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青梅的读后感10篇
《数青梅》是一本由胡弃暗著作,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58.00,页数:28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数青梅》读后感(一):那些梅啊桃啊山竹啊柚啊
在每一个故事,每一段生活里,春日转瞬即逝,梅雨缠绵得叫人失却活着的力气,夏至带来心慌的绝望,秋天携带迷雾,冬季是漫长的悲伤。雨天和晴天都不怀好意,有心无心地望向世间可笑又可怜的人们,那些梅啊桃啊山竹啊柚啊,都黯然失了色。评论里有个标题起得好,“《数青梅》那些水果般的女人是如何被做成了果干儿”。
《数青梅》里的7篇故事,可读性都很强,但并非看过就忘的快餐,而是回味起来,舌尖那点苦涩始终都在。虚构比现实本身往往更显得真实,它一把抓住不易捕捉的情绪与细节,沿着人的心性,一步一步走,将生活原本的样子摆在眼前。作者眼睛很毒,人与人在某段关系里只可意会的龃龉,被不留情面地写在纸上。看似和平的闺蜜、夫妻或者恋人,暗自浪潮翻涌,当表象被揭穿,榨出藏在内心深处的性情,或许当事人自己都意识不到,原来这些自私、懦弱、偏执与卑怯,是一直跟随自己的一部分,当它们活生生亮出底牌,他们有的以自我毁灭来做最终的逃避,有的仍不知所措,就如作者说,“可还是得顺其自然地活下去,活下去就得接受生活的庸常和不洁”。像从前一样,没有答案。
小说并不给人答案,不是记录也不是教义,它不过是展现某种人生,好的坏的,暧昧不明的,任由它们生发,铺展,各自通往各自去向。
《数青梅》读后感(二):从意外到惊喜
最近开始迷恋南方小说,从《海上花开》到《繁花》,南方小说情感细腻,即便是两个字的不响都有着十几种含义,于是又开始找这类书阅读,意外拿到了这本《数青梅》。
以往的我总是赞叹日本人的小说细腻好看,而这本书《数青梅》实在是意外之喜,读起来通透细腻,每一个故事都很精彩好读。
我最喜欢这本书里的《闺蜜》,因为最符合人心人性人情。
闺蜜这个词在网上从一开始的褒义到贬义再到褒义,因为那一层层说不清道不明的含义,让这个词特别的别具含义。
南方人很喜欢用“女朋友”,其实“女朋友”跟闺蜜之间是隔着海的,那海就是说不完的知心话,还有道不完的小秘密,甚至私密到不能说第二遍。
然而正是这些小秘密跟知心话,有时候也会成为捅人的刀子,每一句都锋利无比,划开你的面容甚至内心。
然而小说《闺蜜》比这个还要复杂。
两个互相取暖的女人,说着体己话,了解对方的情人跟家人,却连对方夫妻感情到底如何也掌握不透,这难道不是某种意义上的讽刺?但偏偏也就是这样的闺蜜,知道彼此的软肋。你说她为你好,她却存了私心,你说她心里没你,当你吃了亏,第一个上前的也是闺蜜。
闺蜜,是两个互相了解甚至有些相像的女人。
你说她们完全掏心,似乎也留了一线,暗地里的较劲是一定有的,这是天性。
说不清又道不明,这便是女人之间的感情。
我自认为这书的作者应该是女性,男人并没有这种天赋能写出女人的细腻心思,有这种天赋的如今也都是大家了。
数青梅的作者我并不熟悉,名字也陌生,但是这样有才华的人,应当也应该会走的更远。
《数青梅》读后感(三):被侮辱的和被毁灭的
1927年,鲁迅在一篇杂感中写道:楼下一个男人病得要死,那间隔壁的一家唱着留声机,对面是弄孩子。楼上有两人狂笑;还有打牌声。河中的船上有女人哭着她死去的母亲。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我只觉得他们吵闹。
将近百年之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阶段,中国特色精神处境似乎并没有多少改观。胡弃暗在大国崛起的宏伟蓝图之外,描绘了一张普通民众的心灵图谱。在这张图谱上,家人相煎,夫妻离心,朋友负义,同事背德。众人如刺猬般聚在一起,相互伤害,又难舍难分。
小说集中既有设置精巧的生活场景,也有时空广阔的社会现实;既有面孔鲜活的众生群像,也有暗流汹涌的意识深渊。作者以精湛细腻的技巧织出一张网,网下的众生无以逃脱。在心绪随着各般人物辗转起伏后,很难分清悲惨命运的矛头应该指向谁,是个人,是社会,是时代,或者更悲哀,是我们自身?
