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

位置:首页 > 故事 > 原创故事

牛津的6堂自我精进课经典读后感10篇

发布时间:2022-03-27 08:15:33

  《牛津的6堂自我精进课》是一本由[日]冈田昭人著作,后浪 |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38.00元,页数:208,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牛津的6堂自我精进课》读后感(一):自我精进的6种能力

  在木桶理论里,我们得知一只水桶能装下多少水,取决于它最短的那块木板,这也叫做短板效应。任何一个人或者组织的劣势部分往往影响甚至决定了其整体的水平,水桶定律告诉我们,要想提升总体的实力和水平,必须关注到自己的不足,并加以改进。

  关于自我精进,日本的教育家冈田昭人在《牛津的6堂自我精进课》中,将个人的能力补偿总结为人际关系能力和其基础之上的必备能力两大部分,进一步细化为统率力、战斗力、表现力、创造力、分解力、冒险力6大能力体系。这6种能力同样是牛津大学师生的共同特质,那么如何突破“被塞在玻璃杯中”的常识和价值观,练就这6大能力呢?作者在这本书中进行了详细的理论解释和实践指导。

  在深入学习这6大能力前,我们需要进行一下洗礼,我的意思是像佛家吃饭要先念过堂礼规一样,我们如果要去掌握和接受一种新的教育,需要首先在思想要进行一个准备仪式。

  这种思考模式很简单,,就是打破常识。每个人都有自己固定的思维模式和认知,已有的经验模式可以辅助我们的判断和思考,但同时也会固化我们的思维。

  在尝试接受新事物前,试着转换思维,与常识作斗争,你的思维可以尝试按照以下路径:

  1.朝向常识的相对面,比如到了结婚龄就一定要结婚吗,不结婚的生活就是不完整的吗?

  2.组建其中的行动内容,有些人不结婚,但是生活反而过得更加有价值感,这取决于个人的追求。

  3.进行方案设计,如果不打算结婚,就要做出相对的万全之策,给自己充分的保障。

  4.构建新常识及检验,只要找到自己的方向,就去践行,在这个过程中进行佐证和调整。

  当一个人可以突破常识的束缚,新鲜的可能就会朝向他涌来。如果你已经具备了这种思维,那么就继续朝向下面的能力层面前进吧。

  一、统率力:将自我品牌化

  商品的价值很大一部分出自品牌效应,品牌其实就是固定的个性化印象,在人际关系中,别人对你的评价其实就是你的品牌使用反馈。作者在《牛津的6糖自我精进课》中提到,统率力是提升自我价值的关键因素,在人际沟通中,你的统率力越强,你的影响力就会越广。实现统率力的三大技能是:对自身价值抱有自信,明确自身和他人的差异,保持追随也保持距离。一个对自身否定的人,首先会失去别人的信任,而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傲慢和自卑一样不可取,我们要做的就是取长补短,同时为了维持威信,要避免失去界限,变成讨好型人格。

  二、创造力:化腐朽为神奇

  我们常说创造力是在不经意间的遇见,但其实任何一种创造都存在着必然和偶然因素,必然是你积累的日常功课,偶然是机缘,这类似于因果论,没有无缘无故的成功和创造。

  这一切都归功于自然,也受制于某些不确定性和风险因素。要想化腐朽为神奇,需要具备思想观念的更新,维持创造的动力,对现状的不断认证。

  作者在这本《牛津的6堂自我精进课》中特别提到牛津人的一种特立独行的创新方式,创造不是躲进小屋,埋头苦干,反而是要慢下来,给自己一些无所事事的空间。

  比如散步,这种无所事事的观鸟、看花,可以在不经意间,开发自己的思考模式,提升创造力的可能性。

  三、战斗力:认同与冲突之争

  每个人都好恶,在日常工作中,也存在认同与冲突的矛盾,这就需要具备一定的职场战略。第一是综合经验做出合适的判断,在否定和认同之前,是进还是进,是竞争还是礼让三分,这一切都取决于自己的价值判断。

  如果它对你很重要,你就要衡量利弊,做出冲突管理,而如果对手强悍,危害重重,此刻不要做莽夫,不妨做一个“逃之夭夭”的人,有效的撤退可以为下次机会做出准备。

  四、分解力:向信息陷阱说不

  在信息社会,任何的信息闯入都会影响你的专注和思考,这时需要具备一定的哲学思维,把归纳法和演绎法用到极致,看破其中的信息漏洞,不动声色中把握真实的信息动向,避免被误导。

  在职场中要有意识的训练这三种习惯:优先顺序习惯、突破思维模式习惯。

  信息抽丝剥茧习惯。很多问题的出现都是在于错误信息的诱导,所以要学会不被杂乱信息迷惑,提升清醒的分解和辨别能力。

  五、冒险力:驱除不安情绪

  在快速运转的高压力职场中,不安始终像一个影子一样,伴随着我们。不要说冒险精神,更多的时候,我们总是在自求多福的状态下生存。那些儿童时期的好奇和勇敢都渐渐被磨灭了。

  但实际上,在传统和习惯主导的意识世界里,冒险精神就像是新鲜的一道光,可以让我们的身心进行一次大换血,实现崭新的状态。

  这就需要我们驱除不安,调和身心,佛教理论里经常讲到“调柔身心”,其实就是让我们的身心状态趋于安然和舒适,进入一种“积极乡”。

  在驱除不安的基础上,我们要学会给自己一些小小的冒险挑战,从改变上班的路径开始,从每天的日常食物改变开始,你会发现这些日常的小冒险实践下来,其实是一次又一次的小惊喜。

  六、表现力:利用肢体和空间

  当我们向外界传达信息时,我们的语言占据了大部分,但同时不能忽视肢体和空间的作用,你的表情和动作才是最终传达的利器。

  要想准确的表达自己,让对方更加了解你,你除了建立品牌效应,还要充分利用一些道具,去增加自己的表现力。

  这时候“技多不压身”就凸显优势了,在漫长的人生中,给自己一两项特别的技能,作为人际交流的技术贴,可以为自己增色不少。

  以上的六种能力,相信每个人都各有所长,各有所短,了解自己的身家背景,在此基础上,进行精进练习,就可以慢慢弥补自己的短板,实现更有力量的突破。

  《牛津的6堂自我精进课》读后感(二):没去过牛津,想知道他们是怎样练习变优秀的吗?

  《牛津的六堂自我精进课》作者用七章的内容讲述了实现自我精进的六大能力,包括统率力,创造力,战斗力,分解力,冒险力和表现力。对于自我提升提供了比较清晰易懂的方法。

  作者冈田昭人,是日本人,生于1967年,东京外国语大学综合国际学院教授,牛津大学教育学博士。著有《牛津式高效沟通》等书。这本《牛津的六堂自我精进课》是结合作者在牛津学习的经历、体验和感受到,特别是与日本国内不同的教育方法的总结。对于从侧面了解牛津文化以及个人精进,是个很好的切入点。

  首先他提到了小课堂的方式,也就是所谓的翻转课堂。小课堂采用小班制,每周一次,每次一小时,由一名老师和两到三名学生组成。主要通过课前学习相关的资料文献,然后通过课堂分析讨论表达,交流观点,并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当然在教的过程中也遵循一定的原则和惯例,比如说,要有怀疑的态度,要有传授有道理的惯例,也有不做强制约束的事情,用游戏化的方式来批判他人,用结构化的方式来表明论点,并且把斥责和鼓励作为成长的动力。

  在这其中,他给出了很多有用的建议和方法。比如在批判他人意见时,可以采取以下四个步骤:第一,要认真倾听对方说的话,并且听完整;第二,不要批判对方全部意见,是要明确区分同意和不同意的部分;第三,指批判对方意见中你不能认同的部分;第四,对于自己批判的问题,必须提出相应的方案。这些都是在现实生活中可以直接运用的有效沟通的方法。

  在书中所提到的六个能力当中,统率力、战斗力分解力是与团队协作意识有密切关系的。而创造力、冒险力和表现力是与个人能力有密切联系的。

统率力是引导人与团体走向成功的领导力

  在这个概念里,作者首先强调了不是领导也可以发挥统率力,即所谓的人人都有领导力。在这提到了一个有趣的观点,是与谁能都搭话的牛津人。讲述了牛津人不论年龄、学科甚至位置高低作为标准来区分。他们是以一个牛津人为单位参与聚会的,并且他们在进入很多人的场合中会立刻找到谈话对象,自然地融入其中。这跟日本人的团体属性是十分不一样的,因为日本人在参加集会时会变得小心谨慎,神色慌张,并且只跟少部分陪同自己的人讲话或者干脆变得孤立。这种现象只有跳出原来的圈子用旁观者的视角才能得来的觉察。

战斗力是团队合作取得胜利的能力

  这个因素作者引用了心理学家托马斯和基尔曼 在人们对历史采取的五种行为模式来分析。竞争模式、接纳模式、回避模式,协调模式和妥协模式。在接纳模式里是降低自己的要求,增加对方的要求,从而解决冲突。 回避模式则是避免当场解决问题,回避对立本身,从而解决冲突。协调模式是互相尊重各自立场,携手解决矛盾冲突。妥协模式是相互妥协,部分接纳,从而解决冲突。在企业收购谈判当中,欧美知名专家采用的是强硬的竞争模式,而日本企业一般会采取尽可能回避对立的协调模式。

分解力其实就是判断分析问题的能力

  作者在书中提到的分解力的定义,是面对没有正确答案问题时应该采取怎样的态度。作者特别提到了在牛津大学进行研究的时候,不会过分拘泥于事理分析,而是会教育学生拥有自己的哲学。比如对商务人士来说他们不仅教为了追求经济利益而反复进行案例学习,而还要始终牢记让客户满意的哲学。这对那些靠竞争模式不惜一切价获得利益的模式是具有冲击意义的。因为底层的逻辑思维,或者说初心会影响到商业的模式和最终的使用手段。

