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

位置:首页 > 故事 > 原创故事

《与内心的冲突和解》经典读后感10篇

发布时间:2022-03-23 04:25:27

  《与内心的冲突和解》是一本由[日]加藤谛三著作,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45,页数:256,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与内心的冲突和解》读后感(一):与内心的冲突和解——直面真实,接纳自己,不逃避

  读这本书的目的就是因为书名《与内心的冲突和解》,想要了解自己的内心冲突以及获得解决办法从而认识自我实现自我。 这是一本新书,20197月第一次出版,属于通俗心理学,作者是出生于1938年日本著名社会心理学家——加藤谛三,此前并未读过相关作品,不敢妄自评论,只对本书稍作个人解读。

  此前买过一本卡伦·霍妮《我们内心的冲突》,因为内容太多且偏于专业理解困难读到1/7就搁置一旁了,当看到这本《与内心的冲突和解》时,不假思索的想要拜读,一来这个看起来更实用,应该更易懂,二来也想届时两者做个比较或许能帮助自己更深理解关于内心的冲突的内容。

  事实是本书确实相对来说通俗易懂许多。

  结构上总分总,前言与后记概括了本书的核心,五大章之间与每小节之间也是层层递进的关系。每个小节类似于一篇或说明或议论或散文的方式呈现,每个小节标题就是那一节讨论的主旨或观点。

  关于易于理解,其实也不是那么容易,书中很多专业术语类似于——“神经症”、“现实之苦与心理之苦”、“自我防卫”、“生产性构造与非生产性构造”、“现实否认”、“缺乏式动机与成长式动机”等等,多次引用其他几位著名心理学家的观点,来并列讨论解释,但没有深入解释,类似于点到即止,大部分用案例对比还是能够理解,毕竟心理学是一门极其复杂的学科,而本书旨在于讨论人内心的冲突,从客观角度讨论人生的诸多问题,解读情绪性困难,教给读者生存与思维方式。

后记中提到: 人类背负着“矛盾与不稳定”以及“无力与依赖的宿命”。首先要认识到这一本质,而本书的主题就是围绕这样的人类应该如何活着。

  人类存在的矛盾(冲突): 理性与感性,理想与现实,良心与本能冲动,善与恶,神性与兽性,追求冒险与追求踏实,追求独立与寻求保护和依赖,选择退行欲求(暂时性的轻松安全)与选择成长欲求(面对不可避免的苦难)等等。 人类会迷失自己,违背自己的真实意愿不植根于自己的生活,活在他人的世界里,逃避苦难,却追求幸福——不做相应的努力,却企图得到(比如不想运动还忍不住吃蛋糕却想变瘦)。

人类生存方式的基本态度——不逃避“苦难” 文中几乎从头到尾贯穿著名心理学家阿德勒的名言——苦难通往成长与救赎。

  “如果不能做真实的自我,倒不如去做恶魔”,人的痛苦往往在于放弃了真实的自我,违背自己的本心,虚假生活。比如害怕别人的嫌弃,害怕被拒绝,害怕受伤,不敢真实的表达,或者不敢面对那个如果被嫌弃被拒绝受伤的真实的自己。

  “我们必须要有受伤的勇气,伤害一个人的不是失败本身,而是这个人通过失败的体验,自己对自己造成的伤害。” 直面现实痛苦, 面对麻烦痛苦, 承认真相,接受自身的现实,承认自己对自己失望都很痛苦,但只有直视令自己陷入不安的问题,面对,承认,接受,认识到这一点,苦难才会找到解决的出口,才会实现自我成长与救赎。

  本书对自己的启发: 一直以来自认为是一个自卑容易自我否定被动且不会思考的人,习惯于服从,不敢表达也不善于表达,通过本书意识到自己是安全至上的人,害怕被别人评价却又活在他人的目光里,选择了退行欲求逃避成长——比如目前为止没谈过恋,害怕受伤,任何事首先考虑的是自己内心的安全底线,如果有冒险就会退缩不前,害怕失败,所以拒绝开始。所以虽然生理社会性都成长了,但心理并没有真正成长起来。 本书教会我该如何思考,如何不活在他人的评价里——改变立场,观察他人;比如每天焦躁不安,易怒时,要思考“为什么痛苦,为什么心里乱糟糟?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自己现在没有意识到什么,自己的无意识中存在问题的症状是什么?”等等多思考为什么,认识问题,寻求解决办法,而不是抱怨。问题本身不是问题,而是自己对问题的态度。

  “人的自信,不是来自做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无论多么小的一件事,只要是自己完成的,就能增加自信,无论多么微不足道的事都可以。”