纵然批判的意识非常明显,作者也没有落入道德窠臼,而是以超越的姿态塑造各色人物,又以可贵的敏感揭示每个人被侮辱的状态,从而粉碎一切自我蒙蔽,撼动一切自我遗忘。真正令人悲愤的是,卑劣的人侮辱他人又自我侮辱,却总能苟活下去,而纯良的人因为内心的纯良,不堪侮辱,往往走向毁灭。和小说集同名的篇目,主角青梅最后抓向虚空的手,已远远不只是隐喻,更像是一种警示。
整本小说的风格偏阴暗,或许会让一些读者感到抑郁,其实只要用心体会,就能发觉作者灼热的心灵支使着灰冷的笔调,而无尽的刻薄后则深藏着悲悯之心。
中国的现代化建设进展顺利,现代性建设却严重滞后,后者终将阻挠中国成为现代国家,而权贵们似乎有意忽视这点——自然,愚夫愚妇们才是最好统治的。
然而,胡弃暗所传达的问题或许超越了社会和zz,而是根植于人类的秉性之中,无法可解。
世界很不幸,恰是这样。我们很不幸,恰是人类。
《数青梅》读后感(四):这是人间烟火
网上阅读和捧着书阅读的感觉很不同。《数青梅》这本书值得买。
一个晚上加两趟地铁的时间,不带歇息地看完了。是一种过瘾的阅读体验。当然,也有读急了,意犹未尽的遗憾。
书里的世界是离我远的,却是我熟悉的。书里的人我不认得,却又好像就在我身边。
我想下次去苏州,就算不逛苏州园林,不吃苏州美食,不搭讪苏州妹子,都一定要见见作者真人,远远看一眼也行。
说句心里话,我个人更喜欢作者那些记录人生经历,回忆童年生活的文章更能打动我。 我就想,作者如果再出一本散文集,就更好了。那么,就期待下一本喽。
祝胡弃暗的书都能大卖。
弃暗新出佳作
俺也买来一册
数落满地繁花
品咽青梅酸涩
纸上调度悲喜
心底晕染颜色
掩卷思量方觉
这是人间烟火
《数青梅》读后感(五):我就是这样作者,就要写这样小说
本来应该写篇序的。
编辑老师着手编这本小说集时,就向我下达了写序的任务。但我一直踌躇不定,觉得写什么都不妥,一拖再拖,就拖黄了。
自序这种文体,无非是,要么谈自己,要么谈作品。
谈自己,显然是很危险的。谈作品,似乎也不是什么明智之举。
自谦吧,读者可能会当真。自夸吧,读者可能会作呕。客观评价吧,谁信呢?完全没有利害关系的读者,尚且做不到客观评价,何况作者自己?
我只想说,这是一本好读也好看的书。好读是指叙事行文明白晓畅,一般读者都能读懂;好看是指能给读者带来阅读快感——起码到目前为止,大部分读者的反馈是这样。
正如目前主攻悬疑小说创作的慢三老师所说的,这是本“老老实实讲故事”的小说集。近年来,我便是这样要求作为小说作者的自己的:老老实实讲故事,尽最大的诚意和能力,让笔下的每一个故事,都对内有说服力,对外有吸引力,能够直抵读者内心。
倒不是说,我反对小说进行创新。事实上,反对或支持都是无谓的,因为创作的本质就是创新,否则就应该叫生产了。只要尊重自己,不抄袭他人,你创作的每一个作品,都是独一无二的、具有“创新性”的。但形式的创新必须服务于主题、题材和叙事。毕竟写小说不是参加化妆舞会,谁打扮得最奇出怪样、最莫名其妙,谁就是当夜王者。
没错,我反感的是硬拗造型、故弄玄虚的写作。事实上,我也有过这么一个阶段。读书期间,我写过不少“先锋小说”,立意越虚无,内容越贫瘠,越要写得连自己都看不懂。这类作品总计不下一百万字。多年以后,整理电脑时无意中发现,我羞愧到无地自容,感觉像是靠画符念咒赚了一百万。