创造力是个人能力提升的主要来源

  书中提到了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就是独处,通过散步这种方式来获得想象力。当你有问题写不出来,或者是得不到解决的时候,就可以去散步。一边走路一边思考,好的想法就会浮现出来。原理是是大脑在放松的过程中才会有更强有力的想象力,思考力也会提升。即使是散步,作者也把它们分为三种类型。一种是无目的的散步,另一种是有目的的散步,还有一种为了思考的散步。在第三种为了思考的散步中作者有以下的三种提醒。一是不要用力,慢慢的散步,不要着急。不要在意周围,只是慢慢的走,保持自己的节奏就可以了。二是试着欣赏周围的景色。可以打开自己都要感观,眼耳鼻舌身意五感都用起来,然后就会变得心情很愉悦。第三,在散步中找30件以上让自己感觉愉快的事情。这个方法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可以随时随地的用,而且在很多名人身上都得到了印证,就是你在放松的时刻,比如说洗澡,睡觉的时候会有灵感。

冒险力其实是让你每天有新的发现和体验的一种方式

  因为一成不变的生活会导致思想变僵化,就产生新的思想,没有办法采取新的行动。长此以往,就会陷入固定的循环当中感到无聊。冒险力是获得新鲜感的重要方式。比如说从平常的小事做起,换做另一只手写字,改变上学和上班的路,挑战未知的食物,认识不同的人,锻炼身体等等。当你换个角度来看的时候,就会有更多的积极的思考。

表现力主要是个人习惯和修养方面的能力

  比如个人卫生,良好的作息习惯,口头表达和肢体的空间等等。在表达诚心诚意的方面,日本人做的比较好,比如他们会用手写的信件,用手做的东西,比如说折纸鹤这样的方式来欢迎你或者表达感谢。

  《牛津的六堂自我精进课》这本书对于个人提升,从另一个角度研究牛津文化是个不错的选择。你没去过牛津,但不妨碍学习他们是怎样变优秀的。

  《牛津的6堂自我精进课》读后感(三):优秀的人,总有其共通之处

  校庆作为学校的重大庆典日,一般五年一小庆,十年一大庆,并且校庆的规模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校的实力。牛津大学作为世界顶尖学府,却几乎没有举办一场像样的校庆。对此,校方领导表示,牛津大学不举办校庆,因为没有什么可炫耀的。

  谦虚低调的牛津大学,培养出了一大批科学巨匠、艺术大师,包括我们熟悉的培根、雪莱、霍金等等。我们都听过牛津大学的盛名,但是很遗憾,绝大多数人都无法接受到牛津大学的教育。虽然我们无法亲临校园,但是依然有很多渠道能让我们一窥牛津大学的神奇。

  《牛津的6堂自我精进课》这本书就提供了这样一个契机,作者冈田昭人是首位获得牛津大学教育学博士的日本人。冈田昭人以他在牛津大学求学的亲身经历,披露了牛津精英普遍具有的6种能力,分别是统率力、创造力、战斗力、分解力、冒险力和表现力。

  当然,即使拥有这些能力,也不一定就能取得类似牛津精英的成果,但是会让我们成为更好的自己,在工作中更加得心应手。对于我来说,有三点感受最深,对我也最有帮助,分别是:经验与理论结合的战斗力、面对没有正确答案的问题的分解力以及宁可失败也不后悔的冒险力。

01 战斗力:经验与理论的结合

  所谓战斗力,就是遇到问题能够快速采取行动的能力,也就是面对未知情况,能够快速做出合适判断的能力。冈田昭人认为“判断力依靠的是如何有效收集日积月累的各种信息,以及如何分析和选择的技能”,同时,“合适的判断力,是将经验、体验与知识、思考结合起来,取得平衡,决定方向”。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群年轻人在一个风平浪静的深潭里钓鱼,他们发现一个渔夫却总是在潭上边不远的河段里捕鱼,那里水流湍急,浪花翻涌。意外的是,渔夫却总是能钓到大鱼。年轻人不解,问道这里怎么可能有鱼停留?渔夫说,潭里风平浪静,水里空气微薄,适合小鱼生存。而大鱼需要更多的氧气,有浪的地方氧气就会更多,也就会有大鱼。

  这就是经验和理论的完美结合。只有理论知识,是纸上谈兵;只是依靠经验不去学习,那是有勇无谋,同样不堪大用。

  高调做事,低调做人;没事不找事,有事不怕事。遇到事情,运用自己的经验和知识迅速做出合适的判断,然后采取行动,可以节省很多时间,同时又能避免事情积压得越来越多。

  解决问题就像是在和敌人在战斗,兵贵神速,方能占据主动。

02 分解力:方法比答案更重要

  不是所有问题都有标准答案,很多需要我们自己去找出答案。解决这类没有现成答案的问题,“分解力”就很重要。

  冈田昭人在书中这样解释分解力:“所谓分解力,就是面对没有正确答案的问题时,应该采取怎样的态度。说得更明确些,自己设定课题,进行逻辑思考,推导出属于自己的答案,这一过程中的内心准备就是分解力。”

  对于大四的学生来说,论文是横亘在毕业前的一道坎,很多人不知道怎么写。其实,我们按照分解力的三个步骤:收集信息、提出假设和得出结论,写起来就条理清晰了。

  论文本身就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选定一个论文题目,这个课题是没有现成的答案的,按照分解力的三个步骤,首先是收集信息。要想写好一篇论文,必须要阅读大量的文献和参考资料,这部分是打基础,没有大量阅读作为支撑,论文就会显得空洞,言之无物。

  经过大量阅读之后,内心会逐渐形成自己的看法,这时候就可以提出假设。假设提出后,就要去验证,验证的过程就是得出结论的过程,也就是对论文课题的呼应。

  很多问题的答案都是未知的,需要我们一点点去发掘,而分解力,就是我们找到答案的利器。

03 冒险力:与其不做而后悔,不如去做而失败

  每个人都有追求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的权利,有人喜欢岁月静好,有人喜欢风雨兼程,这并没有谁对谁错。就像居里夫人所说的那样,人类既需要勇于实际的人,也需要梦想者。

  世界的丰富多彩,就是因为有不同的人组成。但如果你的梦想是走更远的路,攀更高的峰,看不常见的风景,那就需要敢于冒险的精神。

  有人会对冒险有所误解,冒险并不一定就是做什么危险的事,我们所说的冒险,更多的是走出自己的舒适圈,尝试新的东西。

  上一家公司做的是一款社交电商APP,里面涉及很多新功能,需要对商家进行培训。上司把培训的工作交给了我,刚开始,我不知所措,我并没有任何培训的经验。后来转念一想,这也是一个锻炼自己的好机会,大不了我做不好后面换人就是了。后来陆陆续续培训了小二十次,也越来越熟练了。

  我们潜意识里都愿意呆在自己的舒适圈。但对于心怀梦想的人来说,舒适圈总归太小,容不下我们的梦想。走出舒适圈就意味着冒险,有冒险就会有失败,失败了又如何?冈田昭人在书中说“对于什么事都没什么反应,等错过了时机只留下后悔,所以,即使下定决心去做的事情失败了,至少也能得到有利于将来的经验。”

  做了会失败产生的痛苦只是一时,不去做而后悔产生的痛苦可能伴随一生,孰轻孰重,自见分晓。

  我们习惯以自我为中心,有意或无意会产生轻视他人的想法,尤其是在职场中更是这样,哪怕对方职位比我们高。但能在一定位置上的人,肯定有他的过人之处,也就会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即使我们讨厌他,也要承认这个事实。

  牛津大学作为全球顶尖学府,培养了大量引领时代的科学巨匠,开创纪元的艺术大师和国家元首,无论我们愿不愿意承认,都无法掩饰牛津大学教育的先进性。《牛津的6堂自我精进课》高度概括牛津精英身上普遍具备的能力,这些能力与他们取得的成就息息相关,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学习。

  敢于承认别人的优秀,这是自信;愿意学习和借鉴别人的优秀之处,这是自知;不断学习,成为更好的自己,这是自强。

  《牛津的6堂自我精进课》读后感(四):享誉世界的牛津大学,到底奉行了哪些教育方式和校园文化?

  桥水基金的创始人瑞·达利欧在《原则》中提到:“进化是宇宙中最强大的力量,是唯一永恒的东西,是一切的驱动力”。 人类社会的存在从本质上来讲,就是一个不断进化的过程。

  放眼时间的长河,个体的“进化”可能微不足道,但正是每一个微小的个体持续不断地努力,才促成了整个社会的进步。不断地学习、精进和打磨自我,也是个人“进化”过程中必须经历的阶段。

  就像鲍勃﹒迪伦曾说过的那样:“人类是学习型动物,不再忙着学习时,就会忙着死去。”

  但如何学习,如何精进,如何拥有顶级的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则是每一个追求自我“进化”的人必须要掌握的技能。

  冈田昭人是日本首位毕业于牛津大学的教育学博士,他以留学牛津的亲身经历为基础,将牛津精英身上普遍拥有的6种能力及培养这些能力的42种方法集结成了一本书《牛津的6堂自我精进课》。

  在书中,作者提到了牛津大学的教育方式与日本本土教育方式、思维方式的不同,详细介绍了提升人际沟通能力的统率力、战斗力、表现力,还有与我们个人工作能力息息相关的创造力、分解力、冒险力。这既是一本教育方法的书,也是一本学习方法的书。

  笔者认为,本书的一大亮点,是在一开始阐述的“牛津式”教育方式,冈田昭人同样认为:“牛津式”教育可以更好地帮助人们养成书中提到的6项精进能力。

  那么,享誉世界的牛津大学,到底采取了哪些有效的教育方式呢?

01、牛津式教育采用“小课堂”制

  所谓“小课堂”,顾名思义,就是人数很少的课堂,一般是一名老师带1—3名学生。在牛津,这种课堂每周开设一次,每次1个小时。开课前,学生要针对老师提出的课题,阅读大量文献、收集整理信息、分析问题、撰写小论文,并在课堂上进行讨论。

  我们可以跟随冈田昭人,来感受一下牛津式“小课堂”的整个过程。

  首先,老师向学生询问课前阅读的文献,并用10分钟左右的时间阐述你所学到的新知识,以及这些知识与课题的关联在哪里?

