当场改了拍摄计划,他没喊停,而是仰起脸嗔怪又温柔的看着她:“你恐怕能把我的词背完/ You can probably finish it!” Judy Dench立刻把戏接了下去,女儿们则在一片咯咯笑着……那一幕实在太美妙了。

  原词如下(中文为朱生豪译本):

  《仲夏夜之梦》第二幕第一场

  I know a bank where the wild thyme blows, Where oxlips and the nodding violet grows, Quite over-canopied with luscious woodbine, With sweet musk-roses and with eglantine: There sleeps Titania sometime of the night, 我知道一处茴香盛开的水滩,

  长满着樱草和盈盈的紫罗兰,

  馥郁的金银花,芗泽的野蔷薇,

  漫天张起了一幅芬芳的锦帷。

  有时提泰妮娅在群花中酣醉,

  柔舞清歌低低地抚着她安睡。

  其实,这种真实感的营造、情感上的共鸣也是这部电影第二个显著的优点:

2. 叙事扎实感人

  在我还没有被Kenneth Branagh的作品带入坑、没有被抖老师的诸多安利忽悠成一个莎翁迷之前,曾经在一次工作坊中偶遇一位研究莎士比亚的姑娘。当时我跟她吐槽:读书时老师总会告诉你,莎士比亚的作品很好,当然,我不是感觉它们不好,而是感觉它们没有传说中那样好,是不是他被神化了?她当时看着我,笑道:别先去读,去看。因为它们本来就不是写来给你读的,它们是写来演的。

  当时我有一种隐约“开窍”的感觉,半年后去看David Tennant的《哈姆雷特》,深受震撼。后来又去看了环球剧院一版没有什么大明星出演的、很是朴素的《仲夏夜之梦》,真是“笑出眼泪”“头都要笑掉了”,那时我才真正开始明白,为什么它们会被称作著名悲剧和喜剧,为什么它们的创作者会被称为最伟大的剧作家(有或没有之一)。

  莎士比亚的作品是超越时间、地域的。所有剧情架构都可以随着时代改变,但人性和人心却是永恒。All is Ture亦是如此。它的故事平平无奇,无非是小镇上、小家中四面墙内之事,夫妻、父子、父女、姐妹、姐弟,爱、嫉妒和欲望,简单吗?很简单,我们家家如此。复杂吗?极复杂,人类参了几千年也未参透。

莎翁剧角色,19世纪匿名画家作

  全片完结时有首诗最能体现这种感觉,人生之幸福艰难,全在其中。在片尾时由几位演员娓娓道来,真是点睛之笔。

  诗歌取自《辛白林》第四幕第二场,朱生豪先生曾译有优美的中文。但我始终觉得,这首诗几乎是无法翻译的,尤其是“Golden lads and girls all must, As chimney sweepers come to dust”这句,像人生一样,只可意会,难以言传。

  原词如下(中文为朱生豪译本):

  Fear no more the heat o' the sun;

  or the furious winter's rages,

  Thou thy worldly task hast done,

  Home art gone, and ta'en thy wages;

  Golden lads and girls all must,

  As chimney sweepers come to dust.

  Fear no more the frown of the great,

  Thou art past the tyrant's stroke:

  Care no more to clothe and eat;

  To thee the reed is as the oak:

  The sceptre, learning, physic, must

  All follow this, and come to dust.

  Fear no more the lightning-flash,

  or the all-dread thunder-stone;

  Fear not slander, censure rash;

  Thou hast finished joy and moan;

  All lovers young, all lovers must

  Consign to thee, and come to dust.

  不用再怕骄阳晒蒸,

  不用再怕寒风凛冽;

  时间工作你已完成,

  领了工资回家安息。

  才子娇娃同归泉壤,

  正像扫烟囱人一样。

  不用再怕责人嗔怒,

  你已超脱暴君威力;

  无须再为衣食忧虑,

  芦苇橡树了无区别。

  健儿身手,学士心灵,

  帝王蝼蚁同化埃尘。

  不用再怕闪电光亮,

  不用再怕雷霆暴作;

  何须畏惧谗人诽谤,

  你已阅尽世间忧乐。

  无限尘寰痴男怨女,

  人天一别,埋愁黄土。

3. 历史还原度高

  影片的第三个优点有些“折磨人”,它历史还原度实在太高了,不仅仅在衣着布景上,甚至连照明也是完全按照当时的情景,以烛台取光。观影时,观众一方面可以感受到完全没有声、光、空气污染的英伦乡间美景,譬如有几次当莎士比亚站在爱子墓前时,树影重重,凉风乍起,你仿佛能感觉到有凉意拂在脸上。

  但另一方面,所有的室内戏都需要观众瞪大眼睛,因为,真的……没有什么光!演员手中的烛台只能照亮自己的脸,当你去看一个人的时候,难免要错过另一个,除非多刷几次,否则是无法欣赏到想看的所有表演的。

  当然,All is Ture并不完美,它的“同人作品”身份决定了它有一定的“小众、私密性”,如果大规模放映,相信很多人会表示不喜欢。

  剧情中没有任何文字和叙事对人物进行介绍,所以当一个角色出现时,观众在很大程度上需要自己思索出他是谁、他立场如何、他与莎士比亚是什么关系。再加上中文版字幕翻译得一般,有些梗完全没译出来。如果是对莎士比亚完全不熟悉的人,恐怕会有不少“蒙圈”和“槽点”。

  此外,剧情开篇,莎翁回家后的几个转场都有比较明显的舞台风格,如果不习惯这种切换方式的观众或许会感觉比较难以入戏,但这个问题只在前期比较明显,一旦剧情展开,演员们精湛的表演会带你入戏的。(我个人感觉这种转场是肯叔作品的一个共性)

  回应开头那句话,All is Ture并不适合所有人,它是Kenneth Branagh等人写给自己男神莎士比亚的一首情诗。作为一部“同人作品”,它饱含感情、诚意满满。一如既往,肯叔的执导演出不一定每次都很出色,但当他出色的时候,他无以伦比。

  (不好意思,最后没忍住,还是彩虹屁了一次。)

  :顺手卖个安利:编剧Ben Elton创作的英剧《新贵/Upstart Crow》超赞,很适合跟All is Ture对比来看。里面的莎士比亚又娘又贱又萌,简直无比可爱,整部剧里妙语连珠、毒舌荟萃,是一部“如何以一个黑粉的状态来赞扬自己男神”的典范之作。这剧两次圣诞特辑的客串嘉宾分别是艾玛婶和肯叔,真是让人唏嘘、膜拜到无法自拔。

  参考:

  幕后采访:诺顿秀 映后答记者问等

故事相关阅读

故事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