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

位置:首页 > 故事 > 原创故事

《恶党:犯罪者追踪调查》观后感10篇

发布时间:2022-03-17 14:26:36

  《恶党:犯罪者追踪调查》是一部由濑濑敬久执导,东出昌大 / 松重丰 / 板谷由夏主演的一部剧情 / 犯罪 / 悬疑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恶党:犯罪者追踪调查》观后感(一):一个沉重话题的探讨

  日式的细腻情感,配合残酷的现实。这个题材的视角太好了,非常喜欢!面对现在激情犯罪的时代,每个人都应该正视它。虽然这是一个完全无解的问题…… 多次把自己置身剧中故事,这些都是经常能看到或者听到的案件。如果真的作为亲历者,也问过自己,到底会这么做?可能真的就是剧中的台词“虽然,我也不知道会怎么样” 希望国内也能有这样的好剧、好电影,让观众留下更多思考和回味

  《恶党:犯罪者追踪调查》观后感(二):无法原谅也无可厚非!

  作恶者,通过第三方的司法程序进行了处罚之后,就完事了吗?

  故事交代现代法律制度对作恶的处理,从案件相关者角度从发,评判是否公平进行思考!

  司法角度,这是一个统治者的角度从发,从加害者、受害者整体出发,为了维护社会的和谐,避免伤害的再次扩大。对作恶者的司法处理更多是 希望其改邪归正,弃恶从善。当然也警戒后事之人,作恶比伐。但是对受害者而言,往往缺乏一个交代。这是一个十分无奈的逻辑,即受害的人伤害已经造成,无法弥补(这是一个沉没成本)。加害者或许可以救赎,受害者尽量弥补,成为了司法判案的依据。

  加害者角度,在接受了司法处理后,自己的罪业就算赎完了吗。这显然会与受害者的答案不同。两者的矛盾成为这部电视的思想源泉。导演也巧妙的利用了这一矛盾,进行了案件的挖掘。加害者觉得自己徒刑之后应该被原谅,要不然自己能怎么办?

  受害者角度,即使司法处理了加害者,自己能原谅他吗?即使加害者依然悔过,自己能原谅他吗?或者说,不管怎么样,那只要那无法弥补的伤害依然存在,逝者已逝,那么永远不予原谅,也无可厚非!

  《恶党:犯罪者追踪调查》观后感(三):日剧《恶党:犯罪者追踪调查》E1观后感:

  “有一些人是注定不能被原谅的。”

  法律,真的是理智到令人不寒而栗的东西啊。可是这份理智,放在感性的人性面前是否可以解读为错位?无辜惨遭毒手的人泉下不能瞑目,至亲之人可能一生都要背负着仇恨和悲伤负重前行,凶手却能逍遥在人间,享受空气、阳光,甚至是,却连一丝愧疚都不曾怀有。

  法律和公平之间是不能画上“等于号”的。

  那位被抢走打工薪水还惨遭毒打的男高中生,在生命的最后一分钟里会想些什么?“爸爸,妈妈,对不起啊,我今天回不了家了,以后,可能也回不去了……因为我好痛啊……爸爸妈妈,请你们不要难过啊……”

  那位在放学回家路上被三个流氓强奸后杀死的女生,在生命的最后一分钟里可能会想什么?“求求你们别杀我,今天是我弟弟生日啊,不要在今天好不好?弟弟他……还在家等我……别让他……难过”。

  法律在这个时候给出的判决,只会让人更加绝望。“那个杀死我儿子的人,为什么只用在教管所里关两?”。那位父亲苍白的脸在雨夜里格外鲜明,握着刀的手却不曾动摇。这样的人,不值得原谅。

  “杀人偿命”,在人道主义的光辉下,变得轻描淡写。

  “没事,不会判死刑的,顶多是个死缓,好好表现,过几年就出来了。”

  《恶党:犯罪者追踪调查》观后感(四):最大的遗憾,最声嘶力竭的爱

  这部剧,不对,应该说这一类型的影视作品,不存在完美的可能,因为我们永远也没有办法透过死者,也就是最直接受害者的眼睛去审视一切。你无从得知死者是原谅了加害者,还是恨之入骨,于是作为受害者家属,你只能用自己的感情,去决定一切。

  这部剧的收尾处理得非常细腻,最令我感触的一个镜头是,夸大其词地向佐伯炫耀着别人给自己让路的洋一,现实中自己却只能默默给其他人让路。这里其实暗示了当今社会关怀的缺失,也讽刺了洋一这一类“恶党”渴望重新找回生活的方向与残酷现实的矛盾。

