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

位置:首页 > 故事 > 原创故事

京都解剖书的读后感10篇

发布时间:2022-03-11 19:57:24

  《京都解剖书》是一本由日本JTB出版社著作,南海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8.00,页数:160,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京都解剖书》读后感(一):日本人心灵的故乡,到底有什么样的魅力

  京都,从公元794到公元1868年,一千多年间一直是日本的首都,虽然现在它已不是日本的首都,但是它在日本仍然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京都享有“千年古都”之称,长久的历史积淀让这里拥有丰富的历史遗迹和浓郁的日本风情,很多日本人称,京都是他们心灵的故乡。

  今天,翻到《京都解剖书》,我们将深入这座千年古都,去一睹它的风华。作为深度解读京都的读本,《京都解剖书》书如其名,解剖,是最深度的认识,解剖,还将京都那些闻名遐尔的建筑解剖以剖视图的形式展示给我们,让我们不仅看到它们的外在,也见识了它们的内里。

  在这本书里,有326张实景照片,和424幅手绘信息图,图文结合,文字简练,有机地附着于图片或是加释于图片的引出、局部放大图中,让我们一看便懂,清晰明了。它不仅是不仅是一本旅行手册,还是一本集建筑、地理、历史、人文民俗、信仰、旅游购物、艺术展览等于一体的京都万能书。书分五章深入介绍京都,包括京都之美——建筑;京都内涵——遗珍,就是那些自古遗留下来的庭园、寺院等;京都之魂——京都今昔风物:京都的茶道、艺舞伎、歌舞伎、纺织、能乐等;还有散落在京都的街町,以及京都的料理美食、京都信仰——祭典等。方方面面,关于一座城市的浮华、繁荣和接地气的民生都普及到了。

  京都是个处处值得鉴赏的城市,这里从佛阁寺庙到近现代建筑,有着独特的美。它们不仅有值得欣赏的外观,还有传承历史的内涵。从京都的建筑风貌里,我们依稀看到中华民族的文化的一脉相承。仔细看,平等院的凤凰鸱吻,平安神宫的建筑形制、东寺五重塔,无不延承着中国建筑的风格。譬如说东寺五重塔,动工于公元883年,那时候中国处于唐末五代时期,五重塔正是反映了中国隋唐时期的木结构宗教建筑模式,而日本当时的遣唐和尚从中国到中国学习,也将中国的寺塔建筑风格随着佛教一并传入日本。木制结构的王重塔也是非常神奇的,它不因台风、地震而倒塌,原因在书中有简明扼要的说明,对于读者来说,是很实用的信息,让我们知道了,木构塔充分发挥了木料的柔软特性和榫卯结构的复位功能,所以才会屹立至今,从这里,也看到了我们中华民族工匠的智慧,而日本也很好地把我们的文化和建筑技艺进行了传承,让我们得以在京都再见它们的风姿。

  京都是一个怀旧的都市,在这里,我们可以漫步在路地和辻子,感觉京都的市井生活气息,可以来到锦市场,挑选制作京都料理的食材。在京都,我们在不同的节令能吃到不同的京蔬菜,可以品尝到正宗的怀石料理,还有蕴含佛理禅趣的精进料理等等。

  深入京都,亲身去体验它的文化,看看这座模仿古代长安而建的都城为何有这无穷的魅力。

  《京都解剖书》读后感(二):日本最有意思的两座城市,可以重新认识它们

  京都是我心目中的宝藏城市,尽管才住过两年,我却常常跟朋友说,“这是个可以挖掘一辈子的地方。”作为京都控,我的书架上有一栏专门留给它,收集了从各个不同角度、不同作者写京都的书,料理、书店、风光、历史、人文……唯独少了知识性的旅行读本。

  《京都解剖书》填补了这个空缺,顺便还入了它的姊妹版《东京解剖书》,原版是由日本最大的旅行社JTB公司策划出版,但简体中文版在此基础上,做了些校对和调整,封面和封底设计更美,柔和的色调、代表性的风物,纸张的触感也好,都让人想要好珍藏。

  绝不只因为我对书有“颜控”,外观美、装帧精致是一方面,其实是好久没遇到如此硬核的旅行读物了。市面上太多类似“XX必去的50个地方”的打卡式旅行书,通常是列出一堆餐厅名单,加上流水账式的景点介绍,比百度百科好不了多少,十几分钟翻完,带出去旅行还嫌重。

  而看到《京都解剖书》的目录就有耳目一新的感觉,它分为“京都之美、京都内涵、京都之魂、京都散步、京都寻味、京都信仰”六个章节,不是走马观花式的铺陈,而是对某一座建筑、寺庙背后的的文化历史深入解读,可读性很强。

