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场现形记
中考结束很长时间了,但考场的点点滴滴还在脑海中翻腾,那情、那景依然历历在目……
连续四天的监考,大会小会被无数次告知,考试的环节不允许有丝毫的出格和创新,我像机器人般设置好程序,在规定的时间内按部就班地做着规定的事情,在分明的时间段中游走、踱步、奔波,身体的疲倦劳累倒是好消解,但内心里积聚的阴郁如雾霾般弥漫,久久不能散开。
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这虽然于毕业的学生已毫不相干,但于来者,却大抵只能如此而已。
可是我又实在无话可说。我只觉得所住的并非人间。那么多个青年的颓废、恍惚、迷惘,洋溢在我的周围,使我艰于呼吸视听,那里还能有什么言语?长歌当哭,是必须在痛定之后的。
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以我的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我不知道这样的世界何时是一个尽头!
当我写到此处的时候,心里自然地背诵出鲁迅的话语,我深感他的伟大,我的语言再修饰雕琢也显得苍白无力,只有朗诵着他的词句才能使内心的忧愤淋漓尽致地抒发。但我揣测即使是“周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
(二)可怜众生相
“酣眠小睡者”———“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那是朱自清的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可仅仅30人的考场,放眼望去,有的考场近三分之一的同学选择卧倒,这是我个个数的,绝不妄言。他们一般是毫无表情地接过试卷,形同路人,把该写的信息填涂完毕,叠好放置一边,把笔放入笔袋,开始趴着,我不知道他们睡着了没有,中间试图叫醒他们,可无济于事,真的如周濂所说“你永远都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当距考试结束十五分钟的铃声响起,他们终于坐直身体,揉揉惺忪的睡眼,惟觉时之试卷,失向来之烟霞,拿起笔,ABCD信手乱涂一气,觉得实在写无可写了,就泰然等着铃声再次响起。
他们信奉“跑着不如走着,走着不如站着,站着不如坐着,坐着不如躺着,躺着不如睡着”,以最舒服的姿态应对严峻的考场,可这是我们应有的姿态吗,我亲爱的孩子们?但凡生物都要睡眠,休养生息,这是自然造化,违背不得。可人生区区几十年光景,如白驹过隙,我们要把三分之一的时间睡去,难道这些还不够吗?还要在考场上继续?在人生重要的场合颓靡?
“茫然四顾者”———进入考场,就开始握笔四顾心茫然,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六神无主,哪儿有点动静,迅速把视角变换。即使周围静悄悄,他们也一一审视,比监考老师看得广、看得细、看得入迷。我想这样精神百倍,细密周到,是要看答案吗?不,答案和他又有什么关系呢?那是一位真正的“纯看客”。
而说到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看客”,鲁迅最有发言权,在《呐喊自序》中说道:“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做毫无意义的示众材料和看客,他们看似精明,实际上却是最愚笨,卑怯的。”看夏瑜被杀,像鸭子一样伸长脖子向里看,看其中有无热闹,热闹就是他们唯一的看点,内心的那种荒芜、漠然、无知、无畏、和我们的某些孩子是一样一样的。
“淡妆浓抹者”———花季少女,她们的自然、清纯、质洁、明媚、鲜妍,是任何人都艳羡的,“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本是“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可非要涂一脸油彩,时浅时重;非要画一柱浓眉,横亘额头。坐在桌前,不停抚弄几绺刘海,眼睛时或一轮,窥你一下,让你毛骨悚然。
我亲爱的孩子,真正的美不在外表,在涵养、在修为、在气质,在你内心的方寸之间。善待自己吧,你没有权利,让本可爱的你变得面目可憎,不伦不类。记住,只要胸无点墨必然淡妆浓抹总不宜。