这些年来,我也陆续慕名买过一些晦涩系的小说,硬着头皮一页一页啃到底,结果只得一嘴巴木头和满脑袋糨糊,完全不明白作者想表达什么。面对某书影音评分网站上一水儿的五星好评,我对自己的智力感到无比的绝望。
没道理啊,伟大的《红楼梦》我都看得懂的,难不成它们比《红楼梦》还“来塞”?不光《红楼梦》,古今中外绝大多数文学经典,不管内涵多么复杂深广,起码字面上决不会让你不知所云。这么想着,我又敢于抬起脸来正视这个诡谲的世界了,同时也敢于掀开电脑继续自己并不高深的书写了。
管他呢,我就是这样作者,就要写令自己信服、不羞愧的小说,就要写饱满、热烈、锋利、有力量的小说,就要写读者看懂后真心认可的小说,才不要写读者看不懂却因为担心露怯而不敢不赞美的小说。
但愿这本小说集没有背离我的初衷。
《数青梅》读后感(六):《数青梅》那些水果般的女人是如何被做成了果干儿
关注作者有些时日了,再没有成书之前读他的“小品”就很受吸引,他的文字很鲜活,是那种让你看了就印象深刻的内种内容,从情窦萌芽故事的“捣我”,到继子,继母的情仇渊源最后华为慈悲,还有随想的一段男生也有女生心思的巧妙总结,以及人至中年,连接吻的情愫和气味都说的那么现实仔细……没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和阅历怎么会有这么深厚的笔力呢?即使有又有几人能总结出那么深刻的感触呢,没有一丝一毫的忽视和省略,说的淋漓尽致。 昨天拿到书,今天看完,这是一本你拿到翻翻就想一口气读完的书,是那个你在某些情节没有读透还要翻回去再读读的感觉,是那种你在读完一遍生怕忘记人物关系和人物走向再翻回去巩固一下的下意识。 如果说女人懂女人,那么男人一定包含了女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许多男人不屑去说女人,可是说起女人来没有人比胡老师更细腻透彻了。措辞严谨,描述的生动传神,传神到什么程度呢?你觉得自己是词穷的,没有任何一个词和一个情节比他运用和设计的更巧妙,更恰当。
这本书从过去,到现在,从农村到都市描绘了不同的人群却又相似的经历和心路历程,如水果般清新水果的女子最后都一个个沦为生活陷阱里的沧桑果干,有一丝曾经的甘甜,却又被生活的晾晒,生活的磨砺变得失去往日的色彩,变得有些不堪却再也回不去了。
这些人在生活中被推举着奋发向前,以为停靠了港湾却是转入了另一场更大的风浪,故事中的每一个人都是生活的受害者,可是他们无力反抗有种潜在的宿命论,又饱含因果。故事里有情欲,却不龌龊,写的清新不肮脏。
最后那句“于是用力闻了闻,眼泪跟着就下来了”似乎是在无力的控诉。每一个故事都是开放的结尾,我们不知道主人公最终的结局,但是又都很关心他们的结局,胡老师写的很客观,我作为读者却很矫情,我想知道青梅最后的归宿,二娃最后有没有成功?吴遐最后和老夏以及女儿怎么样了?罗琪再婚了没?沈默不会离婚又怎样自处呢?他们会不会每年不约而同的祭拜一下山竹,我总觉得山竹有点亏,她的死是世俗冷漠的结合暴力的重击?淑桃到跳没跳楼?徐雪蓉和俞少坤又会不会离婚或者婚外情?徐柚和洪放是否涛声依旧?吴稀呢,她以后的日子怎么样了?每个故事都没有最终的结果。有些有意思的句子和词都画了下来,当然很多啦!