  细致到什么程度呢?比如锦市场的彩绘玻璃天花板内容、京町家的几种格子窗纹样、艺妓舞妓同客人玩的小游戏、下鸭神社纠之林中的植物种类、鸭川里出没的鱼类鸟类……自以为在京都住过,对这座城市可以说是了如指掌,但越往下看,就越能感受到一种“解答未知”的乐趣。

  东京更是如此,尽管去过无数次,但总是抱着异乡人的隔膜态度去看待它,与其说不够了解,倒更接近于不想了解,总觉得除了美食和米其林餐厅,东京似乎没太多吸引我的地方,就是个光鲜又冷漠的大都市罢了。一本好的旅行读物则是,它能够勾起你对一座城市的兴趣,哪怕是你早已熟悉的城市,也会希望下一次旅行能好好读懂它。

  尤其像东京这样很难整理出一条线索来描述的城市,若按23区来解读则太呆板,主题先行远比地理区域有意义得多。就好像大家会说吉祥寺是东京最适合居住的地方一样,氛围,才是东京核心的有趣点所在,银座是洋气精致的、六本木是艺术性的、涩谷是年轻潮流的、浅草和日本桥是充满江户风情……

  《东京解剖书》着重从建筑、博物馆和街区散步等角度入手,有明治时期西洋风满满的名建筑,也有跨时代的晴空塔、先锋的设计商店,甚至羽田机场、都电荒川线。一开始你可能会觉得奇怪,机场值得专门花好几页来介绍么?我也是看完才知道,原来跑道的方向、长度、数量都有讲究,自从成田机场建成后一直被外国游客忽略的羽田机场,竟然是日本跑道最多的机场!

  对于我这样的技术系外行,竟能一下子看懂机场设计的巧妙之处,必须要归功于书中的精美手绘画,给了读者非常直观的体验。连花火大会的不同图案、歌舞伎的脸谱、舞妓头上的装饰花簪都一一绘制出来

  另外,因为涉及到很多专业词汇,如何找到日语汉字的准确中文翻译,也是一件难事。不少地方都有中日双语的标注,既方便我们理解背后的含义,在看到日文汉字时也不会混乱,比如这里的杨枝对应牙签,就很贴心。

  毕竟深奥的日本文化,真要细细“解剖”一番才能够领略。

  《京都解剖书》读后感(三):当我买一本旅游书时,我在想什么

  我只去过一次京都,租了自行车把京都全部的寺庙神社转了个大半。头两天惊艳,到最后一天就已经兴致寥寥。如今回头想起来,还是没有好好准备。但是自己准备真的很难啊,关于各个寺庙的信息都散落在不同的网站,一点点筛选下来好辛苦。我既要大众一点的、官方一点的信息,但我也希望能有定制化的、个人化的旅行。

  这是一本“知识旅行读本”,或者更加泛化一点说,这是一本为“文化旅行”而生的书。

  在我看来,去日本旅游的人大体上分为两类:一类是对日本并不了解也无甚兴趣,把日本当作一个“正好飞行距离合适、能赏景也能购物的度假地”的人;另一类是受到日本文化的影响和熏陶,对日本动漫、音乐、饮食、历史文化等抱有兴趣的人。他们可能会去学几句日语,了解一些冷门的“梗”,他们可能不会只去一次日本,因为只去一次几乎不可能完成全部的“圣地巡礼”……

  对日本这个国家和它的文化、习俗并不了解的“旅游者”,我觉得穷游锦囊以及普通的旅游书可能会更有帮助,它们会提及一些具体的旅游线路、餐厅和酒店,让他们不至于茫无头绪。然而,如果是那种希望在日本深度游、感受它的文化的人,普通的旅游攻略就不那么管用了。

  就我个人的日本游体验而言,其实大部分的日本饭馆的口味差别都不是很大,碰到惊艳的店的几率并不高。比起选饭馆,更重要的是点什么菜;大部分的日本宾馆的内设也差不多,但是宾馆周围的街区环境和交通便利程度却有天差地别。最重要的是,如果没做什么功课,在日本,尤其是在京都,那些寺庙对我而言真的也差不多。

  所以很惊喜能够碰到《京都解剖书》和它的姊妹篇《东京解剖书》。这是一本我想安利给身边所有喜欢日本的朋友(恰好有很多)的书,不愧是日本人编的,处处体现着日本人的风格:它轻而薄的纸张易于携带;文字空间排布合理又不至于太小而看得费力;各种手绘的建筑、器物、料理令人会心一笑……

  还是说回内容吧。

  日本人真的很喜欢“解剖书”这个词,在豆瓣上一查,神社、名城甚至是铁道都有“解剖书”。“解剖”可能有把一个地方探访摸索得清楚、了若指掌的感觉吧。

  和《京都解剖书》比起来,我之前做的功课真是只看到这座城市的皮毛了。

  我去过南禅寺,但我并不知道它是日本地位最高的禅寺建筑。我路过它壮丽的山门,也分不清它是歇山顶还是悬山顶;