  这部剧讲的,其实是社会两类群体之间的矛盾纠葛,而每一类人群,又存在明显的内部差异,加害者一方,有懊悔,有反思,也有死性不改;受害者一方,有原谅,有释怀,也有不共戴天,入骨之恨。

  陷入这种境地的人,选择上是会有差异的。很难一概而论地评判孰是孰非。仅仅以局外人的眼光去看待一个案件,显然是无法做到客观公正的。

  “杀人偿命,天经地义”,但是私刑显然绝对不应该被鼓励。

  “强奸犯真的应该适用死刑吗?”有多少人能够冷静的认识到这样就等于剥夺受害人最后活命的机会?

  事实证明,即便是作为旁观者的我们,也无法做到客观评判当事人所经历的一切,义愤填膺和宽容有时只是感性的直观体现。再穷凶极恶的加害者,当你看到父母和他相处时令人动容的一面,指着父母说出“请你乖乖交出你的孩子让他接受应得的制裁”这种话真的合适吗?真的不愚蠢吗?

  当你认为一个加害者完全可以原谅而受害者一方遭受了巨大的悲痛而愤怒至极,极力劝说受害者一方原谅加害者真的可行吗?真的够“理性”吗?

  面对自己犯下的错,面对自己遭受的痛,会有人想要好好的重头再来,即便不可能完全抛弃过去,至少现在也想暂时放下;也会有人每时每刻都提醒自己,不可以忘记过去,选择停留。

  不要神话自己,我们只不过是以自认为的上帝视角去看待问题,你可以不支持他人做出的选择,但你必须尊重。

  因为一切悲剧的源头,根本不只是一时兴起的“恶”那么简单而已。

  《恶党:犯罪者追踪调查》观后感(五):杀人凶手值得被原谅吗,社会热点多年后的跟踪调查

  当杀人犯服完刑后,他们可以重新做人

  可是受害者家属面对残缺的家庭,却没有重新在来的机会

  有的罪犯说,自己已付出应有的惩罚,不需要继续赎罪

  这样的人值得被原谅吗?

  这部剧中,有的人打死了自己的同学

  但因未成年人保护法,只在少管所呆了一年

  有的人,遗弃并活活饿死了自己一岁的孩子

  只因孩子影响到了自己与当时的男友交往

  男主角修一(东出昌大 饰)是专门针对加害者跟踪调查的侦探

  而他做这个工作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一直处于自己的妹妹当年是被强奸杀害的阴影之中

  处分也好,换工作也好,他一直无法放下,但谁面对这样的事件能轻易放下?

  第一集中受害者的父母委托侦探事务所调查加害者的一切

  为了什么?为了复仇?为了放下?

  受害者家属表示

  “我们想知道,是否应该饶恕他?”

  “如果饶恕他的话,我们想找到值得饶恕他的文件”

  受害者家属其实无力选择,所以才交给别人来判断吧

  第二个故事,就变得没那么多激烈的冲突了,甚至触动到不少人的泪腺

  受害者要不要宽恕加害者?

  若要,如何保证心中的恨意已然平息

  若不要,难道真的就恨一辈子,搭上自己的正常生活?

  这个世界上,有些人是无论如何都不能被宽恕的

  但是,不宽恕的同时也别把自己拽入深渊

  剧中可以看出来男主自己也无法摆脱妹妹案件的阴影

  照目前的走势,势必要找到那几个杀害自己妹妹的真凶

  可是,找到了之后呢?

  这部剧其中沉重的话题难免不令人压抑

  毕竟牵涉了相关的社会热点话题

  而且该剧也聚焦了法律系统中未成年加害者的量刑问题

  未成年人犯罪成本太低等等问题

  案件发生的多年后,【惩罚】是否有效?

  加害者的心理有怎样的变化

  是满心赎罪还是没有一丝悔意

  若要面对无一丝悔意的加害者,恨意该如何平息?

  这部剧就是有关复仇与自我救赎的挣扎

  有关人性善恶的撕扯

  案件反而不是重点,重点更偏向于抛出问题、更偏向于窥探人性

  宽恕还是不宽恕,该如何选择?

