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关乎的不仅仅是我们自己
最近,接县局通知:凡是有省级论文一篇者,晋升一级工资;两篇者,晋升两级工资。我看到这条消息,心里热乎乎的。我想:凡是属于自己的,我必须努力争取。民以食为天,我一个普普通通的教师,加工资当然是好事。于是,我把自己最近几年发表的文章——自以为得意的文章的样刊拿出来,送到县社保局审核。我整整等了一个上午,才轮到我。审核的是一个年轻俊秀的女人,她皮笑肉不笑,冷冷地对我说:“你这些作品数量很多,遗憾地没有一篇符合我们审核的要求。”
当时,我急了,问她:“标准具体怎么解释?”
“标准很简单,最好是我们本省教育报刊上发表的教学方面的论文,必须有论点、论据、论证。你这些东西看起来紧贴教育,但,格式不是论文。”她说着,斜视了我一眼,似乎,她有些厌烦的样子。
“我这是教育管理论文呀。”我做了又一次的辩解。
“论点必须点明一、二、三,那你写得属于随笔。”她说着,干脆把头背过去。给我一个脊背,这就是无声的拒绝。这一点,我晓得。
顿时,我好像泄了气的皮球,耷拉着脑袋,走出房间。
回来后,我一屁股塌在沙发上,刚才的这一幕,我久久地思索着——论文写作需要标准,论文当然是另外意义上的一种隐含的标准,比如,作者先提出论点,接着,围绕这个论点展开论述,目的是想把事情说清楚。这固然很好,我也认可这一点——有规则的文章。
如果我们把事情想的复杂一些,论文有了标准,好吗?不一定。我们如果辩证地分析这个问题:论文因为有了标准,却把一部分的比较散乱的触及到敏感的文章抹杀掉了,反倒索取的文章,选材大都是剽窃了别人以前的文章,这种千篇一律的东西,却成了晋升工资的证明材料。
由此可看:真的上不了桌面,假的却成了抢手货。
论文与生命
任何一篇文章都是有生命的,难道说论文的生命就是相互抄袭吗?既然把论文当做一种论证的东西,那我们必须就要索取论文的本真,即不要过于在论文的格式上做文章,也不要仅仅局限于本省的教育报刊,我们何不把目光放到省外的报刊上,只要在中国新闻出版总署上查得到的刊物上发表的论文,一概有效。教育随笔是不是论文?以我之见,也可以算得上是教育论文范畴的。其实,随笔写作还要比论文思考的深刻,据我所见,目前看到的好多老师的教育教学论文,基本上论证材料是一摸一样,没有丝毫的差异和独特性,不同的只是把表述的言辞换了换。这种“索引”过来的论文可以晋升工资,真可笑。这样的论文基本上是僵死的。
有一次,评选县级教育先进个人,其中有一条硬性条件:至少有一篇在市级以上的教育报刊上发表的论文。我们学校有一个老师中选了,他的论文恰恰是我替他写得,当然,这个老师是出了钱的,要不?我不会冒这个风险。我对评委建议:何不让参加评选的老师坐在一起,现场写一篇论文,这样,是不是可以杜绝假论文。论文,代写的很多。抄袭的也有,抄袭相对于代写,好了点,抄袭最起码抄过来做了小小的改动和添加。
我认为如今的好多论文,特别是那些参与评优的论文,是毫无生命迹象的。
论文与平衡
如果我们始终把目光集中到自己的身上,那么,因为论文一定会使我们的生活和工作状态发生倾斜。论文需要一种平衡,这种平衡其实就是条件适当宽松一点,比如,去掉“本省教育报刊”,适当把属于教育范畴的教育随笔类添加进去,随笔也需要深入研究,这其实是对教育的再体验。这样,我们可以把写作、思考的焦点从省内移到省外。这种空间的扩展也是促使教育平衡点的准确定位。
在论文中如何体现教育的平衡?
饮食中讲究“膳食平衡”,企业间讲究“利益平衡”,中医讲究“阴阳平衡”,而“阴阳平衡”也是《易经》的极致。教育上同样也是如此,讲究“平衡”,才能让教育理想一步步实现。绝对的平衡是不存在,但平衡却是我们努力要达到的目标。写作论文之前,我们必须回答三个问题:1、我为什么要写论文?2、写论文让我懂得了什么?3、论文有没有影响到我的思想?如果真正地回答了这三个问题,论文不言自喻地就从我们自己的笔下流泻出来。
我建议论文需要答辩,这样促使作者更加深刻地再认识文章的主题思想。仅仅出示文章发表的原件,这里面的虚假成分太多了。要想达到一种平衡,先从论文的打假开始,然后,从题材方面拓宽,即论文、随笔都可选取,这样将会吸引一大批教育的真正写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