  越是直面自己内心的纠葛并想办法去解决,越容易获得内心的自由和力量。——卡伦·霍妮

  《与内心的冲突和解》不是方法论,也不是鸡汤,而是实实在在的问题发现与认识。对自我感到困惑或对生活感到迷茫请拜读,不能解决问题,但一定能让你认识到一些问题。很多例子就是实实在在的生活中常见的——别人眼中的人生赢家或许并不幸福,离不开糟糕伴侣的人的内心状态,人为什么过得痛苦等等。

  以上仅为个人拙见,希望能给想看的人一点参考。

  《与内心的冲突和解》读后感(二):选择成长,才能收获幸福

  人的初始设置中包含追求幸福,却不包含一定能幸福。

  我的孩童时代最大的幸福感就是有新衣穿,有零花钱可以花,简单而纯粹。可是即便如此在我的孩童时代也并不时常能体会到这种幸福。

  第一次对“幸福”这个词有了模糊的概念,大概要回溯到初三的语文课堂了。那时看到这样一句话:“幸福就像小狮子的尾巴,你越是去追赶它,越是追不到,当你停下追逐往前走的时候,幸福就跟在你身后了”。

  可以说,每个人的一生都在为幸福而努力,我也不例外,但是却不是每个人都有获得幸福的能力。

  每个人的幸福在不同的时期都有所不同,能不能获得幸福,起决定性因素的是自己,而不是其他的什么外在因素。

  而今我已近而立之年,到现在,我走过了孩童时期,走过了青春时期,走进了婚姻的围墙,踏入了养育子女的时期,对于如何获得幸福反而不知改从何入手,经常会因为生活中的事情而感到焦虑,幸福的体验感不高。

  而通过阅读加藤谛三的《与内心的冲突和解》一书,我似乎找到了重新追求幸福的方法。

  加藤谛三毕业于京东大学,是享誉日本的社会心理学家。他认为人的存在是矛盾的,这种矛盾提现在依赖与独立,奋斗与享受,道德观念与本能冲突等各个方面。若不能清楚认识这种冲突,我们就无法把握正确的行为,在随波逐流中度过一生。而《与内心的冲突和解》一书,就旨在帮助我们对自己的内心冲突有正确清醒的认识,从而去解决这种冲突,找到自己的人生所应该追求的幸福。

  人生的境遇,由内心的冲突决定

  每个人都想要拥有幸福,而不想要去面临苦难。但是生而为人,只要活着,问题总是会接连不断出现的。如果我们的内心在任何时候都只想要好的结果,而逃避困难,这显然是不现实的。因此,我们的内心就会出现对立和矛盾。人生境遇的好坏,很多时候都是由自己的内心多决定的,你选择了什么路,就会拥有什么样的结果,谁都不能例外。

  敢于直面内心的冲突,人生将迎来全面突破

  接受真实的自己,其实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在整个成长期,我一直都觉得自己是属于特别平凡,甚至在周围人中属于垫底的人。我总是对自己的外貌不够自信,长久的不自信可能带来的就是自卑,性格比较宅,不喜欢交友,不喜欢交流。很多时候总是太在乎别人的看法,总觉得在别人眼中的自己特别的差劲。这种情绪几乎能把自己的信心压到低。

  一直到大学后,这种状态才慢慢的改变,开始变得有自信起来,也不太在乎别人对自己的看法。自己不够优秀没关系,我可以努力,不够漂亮也没关系,在其他的方面找补。接受真实的自己比想象中的还要难,但是真的一但跨过去,自己的人生也会有积极的改变。

  安全至上的思维方式,只能造就平庸的人生

  趋利避害是人的本能,如果可以选择,我想大部分人都会选择舒适安全的区域,而不想面对舒适区外的各种挑战。

  当人的成长和幸福有冲突的时候,如果我们选择了安全至上,不肯面对困难和挑战,那么在矛盾冲突中,退行欲求就占了上方,这样的人生也必然是乏味且平庸的。

  活在别人的目光里,是最失败的人生

  这个社会对女性总是有太多太多的要求,最日常看到的就是20多岁的女性一旦毕业后,就开始被催婚,如果过了30岁还没有结婚,就更是被身边的各种“别人”指指点点。于是就会有一些女性承受不了这种压力,而选择妥协,去相亲去结婚,去踏入一段也许自己也不喜欢的婚姻。

  不可否认的是,相亲这件事本事没有绝对的贬义,但是为了不让别人对自己的生活指手画脚而选择去相亲,这就是太在意别人目光的表现。

  选择单身还是结婚,都应该是自己的选择,是自己的尝试,而不应该仅仅是因为害怕别人的指点。

  很多时候,其实我们大可不必太在乎别人的看法,只要自己的选择不伤害别人的利益,那么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选择自己想要的人生,才会更容易获得幸福。

  从与内心的冲突和解开始吧

  人类的终极智慧是“不要逃避”,每个人的人生轨迹都是不一样的,即使有相似的人生开头,结局也未必相似,这中间有太多太多次需要选择的时候,每一次的选择都会带来不同的结果。

  认识到真实的自己,接受自己的不足和不完美,我们才能去突破,去改变。

  与内心的冲突和解,也不止是认识到就好,而是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后,去勇于面对它,去勇敢挑战它,只有在面临苦难时,不逃避不退缩,勇敢战胜它,我们才能收获属于自己的幸福。

  人生的每个阶段,对幸福的定义都不一样,愿我们不妥协,妥善与自己的内心和解,收获自己的幸福人生!

