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街没有爱情(Ⅰ、Ⅱ)》的读后感10篇
《金融街没有爱情(Ⅰ、Ⅱ)》是一本由刘玥著作,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88.00,页数:984,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金融街没有爱情(Ⅰ、Ⅱ)》读后感(一):麻雀也能飞
见证了方含笑,一个单纯稚嫩,平凡努力的小女孩的成长。独在异乡,没有引以为傲的家庭背景,生活拮据,在人群中看起来毫不起眼的小女孩,可能是更多年轻人的真实写照吧。世上哪有那么多天之骄子。但她的坚韧,不服输,勤奋,肯吃苦又让她免于平庸。她的成长是必然的,过程也是痛苦的,看着小丫头一步步走来,也会为了她哭笑不得,为她心疼。无论身处何地,不放弃才是唯一的救赎。
《金融街没有爱情(Ⅰ、Ⅱ)》读后感(二):带来惊喜的一本小说!
相当硬核的行业小说,有深度,视野开阔。
职场线做得很扎实,投行、私募、硅谷、创业,转换自如,无缝衔接。可以看出作者有超强的学习整合能力,知识面也很广。
整体上个人风格强烈,语言活泼风趣,贴近时代,科技感和国际感十足。
几个女性角色塑造得可圈可点,尤其可贵的是,她们不撕逼不拆台,而是团结在一起努力实现梦想,改变世界。看她们从投行到创业一路厮杀拼搏,又仿佛看了本武侠小说那样酣畅淋漓。武侠中惯有的兄弟情也被姐妹情替换,照样打动人心。
欣赏作者在后记里关于女性在文学、影视作品中地位的思考,言情小说的发展也有十来年了,确如作者所说,在这类小说中,男主角塑造得成功与否是小说成功与否的关键,而女主角往往只能起到陪衬作用。不过我相信,随着受众观念与审美的变化,女性角色的个人魅力早晚也会变成一种刚需,塑造得合情合理的女强角色最终会被认可和喜欢。从这个角度来说,《金融街没有爱情》是一本成功的、且有些超前的女性成长小说。
总而言之,这是近几年来读到过的最惊喜的新类型小说,喜欢看女性在生活和职场中占主导地位故事的读者不要错过!
《金融街没有爱情(Ⅰ、Ⅱ)》读后感(三):泪点和笑点并存,赞!
看到书名的时候,以为是一本职场冷酷的读物。可当读完后,却书的字里行间感觉到了温暖与爱,即使中间的情节中,隐藏着冰冷与残酷。 让人热泪盈眶的开篇,作者刘玥的笔力实在了得,开篇刻画了一个天才,却是一个癫狂的天才,他受尽折磨,在监狱没有人样,可是嘴里却又念念不忘的名字“方含笑”,那些看似很散的句子,却让人流了泪,想知道他是谁,又为何如此的天才,帅气优秀的天才沦落成这样。 于是,留学生方含笑就这样进入了我们的世界: 说说喜欢它的几个原因: 1.泪点与笑点并存,悬疑和爱情并存,犹豫和果然并存。作者用自己独特的风格,在感动的地方写的很深,却在轻松的地方又能够存在着感动面。小恶魔的冲动,他的反面差,他是活生生的人,而不是童话故事里那些毫无缺点的人生赢家。他会暴跳如雷,也会用有进制的条纹胡萝卜表白女主。比如女主在道德边缘的犹豫和徘徊,是报复还是心软。时而冷酷,却时而用心,人性的挣扎面 2.是一部女性的成长史,投行还有私募基金,最后乃至创业,这些过程线都徐徐展开,虽然作者依然有小说里独有的金手指,比如有钱的闺蜜,比如靠着闺蜜的老公翻了局面等等。但是,作者又能够把握好尺度,会在应该成功的地方,让女主跌落谷底。