“捶胸顿足者”———一个强壮的男孩,宽宽的肩,厚厚的膀,自坐到座位上,就犹如困兽一般,躁动不安,一会儿伸腰,一会儿抖脚,一会儿捶胸,空洞的眼神,漠然的表情,这些都不足为惧,可怕的是百无聊赖的他,猫着腰,双手抱着桌子腿,用脑袋砰砰直撞桌面,引得大家观望,自己却若无其事。
我不知道小小年纪的他有多深厚的不安、多厚重的忧惧、多重大的无奈,让一颗年幼的心忽忽若有所亡,经历一场又一场的煎熬,我可怜的孩子。
“磨刀霍霍者”———一位面容白皙,眼光无辜,表情漠然的女孩,整场考试手中就一直攥着一把小刀,没有放下,这成了她和外界交流的唯一媒介。先是把橡皮拿出,端详再三从哪儿下刀,不一会儿,就有长的、方的、三角的、圆的小橡皮出现在桌面上,一桌琐屑碾得粉碎,清理之后,就开始修理指甲,认真而专注。十指一一被打磨出自己满意的形状后,我听到她沉重的叹息,然后继续寻觅下一个对象,把衣服袖子翻过来,割里面的线头,一点一点,就这样开始着、进行着、结束着……
(三)渴望救世主
中考第四天时,监初二学业水平测试,我所看到的孩子们就正常得多了,起码我愿意并相信他们是孩子,是学生,有着我们正常孩子的质朴和纯真,有着正常学生的面容和姿态,(当我反复用“正常”这个词时,我感觉,我们的老师要求并不高)我在想,从初二到初三这短短的一年时间里到底发生了什么,让我们的孩子失了根基,丢了灵魂,没了思想。有人说,管他们呢,管不了。可我是一位老师,面对这些,我的内心颇不宁静,绝不会平心静气地接受,心安理得的地走开,所有的一切入了眼,便痛了心、伤了肺、催了肝。再说他们不是别人,小的来说,是我们千万个家庭的支撑、顶梁柱。往大了说,是我们中国未来的继承者、发扬者、开拓者。这话很实在真切,并不虚妄。
但现实是残酷的,我们的未来要交给一群精神失守的孩子,一群真正的心灵流浪者。他们本是一朵朵娇艳的花,可在该怒放的时刻迅速凋零,卷入时间的洪流,我想起裴多芬的诗句“悲哀来了,生命的悲哀,消失了,被卷入泪的洪流。”我们教育究竟缺少了什么?谁又能为孩子守候?
此时,我真的盼望救世主的出现,给我们力量、智慧,如《荒原》中说“盼望着世界的复苏,灵魂的再造。”可我清楚地知道世上从来就没有救世主。
我查阅资料,找寻疗救的良药,林林总总,纷纷扰扰,说得都有理,但总觉得与核心的东西有一些距离,直到有一天看到李希贵的《学校的转型——北京十一学校创新育人模式的探索》,我的心才柳暗花明、豁然开朗。这场育人模式的改革是以构建一个推动学生选择的多样化的课程体系,进而形成每一位学生不同的课程方案,最终实现我们教育的本质,让学生能够发现自己,唤醒自己,成为自己。
所以“给每一位学生装上自主发展的发动机”是我所找的核心、良药,是重中之重,只要有了这种“内驱力”,就会让每一位学生成为自主发展的主体,“观察现在的学生,不难发现,与欧美等西方国家的学生最不一样的是:我们的孩子像一台没有动力的机器。”李希贵说,虽然我们总是告诉学生“学习是你自己的事情”,但这个看似最私人化、最关系到自己未来的事情,学生却觉得跟自己关系不大。他们所有的动力几乎都来自外部,来自家长、老师和考试的助推,而在对西方一些学校的考察中,我们发现,那里的大部分孩子,内心有一个明确的方向,他要为此而付出努力,他有属于自己的动力。有一些高中生平均每天的睡眠时间不到6小时,半夜两点钟睡觉是常态。实际上,他们的书包不比我们轻,课程不比我们少,学习的节奏不比我们慢,难度也不比我们低,为什么总是我们在喊课业负担?根本原因就在我们的孩子缺乏自我发展的内动力。而这种现象不仅仅存在于孩子群吗?反躬自省,成人世界又何尝不是如此,所以这是一个普遍的社会问题。
而我们从现实看来,家长、老师和考试这些力量在孩子的成长历程中越来越微乎其微,这种力量的走势是递减的,也许在小学很强大,但我们清晰地看到初三的孩子,家长、老师和考试已对他们没有任何的约束力,他们可以在老师的眼皮底下,极其消极地对待考试,极端蔑视地对待老师的劝诫,他们突然发现,那么多年来奉为“至圣”“法宝”的家长、老师和考试,原来如此软弱,软弱的可笑、不堪一击,拿他们没有一点办法。
作为一个成熟的个体,他们独立的思想意识挣脱束缚、强加,向外探寻,却不知其所往,这是最可怕的。所有我以上例举的种种表征,都是内心虚无的缘由,也就是说,原有的大厦轰然倒塌,新的支撑还没有建立,思想成为一片废墟,荒芜寂寥,他们成了空洞的躯壳,我们需要帮他们根植、守护、培养。责无旁贷义不容辞地把爱心、责任、诚信、珍惜装入他们的背囊,把他们的精神装扮靓丽,唤醒激发孩子们的内驱力,让他们成为一辆自带动力的火车,现在就出发,走出自我,体验生命的价值。
让我们的每一个孩子居则支起家,遮风避雨;出则撑起国,顶天立地,是我们每一个教育者应有的责任。我们将为此耕耘、行走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