  《与内心的冲突和解》读后感(三):为身心俱疲,深陷泥沼中挣扎的人,点一盏希望的灯

  明明有想做的事,为什么迟迟没有启动?网络上流传,哈佛有一个理论,人和人取得成就大小的差异,主要取决于业余时间的利用效率。

  很多人会说了,作为上班族,每天奔波于公司和家之间,下班后累得只想瘫倒。哪有精力做别的事情啊!

  心理学研究发现,人的意志力是有限的。

  如果白天消耗了大量的意志力存量,又没有及时补充新的,到了晚上就很难有精神再去做任何需要意志力来驱动的事情。

  即使其中大部分,都是一些可以帮助我们产生正向循环的好习惯,比如健身,读书等。

  即使有自己想做的事,也常常觉得心有余而力不足。最后,多半以做几乎不消耗意志力的事结束一天,比如随便看看综艺节目,刷刷抖音,朋友圈。

  但是,这样并不能补充消失的精力。

  长此以往,身体和心理必然会处于透支的亚健康状态,真正需要注意的事情出现时,更是捉襟见肘,很难有所改变。

  身心俱疲-不进行正向干预-继续消耗-身心更加劳累。

  要打破这个恶性循环,要么想办法补充新的精力,要么降低现有精力的消耗,换言之提高精力的使用效率。这样节省出来的能量,合理运用,就能很快让生活真正走向正轨。

  日本有一个非常受欢迎的电视栏目,叫做《人生咨询热线》,主要是通过电话形式帮助人们解决人生中遇到的苦恼。

  主持人是早稻田大学教授加藤谛三,他主持这档节目50多年。因为帮助众多人解决苦恼,曾在2009年和2016年两次被日本政府公开授予表彰。

  作为日本当代最著名的心理学家之一,加藤花费了大半生精力,研究人们为什么不开心,以及怎样可以走出枯竭的困境。

  他出版了一系列脍炙人口的心理学作品,包括《我们为何如此不安》,《你活得累吗》,《不乖》等。

  而《与内心的冲突和解》,则是他最新的一部力作,致力于协助,快节奏的现代人,找回自己的精神能量。

是谁动了你的奶酪?你的精力去哪了?

  加藤的节目,有一个固定开场白:“你不想面对的是什么?”

  当你感到能量低落,那一定是有什么东西像黑洞一样,过量消耗了你的精力。

  对每个人来说,这个“东西”可能都不尽相同。

  你可以放空自己,在脑海中进行快速回顾,当某个事件或者人出现是,你感到压力和各种负面情绪。那么,你就要重点去看看这个事件,找到为什么它让你如此不舒服的原因。

  如果你思绪繁杂,很难静下心来。另一个找出“黑洞”的简单方法是,记录查询。记录下最近一段时间,比如一周,或者感觉劳累不已的某个时间段,回顾在此期间发生的所有事情,把他们一一写下来。

  一张纸,一分为二,左边写下事件,右边试着描述这个事件带给你的感受。

  那些负面感受出现频次高的事件,就是精力“黑洞”所在。

“退行动机”还是“成长式动机”?

  找到“黑洞”事件,事件本身是什么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它是如何影响你,让你消耗了大量的注意力。

  自卑感强烈的人,会去疯狂追求地位和声望。随之得到后,产生的“优越感”,会让他获得大量关注。但是他真的需要这些“关注”吗?