  其次,老师会针对你说的这些关联,进行进一步的询问。在这个过程当中,你可以回答老师的问题,也可以针对老师的观点进行批判。

  如果你阐述的只是事实,而没有自身的见解和观点,那会受到老师的批评。

  在这种“提问”“回答”“批判”的过程中,每一个学生的内在思考都会被激活,从而逐步获取真知。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你的观点和老师的观点也会处在一个交流碰撞甚至是截然不同的情境中——不过,只要能过探索出新知,这些都是小事。

  最后,老师将会引导学生,总结课堂所学,并将目标锁定在如何协调并解决课题中所提到的问题,真正地做到“学以致用”。

  从准备与课程的推进当中,我们可以看到牛津“小课堂”旨在培养学生的3项能力:分析、整合、表达的能力;批判能力与讨论能力;协调并着手解决问题的能力。

  而这些能力,并不仅限于牛津或者其他大学的课堂,这同时也是我们在工作和学习中必须要培养和精进的。

  比如,在工作中,我们接到一项任务或者议题,首先就应当搜集相关的材料或者证据,而后对这些材料或证据进行归纳整合;其次,要和团队成员进行研讨和批判,每个人都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留下有用的,剔除没用的;最后,形成一份可行性报告,并按照报告当中的结论进行实践,再针对实践后的情况进行复盘和总结。

  这样一个完整的系统,牛津大学在小课堂制上会反复使用,而牛津大学的学生,则可以将这种方式无缝衔接在工作和职场中,实现自我的持续精进。

02、牛津式教育认为教是最好的学

  牛津式教育认为:教育本身就是最好的学习方式。

  我们看来一下这张图:

  这是一张表示“学习金字塔”的图片。

  学习金字塔是美国缅因州的国家训练实验室研究成果,它用数字形式形象显示了采用不同的学习方式,学习者在两周以后还能记住内容(平均学习保持率)的多少。

  它是一种现代学习方式的理论。最早是由美国学者、著名的学习专家德加·戴尔1946年首先发现并提出的。

  从这张图片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传统的学习(包括讲义、读书、视听教材、科学实验),人们的平均记忆率在5%—30%之间,而团体学习(包括小组讨论、通过体验学习、有教授他人的经历)则可以达到50%—90%。

  而教授他人,平均记忆率最高。

  因此,牛津大学根据这个理论,也摸索了一套自己独特的教授方法,让学生进行“团体学习”,并且有机会就要“教授他人”。比如让学生在小组讨论的时候提炼自己的语言,向其他小组成员进行展示。

  从这张图片中,我们可以反思到,为什么有些人看起来很努力,看许多的书,听许多的课,学习很多的知识,但效果却总是不好呢?

  有可能是他一直停留在留存率10%的阶段,而没有向更高的阶段迈进,比如和社群成员进行讨论,把书中或者课上学习到的知识应用到自己的实际生活中去等等。

  以往的时候,“好为人师”是一个贬义词,现在我们看到,其实“好为人师”也有他的优势所在,那就是可以通过传授给他人知识,让自己更深刻地记忆和应用。

  因此,要想更好地精进自己,可以多去尝试将学习到的知识进行分享和教授。

03 “打破常识”的牛津式思考法

  思维方式决定一个人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

  牛津大学在近些年的发展中,一直秉承着“打破常识和常规”的教育模式。这里提到的“常识”,是一种墨守成规的甚至是守旧的观念,通过打破这种常识,逐步将学生培养成更有眼界和见识的人,而这种思考法,可以说是一种批判性的思考方式。

  那么,怎样培养这种思考方式呢?作者在《牛津的6堂自我精进课》中给出了几条建议:

  1、试着思考一下“常识”的相反面。

  2、批判由“常识”主导的行动

  3、批判“常识”的时候思考应对方案

  4、构建新的常识并检验其效果

  从这四点可以看出,所谓打破常识和常规的教育模式,就是培养一种批判性的思维方式,提高我们的思考质量。

  从常识来看,我们的思考模式会受到信念、情感、立场等等的影响,容易像磁带一样,在面对某种事物的时候“一按就播放”,长久以来就会形成各种思维定式,而这种思维定式对于我们客观地看待问题和有效解决问题是不利的。

  因此,为了能够提高的思考质量,精进自己,就需要培养这种打破常识的思维模式。

  得到大学的教研长蔡钰在她的《批判性思维15讲》当中,提到了培养批判性思维的通用提问清单:

  1、你面对的观点是什么?这是一个推断、一个猜想还是一个感觉?2、审视这个观点,对我重要吗?3、这个结论是在回应论题吗?4、这个结论是怎么得出来的?5、思考过程中,有没有什么概念的意思不够明确?6、思考过程中用到了哪些隐藏的假定?7、换一种信念,你的结论会不同吗?8、换一种立场,你的结论会不同吗?9、换一种情绪或欲望,你的结论会不同吗?10、这个结论,是不是只在某些边界内适用?

  蔡钰老师的这张清单,其实是从论题本身、论证的过程和结论三个角度出发,引导我们去树立一种打破常识和常规的思考模式,培养自己的批判性思维。

  这种批判性思维方式的培养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我们平时就要进行有意识地、刻意地训练。

  但是,经过长期这种打破常识的思维模式的训练,我们会从信念和思维层面重新认识自己,也会在思考质量和个人精进方面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04 结语

  牛津大学从它独特的教育文化出发,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具有统率力、战斗力、表现力、创造力、分解力、冒险力的优秀学生,也往世界各地和各个领域输送了大量优秀的人才。

  在这些优秀学生的背后,我们可以看到,不同的教育体制和教育文化下,培养出来的学生有着很大的差别。

  《牛津的6堂自我精进课》这本书也认为,除了需要精进的这6项能力之外,更要的是学习和传播牛津大学教育方式和学校文化。

  我们个人甚至教育机构都可以来借鉴一下这种教育方式,实现个人、教育机构甚至是整个社会的“精进”。

  《牛津的6堂自我精进课》读后感(五):享誉世界的牛津大学,到底奉行了哪些教育方式和校园文化?

  桥水基金的创始人瑞·达利欧在《原则》中提到:“进化是宇宙中最强大的力量,是唯一永恒的东西,是一切的驱动力”。 人类社会的存在从本质上来讲,就是一个不断进化的过程。

  放眼时间的长河,个体的“进化”可能微不足道,但正是每一个微小的个体持续不断地努力,才促成了整个社会的进步。不断地学习、精进和打磨自我,也是个人“进化”过程中必须经历的阶段。

  就像鲍勃﹒迪伦曾说过的那样:“人类是学习型动物,不再忙着学习时,就会忙着死去。”

  但如何学习,如何精进,如何拥有顶级的思维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则是每一个追求自我“进化”的人必须要掌握的技能。

  冈田昭人是日本首位毕业于牛津大学的教育学博士,他以留学牛津的亲身经历为基础,将牛津精英身上普遍拥有的6种能力及培养这些能力的42种方法集结成了一本书《牛津的6堂自我精进课》。

  在书中,作者提到了牛津大学的教育方式与日本本土教育方式、思维方式的不同,详细介绍了提升人际沟通能力的统率力、战斗力、表现力,还有与我们个人工作能力息息相关的创造力、分解力、冒险力。这既是一本教育方法的书,也是一本学习方法的书。

  笔者认为,本书的一大亮点,是在一开始阐述的“牛津式”教育方式,冈田昭人同样认为:“牛津式”教育可以更好地帮助人们养成书中提到的6项精进能力。

  那么,享誉世界的牛津大学,到底采取了哪些有效的教育方式呢?

01、牛津式教育采用“小课堂”制

  所谓“小课堂”,顾名思义,就是人数很少的课堂,一般是一名老师带1—3名学生。在牛津,这种课堂每周开设一次,每次1个小时。开课前,学生要针对老师提出的课题,阅读大量文献、收集整理信息、分析问题、撰写小论文,并在课堂上进行讨论。

  我们可以跟随冈田昭人,来感受一下牛津式“小课堂”的整个过程。

  首先,老师向学生询问课前阅读的文献,并用10分钟左右的时间阐述你所学到的新知识,以及这些知识与课题的关联在哪里?

  其次,老师会针对你说的这些关联,进行进一步的询问。在这个过程当中,你可以回答老师的问题,也可以针对老师的观点进行批判。

  如果你阐述的只是事实,而没有自身的见解和观点,那会受到老师的批评。

  在这种“提问”“回答”“批判”的过程中,每一个学生的内在思考都会被激活,从而逐步获取真知。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你的观点和老师的观点也会处在一个交流碰撞甚至是截然不同的情境中——不过,只要能过探索出新知,这些都是小事。

  最后,老师将会引导学生,总结课堂所学,并将目标锁定在如何协调并解决课题中所提到的问题,真正地做到“学以致用”。

  从准备与课程的推进当中,我们可以看到牛津“小课堂”旨在培养学生的3项能力:分析、整合、表达的能力;批判能力与讨论能力;协调并着手解决问题的能力。

  而这些能力,并不仅限于牛津或者其他大学的课堂,这同时也是我们在工作和学习中必须要培养和精进的。

  比如,在工作中,我们接到一项任务或者议题,首先就应当搜集相关的材料或者证据,而后对这些材料或证据进行归纳整合;其次,要和团队成员进行研讨和批判,每个人都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留下有用的,剔除没用的;最后,形成一份可行性报告,并按照报告当中的结论进行实践,再针对实践后的情况进行复盘和总结。

  这样一个完整的系统,牛津大学在小课堂制上会反复使用,而牛津大学的学生,则可以将这种方式无缝衔接在工作和职场中,实现自我的持续精进。

02、牛津式教育认为教是最好的学

  牛津式教育认为:教育本身就是最好的学习方式。

  我们看来一下这张图:

  这是一张表示“学习金字塔”的图片。

  学习金字塔是美国缅因州的国家训练实验室研究成果,它用数字形式形象显示了采用不同的学习方式,学习者在两周以后还能记住内容(平均学习保持率)的多少。

  它是一种现代学习方式的理论。最早是由美国学者、著名的学习专家爱德加·戴尔1946年首先发现并提出的。

  从这张图片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传统的学习(包括讲义、读书、视听教材、科学实验),人们的平均记忆率在5%—30%之间,而团体学习(包括小组讨论、通过体验学习、有教授他人的经历)则可以达到50%—90%。

  而教授他人,平均记忆率最高。

  因此,牛津大学根据这个理论,也摸索了一套自己独特的教授方法,让学生进行“团体学习”,并且有机会就要“教授他人”。比如让学生在小组讨论的时候提炼自己的语言,向其他小组成员进行展示。

  从这张图片中,我们可以反思到,为什么有些人看起来很努力,看许多的书,听许多的课,学习很多的知识,但效果却总是不好呢?