又会让人在绝望的时候,扭转局面,这种反转,恰如其分的能够将故事线完整构架。 3.无论是女主工作时,还是后来创业时,职场的学习渗透了进去,比如说,职场中你应该帮老板解决问题,节约他的时间,这就是高效的表现。又比如说,应该怎么管理人。 4.感情十分细腻。无论是爱情还是亲情,以及同事之间的友谊,都十分细腻,也让人动容,那种友谊让人羡慕,以及老板和同事之前的感情,不经历磨难,不轻言放弃,都是戳中人心的。 看了作品的1/3,我就想知道结局,想知道他们好不好,结局好不好,我想这就是一本优秀作品才会特有的魅力吧! 最后,一个建议哦,文中还有一些标点错误哦。
《金融街没有爱情(Ⅰ、Ⅱ)》读后感(四):比传统的爱更加刻骨铭心
确实,“金融街”没有爱情,至少没有那种花前月下、卿卿我我的爱情,就连一千多年前的“苏门四学士”之一的秦观都写过:“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他大约是相信爱情的,却又似乎不那么完全相信,所以要说反话,表达一种矛盾的心情,欲罢不能,却又近身不得。
对于方含笑呢,她觉得她受伤了,所以她要不顾一切、不计代价地反击。在她看来,那些都不是爱情,不是应该有的付出——所以,她受伤了,所以她必须扳回一局,让最痛快的他死无葬身之地。所谓爱之深、恨之切,人们都会这样说,却未必真正了解这句话的意思。方含笑原先理解吗?恐怕未必。她曾经是有梦想的,但现实逼迫她顾不上去谋划自己的爱情,现实逼迫她只能是称求得生存。无论她愿意与否,她根本没有讲条件的可能选择。
更何况,她遇到的是小魔王一般的亚历山大·张。火星撞地球一般,以一种不那么如意的场景见了第一次,又以那么耻辱般的场景开始了她最难忘、以致于亟待上演复仇记般一幕的整个过程!所以,方含笑觉得一切都确实如此:金融街没有爱情,至少,爱情是暂时不属于她的。或许有一天她的想法会改变,但她显然没有想过这个问题。方含笑的目标曾经无比明确,从毫无背景的留学生到顶级投行合伙人,她必须走过一条荆棘遍地的成长之路。
她没有去想的问题,其实有人在想。人都是会变的,有从好变不好甚至于坏的,也有浪子回头的。那么,十多年前的亚历山大·张,或者说阿历;十多年后的科技公司创始人张久全,他们当然是同一个人,却又似乎不是同一个人。至少对于方含笑来说,这两个人肯定不是同一个人,她也不会把这两个人看成是同一个人。但十多年后的张久全知道,方含笑这个名字对他来说意味着什么。这同样印证着那一句老话:爱之深,恨之切。爱与恨之间,有时距离很远,可以远在天涯;有时距离很近,几乎近在咫尺。
当一切波澜壮阔都尽情演绎之后,当创业的热情、激情可以暂告一个段落的时候,她知道她的心里最想要的是什么了吗?他知道他念念不忘的到底是什么了吗?爱情有时会是水到渠成,有时却会是不期而遇——对于方含笑和张久全来说,他们之间的爱情到底属于哪一个类型呢?显然,这不是《金融街没有爱情》这本书想要回答的问题。它只展示过程,不告知结果。结果到底是什么,读者自己去猜好了。或许,这是另外一种水到渠成……
无论如何,这段爱情长跑真是曲折而又曲折,直到最后的最后!其实,爱情还是很需要的,因为它真的人内心深处最渴望的一种感情,不是可有可无的。但是很显然,如果能够做到刻骨铭心,比传统的那种爱情更加让人永难忘记,也是很不错的!毕竟,这可不是普通人想象和追求的那一种爱情,这是创业者的爱情,充满了战斗的气息和战场的硝烟!