  选择正确与否,谁又有答案呢?本文首发于vx喵知社

  《恶党:犯罪者追踪调查》观后感(六):无解

  看到有人说这个原作者也是《天使之刃》的作者,看来他很关注未成年犯罪这一块,只是这次的恶党,虽然大部分罪犯是未成年人,但更像是在探讨刑满释放的罪犯有没有“改过自新”,该不该原谅的问题。

  但其实这是个没有正确答案的问题,作者有些狡猾,其他角色某种程度上都做出了某种选择,而男主看似不需要亲自去做什么,三个罪犯最终的结果是有助于男主走出来的,或许正因为是主角,作者不敢明确地让男主去复仇或是原谅,那样似乎就在表明作者的立场了。

  莲佛妹子的角色有点迷……但在男主最后一次找她的时候,原话我不记得了,确实啊,你没有真正去面对那样的事情的时候,是无法断言自己会怎么做的,那种心情也是无法感同身受的。

  男主问过很多人,罪犯、受害者家属、罪犯的家属、罪犯的辩护律师,他企图去寻找一个可以说服自己做法以让自己走出过去的答案,但这是没有唯一答案。向前,停留在过去,愤恨,复仇,似乎没人能去评判你这么做是对的还是错的。你想要怎样过下去呢,不幸已经发生,谁也无法逆转,怎么选择都是自己做出的,多是为了自己心里过得去。

  第一集的父亲,一开始是为了找一个可以宽恕的理由,如果他改过自新,那自己心里可以去选择原谅,或者说找一个不复仇的理由,然而看起来并没有,父亲似乎有了足够的理由和愤怒捅了罪犯一刀,半身未遂,自己获狱六年,他应该是没有后悔的,某种程度上他完成了“复仇”,得到释怀吧。日本与我国不同,即使杀人也很少被判死刑,刑期也是与我国同等程度相比要短,更不用说未成年了。某种程度上来说在日本犯下这些罪行的付出的代价没有在我国高(舆论方面不确定),也不乏有人会利用未成年犯罪判刑轻来实施犯罪,即使这样在我国是否因为代价大而犯罪率低呢,这就未必了。确定的法律条例来审判各种各样的案子,本就不可能是完美的。坂上洋一看起来并没有“改过自新”,但他很清楚自己在为自己所做的事付出代价,他的态度可能在大多数人看来都是不能接受的,从那个恶性事件开始,受害者和加害者都会因此背负沉重的代价,该到什么度为止,我不知道。

  第二集是我最喜欢的一集,大概觉得在不用犯下罪行让自己也陷入复仇的恶性循环就实现某种意义上的复仇,还能获得新生,是大家喜闻乐见的吧,但恰好能这样的只能说是种幸运,不是每个人都有这个选项可选的。不过确实这一集就那一个场景,就能赚足大家的眼泪,看的时候完全没想到小哥哥会这样去说,他不会原谅,没法去原谅,他没有做出任何举动去伤害他母亲,但他完成了他的复仇,而自己也释怀去面对新的生命。听起来很理想化,谁不想实现理想化的事呢。小哥哥和他妈妈那段戏演得太好了,在没听到台词前,眼泪刷就下来。

  最后和也那段,某种程度上男主也算是复仇了吧,和也和母亲,两个人的心理都是复杂的吧。和也想见母亲,包含着对母爱的憧憬与被抛弃的愤恨,弥留之际,喊出的妈妈救我,也让他想起了当年被自己害死的女生呼救时的绝望,临死前听到母亲唱的歌,想必也是百感交集,愤怒、欣慰、悔恨?母亲不愿见儿子最后一面,最后还是来了,但已咽气。不想见,因为自己狠心的抛弃,不愿直面,因为儿子是杀人犯,不耻见,还是说不愿承认可能因为自己的抛弃导致儿子走入歧途犯下滔天之罪?

  有人改过自新从头再来,有人不知悔改继续作恶,有人觉得自己唯一倒霉的是被抓,有人从来就以作恶为乐。受害者能做什么去改变什么吗,要不要去改变什么,能去审判这些人吗?我不知道。受害者也好,加害者也好,人啊,或许就没有人性本善或人性本恶吧,本自私倒是,自我标榜的善良也好,还是贪图自我享乐,都无非是让自己心里觉得舒服的一种选择,一种自我满足,而道德标准,是为了让大多数人,能稳定和谐生活下去的准则,这一标准又非固定不变,也不是符合每个人的需求,为了活下去,你要怎么选呢