两种屋顶的三视图,真是佩服日本人的细致

  我也去过锦市场,但是只顾着低头看各色琳琅的海味山珍,哪顾得上抬头看看彩绘玻璃的天花板,更不会去想那其中浓重而有趣的生活气息。

锦市场天花板的彩绘玻璃

  我想,下次再去京都,一定要带上这本书。那些景物遥遥在彼岸诉说着另一个时空保存下来的回忆,而这本书就是我的小舟,载着我去听那从另一个时空传来的故事。

  《京都解剖书》读后感(四):《东京|京都 解剖书》 一套让人又又恨的宝藏书籍

  这将是篇深情的编辑感悟……

  《东京|京都 解剖书》是我编辑生涯的第二本,虽是半路接手,却是刻骨铭心。我的处女编充满了轻松、新奇与欢乐。而这本书则是艰辛、艰辛、艰辛……

  浅薄的我原以为,文本编辑就是在尊重作者原意的大前提下,做个别字的修改。直到拿到这本书的稿件……整段整段的删掉、重写,满篇只留下密密麻麻的手写体,这本书的任务量这么大吗?!我仔细看了看修改过的前文,发现,日文原书中的景点信息很多都是逻辑不清、表意不明,明明是本实用书,怎么写成这样?!甚至,还有信息错误——这里标错了年份,那里弄混了景点……等等!不是说岛国人都很认真严谨吗?Why?!

  接下来,就是艰辛的著书时间。鉴于原书信息十分不可靠,书中的每个字都要查——景点的历史年代对吗?有关的人物事件是否张冠李戴?这都不是最要命的,要命的是核实大量专有名词,通用的专有名词还好,可怕的是日本专有名词。比如神社寺院建筑里多次提到“入母屋造”“妻切造”等大量古典建筑专有名词,这些建筑构造是古代从中国传去的,但日汉词典里多是对词语本身的解释,没有相对应的中文专有名词。翻了无数篇讲中国古代建筑的文章后,才确定了大名。

  但这本书作者追求的境界还是值得肯定的!这不仅仅是一本旅游攻略,更是本对日本文化细致爬梳的宝藏书籍——里面有大量的古代建筑细节解读、日本历史文化梳理。奈何作者完全没在认真表达,于是我们亲自上阵,上网大量查资料,国内的满足不了,翻墙到国外去。记得编《奉茶室与茶道》时,既要追溯日本茶道与中国禅宗的渊源,又要分清奉茶室中各摆设与工具的作用,还要梳理出支撑日本茶道各流派发展的十大茶具匠人的发家史。虽然编著过程很辛苦,但不得不说这本书给我上了一堂堂文化大课:日本庭园、佛像、茶道、能乐……

  本书的特色之一就是手绘图鉴,书中有大量的手绘图鉴,这种形式对景点介绍会更加细致,但也加重了编辑工作。我们要仔细核对每处手绘细节——指示线是否将文段与图鉴正确相连,图鉴是否与实物相符。其中印象最深刻的是,二编时,主编大人跟我核实东寺五重塔图鉴上的塔刹装饰物是否与实物形状相同,它在书上连一毫米都不到。编辑组如此认真的精神,让我折服!

  作为一个资深的文科生,这本书最让我抓狂的便是物理特性的说明。书中提到很多古代建筑的构造原理以及日本传统工艺的运行机理,但都被作者无情地一笔带过,为了让读者理解,我只能查阅大量资料,并用人生那一点点理科智慧去理解。《西阵织》那一篇讲到了传统织机的运作原理,我翻了大量论文又看了很多纺织课件,才正确表达出织机的运作过程。还有《琵琶湖疏水工程》的蹴上斜面铁道,关于卷扬机的运作原理耗尽了我的脑细胞。现在回忆起来,还是莫名的辛酸。。。

  辛辛苦苦,删删补补,终于!终于!编好了这本书,天真地以为辛勤的汗水终于可以培育出丰硕的果实。谁知送审的时候,岛国人民将认真严谨的作风发挥到极致,《南禅寺》的内文被前前后后改了五六遍,重点是围绕同一张图片、同一段文字,反反复复地改!我们的心路历程如下:好,这就改——啊?为什么要改——啊啊?为什么还在改同一段——F***!明明是一张图,为什么要换来换去?——好的,您开心就好。

  除了内文,封面设计也十分磨炼人的耐性。京都扣内文,东京就扣封面——对不起,这是我们的设计,贵公司不能使用,麻烦重新设计——不好意思,贵公司设计出的封面很像日文原书的封面,请彻底重新设计——十分抱歉,扉页上不能采用我们的图片素材,后封也不许哦……就这样反反复复,等霓虹那边终于过审时,我们全组和设计师都留下了喜悦的泪水。

  老实说,编着编着,真的很想说几句脏话,来疏解心中的不快;有时还想撕了这本书,但努力深呼吸,劝自己冷静冷静再冷静,明天会更好。经常会碰到,查了半天发现原文的信息原来是错的,后续还要大量重写,这时心里会想钻个小空,反正是本攻略书,大家也就一眼扫过,但又会觉得这样对不住这些景点,更对不住想读这本书了解这些景点的人们,最后咬咬牙,继续查下去、编下去!