  有可能是他一直停留在留存率10%的阶段,而没有向更高的阶段迈进,比如和社群成员进行讨论,把书中或者课上学习到的知识应用到自己的实际生活中去等等。

  以往的时候,“好为人师”是一个贬义词,现在我们看到,其实“好为人师”也有他的优势所在,那就是可以通过传授给他人知识,让自己更深刻地记忆和应用。

  因此,要想更好地精进自己,可以多去尝试将学习到的知识进行分享和教授。

03 “打破常识”的牛津式思考法

  思维方式决定一个人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

  牛津大学在近些年的发展中,一直秉承着“打破常识和常规”的教育模式。这里提到的“常识”,是一种墨守成规的甚至是守旧的观念,通过打破这种常识,逐步将学生培养成更有眼界和见识的人,而这种思考法,可以说是一种批判性的思考方式。

  那么,怎样培养这种思考方式呢?作者在《牛津的6堂自我精进课》中给出了几条建议:

  1、试着思考一下“常识”的相反面。

  2、批判由“常识”主导的行动

  3、批判“常识”的时候思考应对方案

  4、构建新的常识并检验其效果

  从这四点可以看出,所谓打破常识和常规的教育模式,就是培养一种批判性的思维方式,提高我们的思考质量。

  从常识来看,我们的思考模式会受到信念、情感、立场等等的影响,容易像磁带一样,在面对某种事物的时候“一按就播放”,长久以来就会形成各种思维定式,而这种思维定式对于我们客观地看待问题和有效解决问题是不利的。

  因此,为了能够提高的思考质量,精进自己,就需要培养这种打破常识的思维模式。

  得到大学的教研长蔡钰在她的《批判性思维15讲》当中,提到了培养批判性思维的通用提问清单:

  1、你面对的观点是什么?这是一个推断、一个猜想还是一个感觉?2、审视这个观点,对我重要吗?3、这个结论是在回应论题吗?4、这个结论是怎么得出来的?5、思考过程中,有没有什么概念的意思不够明确?6、思考过程中用到了哪些隐藏的假定?7、换一种信念,你的结论会不同吗?8、换一种立场,你的结论会不同吗?9、换一种情绪或欲望,你的结论会不同吗?10、这个结论,是不是只在某些边界内适用?

  蔡钰老师的这张清单,其实是从论题本身、论证的过程和结论三个角度出发,引导我们去树立一种打破常识和常规的思考模式,培养自己的批判性思维。

  这种批判性思维方式的培养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我们平时就要进行有意识地、刻意地训练。

  但是,经过长期这种打破常识的思维模式的训练,我们会从信念和思维层面重新认识自己,也会在思考质量和个人精进方面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04 结语

  牛津大学从它独特的教育文化出发,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具有统率力、战斗力、表现力、创造力、分解力、冒险力的优秀学生,也往世界各地和各个领域输送了大量优秀的人才。

  在这些优秀学生的背后,我们可以看到,不同的教育体制和教育文化下,培养出来的学生有着很大的差别。

  《牛津的6堂自我精进课》这本书也认为,除了需要精进的这6项能力之外,更要的是学习和传播牛津大学教育方式和学校文化。

  我们个人甚至教育机构都可以来借鉴一下这种教育方式,实现个人、教育机构甚至是整个社会的“精进”。

  《牛津的6堂自我精进课》读后感(六):用之则行,舍之则藏?一个人的表现力,究竟有多重要

  如果只是说出罗温·艾金森的名字,想必很多人都会感觉陌生。“这个人是谁”?但如果说到憨豆先生,这个经典的英伦喜剧形象就会立马浮现在人们的脑海中。

  憨豆先生的扮演者,就是罗温·艾金森。他在《憨豆先生》一剧中,成功塑造了一个有点笨拙、幼稚、自私、单向思维的傻家伙,全剧几乎没有任何对话,他仅用滑稽、夸张的表情和肢体动作便吸引了观众的注意力。剧中的他,无论是眨眼睛、用胳膊推别人还是拨弄头发,都能把观众逗得哈哈大笑,他的这种表演其实是一种非语言交流。

  什么是非言语交流?1971年,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阿尔伯特·梅拉宾博士在《非语言沟通》这本书上发表了一组有意思的数据:一个人对他人的印象,约有7%取决于谈话的语言和内容,音量、音质、语速、节奏等声音要素占38%,眼神、表情、动作等形象因素所占的比例则高达55%。

梅拉宾法则

  也就是说,哪怕你听不见对方说话的声音,也能够理解对方想要表达的大部分内容,在视觉、听觉和语言的综合作用下,最终形成别人对你的印象。

  这种非语言交流,就可被称为“表现力”。

  罗温·艾金森作为牛津大学的精英代表,不仅富有知识和才能,还非常擅长自我表现,引人瞩目,他从一个被指为永远不会有什么出色作为的人,通过自身的努力,成为继卓别林之后又一位世界级幽默喜剧大师。这样的精英在牛津大学还有很多,比如英国首相玛格丽特·撒切尔、托尼·布莱尔,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哲学家托马斯·霍布斯,作家刘易斯·卡莱尔,还有理论物理学家史蒂芬·霍金。

  为什么牛津大学能够培养出各个领域的社会精英?作为享有盛誉的全球高等学府,牛津大学的教育到底有何特别之处?是不是他们拥有透过事物表象找到本质和规律的能力,还是具备带领团队克服一切困难的协调作战能力,直到我看到这本书——《牛津的6堂自我精进课》——才找到了答案。

  在《牛津的6堂自我精进课》一书中,作者岗田昭人以留学牛津的亲身经历为基础,首次披露了牛津精英身上普遍拥有的6种能力。全书共七章,第一章讲述了牛津大学的“教育方法”,后面六章分别讲述了一种能力以及如何培养这种能力的具体方法。

牛津的6堂自我精进课

  这本书的作者是岗田昭人,他是日本第一位毕业于牛津大学的教育学博士,现在是东京外国语大学综合国际学研究院教授,主要从事面向日本人和留学生的跨文化交流学教育,著有《牛津式高效沟通》等。

  他在书中把牛津大学师生身上共同的“特质”,分为以下6种能力。

①统率力:自然而然立于人之上,领导其他人的能力; ②创造力:不断重复模仿,从中产生全新想法的能力; ③战斗力:在尊重对方的意志的同时,始终贯彻自身主张的能力; ④分解力:作为解决问题的途径,分析问题根本所在的能力; ⑤冒险力:把考验和苦难作为动力向前迈进的能力; ⑥表现力;给对方留下深刻印象的能力。

  可能你会觉得,这本书主要针对学生与教师这些正在从事教育实践的人,对你没啥用。其实不是这样的,书中的很多能力哪里都能用得到,不管你是即将迈入职场的新人,还是公司管理层人士,如果能够掌握并灵活运用这6种能力,你也能变成一个厉害的人。

  6种能力都非常重要,下面我来分享下表达力这部分的内容。

  达尔文说:“在漫长的人类史上,占优势的永远是那些能够学会合作和即兴发挥的物种。”无论是求职、谈判还是开会,在很多场合中,你都需要通过清晰有力的表达,让对方记住你,缺乏表现力的人,其实是很吃亏的。那么,该如何打造这种能力呢?

  书中提出了6个建议:

1、以长期坚持具有实用性的“简单生活”为根本。

  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曾说过这样一段话:“我为了实现国民的幸福写了《国富论》。但是对于人类来说,在最低限度以上的财富是没有意义的,不能够增加幸福感。另外,过分追求幸福反而会导致不幸,认为追求更高的地位、更有钱才能变得更幸福,这只是永远不能满足的欲望而已。”

  “简单生活”并不意味着清苦与贫困。随着现代物质的极大丰富,人们拥有物品变得越来越容易,每当各大电商节搞活动,人们都会疯狂的买买买,但物质的极大满足并没有给人带来幸福,反而被无时无刻的物品占据着。其实,在日常生活中,对于衣、食、住的追求,应该以简单、朴素平实、实用长久为基本。“如无必要,勿增实体”,怎么简单怎么来。

  2、强力道具可以赋予你自信和勇气。

  时尚饰品不仅会给你带来自信和勇气,还可以成为你的个人招牌。比如缅甸独立领导者昂山素季经常在头发上插着花形发饰,作者岗田昭人每次参加重要场合都会穿上“牛津鞋”。

  尽管工作很繁忙,很难有多余精力去关注时尚圈。但作者建议不要忘了这几条:第一、服装与头发以清洁为基本,选择适合自己的服装和发型;第二、把身体气味转化为“华丽气味”,养成外出时喷洒香水的习惯;第三、进行适度的形象转变,天天穿同样的西服不会给人留下印象,偶尔可以适当改变一下形象。

3、决定谈话的着陆点,明确要传达的事情。

  任何谈话都需要“着陆点”,就像飞机起飞后开始飞往目的地一样,如果没有目的地,飞机只能在空中盘旋。日常讲话也是这样的道理,比如在会议开始前,你就需要针对多个话题进行思考和判断,这样会议就不会拖延。

  你可以通过1分钟训练来练习“着陆点”。找一位朋友或者家人,先由A对B提出一个话题,无论什么题目都可以,B对提出的话题经过30秒思考后,进行1分钟自由发言,1分钟结束后,再由B向A提出一个题目,定期反复这样的练习,你的讲话能力就会慢慢得到提升。

  在与对方说话的时候,还要明确自己想要传达的是什么。比如你向喜欢的异性表白时,无论你列举出对方多少条优点,如何把对方夸得心花怒放,如果不说出:“我喜欢你,请和我交往吧!”这句话,你们的关系也很难有良好的进展。

  如果不明白自己想要传达的内容,你可以通过“为什么”问答进行相关练习。找一位朋友或者家人,你们自由决定话题,将对话时间在2~3分钟内,在对话结束后,由一方针对另一方的对话内容提问“为什么”。在这个过程中,你要细致区分对方所说的内容,每一句话都要听清楚。这个小练习会完善对话中的不足,会让你发现讲话者真实想表达的是什么、讲话时无意识地避开了什么重点。