  写完了,才发现今天是张扣扣执行死刑的日子,才知道这个案子。。。不知道该怎么去说,是该责怪做得不够,没有关注到受害者家属的需求,还是这本是没有意义的呢,真的无解

  《恶党:犯罪者追踪调查》观后感(七):杀人是永远不受制裁的犯罪

  我是个秩序论者,承认社会秩序的必要性和对法律的依赖。但现有的法律,不特中国,而是全世界的法律,从逻辑上让我厌恶。一部只承认秩序,对公义、道德乃至人性视若无睹的法律,我何必支持何必承认呢?我只是不小心活在这个世界上,被至恶法律所绑架,无力反抗而已。

  zz正确的社会,鼓吹法律制裁。可制裁何曾存在过?咱们举个例子,A给B造成了100块钱的损失,法律说,赶紧把100块钱还了,啥事都没有。这哪里是制裁,只是赔偿不是吗?数年后,A还B100块整,连利息都没有,更没有牢狱之灾。连赔偿都不完整。

  你给别人造成多大损失,就赔偿多少,包括连带损失和孳息。这是且只是最基本的赔偿。但不是制裁,制裁是额外的。赔偿只是恢复原状,得多蠢多邪恶的人,才会把恢复原状视作制裁呢?警告、罚金、拘留、服刑、乃至处死,这才是制裁。只有赔偿完整且充分,制裁的额外性才能体现出来,才算得上制裁。

  有些损害是无法以金钱来衡量的,比如给人造成的精神损害,于是我们假装看不见或者相信那是可以治愈、可以恢复原状的,权且用金钱来估价,定一个精神损害的经济补偿。还有些是看得见,且无法恢复原状的,比如造成他人肢体残疾、乃至夺人性命。讲道理,你给别人造成多大损失,就该赔偿多少,你无力赔偿,就该承担和别人相等的损失。

  可法律是不承认“人”的,法律貌似承认的,仅仅是法定的“人格”。这种“法定人格”时刻处在一种不稳定的状态,通常并不完整属于你这个“人”,偶尔也可能以数倍数万倍的规模赠予特定的“人”,并且会因“人”的死亡而告灭。于是,我杀了你,给你的家人一点所谓的恤金,充当精神损害补偿。这赔偿跟你是没关系的,因为你已经丧失了法律对你仅有的承认,你的法律人格已经告灭。所谓赔偿,只是通过你这个媒介给了别人,你只是充当一个被使用的安全套的角色而已。在牢狱里待些年月,算是所谓的“接受法律制裁”。可我真的受过制裁吗?即使被处死,也不过是承担了和你一样的损失,更何况我死得比你晚,连赔偿都不完整,哪里来得额外的制裁?

  杀人是永远不受制裁的犯罪。可这社会依旧有人在鼓吹宽恕,像我这种思想的人,只配被指责为极端、残忍、泯灭人性。

  春秋时,肉刑极多,盗窃断手,逃兵刖足。当时的人们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并不觉得残忍、极端、没有人性。但肉刑最终被逐渐废除,人们开始觉得以前的人没有人性。君子远庖厨,杀不了鱼、宰不了鸡,可吃起来比谁都香。肉刑被废除的动机,其实跟人性没关系,只是缺胳膊少腿的人劳动能力有限,成了社会的负担。社会问题解决了,人性没挨上号。

  对法律而言,你所承认和期待的“人”是不存在的,人只是一种资源,如同矿产、水源和土地。“法定人格”和“人”的不对等,如同古代就有的查户编籍,是把埋藏的矿产挖出来。那些死掉的人,是废弃的矿坑;那些被人杀害的人,则是因为重大事故被废弃的矿坑。无论他曾经贡献多么巨大,现在只是个麻烦。活着的亲友因此痛苦,杀死他的人,法律又不想轻易放弃这项资源。于是,

  “宽恕”就成了社会的zz正确。可我何必宽容?宽容是胜利者的特权!那些强暴过我的人,两腿之间还有余物,我凭什么相信他不会再次强暴我?是的,如果不能原谅,余生满是痛苦。人活在世上,只有一个人是必须原谅的,那就是自己,可很少有人真的原谅自己;因为原谅本身,就是一种更大的痛苦。你的孩子被人杀害,等你能够原谅对方的时候,你会惊喜地发现:孩子留给你的记忆已然模糊,不,那已经不是记忆,而仅仅是一种想象了。

  这个话题太沉重,容我转下话锋,说点活着的事吧。我说我的余生不再有痛苦,你信吗?我不信。每个人都在为自己负重前行,伤痛苦难是不得弃的人生之重。谁的人生都满是伤痛,可大家依旧活着,即使毫无意义,依旧活着。这就是生活。我们可能只是为了活着而活着,也可能是为了寻求一点未必存在的意义而坚持活下去。一个杀人犯嚎啕大哭,我要怎样做,你才能原谅我。活着的人没有资格乞求原谅,如果法律留了你一条性命,请用整个余生,去寻求活着的意义吧。不是每个人都会为了让自己活得更轻松点,而去原谅一个不配被原谅的人,这不道德。社会选择原谅,法律选择饶恕,因为它们不是“人”,更不承认“人”,人是不需要原谅的。