  这套书给我上了一堂文化课、编辑人课,编著过程艰辛但值得!一套凝聚我们编辑组心血的书籍!力荐!

  《京都解剖书》读后感(五):旅行,跃然纸上

  对京都,我一直怀有偏爱与憧憬,这种欢喜多来自文学作品。去年曾去那儿游走七天,时隔一年的今日,翻开这本书,往日对于京都印象再次跃然显现,无论书上的,脚下的,眼前或远方的,它们在此融合,让旅行亦成为随时随地的事。

  《京都解剖书》很细致,不似一般旅游攻略粗线条带过,而是将纳凉床变迁史、鸭川的生态、京格子的不同类型、狂言面具分类等具象信息都一一做了讲解,囊括佛寺、町屋、匠艺、饮食等方面,精美绘图与文字搭配,华而实。内容分成六部分,以下一瞥:

  《京都之美:建筑》——从佛阁寺庙到近代建筑,南禅寺、平安神宫、清水寺、伏见稻荷大社等,即便置身现场,也未必关注到的构造细节,书中有多面描述。

平安神宫

  《京都内涵:遗珍》——天寺、知恩院、元离宫二条城等,亦有庭园、佛像、国宝级文物、重要物质文化遗产。古都之传统底蕴,在于意味,更在匠心。

京都庭园

  《京都之魂:风物》——人间相见唯有礼,京都之茶道与奉茶室、花街与艺舞伎、西阵织、能乐、京町家,无不体现为人处世的礼。比如茶道“七则”:茶汤浓淡需适口,添炭煮水需得宜,奉茶室需冬暖夏凉,插花需持自然之道,赴约需提早,雨具需常备,招呼客人需周到。

西阵织

  《京都散步:街町》——纳凉床、岚山与嵯峨野、锦市场,京都山水皆灵秀,三面环山,鸭川和桂川穿城而过。记得曾于一个傍晚在鸭川边喝啤酒和梅酒,上方一家家纳凉床陆续有顾客上桌。风大,凉爽,有乐队演奏,有戴面具者表演,魔术之类。晚间再听水声,鸭川流淌,其实很像我家乡的河。跑步的人从早到晚都有,跑者与跑者迎面而过,互不相识却又因同在路跑的默契带来短暂眼神交流。京都的路都窄,没怎么经过拓宽大修,大多为单车道,最宽也不过三车道。一草一木用心打理,不杂不乱。狭小范围内,日本人对空间之利用,真是发挥到极致。交通信号灯没有方向箭头,只是圆点。车也小巧,沿路两侧房屋也都不高,密密排排相对,平直延伸,一眼看去,很浓的纵深感,望见远山。

锦市场

  《京都寻味:料理》——京都吃食是鲜明的及时应令,无论京料理、怀石料理、京果子,还是日常的食物。光从各月份别称就可感受,三月叫花见月,五月又名菖蒲月,六月称水无月。去年去京都是五月,在锦市场已能买到“水无月”,三角形状的日式点心,上面铺有红豆。

京果子

  《京都信仰:祭典》——祇园祭、时代祭、镇花祭,是传统文化沉淀,也是细碎的日常信仰。我在京都恰逢葵祭,当天跟着队列走一段,队伍并不庞大,更无想象中肃穆。白衣男子帽檐饰有绿枝叶,打扮很美的女子,走走停停,红衣童女走了一天大概很累,嘟着嘴不耐烦。牛车顶部四围有淡粉藤花垂下,牛头系上大红绳,很是眩目。

祇园祭

  此外,再来推荐一些读过的有关京都的书,欢迎各位继续补充——

  《万叶集》

  紫式部《源氏物语》

  清少纳言《枕草子》

  吉田兼好《徒然草》

  川端康成《古都》

  夏目漱石《虞美人草》

  芥川龙之介《竹林中》

  三岛由纪夫《金阁寺》

  谷崎润一郎《细雪》

  东山魁夷《美的情愫》

  鹫田清一《京都人生》

  寿岳章子“京都三部曲”——《千年繁华》《喜乐京都》《京都思路》

  《京都手艺人》

  舒国治《门外汉的京都》

  苏枕书《有鹿来:京都的日常》

故事相关阅读

故事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