4、认真看着对方的眼睛,不要移开视线。

  人们在讲话时,不是只依靠语言来表达意思,也会通过非语言交流来推测对方的意思。包括表情、手势、视线、接触与触摸等。很多人在讲话的时候,不看对方的眼睛,要么盯着脚跟,要么盯着别处,可能是害羞,也可能是不习惯,但这会给对方造成一定的困扰,对方可能会想:“他对我现在说的内容没有兴趣”“他心里在想别的事”“他是有什么亏心事吗”,所以,说话时要注意持续看着对方的眼睛。

  要想有效运用视线接触,你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演员表情和视线接触方法为参考,对着镜子多多练习。下次在与对方谈话时,默默告诉自己“现在是在演戏”,久而久之,就会养成看着对方眼睛说话的习惯了。

5、用幽默和笑话提升沟通技能。

  有研究证明,将幽默玩笑等技巧进行战略性运用,能够抓住听众的心或者有利于商业谈判。在1984年总统竞选辩论中,罗纳德·里根已经73岁了,有人问这个岁数做总统是不是太老了,他打趣道:“竞选时我不会被年龄影响。我绝不会出于zz目的攻击对手太年轻,缺乏经验。”这句话成为体现里根幽默感的经典例子,甚至连民主党阵营的竞选对手沃尔特·蒙代尔都笑了起来。

  销售大师杰弗里·吉特莫说过:人们笑过之后才会凝神静听。你可以通过加入“笑话”,让对话变得活泼有趣。讲笑话的诀窍在于像“背诵短文”那样练习,当你重复练习很多遍,你就能讲出流畅的笑话了。

6、即使是牛津大学的精英,也抱有不安与苦恼。

  人们眼中的精英,无论做什么事都果断向前,无所畏惧,自信满怀。但事实并非如此,他们也会感到压力巨大、心中烦恼,经常产生害怕、不安和烦恼等情绪。但他们会克服害怕与不安,抱着积极态度继续生活,这样的习惯是如何养成的呢?

  第一、不忘记对他人尽力表达感谢;第二、保持个人卫生;第三、养成有规律的饮食、运动和睡眠习惯;第四、离开物质世界,接触大自然;第五、不焦虑,以长远眼光制定计划;第六、不只是工作,还有表现自我的技能。这六个基本习惯,任何人在任何地方都可以实践。

  无论是商场还是职场,拥有良好表现力的人都是稀缺的,表现力不仅是一种面对生活和工作的态度,更是一种可以习得的能力。身处繁忙的现代社会,不仅事要做的漂亮,更要学会自我表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只会埋没你的才干,职场上没有什么“三顾茅庐”,最多的永远是“毛遂自荐”,懂得展示自己的实力其实也是上进心的表现。读完《牛津的6堂自我精进课》,你不会立刻获得这6种能力,但只要按照书中说的42种培养方法持续地刻意练习,你终究会变成一个更具魅力的精英人士。

  《牛津的6堂自我精进课》读后感(七):为何如今需要牛津的“教育方法”

  牛津,位于伦敦西北方,坐电车大约花费1小时,是至今仍留存中世纪城市面貌的传统都市。建造于英国的牛津大学创立于11世纪,是英语圈内最古老的大学,现在由38所院校构成,学生总数超过1.9万人。

  在每年公布的全球大学排行榜上,牛津大学是经常占据高位的名门大学,同剑桥大学一样,在传统、教育、设施的充足度等方面,能够全方面接纳富有创造性的高水平学问。从全世界汇集而来的优秀学生,每日向着各自的梦想努力学习。并且,牛津大学也作为英国式绅士的培育场所而广为人知。

  “Gentleman(绅士)”是在全球范围内作为褒义使用的词汇。对于大众来说,“Gentleman”是具有“高等教养与礼仪素质”和“温柔谦逊”两方面特征的人。

  我对于绅士存有“另一种面貌”的认识。

  从反面来看,“Gentleman”是拥有“高傲与知识武装”和“无言的压力”的人,从人际关系来看,则是指拥有“不给对手可乘之机”这样的能力与魄力的人。

  与日本同为岛国的英国,能够不断引领世界的理由就在于此。

1不断颠覆世界常识的牛津

  牛津大学人才辈出,培养了无数领导世界的zz家和财经界人士。

  英国的玛格丽特·撒切尔、托尼·布莱尔等27位英国首相都是从这所大学毕业的。

  被誉为经济学之父的亚当·斯密、以《利维坦》一书广为人知的哲学家托马斯·霍布斯,等等,均在历史上留下盛名。还有《魔戒》的作者J.R.R.托尔金,身为数学家同时著有《爱丽丝漫游奇境记》的知名作家刘易斯·卡罗尔。

  此外,还有理论物理学家史蒂芬·霍金、缅甸领导人昂山素季等50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还有许多人曾获得奥林匹克奖牌,因此牛津大学堪称“文武两道”皆顶尖的名门大学。以“憨豆先生”一角广为人知的罗温·艾金森也是牛津大学的毕业生。日本人中,以皇太子德仁亲王为首的著名毕业生亦从中辈出。

  牛津大学不仅招收英国学生,亦招收许多外国学生来此就学。从北美大陆到欧洲大陆的诸多国家,还有亚洲、中东、中南美洲、非洲的新兴国家的精英青年均在这所大学中互相切磋学习,在取得学位之后返回本国,作为精英人士活跃于各个领域。他们大多活跃于zz及财经界,也有许多人成为医生、大学教师、律师、运动员或者新兴产业的领头者。

  与剑桥大学合称为“牛剑”的这两所大学的校友们(alumni)在各国组成了同学会,因为会定期举行聚会等交流活动,其影响力自然就在全世界扩展开来。我也曾在于东京举办的同学会上看见德仁亲王夫妇亲自前来参加聚会。

  如上所述,从包括历史上伟人在内的OB·OGa的实际成果出发,一言以蔽之,牛津大学的理念便是“打破常识”。

2被“身处杯子中”的闭塞感折磨的日本人

  在此,请允许笔者先介绍一下自己。

  我在日本的大学攻读经营学,毕业之后立刻前往美国留学。那时候的我一心想“飞向世界”而选择了留学的道路,购买了单程机票启程赴美。我进入纽约大学研究生院学习,专攻当时在日本还属于全新学科的“跨文化交流论”,研究不同文化圈中的人们之间产生各种交流摩擦的原因和解决办法。

  攻读博士课程时,我选择前往英国留学。我选择牛津大学的理由是,既然要留学英国,自然要以最高水准的大学为目标,与来自世界各地的精英互相交流切磋,实现成为一名研究者的梦想。经过4年的学习,我成为史上首位取得教育学博士学位的日本人。

  归国后,我有幸得到了在东京外国语大学执教的机会。在大学执教的我,为什么会起意写这本书呢?这是因为我对现今日本的育人方法抱有疑问。

  日本的孩子从小便以考试为目的,在学校和补习班中拼命学习,失去了人生中感受最丰富的时光。而大学被讽刺地称为“游乐园”,大家认为只要能够成功进入大学,其后懒散游玩也可以顺利毕业。

  而且,企业方面也不对大学的教育抱有期待,工作需要的知识和技能都在员工入职以后由企业培训,这一习惯根深蒂固地存留至今。

  如此欠缺连贯性的教育体系,无法培养出全球化的现代社会所需的人才,是落伍于时代潮流的。

  在商业竞争方面,日本人也正在失去往日的辉煌。身处国内外日益严峻的竞争环境中,因为过于害怕遭遇失败,他们在商品开发方面只是亟亟盯着销售排行榜,将热门商品翻炒第二遍,甚至第三遍。管理层也无法全面掌握业界动向,或是果断地打破先例和习惯。

  由此导致的结果是,所有领域都充斥着闭塞感,无法产生打破惯例的革新。小而言之是销售规模,大而言之是日本在全球化竞争中的影响力,都在不断下滑。

  只相信存在于国内和同行业内部的,甚至从更狭隘的视点来看,只相信存在于公司内部和部门内部的,“被塞在玻璃杯中”的常识、价值观、判断基准,大家被它们紧紧束缚住了,难道不是吗?

  现在,就连能够产生打破先例和习惯的念头并且将之实现的人才,也渐渐成为“濒危物种”了,我想我们应该持有危机感。

  如何培养出能够破除不良惯例的人才,实现大学和企业一体化,在全球化中生存发展下去,对此我们现在必须认真思考。正因为如此,我认为必须有所行动,从而有了本书的写作与出版。

3日本人欠缺的“6种能力”

  本书以我在牛津大学留学时获得的海外教育经验为基础,回顾了我在东京外国语大学的教育实践,将国际性人才在世界上活跃所必需的习惯与价值观、绅士精神,特别是我认为现代日本人欠缺的“6种能力”的学习方法传达给诸位读者。

  在牛津大学的师生身上共通的“特质”,大致可以区分为以下6种能力。

  ①统率力:自然而然立于人之上,领导其他人的能力;

  ②创造力:不断重复模仿,从中产生全新想法的能力;

  ③战斗力:在尊重对方意志的同时,始终贯彻自身主张的能力;

  ④分解力:作为解决问题的捷径,分析问题根本所在的能力;

  ⑤冒险力:把考验和苦难作为动力向前迈进的能力;

  ⑥表现力:给对方留下深刻印象的能力。

  这6种能力可以大致分为两类,将这两方面统合起来就可以得到更强大的能力。

  人际关系方面的能力(相互关系):统率力、战斗力、表现力;

  个人能力(将人际关系方面的能力加以发挥的武器):创造力、分解力、冒险力。

  下面,我想以本人在牛津大学获取的学习经验为基础,将只有在那里才能够获得的特殊教育方法、培养人才的关键,通过各种各样的案例介绍给各位读者。

4“教育”本身即为最好的学习

  本书将以上6种能力的重点以42种具体方法表现,通过穿插尽可能多的体验进行介绍。

  由于要将6种能力与牛津式“教育方法”关联起来,我想通过上司与部下、教师与学生、父母与孩子等诸多关系,介绍尽可能高效率地学习这些能力的方法。

  另外,从教育学最终的事实而言,知识和教养能够最为深刻地在人身上定型的情况,正是“教育他人”的时候。

  从这个意义上可以断言,“教育本身即为最好的学习。”

  也就是说,我确信本书中的内容有助于读者指导、培养部下和后辈,同时有助于读者自身实现最高效的学习和进步。

  本书既是一本传授教育方法的书,也是一本介绍学习方法的书。

  本书将新的思考方法和想法传达给读者,旨在为读者创造一个契机,将已经知晓的、平日里已经成为习惯的能力再度加以审视,从而确信自身的能力。

  本书针对的对象不仅是学生与教师等正在从事教育实践的人们,也针对年轻的职场人士、以提升自身工作能力为目标的人们以及负责培养公司人才的管理层人士。

  本书中介绍的牛津大学的教育方法与“6种能力”,如果能够对大家日常的人际沟通和工作起到有益作用,或者为教育工作者带来一些启迪,我将感到非常荣幸。

  冈田昭人

  《牛津的6堂自我精进课》读后感(八):不会自我提升?帮你解锁6种自我提升的关键能力。

  职场中你,是否经常会因为升职加薪的不是自己而苦闷,明明已经那么努力了,为什么每次升职加薪轮不到自己?