  《恶党:犯罪者追踪调查》观后感(八):只有七张图的观后感

  (作为一个台词控,不说话只截图无营养摸鱼剧评呈上)

  01 恶党之所以是恶党

  02 当你最重要的东西被人撕碎

  03 怀着无法释怀的恨

  04 为什么事件过去了 只有受害者方仍在痛苦不已

  05 请你告诉我如何忘记彻骨的恨

  06 何时才能摆脱混沌的恶恶相报

  07 就算再多苦难也想陪着你

  “今后,过去的遭遇或许仍会如影随行”

  “不过,即使如此,我们也一起往前走吧”

  (PS.东出太帅辽( ?▽`)更多剧照截图打包在个人相册里啦)恶党:犯罪者追踪调查 (2019)8.72019 / 日本 / 剧情 犯罪 悬疑 / 濑濑敬久 / 东出昌大 松重丰

  《恶党:犯罪者追踪调查》观后感(九):与不是恶党的你

  药丸岳不是第一次编剧这种犯罪题材的剧了,比如《友罪》和《与不是A君的你》都同样是关注加害者,特别是少年犯心理成长和未来。恶党这部剧在此基础上又更深层地讨论了被害者和加害者之间的种种羁绊,总之从头到尾都在寻找这个问题的答案——被害者怎样才能原谅加害者,加害者怎样才能赎罪?

  主角修一在辞去警察的工作后加入了侦探事务所,事务所专门委托调查加害者的机构。第一个委托调查的对象是洋一,15年前欺凌同学过失致死,现在是地下电话诈骗团伙的头目,并且交了一个女友。调查以加害者不配受到宽恕,委托人复仇告终。委托调查的目的,其实是想看看加害者的现状能否让自己释怀,也许抱着“看你过得不好,我也就放心了”这样的心态,而并非真正想找理由原谅加害者,即使加害者已经吃到了苦果,也不会求受害者原谅,因为受害者所受的伤始终存在,这种疼痛不可能转移给任何人。杀人偿命显然只能消减恨意,却不能偿还生命。

  第二名加害者是抛弃孩子致其死亡的母亲,而受害者是幸存下来的大儿子。面对爱恨交加的亲情关系,痛楚也会更加刻骨,曾经遗弃的爱在报复之后也再也无法寻回,不如全部倾注在下一代身上,句句诛心的话比起刀山火海的惩罚更有作用。这集也基本上找到了那个问题的答案。

  第三名加害者是自己犯了事连累家人承担的弟弟。他的母亲患癌症时日不多,想要见他最后一面,但姐姐又不想直接找他,所以委托事务所帮找。亲人为他犯下的罪行吃尽了苦头。虽然加害者的过错是罪魁祸首,然而在社会舆论之下,他也已经受到了各种不公的待遇,各种冷眼相待,唯一能依靠的只剩自己的亲人。其实加害者亲人承担的痛苦一点儿不比受害者少,但母亲毕竟不相信自己的儿子是真正的恶党,正是怀着这样复杂的心情,母亲才意欲拿到考验儿子是否改过自新。

  第四名加害者是qj却被律师辩护酌情减刑的人,随后律师的女儿遭到天谴被j杀,并受到同样无良律师的减刑辩护,真是可笑,还自己给自己找借口——如果法律无法决定一切善恶是非。那法律能决定的是什么,它只能决定谁有罪或者无罪,也就是说即使抓到了罪犯,也无法断定他是否出自恶意动机犯罪,这么一来量刑就成了有争议的课题了,不知道要逃脱多少穷凶极恶的罪犯。可能是因为自己的女儿也受到了惩罚,所以这名律师对凶手的恨意也多少是对自己的自责和内疚。

  其实晴香和修一是同样的人,晴香选择不断的更换城市来逃避,而修一选择惩罚恶党,两人的共同点都是无法正视现实。

  修一一直在寻求复仇的机会。但随着几个和他有同样经历的受害者、受害者亲属得到了不同的释怀,他最终选择放弃复仇。在优雅的催眠曲和洋一的一番话中明白,恶党在放弃自己的生命或者最爱的人的时候,已经在把自己送上了死刑的电椅。自己虽然一辈子无法原谅恶党,但必须要直面恶党,才能有未来。即使恶党和正常人生命是平等的,也有获得幸福的权利,那也要与他“共生”。

  洋一不是真正的恶党,真正的恶党并不是没想过让受害者原谅自己的人,而是知道自己无法被原谅却不愿面对也不知悔改的人,也就是片中的拉面哥和恶心男,拉面哥如果不在乎自己的名声,向岳父母坦白一切也就不一定杀人灭口。而恶心男,更是恶贯满盈的恶党。

  《恶党:犯罪者追踪调查》观后感(十):杀人犯出狱之后是怎样生活的?