懂得生活是看透了它后的慈悲“所谓的卑微,明知吃的是馊的,还得往下咽,如果有人要端走它,还会使劲捂住。”这是个金句我很喜欢。
《数青梅》读后感(七):“审判男人”
按照常理,像我这样的读者对所谓“小说”这种东西已经提不起多少兴致了。一来是活得够久了,见多了,没见过的也能想象或推导出来;二来也是更重要的原由是,我有专业读者的包袱。这两者矛盾运动的结果就是:小说读还是读,但大多读完都会后悔。换个说法,好小说就是既要令我觉得有趣,又要让我认为有用。“有用”主要看我们读者自己,它可以判断一个读者的心胸、视野是否开阔;与之相对,“有趣”则是检验写作者是否懂读者,当然也就是懂一个时代了。
讲如上一番话的意思是,评论一本小说(书)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谈《数青梅》自然也不例外。作者算是我隔空认识的朋友,按我对他的了解,说《数青梅》好,倘若不在点上,作者未必感冒;讲它的缺陷,那则必须得有个参照样本,以期批评能够具有说服力。所以,重要的并不是客观,而是要有很好的分寸,用鲁迅的话说就是“好处说好,坏处说坏”。当然,我未必能做到。还有一点需要坦诚,我自己是非常羡慕创作者的,并不,或者说并不满足于过“二手生活”(乔治·斯坦纳)。所以,我将摒弃所谓“客观”,也暂先搁置讨好人的“分寸感”,如实表述一些阅读《数青梅》过程中的想法。
《数青梅》一共七篇作品,我是用了两口气看完。第一口气较短,在首篇《青梅》的高鸣准备闹事处断的(困了),另外一口气是隔天接上,这口气延续偏长,直到了却末篇《夏至》才结。也正是《夏至》这一篇,给了我震颤。小说写的是一对要离婚的夫妻。离婚是丈夫楚天提出来的,妻子吴希因为丈夫的这一举动对婚姻中的自己开始反省,并且试图挽回。夏至这天他们约在家里谈离婚问题,看到这部分的我开始疑问并且紧张:
那天夜里确实是灯光的关系,他的头发黑亮得很,像盛夏的草原。跟他聊秋天的事情,他怕是听不懂吧?吴希在面对卧室门的单人沙发上坐着,安静得像盆水仙。“今天夏至。”她说。“嗯。”楚天冲她局促地笑了笑。她便也回敬了一抹笑容。“吃了冷面再走吧。妈观照的。”声音温柔得连她自己都惊讶。楚天面有难色,踌躇了一会儿,点点头,挨着防盗门放下箱子,好像这样逃出去方便些,然后走过来,在正对电视的三人沙发上坐下。吴希起身去了厨房,几分钟后,端着一盘拌匀的冷面回来,轻轻搁在楚天面前的茶几上,把筷子递到他受伤。楚天接过筷子,斯斯文文地吃了几口,没有吃出响声,更没有评价口味,过后停住,侧过脸来对吴希说:“看到你今天的状态我就放心了……”“吃。”楚天只好又斯斯文文吃了几口,再次停住,接着说:“你想通了,对吧?这样最好,我也不用多说了。其实说也说不清楚。有些夫妻之间的话题,外人是看不出来的,只有身在其中,才能体会到那种痛苦……”他望着吴希,等待她积极回应。吴希抿嘴笑了笑:“吃完再说吧。”楚天只好一鼓作气全吃光,然后大功告成似的放下碗筷,长叹一声道:“这些年真的好累,每一天都好累,我想你也是吧?”他闭着嘴,用舌头打扫了一圈牙龈,向后靠去,闭上眼睛,长舒一口气。“累了就躺会儿吧。”吴希收拾碗筷走进厨房,弯腰将碗筷轻轻塞进垃圾桶,又将余下的冷面一股脑儿往垃圾桶里倒,因为手抖的关系,部分撒在了地上。她懒得清理了,直起身,来到冰箱眼前,呆立了几分钟,拉开冷藏室的门,取出两支二十毫升的一次性注射器和那瓶氯化钾溶液,熟练地吸满了一支。窗外夜色浓重,路灯微弱,窗玻璃上映着一个手握注射器的女人。普通的透明液体,可以救命,也可以要命。可怜的人类,脆弱的、卑微的、轻如鸿毛的人类。嗯?吴希是要自杀?为什么要自杀?高傲的她不至于自杀吧?继续往下看。