  求学的你,是否经常会感到学习压力大,感觉自己怎么都学不会,考试考不好,论文写不好?

  家庭中的你,是否会因为一点琐事就跟家人置气,吵架,甚至借口工作而不愿回家?

  想要进步,提升自己的你,是否一直都找不到方向,不知道该从哪里下下手呢?

  从小在‘应试’教育中成长的我们,被很多条条框框束缚,不敢尝试,不敢冒险,不会打破常识,因为我们的定式思维,已经被所谓的常识、价值观、判断基准等填满,一旦思想被禁锢,想要前进非常艰难。

  憨豆先生的扮演者罗温·艾金森曾就读于牛津大学机电工程专业,大学硕士毕业,没有从事过一天专业领域工作的他选择了表演,通过数十年的努力,他成为了世界文明的戏剧大师。

  还有,大家都看过的《爱丽丝梦游仙境》,它的创作者是十九世纪英国作家兼牛津大学基督学院数学教师刘易斯·卡罗尔,谁又能想到那个年代,数学家还能写出如此动人的儿童故事!

  他们都曾经在牛津大学上过学,在一个开放的,包容的,打破常规的教育环境中,他们获得了更多的灵感和思路。

  牛津大学,它是英语世界中最古老的大学,创立于11世纪。牛津大学,人才辈出,培养了无数的科学巨匠、艺术大师以及国家元首,其中包括27位英国首相以及数十位世界各国元首、政商界领袖,还有60余位诺贝尔获奖者,包括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理论物理学家史蒂芬.霍金、英国浪漫主义诗人雪莱等等。

  牛津大学曾经是很多人遥远的梦,但在信息如此发达的今天,我们虽不能进入牛津大学学习,但很多在牛津大学的求学过的人已经将牛津大学神秘的面纱掀开,带我们走进这座让人为之倾慕的学府。

  东京外国语大学综合国际学研究院教授冈田昭人,他在纽约大学获得跨文化交流学硕士学位后,求学牛津大学并获得教育学博士学位,是首位获得该学位的日本人。冈田昭人的《牛津的6堂自我精进课》带我们走进牛津大学,将带领我们打破‘常识’,带我们开始自我精进的学习和练习。

  有名的‘小课堂制度’是牛津大学与普通大学很重大的一个差异,回想你上学的时候,大抵是老师在台上滔滔不绝,你在台下昏昏欲睡,一阵铃响,时间已过,你却什么也没学会。

  那么‘小课堂制度’到底有什么用呢?确切的说,是要通过‘小课堂’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进来,通过老师与少数学生对话的方式,让学生能更加深入的获取知识并加深理解,这个过程是需要查阅非常多的文献,还要按照要求写小论文。

  这个过程其实就是培养学生分析整合表达的能力,判断能力与讨论能力以及协调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小课堂’不仅可以用在学习上,其实在工作和家庭教育上也非常适用。

  那么除了‘小课堂’外,牛津大学在培养学生自我提升的时候还做了什么呢?让我们一起看看冈田昭人教授总结的他在牛津大学所见所闻,所学所长,6种能力,42种方法,带我们走进牛津大学,探索自我精进的秘密。

  一、统率力(领导力)

  这里可以理解为领导力,你可能认为领导力是领导者需要的能力,作为普通员工的你是不需要的,其实不然。即便是身为普通员工亦或者是家庭的一员,领导力是不可获取的一种能力。

  汉高祖刘邦,沛丰邑中阳人,出身社会底层,大概是家里有些关系,成年后在当地混了个小亭长(相当于现在的街道办负责人),但凭借命运的垂青和自身的努力,最终成为拨乱反正的皇帝。

  韩信评论刘邦:军事能力一般,但他的特长是能用人。

  会用人,善用人是作为领导者(任务主导者)必须有用的能力,知人善任方可把任务做好。

  既然说到领导力,那就不得不提到团队,没有完美的个人,只有相对完美的团队,无论你是团队的领导者,还是团队的成员,若要团队能和谐发展,那学习领导力则能帮助你和你的团队一起进步。

  引导团队发展:

  1、 以团队大多数人为标准:每个团队中的成员能力良莠不齐,那么对工作或者学习提出的要求就应该满足大多数的能力。

  2、 不要忘记关怀少数人:对于能力强的人应该提更高的要求,对于能力弱的人则需要帮助其将不足之处补上。尽量消除少数人心中的不良情绪。

  3、 团队内的相互学习: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每个人身上都有闪光点,要善于引导和挖掘。

  4、 提升团队内的沟通能力:团队协作少不了沟通,因此要培养团队成员‘听’和‘说’的能力,能听懂说明白。

  除此之外,还要建立自我品牌,培养自己的追随者,领导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可以练成的,需要你多花时间去研究自己的优势、自己的价值以及建立自我品牌,成为别人心中值得信赖的人。

  二、 创造力

  这个时代是快速发展的时代,创新能力已经成为人人追捧的能力,十年前,诺基亚还横扫手机市场,但现在几近消失,电子产品更新换代速度很快,差不多半年就出现新的一代产品。

  5G时代的来临,让人们的生活发生重大的改变,简单说如果下载一部常规电影:按照无线芯片制造商高通的说法,5G的最高下载速度为4.5gb/s,但预计最初的平均速度约为1.4gb。用5G网络下载只需17秒,而4G下载需要6分钟。

  创造改变世界!

  经常听人说,不会创新就只有死路一条。但创造力对很多人来说就像天方夜谭,根本不知道从何处入手。

《牛津的6堂自我精进课》:对各种各样的事情抱有兴趣,具备果断采取行动的习惯,在此基础上收集、分析各种信息,在整理思考的同事形成逻辑思考这一基本思考模式。学会基本的思考模式,发现新的事物并产生兴趣,渐渐机会产生创造力。

  简单点说就是先学会信息收集、整理、思考,尝试新的东西,改变惯有的一切习惯,尝试在无聊的时间里发现有趣的东西,不要拘束在自己的条条框框中,走出去,看看周边的世界。

  对于如何有持续的创造力,可以试试这几个小方法:

  1、 打破常识和固定概念约束:世间本无路,走的多了路就出现了。

  2、 对世间动态保持敏感:随时随地了解科技、生活等的最新动向,这是创新的源泉。

  3、 向周围的人表明自己想做的事情:请别人监督,或者寻找同伴一起前行。

  4、 做好时间管理、健康管理:身体是第一位的,其次是管理好自己的时间。

  5、 自我鼓励:成功的人从来都是孤独的,要学会自我鼓励,与自己对话。

  三、 战斗力

  战斗力不是简单的执行力,更多的是需要‘战略’与‘战术’相结合,即先判断在行动的能力,此时判断就显的很重要。

  在职场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去跟客户谈合同时,客户就会提出,请能做决定的人来?只有执行力而没有判断决策能力的人无法有效推进谈判进度。

  企业招聘的时候,大部分都有这样一个要求:独立完成工作。所谓独立就是面的问题可以自行做判断决策并且执行,这往往是广大员工缺乏的,因为做决策意味着承担责任!

  合适的判断往往需要依赖丰富的经验和广博知识,如果只会躲在领导身后,等着领导出谋划策你再去执行,那么你的升迁机会在哪呢?你又如何提升自我能力呢?

《孙子·谋攻篇》:“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

  判断也好,执行也罢,做这些之前都需要有所准备,所谓有备无患。准备源于你将要面临的环境和问题,如果是要演讲,那就提前准备PPT,准备稿子,准备表演的练习;如果接待客户,那就需要准备接待流程,人员协调,关注每一个环节的注意事项,提前演练控制时间。

  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不放先停下来,有些时候事缓则缓,做有效的工作才能提升战斗力。

  四、 分解力

所谓分解力,就是面对没有正确答案的问题时,应该采取怎样态度。

  遇到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怎么办?很多人会束手无策。《牛津的6堂自我精进课》中提到的‘分解力’的基本过程:信息收集;建立假设;提出解决方案。很熟悉的过程吧,相信写过论文的你应该很了解,只是我们忘记把这一过程转移到工作和生活中。

  分解力到底是分解什么呢?是信息,是摆在我们面前或者需要我们收集的信息,如何在成千上万条信息中获得对你有用的信息呢?收集新鲜的第一手的信息:文献、原创资料、专家资料、新闻等;寻找可以为你提供真实信息的人,比如你要找工作,那么这个公司的员工或许可以提供一些有用的信息。

  《怎么玩转信息:研究方法指南》:对于信息就需要利用批判性思维进行思考。

  信息来源广泛,那么验证信息就需要多方位验证,因为谁都能获得的信息可能可信度相对较低,因此我们不能凭借‘冰山一角’下判断。

  另外还可以从成功或者失败中获取信息,比起成功,总结失败的经验更有用:失败乃成功之母。

  五、冒险力

  冒险力听起来有些让人担忧,冒险就意味着风险、不确定、无法掌控,所以很多时候面对有风险的问题,我们总是下意识的逃避,无视,这都是人的本性。

  然而想要让自己得到提升,我们不得不培养冒险力,这没什么难得,难得是说服自己迎接不确定的事件。

  俗话说:富贵险中求,而我们想要自己的能力得到提升,必然要付出一切代价,毕竟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

‘冒险’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实验’。

  是不是又被自己的定式思维束缚了呢?那就打破定式思维的枷锁,开启新的思维方式吧,带着批判性思维思考问题。

  冒险不是要求你去参加什么探险、做非常难的事情,更多的时候冒险就是需要做一点点改变。如果你性格内向,那么试着跟陌生人聊天锻炼勇气怎么样?如果你害怕汇报,那么请领导给你一个机会,尝试对着同事来一场精彩的演讲怎么样?