《金融街没有爱情(Ⅰ、Ⅱ)》读后感(五):《金融街没有爱情》和想象中不太一样
《金融街没有爱情》和我想象中有点不一样。
我原以为它会是一个专门讲述年轻女性如何靠着步步打拼披襟斩棘终于在金融街站稳脚跟的职场励志故事,就如这“杀伐果决”的书名一般,爱情绝不会是它重要的组成部分。但读完全书后,很显然,我的期待有所落空。严苛点说,它还是太网络文学了。
全书70万字,分为上下册,时间跨度十几年,如果硬要划分关键词的话,我会给上册起名为:“这该死的爱情”;而下册是:“终于有点样子的事业”。上册中,女主方含笑还十分年轻,只身来到国外,被迫融入新环境,期间遭遇了漠视与欺凌,还有身体的伤害,当然也猝不及防地撞到了爱情。然而她的这份爱情来得实在有些莫名,明明是数次打压甚至还性侵了她的一个恶魔般的男人,最后却被她深深爱上,我简直要怀疑女主是不是患有斯德哥尔摩综合症了。当然,我也并非不能理解她对小恶魔的情感,只是我觉得他俩的情感转变处理得并不是那么清楚,好似女主前一秒就要把小恶魔送入地狱,而后一秒又摇摆着沦陷进去,她可以在恨着小恶魔的同时鼓励他回北京创业,更愿意为了救小恶魔而牺牲自己,女主这样的“圣母”奉献精神令我有些不适,在读到这样的段落时,我已经看不到一个独立女性的形象,反而我会认为,是作者为了完成这些戏剧冲突强烈的情节而刻意把角色推到了这样一个位置上,是让戏带着人走。就好比在上册尾声处,女主突然决意要把男主告上法庭,仿若她对他已恨之入骨,可在那之前,她明明还愿意陪着他犯险。女主的恨意来得这么骤然又浓烈,就像是作者在告诉读者:是的,就是这个时候,必须让小恶魔下地狱了,不能再拖了,这样略显刻意的处理,令阅读时的代入感差了许多。尽管在后面作者强行解释了女主的心理,她认为男主害死了人,所以必须入狱,但她的这份正义感真的足以强烈到终结他们的关系吗?我持怀疑态度。
说完爱情,我想谈谈书中对行业、职场的描写。诚如开篇时所说,我对本书是有预设的,金融领域我并不十分了解,所以难免有些“外行看热闹”的心理——我渴望在书中读到不同寻常的东西,读到能够撕开行业刻板印象的内容。在上册中,我认为作者没有太花功夫琢磨这些,她在写女主的求职经历时,还是强调了人脉、情感(性)置换等因素,也在女主每每危机时,给她开了金手指。于是我预设中现实主义基底的职场故事就这么被击碎了。作者的笔触无疑是精湛的,她可以把情节写得激烈动人,也可以用比较现实主义向的台词来引导读者去思考,比如她会让女主在姐妹会上慷慨陈词,说出平权的话,或是用她不甘气馁的宣言感染他人,但这些并不能让人忽视整个故事仍旧有些悬浮的倾向。
在我的审美习惯中,我更偏好极致的东西,要么极致现实,要么极致悬浮,如果介于二者之间,我会觉得创作者野心过大,想要讨好的受众太多,结果也许会适得其反,这一点在影视行业、出版行业也同样适用。
下册直接跳到十几年后,女主已成为业内大牛,故事视角从实习小白田田开始引入,读者顺着她的目光,渐渐可以发现女主方含笑几乎变了一个人——她聪慧狡黠、又独断专行,但也暗暗体恤下属,永远热爱团队。这样的一个女主,实在比上册有魅力太多了。故事从女主决心创业开始,变得越来越精彩,我必须要夸赞作者,在下册,她终于让这本书的行业/职场部分有了质的飞跃,女主终于不再是靠着人情、色相或者别的附加因素去实现理想,而是靠她的坚持和团队的力量。我特别喜欢作者对女主创业低谷的那部分描写,极其惨烈又真实,让我瞬间想起了被逼上法庭的政客斯隆女士以及被警察逮捕的赌场老板茉莉,我甚至觉得正是这样的低谷,才成就了方含笑这个人物,她对自己足够狠,才得以被人记住。