她看见搅拌在冷面里的思诺思粉末在他体内迅速扩散,扩散成了一场弥天大雾。她看见他在浓雾中仓皇奔逃,跑来跑去却仍在原地,不久便扑倒在地,昏然酣睡。她回到客厅,将他放平在沙发上,挨着坐下,打量他的脸庞,耳边萦绕着他平均的呼吸。“真羡慕你啊。”她扯来一张餐巾纸,为他擦去嘴角残留的花生酱,轻声对他说,“即将怀着永远不会破灭的希望死去。”吴希杀了丈夫楚天。夫妻俩在同一所医院工作,吴希是护士,楚天是医生。令我半夜惊动的是吴希为何要杀了铁了心要离婚的丈夫呢?开始返回去细看两个人相识、结合的过程,试图发现其中的伏笔与矛盾。再至上引片段的时候便惊叹于作者如医生般的冷静笔墨。吴希的语言极少,却隐伏了暴风来临前的种种心理动作。我以为,这个片段足可称为小说写作者们的学习范例,也当得起《数青梅》作者成熟的有力证明。
《数青梅》七篇作品,篇篇涉及男女。事情本身无甚新鲜,无非爱恨纠葛之类的人间琐事。作者的行文叙述很难不让我想起张爱玲。男女故事先放一旁,且举我阅读时钩记的两处。其一是《青梅》里讲德江的句子:“不过,德江的官路只是开头几年顺风顺水,往后就如老牛拉破车,走两步喘三喘,没走出几里地,一抬头已近黄昏。”作者所用“蒙太奇”手法让我想起了张爱玲《金锁记》里的一段:
七巧双手按住了镜子。镜子里反映着的翠竹帘子和一副金绿山水屏条依旧在风中来回荡漾着,望久了,便有一种晕船的感觉。再定睛看时,翠竹帘子已经褪了色,金绿山水换了一张她丈夫的遗像,镜子里的人也老了十年。其二是《落单》里的结尾的叙述语气:“这样,她还是值得同情的女人,他还是值得托付的好男人。他可以心安理得继承她的遗产。此外,他们的儿子还在他手里,虽然他不能对孩子做什么,起码他们的孩子在他手里。”这又提示了我张爱玲《倾城之恋》的句子:
他不过是一个自私的男子,她不过是一个自私的女人。在这兵荒马乱的时代,个人主义者是无处容身的,可是总有地方容得下一对平凡的夫妻。当然,手法以及句式本身不是某个写作者的私有财产。倘若有例外,那倒是要以风格来论谈了。《数青梅》中隐现的不止张爱玲,还有其他人。比如上文所提《落单》。小说写的是一个为老婆处处管束的男人。妻子死后他才知道,原来是老婆出了轨,孩子也不是他的。结尾收束在他的心理活动上:
向纪委揭发姓周的,毁掉他的仕途?把孩子还给他,问他所要这些年的抚养费?他立刻否定了这不假思索的计划。这是下等人的风格。他不清楚姓周的背后有什么,不确定自己能不能扳倒他。能又怎样?自己也会沦为笑柄的。姓周的失去的,自己也得不到,却永远结下了者们抽。私下找姓周的谈谈,告诉他自己握着他的把柄,逼他运动资源关照自己,或者干脆敲笔巨款?他未必买账,弄不好主动建议自己去检举揭发他,他搞得定。这就又回到了第一个问题。半个下午,够他琢磨了。最明智的做法是假装不知道,什么都不作。这是一段值得咀嚼的心理活动,一个懦弱、卑微的男人有“复仇”的动力,却没有“复仇”的行动。那个触使他展开思考的“问题”在他的思考中逐渐稀释、消失。令我想到了阿Q。阿Q几乎是不动脑子的,而《落单》中的这个男人是“好像”做了思考。我略感到遗憾的是,作者没有为难这个头脑简单的男人,仍然让他“活”在自足的世界里。这样,作者也就没有像鲁迅那样为难读者,给予阿Q对狼一样的目光的反向鄙视。毕竟,我们时时刻刻都有可能成为《落单》中的男人的。
《数青梅》的七篇作品所写的事都是太阳底下的男女,无非情感、性、婚姻之类。读者们倘若抱着这样的心理期待去看《数青梅》,我会替作者“窃”喜的。因为,我们的一些经验与认知都会被作品所刷新。《数青梅》作者的强项在与对人物心理的捕捉与描摹。有时候,人物的心理动作几乎都成了故事延展下去的关键动力。《天意》里,如果如果缺了因为“彩礼”问题而迟迟没有和女友结婚的梁遇安的“心理动作”,我无法想象故事究竟该怎么讲下去。作者的修辞功夫也颇为了得,例子不胜枚举。——实在太多,真不举了。我想要说的是《数青梅》里不太容易被发现的“关节”:作者将绝大多数目光都给了女性,并充满理解与同情,而男性则很难得到其眼神的片刻降临,往往被摆在了考验乃至审判的位置上。最明显的是《蓝颜》中痴恋淑桃的常林。故事主体是常林连淑桃而不得,二人各有路途和去向。阴差阳错,他们后有了另外的交集。淑桃离婚,常林还在一段婚姻中。在结尾处,他们又相见:
“窗户能开吗?”她转脸望向望不见的窗外说,“闷死我了。”常林忙起身旋开窗框上的月牙锁,将窗扇向外望去。雪下大了,不再随风飘,而是坚决地,前赴后继地扑向地面。淑桃站起来,将窗户开到最大,俯在窗台上,尽力伸出手臂,摊开手掌。雪片纷纷跌在手心,化作丝丝凉意。常林迷茫地望着她,焦灼地等待着。终于,她回过头来,面颊潮湿,不知是雪水还是泪水。她绽出一抹水淋淋的笑容,问:“今天出来见我,你老婆知道吗?”常林连忙摇头。淑桃指着窗外的雪夜说:“如果我像雪花一样,从这儿掉下去,你怎么向你老婆交代呢?”常林紧张得弹起来,衣袖碰翻了面前的杯盏,瓷器破碎的噪声像一阵哄笑。小说就此结束,常林陷入困局。《数青梅》中,除了《闺蜜》一篇里平庸但难令人产生恨意的沈墨之外,就没有“清白”的男人了,个个都犯了“罪”,等待着读者们的指责与审判。作者的这种有意无意的“审判”之刀还砍向了两个艺术苗子:一个是《青梅》中青梅青春期所爱的同学“二丫”以及《梅雨》中徐柚的恋人“洪放”。他们少年时期曾表现出过人的“艺术才能”,一个是“写作”,一个是“美术”。他们没有成为女人可依靠的具备生产属性的“艺术家”,反而变成了吞蚀女人的蛀虫,其“流氓艺术家”的面目逼得女人们不得不选择逃离。我仍旧记得青梅抱有期待地劝二丫“浪子回头”时的话,心酸不已,读者们不妨一看究竟。
如此鲜明、密度极大的“审判男人”能说明什么呢?我们不能忘了,《数青梅》的作者是男性。我当然有答案。但是,我更想说的是“审判男人”的潜意识给诸篇作品造成的缺陷。我们阅读《数青梅》中的任意一篇作品,都可以知道,作者不是在写通俗的言情小说。作者借助于男女之事所要呈现的是一些重大的问题,它们可能是深层心理、社会矛盾等等。但是,当男女成为问题表现的媒介时,“审判男人”的冲动就成了这一媒介隐伏的裂缝,它将使得作者叙述时缩手缩脚。譬如《青梅》,读完它,我们不难体会到作者的野心。我曾经在转发它的时候说过“它本该是个长篇的体量”,脑中时时浮现的是毕飞宇的《玉米》。作者试图去讲述一个女人的逃无可逃的悲剧命运,但问题在于,女人的原罪并非是男人,青梅的所生发的“命运”感怎是经过的“男人”可解释的呢?“审判男人”也限制了作品对“德江”这一人物的塑造。作者小心翼翼地把“德江”塑造成了一个不那么负面(也没那么正面)的形象,他用力于客观的叙述视角,顾此又要言彼,于是结果就成了作品里无味的白开水。这样一来,作为经过“德江”这一男人的青梅形象也就随之示弱。《青梅》的结尾也让我觉得十分奇怪。作者给了青梅一个梦,梦里她见到了她的父亲,父亲让她吃青梅,青梅嫌青梅酸,父亲说:“开始是酸,长长就甜了。”这个梦当然是个隐喻。问题出在梦本身的时间上,作者提示的时间是“这是往哪去?驶出重庆?离开西安?”无论如何,梦里的青梅还没有到“古木村”,那这个梦所隐喻的内容就无法将《青梅》起笔时所讲述的古木村故事容纳其中,前后有了非常大的沟壑。不能不让我猜测,这更像是作者有点写不下去了,匆匆收了个尾。
末篇《夏至》是我最喜欢的一篇,它简净有力,作者几乎削除了曾在前面几篇中曾经出现的闲笔。不过,仍有一点想跟作者商量。那就是作品中促使吴希产生转变开始自我反省的契机:她发现了身在下班身在“全家”便利店中吃饭的苍老落寞的丈夫。作者借的是吴希的观察视角,我以为可以替换,而只让吴希作出动作上的反应,可能效果会更好。当然,这个问题可能是我想当创作者的心理在作祟,作者这样处理已是最佳也未可知。
拉拉杂杂这么多,该是收尾的时候了。我是胡兄的读者,要追起点,那年月要用两只手去数了。重要的是,我读过他不少文字,也知道比其他读者更多的事,能够读出其他读者读不到的东西。我也深知,哪些可以说,哪些应该闭嘴。最后,我想回到一个普通读者(最多也仍然是个专业读者),期待作者有更多作品,可以让我满足于过“二手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