诸葛亮为实现刘备夙愿,率领大军北伐曹魏,但因错用马谡而失掉战略要地街亭,魏将司马懿乘势引大军15万向诸葛亮所在的西城蜂拥而来。当时,诸葛亮身边没有大将,只有一班文官和2500名士兵在城里。诸葛亮传令,藏起旌旗,打开城门,每个城门之上派20名士兵扮成百姓模样,洒水扫街。诸葛亮自己领着两个小书童,带上一张琴,到城上谈笑风生。司马懿率先头部队到达城下,见状认为,诸葛亮一生谨慎,不曾冒险。现在城门大开,里面必有埋伏,于是撤退。

  如果诸葛亮不敢冒险,想必这一出空城计也就不存在了吧。冒险更重要的是克服心理障碍,不要着急,从小事开始,一点一点建立强大的内心世界。

  六、 表现力

  最近在悟空问答上看到有人提问:如何在领导面前表现才能得到重视。

  这里就不得不一下表现力,表现力不仅仅是外表的清爽和工作的努力,还有能将自身实力展现出来的能力。

  你的能力通过什么表现出来呢?第一是工作业绩,第二是表达能力,第三是同事认可。毕竟在职场中,工作业绩是最能直接说明你能力的,但光做不说,也是不行的,毕竟一个领导带领那么多人,如果你表达不出来你的能力,领导也无法名正言顺的提拔。

  表现力最重要的体现就是表达:用口头语言和肢体语言将自己的故事讲好,讲明白,讲的生动有趣。

  谨记:表现力最终达到的效果是要给对方留下好印象!

  《牛津的6堂自我精进课》中提到的自我精进的6种能力,总结起来可以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提升人际关系方面的能力:统率力、战斗力和表现力;另一部分是个人能力:创造力、分解力呵冒险力。

  自我提升很难,因为知易行难!

  自我提升有很简单,因为只要开始行动,每天一点的进步,积少成多,终有所成。

  《牛津的6堂自我精进课》读后感(九):《牛津的6堂自我精进课》:教你实现自我精进的6大能力

  说毕业十年是个分水岭,周围的同学也真的呈现了截然不同的状态。有的人不断学习,事业蒸蒸日上,有的人消极沉默,你能感觉时代的前进和发展已经和他毫无关系。

  我们渴望在一个行业有所建树,但所有的成就都需要不断地学习和时间的累积。适者生存的本质,在于自我精进!

  日本首位牛津大学教育学博士的自我精进课“开课了”!

  作者凭借求学牛津时的亲身经历和细致观察,总结出牛津精英们特有的6种能力,并为我们传授了培养这些能力的42个有效方法。

  其中,有能提升人际沟通能力的统率力、战斗力、表现力,还有与我们个人工作能力息息相关的创造力、分解力、冒险力。

  冈田昭人,日本同志社大学毕业后,在纽约大学获得跨文化交流学硕士学位,后在牛津大学获得教育学博士学位,是首位获得该学位的日本人。在东京外国语大学从事了15年以上面向日本人和留学生的跨文化交流学教育,现在研究室中有约100名学生,人气颇旺。著书有《牛津式高效沟通》等。

  活用牛津大学教给我们的6大关键能力,将在潜移默化中使我们用更开放的思维迎接全球化竞争时代的挑战。下面我来为大家解读书中精髓。

一、不是领导也可以发挥的“统率力”

  统率力就是领导力,有两个人以上组成的团体思考要做什么的时候就需要领导作出最终决定并承担责任。

  很多人听到“统率”“领导”就觉得是组织最高负责人,公司高层,取得最好业绩或成果的人。但实际在社会上发挥“统率力”的人,并不一定单单是上面那样的人。

  在职场中开会分享自己的工作经验,帮公司培养新进员工,已经升到主管职位有自己的一个小组,甚至是为人父母培养自己的小孩,都需要用到“统率力”。

  如何培养自己的统率力呢?

  首先,消除紧张感,掌握在团体面前讲话的能力

  当你的发言是面向一个团体时,发言的内容要以团体中多数人为标准。要让大多数人能够理解你的观点,并能与你的发言产生互动。

  发言过程也要兼顾顶端和低端的少数人,留部分时间针对他们的能力水平发言。

  若你讲话的时间比较长,内容多,讲话的过程中还需要把握发言节奏。不要一直高强度地讲解专业问题,与会人员视线游离或沉默的时候,增加互动环节。

  其次,利用品牌效应提升自身价值

  想要拥有统率力,必须在某方面有自己的特长,在平时的沟通交流中展示自己的形象,积极发言,主动引导话题。让自己的才能成为自己的标签,取得高品牌效应。

  冈田昭人在《牛津的6堂自我精进课》里介绍了牛津大学赛德商学院的学生提升自身价值、取得品牌效应的方法。

1.承认并珍惜自己与生俱来的性格与素质。 2.时刻准备以绝佳效果表现自身。 3.诚实地对待他人。

  对自身价值持有自信,直率的承认自身的基本素养,再根据时间、场所、状况对自身的性格进行调整。

  随时做好准备简单说出自身的专业度、擅长领域、性格、兴趣等表现点。谈话开始就给人很擅长该领域的第一印象。

  对自己的能力实事求是的表述,建立诚实踏实的口碑,建立值得信赖的人际关系网。

  最后,不要给人贴上消极的“标签”

  拥有统率力,在工作生活中都是充当“导师”这个角色。在对待他人的时候,不能一味批评,不能显示出自己的优越感,要在教导的时候多鼓励,教学相长。

  二、实现断续想法的“创造力”

  牛津大学的教育是对于任何事实,重要的是首先对其有所怀疑、持有批判精神。就是要做一个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

  想要成为创造力的人,最重要的是对各种各样的事情都抱有兴趣,具备果断采取行动的习惯。还要尝试与平常不太交流的人进行谈话,阅读以前不曾涉猎的书,尝试学习新的东西,即使是同样的工作也要试着改变方法。

  冈田昭人在《牛津的6堂自我精进课》里介绍了四种创造力培养方法。

  1.制作将信息统一化处理的“储存罐”笔记。

  每天获得的信息和知识需要收集整理,这样在日后提取的时候能信手拈来。

  我现在用两种方法处理信息。一种是《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里介绍的“葱鲔火锅式”读书笔记。阅读的过程中将书本干货摘抄在笔记本上,并附上自己的想法。另一种是将新闻网页在印象笔记里保存。

  2.先写出来,再向他人进行说明。

  我们大脑的运转速度是非常快的,在产生某个想法的时候马上说出来,可能会有逻辑经不起推敲的情况。

  写下来,就是放慢这个思考过程。一边写一边梳理自己的逻辑,整理论点和论据的关系,让想法更缜密。

  这个过程也可以检查自己的想法是否客观,语言能否清晰全面的讲述自己的观点。

  3.不要以句号作为结束,以“ α”结束。

  为了提高创造性,在整理想法时不要以结论将其束缚住,要对以后能怎样展开预测,思考哪些部分有所欠缺。

  思考永远不要停止,一个想法总结完毕就开始下一个想法,从更远的地方开始。

  4.“复制粘贴”会成为创造的阻碍。

  在思考问题的时候,特别是学术界和商界,都贯彻防抄袭主义。只有在自己脑中产生的想法,才能称为“原创”,盗用别人的作品是侵权的。

  反复复制粘贴也会丧失自我思考、将想法转化为文字的能力。

  我看书写书评之前,是绝对不会看其他作者的书评的。每看完一本书都会有自己的逻辑线,对书本观点也会有自己独特的解读。如果在我看书前不小心看到了别人的书评,我对书本的理解就会陷入书评的逻辑,会不自觉的跟着别人的思路走。我需要费很大劲才能从这个圈子里走出来。

  三、以团队合作取得胜利的“战斗力”

  所谓战斗力,可以说是为采取行动(或者在行动前后)作出的判断或决断。首先决断是否斗争,要斗争的话,与谁、什么时间、在哪、用什么武器斗争都需要一一作出判断。

  如何提升自己的战斗力呢?冈田昭人在《牛津的6堂自我精进课》里介绍了三个方法。

  第一,失败的经验成为未来判断力的基础。

  过往的经验是宝贵的财富,可以指导我们未来的行动。我们要对过往经验的信息保持敏锐,将注意到的、想到的立即记录下来,并且定期整理记录下来的知识和信息,多次复盘总结经验。

  第二,富有效果的发言准备。

  在发言之前,要对发言的内容进行准备和反复的练习。开头的第1句话要事先就决定好,流畅的开场白和自我介绍可以给听众留下美好的第一印象。要以故事来记忆讲话的整体内容,演讲的时候不可以忘词或者内容不完整。在发言之前需要多次进行练习和彩排。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想提高自己的斗争力,在宣战的时候应做好充分的准备,给自己自信,这样可以缓解紧张的情绪。

  第三,有效撤退。

  孙子的战略原则是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

  在谈判的过程中,不存在不能让步的事情。有时我们需要有效的撤退,达到双方的共赢。在谈判前要分析条款,哪些条件是可以放弃的,哪些条件是自己的底线。

  在明确底线以后,我们还需要知己知彼,想要获得胜利,不仅要认真研究对手,要知晓自身的长处和短处。

  谈判结束以后,我们要对做出的让步条款进行分析。找到这次谈判的不足,通过有效撤退获得下次机会。

  四、面对没有正确答案的问题的“分解力”

  所谓分解力就是面对没有正确答案的问题时,应该采取怎样的态度。

  首先要确定问题是否在自己身上。在沟通交流的理论中,有一种说法叫“不确定性回避”,指的是人们面对不确定的东西或状况产生的受威胁感或不安感。

  在某个人的身上发现了某种问题,如果这件事情与自己直接相关的话,人们往往不会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而是在周边的环境中寻找。所以在发生问题的时候,我们不要去怪罪他人和周围的环境,首先要好好确认原因是不是在自己身上,对自己进行反思。