甫读下册时,我本来还有些腹诽,认为作者偷懒,故意省去了这十几年方含笑变强大的过程,就像是《琅琊榜》里省略了林殊怎么成长为梅长苏一样,只能留待读者遐想。但后来发现,原来即便成长为方含笑2.0版本,也依旧有许许多多难以克服的困难要面对,虽然女主强大了,但困难也同样“长大”了。这样看来,作者在处理时是花了心思的。不过下册中,情感线的描写依旧让我不太满意,尽管下册的主题并不是围绕爱情展开,但我还是觉得,已然出现的情感推进十分生硬,特别是作者把情感视角放在男主身上的做法,实在是有些大胆。男主本就是个不善表达的人,与其说他“爱着女主”不如说他“看着女主”,他从自身视角臆测了他们的情感,而由于女主几乎没有正面表态过,所以我们更加难以体察到他们这段关系的真实情况。举例说,书中,男女主重逢的那场重头戏,竟全靠男主的行为和心理来推动,而女主是懵然的(或是故意这样),我看不到女主对于男主回归的态度。如果说女主对男主全然回避,那之后她又何必拜托同事和男主一起洗澡,来确认男主是否是曾经的那个他呢?不过即便是这样的心理波澜,作者写到后面也写丢了。也就是说,在下册中,我们能感受到男主对女主又恨又爱的情绪,但无法知晓女主对男主的情感,这就导致,在女主虚弱时,男主突然向女主忏悔,而女主恍然脱口而出“阿历”,这一瞬间我并没有任何触动,不仅如此,我还十分疑虑——女主之前真的没有认出男主吗?女主到底还爱他吗?女主为什么不与男主相认?这些关于情感阶段打点非常重要的问题,都被作者一一忽略了,于是这样,直到尾声处,男女主的和好,在我看来也是为了和解而和解,没有留下破镜重圆之感。
有时候我会思考,为什么网络文学不敌传统文学能经得住时间的考验。这是个大议题,而我只想简单聊聊自己的感受。在网络文学中,好像深刻的主题表达、情感逻辑、物理常识逻辑并不那么重要,怎样用咋舌的情节抓住受众,用自带爽感属性的人物满足受众,才是创作者最需要解决的问题。说这些,并不是在指摘本书作者,我只是觉得有些可惜,如果创作者能兼顾到更深层次的东西,能在写法上更注重以人带戏、而非完成情节,那么这本书最终的效果或许会更好。就比方说,下册一开始在描写方含笑认为自己招到田田是明智之举这一段落时,若能更多地展现田田职业上的优点,而非“填鸭式”地告诉读者田田就是棒,那么我相信读者会更认同作者的意图;后记部分,描写方含笑与佳慧从对立到友好的那些内容,如果作者能更多地塑造佳慧,而不是将她又打造成第二个田田(小白)人设,再把方含笑和田田发生的事情又套在佳慧身上的话,那么不仅佳慧这个人物能被记住,且她与方含笑的和解会更让人感到珍贵。
写70万字,是实实在在的体力活,我佩服作者的笔耕不辍。其实在本书之前,我有读过作者在豆瓣阅读上的其他作品,实话说,我觉得这一本,好像更加真诚。之前听闻本书已被买下影视版权,正在开发之中,我非常理解它能吸引到影视公司的那些亮点,不过转念一想,书中那些大量牵扯到暴力、性侵等敏感的内容,应该要被统统删光了,不仅如此,男女主之间情感线的铺设也该是会重新处理了,特别是男女主情感的缘起,又要保留他们相爱相杀的这一好看的设置,应该会让影视公司有点头疼……
不过,我还是挺期待国内能出现一部真正讲述金融行业的职场剧的,我希望它能剥离悬浮的腔调,风格更接近本书下册,带有一抹现实主义色彩,能让人从中看到失落也看到坚定,看到冲突也看到激情,就像我们这个时代,就像我们这些还在挣扎着的年轻人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