  当你面对仇恨,终日不得解脱,你会怎么做?

  杀子之仇,遗弃之恨,如何才能释怀?

  日剧《恶党:犯罪者追踪调查》讲述了侦探修一在受害者家属委托下追踪犯罪者的生活的故事。

01

  侦探修一接到细谷夫妇的委托,希望他追踪11年前杀死儿子建太的凶手洋一,看看现在的洋一生活状态如何,到底值不值得被细谷夫妇所原谅。

  细谷夫妇在建太去世之后生活清贫,儿子被害的赔偿金没有被用来改善生活,而是全部用来追踪凶手。

  夫妻二人依靠着对儿子的思念和对洋一的仇恨,浑浑噩噩度日。

  修一根据线索发现,与细谷夫妇不同,洋一依靠汇款诈骗过着富足的生活。

  谈论起曾经犯下的罪孽,洋一毫无悔改之意,甚至还用建太的名字继续诈骗。

  愤怒的细谷无法宽恕洋一,也无法让自己从痛苦和仇恨中抽离。

  愈发加重的恨意让细谷最终举刀捅向洋一,用洋一的鲜血和痛苦祭奠建太的魂灵。

  而细谷最终也被囚禁了起来,在监狱里,也在他自己的痛苦回忆里。

02

  早见刚是修一的第二个委托人。

  小刚和弟弟在幼儿时期曾遭到母亲的遗弃,弟弟不幸被饿死,而小刚靠着仅存的食物活了下来。

  即使受到福利院和养父母家的关爱,小刚也无法完全摆脱童年的阴影。

  如今的小刚即将成为人父,可此时的他又频繁想起儿时的痛苦经历,因此他决定直面自己的童年阴影——生母前畑。

  在修一的追踪下,小刚见到了生母前畑。

  前畑将自己的过往隐藏起来,此时的她拥有一个幸福的家庭,并且正处于怀孕待产的状态。

  仇恨在小刚的心中从未被磨灭,但即便是破坏生母现在美满的生活也不足以让他解气。

  所以当他和前畑面对面时,他没有选择报仇。

  小刚告诉生母要善待这个即将到来的孩子,以弥补死去的弟弟。

03

  与两个委托人相似,修一其实也是一名受害者家属。

  他的姐姐因遭遇性侵而丧命。

  因为凶手是未成年人,被逮捕后警方将凶手的名字和长相保护起来。而身为受害者家属的修一和家人,反而要每天面对媒体的打扰。

  他们甚至没有等来凶手的一句道歉。

  凶手没有被严惩,痛苦的也只有修一和家人。

  之后的修一一直将报仇视为活着的目的,始终没有放弃寻找凶手的念头。

  追踪过程中,修一发现凶手正经营着红火的拉面店,还时常出入风俗店,生活滋润,这让修一的仇恨情绪愈发强烈,痛杀仇敌的想法又涌上心头……

  犯罪者的一个邪念,改变的是受害者一家的命运。

  而犯罪者毫无悔过,并未向善的行为更是让受害人家属难以接受。

  亲人逝去不可逆转,无论对犯罪者加以怎样的惩治,都弥补不了家属的伤痛。

  受害者家属能做的只有背负苦难,隐忍度日。

  细谷无法释怀,选择用私刑惩治洋一。

  小刚将仇恨转化为宽容,选择原谅生母。

  修一呢?他能放下执念吗?

  当法律的作用从“惩罚”向“改造”趋近,现代社会给了罪犯们改过自新的机会,却忽略了受害者及其家属的内心感受。

  受害者家属受到的伤害不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

  我们无法做到对受害者家属的感同身受,更无权替他们决定是否原谅罪犯。

  哪怕最后受害者家属选择了宽恕,那或许也只是他们选择放过了自己。

  -END-

  原创:艺小萌

  首发于公众号:汇点文化

故事相关阅读

故事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