  其次,养成带着“so what”,“why so”的意识思考的习惯。

  o what的提问是从已经掌握的知识和信息中探寻,并引导出结论的思考能力。

  why so是确认其根据是是否充分充足的思考能力。

  我之前有介绍过一本书《原因与结果的经济学》。我觉得我们在思考问题的时候一定要确认两件事情之间是否是因果联系,我已经掌握的信息能否推导出我想要的这个结果,我想要的这个结果是否是从已知的信息中推导出来的。

  只有两者为因果关系才可以得出需要检测提出的信息是具体的正确的。基于错误的信息和范围有限的信息进行的思考是没有意义的。

  五、打破惯例和事先安排的“冒险力”

  这几年有一个词特别的流行,叫“走出舒适区”。我们想要实现自我的精进,一定要不断的走出舒适区,提升自己的冒险力。

  人的本性是会对未知和不确定性产生恐惧的,要提高自己的冒险力,需要调整心灵与身体,驱逐不安的情绪。

  想要冒险,可以从每天简单的实验开始。比如改变上班上学的模式,挑战未知的食物,锻炼身体,使五官变的灵敏。

  从这些小事着手改变自己内向的性格,接受新鲜的事物,可以逐步提高自己的冒险力。

  六、留给对方最好印象的“表现力”

  有一部电影叫《国王的演讲》,因为讲话口吃而烦恼的英国国王乔治六世,在妻子和周围人的鼓励下克服口吃,成为受人民爱戴的国王,这个真实的故事被搬上了银幕。

  不管你有多么优秀,如果你不能在他人面前展示出来,那么你的能力就获得不了认可,所以提升自己的表现力尤为重要。

  作者在书中给了2条有效的建议。

  首先要明确表明想要传达什么。在公共演讲的时候,一定要抓住演讲的核心内容,不能有过多的废话和套话,让听众抓不住演讲的重点。

  其次要给演讲内容一个“着陆点”,表达完自己的观点以后,要告诉听众通过这个演讲,你想达到的是一个什么目的,你需要他们做到什么。

  前段时间在网络上看到一句话——岁月静好是毁掉一个人最狠的方式。

  深以为然!

  在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不拼命,就会被淘汰。

  冈田昭人的《牛津的6堂自我精进课》让你不再为止步不前而烦恼,实现多维度的能力精进!

  图片来源见水印,感谢今日头条

  《牛津的6堂自我精进课》读后感(十):同时进公司,为什么别人升职你却原地踏步?原来你缺乏这六种能力

  小华和小东从小学开始就在一起学习,后来又考上同一所大学,毕业后更是去了同一家公司。两人之间几乎没有差别,但是,工作5年后,两个人的差距就明显拉开了。小东依然是公司一名兢兢业业的员工,而小华已然成了一个部门的小领导,而且还颇受重用。

  小东是不是就像我们生活中的大多数人,明明和别人是一样的起跑点,可是没过几年,有的人已经高升了,自己却仍然在原地踏步。很多人为此疑惑不解,自己到底是哪里比别人差呢?

  有人说,毕业五年是个坎。在学校的时候我们都属于一个阶层,刚毕业有的忙着找工作,有的急着考研,也看不出差别,可是如果毕业五年后,你们再聚在一起,你就会发现同学之间有了巨大差异,除开身材面貌上的变化,那些物质层面的巨大反差才让每个人的内心深受震撼。

  有的人将这种反差归根于别人的运气和溜须拍马,其实这是不对的,运气再好,再会拍马屁都只能一时成功,能够让人平步而上的绝对是每个人的能力。

  就像前面的小华,相对于小东,他就有一种冒险精神。小东一直是兢兢业业,只求做好本职工作,可小华经常思考怎样能够让工作效率更高,而且他善于提意见。也正是这样的肯上心,才让领导在众多员工中注意到了他。

  那么要想再众人中脱颖而出,需要哪些能力呢?冈田昭人在《牛津的6堂自我精进课》里面告诉我们,只需要掌握六种能力就可以实现自我精进。

  这六种能力是世界知名学府牛津大学精英们身上普遍拥有的六大特质,牛津大学自办学以来产生了至少来自8个国家的12位国王,6位英国国王,69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来自19个国家的53位总统和首相等等。

  并且自2004年起,全球四大权威高校排行榜之一的《泰晤士高等教育》每年都对全世界的大学进行一次排名,牛津大学于2017到2019年连续三年排名世界第一。这都得益于牛津大学的特殊教育理念。

  冈田昭人是日本的首位牛津大学教育学博士,现是东京外国语大学综合国际学研究院教授。他在牛津大学留学期间,凭借着亲身经历和细致观察,总结出牛津精英们特有的6种能力,并为我们传授了培养这些能力的42个有效方法。在这里,我将这六种能力分为两个方面,一是提升个人能力,二是提高人际沟通能力。

提升个人能力方面。

  一、实现连续想法的“创造力”。

  创造力简单来说就是打破常识,很多人被常识束缚,因此难以做出大成就。那么是不是要有丰富的知识才可以拥有创造力呢?

  事实恰好相反,创造力是从0产生的,重要的是你要对各种各样的事情抱有兴趣,有兴趣才会去钻研,从而才能得出全新的信息。

  那么怎样培养创造力呢?

  1、制作“储蓄罐”笔记。

  想法的出现并不是按时按地,大多数是灵光一闪,过了时间就忘了,所以为了能随时随地记录这些想法,就需要我们随身带一个笔记本,或者是在移动设备上准备好备忘录,一旦有想法形成,立马记录下来。

  记录下来之后并不是就不管了,有的人储存了大量的信息,但是这些信息因为繁杂而得不到有效的利用,最好的办法就是将这些信息按分类整理好,有需要的时候就可以拿出来用,非常方便。

  2、告诉别人想法之前先写出来。

  如果想法只是在头脑中进行的话,就会一直停留在“觉得自己在思考”的阶段,我们要学着把自己的想法写出来,写的过程也是我们对自己想法的客观思考过程,之后告诉别人则是对自己想法的再次整理。在这两个过程中我们就可以对这个想法的优化。

  3、以“ α”作为结束。

  为了提高创造性,在整理想法不要以句号作为结束,而是以“ α”结束,这表示这个想法还可以无限发散,不会结束。

  二、面对没有正确答案问题的“分解力”。

  作者告诉我们,所谓分解力,就是面对没有正确答案的问题时,应该采取怎样的态度。如果说的更直白些,就是自己设定课题,进行逻辑思考,推导出属于自己的答案,这一过程中的内心准备就是分解力。

  锻炼分解力最好的方法就是建立假设,也就是出现一个问题后,先自己建立假设,然后提出解决方案。不过胡乱思考假设也不行,良好的假设要注意三点:

  1、设想崭新、特别地事物。

  2、自己进行思考,不要一开始就依靠手边的资料或者数据。

  3、提出实用的解决方案。

  一般善于建立假设的人,都是能够分析出问题本质,并能解决问题的人,如果出现问题后不能自己建立假设的话,那么就只会去参考别人的意见,这样就不能体现自己的能力。

  三、打破惯例和事先安排的“冒险力”。

  冒险是守旧的反义词,只要每天在生活中有心的发现和体验,就可以刺激产生学习和商务里需要的思考力和创造力。

  如何提升“冒险力”呢?

  1、进入“积极乡”。

  找到那些气氛明朗、思考方式积极的群体,在那样的群体里,我们不仅感觉身心清爽,也会产生“我可以努力下去”的积极想法。

  2、3S理念。

  ay(说):把自己想做的事告诉别人,给自己压力。

  tart(开始):有想法,就要立即行动。

  tay(坚持):坚持做才能成功。

提高人际沟通能力方面。

  一、给对方最好印象的“表现力”。

  每个人只拥有丰富的知识是不够的,还要我们能够在别人面前展示自我,引起他人的注意。那么提升表现力要注意什么呢?

  1、不要忽略自己的意见的本质。

  在与别人的谈话前,要注意明确自己想给对方传达什么,然后在整个过程让话题围绕着你想表达的意思进行,而不要人云亦云,让整个谈话变得毫无意义。

  2、体谅对方的心理。

  在与对方谈话时,有必要稍微了解一下对方,让对方能感觉到你的用心,并且确保自己不会在整个谈话中做出让对方感到不快的礼节或者知识。

  3、具备一种才艺或者谈话术。

  谈话中最怕的就是突然没话可聊,两人陷入僵局,那绝对不是个好现象,所以让自己锻炼一种才艺,或者是学习一下谈话术,让整个谈话变得轻松而愉快,这绝对会给对方留下好印象。

  二、以团队合作取得胜利的“战斗力”。

  所谓战斗力,可以说是为采取行动(或者在行动前后)作出的判断或决断。

  1、记录失败经验

  失败的经验是未来判断力的基础,所以平常可对信息多做记录,然后从中总结经验。

  2、冲突管理。

  一味顺从肯定是不行的,那么当冲突不可避免时,有五种解决模式可供参考:

  竞争模式,自己利益最大化;

  接纳模式,接受别人的要求;

  回避模式,回避态度,不当场解决问题;

  协调模式,双方各自独立,携手解决问题;

  妥协模式,双方互相妥协、部分接纳。

  3、有效撤退

  当问题难以解决的时候,也可以采用有效撤退方案,经过一段时间,冲突自然消散,也就不用再着急了。

  三、引导人与团体走向成功的“统率力”。

  统率力就是领导力,领导需要具备的不止是能力,还有德,也就是“noblesse oblige”思想,翻译过来就是“与高贵身份向伴的义务和责任”。中国人一直讲究以德服人。要做好一个领导必须拥有以下3个特点:

  1、明确自己对社会承担的义务和责任。

  也就是一个好的领导不仅要在工作上有义务,也要愿意为社会做出贡献。

  2、不排斥任何人,公平对待。

  好的领导对任何人都是一样的,即使在领导和下属之间的态度也没有区别,处理事情也不存在偏颇。

  3、拥有胸怀和忍耐力。

  越是有能力的人,越是没脾气,这句话没有毛病。因为身处高位要时常注意自己的行为,有礼貌、要和善,还要不容易被激怒。这样才能冷静做出一切判断。

  

故事相关阅读

故事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