  他把所有的精力都用在追逐上,透支了自己的身心健康,却怎么也停不下来。他需要不断去到达新的“顶峰”,这样才能不断得到新的关注。

  看起来是在奋发上进,但是出发点却是向外的。加藤称之为不足,产生的“退行动机”。

  而如果关注的重心是自己,如何发挥自己的能力,加快自我实现,则是“成长式动机”。

  做事情时,拥有怎样的动机,决定了人们的对待事物的态度。

  人生本来就不公平。每个人出身不同,出生于怎样的环境,要肩负怎样的命运。这些最初一出生,就带来的自卑感,不管多么强烈,都不是他的问题。

  对于人生,采取的不同态度,才是真正重要的。这才是真正决定一个人,能够走多远的关键因素。

接纳当下的不足,从做一件小事开始,打造精力充沛的自己

  要打破现有的失衡状态,需要找回自己成长的力量。

  加藤多次反复强调,要接纳当下不足的自己。

  目前现状中,自己做得不够好。接受这一点,就能把自己从“活给别人看”,“活成理想中的自己”这一消耗状态中,释放出来。

  你就能抽出心力,尝试去寻找自己真正想要做的事情,只要你在做自己想做的事,人生就会慢慢开始好转。

  人生不同的时期,生活重心都不同。

  作为初入职场的年轻人,觉醒自己的兴趣,确认自我个性,是需要花精力探索的主题。而职场中期,上有老下有小,如何照顾好家人,让事业更近一步,则是不能逃避的生存任务。

  迷失自我的人,大多数都是因为有意识或者无意识,逃避了自己必须面对的责任。而越是不愿意去面对,生活越是苦恼。

  面对自己不够好,非常困难,但一旦接受了,就是治愈的开始。

  而直面苦难不逃跑,想办法去攻克,是成长的必修课。

  越是痛苦,克服之后的成就感就越大。而“自信”是为精力充能的最佳途径。

  那些真实的痛苦,是希望来临前的征兆。

  嫉妒,总是强迫性把自己和他人作对比,为了活给他人看,等等,这些“慢性不满”情绪,所滋生的怒气,会转化成有被动攻击性的“敌意”,让你没法去关注自己的内心。

  《与内心的冲突和解》一书中,提到一个关于大脑的研究。发现处于“慢性不满”情绪中的人,大脑中的扣带回皮质,部分处于活跃状态,这和中毒导致的“恍惚状态”是相似的。

  要恢复自信,从做一件小事开始。

  不要总想着做大事。任何出于你自己个人意愿,为自己而做的事情,都值得尝试。

  不管成功或者失败,都会帮助你排出“消耗”带来的情绪毒素。

  只有不断排除毒素,重新积攒自己的自信,才能慢慢恢复自己的精力蓄水池。

  必要的时候,做一些“断念”,主动切断与那些能量产生纠缠事件的联系,堵住“漏水”的地方。

  逃避苦难,会获得一时的轻松,但之后会陷入更巨大的“无力感”之中,这会让你更加难以开始去做自己想做的事。

  察觉目前有什么在限制自己行动?直面它,是你走向自己想过的,快乐人生的第一步。

  永不消逝的,是人的成长之美。

  愿你在这个薄情的世界,用你的勇气和热情,深情地为自己活着。

  《与内心的冲突和解》读后感(四):解决人生的冲突,活出自信的自己

  你是否会时常感觉内心的冲突吗?

  想要开始行动,却害怕开始,想要收获快乐,却发现这不是你想要的快乐,想要自己的这一生过的精彩,却发现平平淡淡也是一种幸福。我们时常会对自己产生怀疑,不敢面对真实的自己,躲在小我的世界中成长。

  很多人我们常常会把“我没做过”、“我做不好”等挂在嘴边,对于一些事情,他们在没有尝试的情况下就给自己下了定论,内心的怯懦让他们拒绝挑战,一个人如果永远不尝试新的事物,那么你只能被别人甩到后面,停步不前其实,世界上没有“不能”这个词,如果你勇敢地迈出第一步,你会发现原来事情就这样简单。

  一个人之所以会成功,不是因为你有多么雄厚的实力,多么好的运气,因为你敢迈出别人没有迈出的第一步。你在害怕什么,你最不想面对的什么?如果你离成功的距离是100步,只要你敢迈出第一步,会发现接下来的99步其实也没有那么的难。通向成功的路途永远隐藏在密林中。只有你迈出第一步,才能走进丛林发现小路,走向成功。

  最近阅读了一本《与内心的冲突和解》,作者,加藤谛三,他毕业于京东大学,是享誉日本的社会心理学家。他是日本家喻户晓的主持人,主持的《电话人生咨询》栏目,长达了半个世纪,因为突出的贡献,被授予了“东京都功劳者表彰”,2016年被日本政府授予“瑞宝中绶章”。

  这本书让我们直面自己内心的冲突,人生才能够迎来全面的突破。主要包括:你的成功,在于突破内心的冲突;接受自己的不完美,改变自己;突破你的安全区,实现人生逆转。

  1、你的成功,在于突破内心的冲突

  你什么现在还没有收获成功,是因为懦弱,不敢开始,害怕失败。成功之路的第一步就是突破内心的冲突去探索,如何从众多的事情中找到真正有意义的事。你用勇敢的去走出这一步,而不是一直在原地徘徊,不知带不的方向在何方。

  总觉得你的时间不够用,不知道时间花在哪了,那就去写手账,你先写下你前一个星期的7天时间花在哪了,哪些时间段是你的高效时间,哪些时间被你浪费掉了。写手账每天记录你的时间,写下你觉得每天最重要的事情,一次只专注一件事,你不可能一口吃成一个胖子。

  《与你内心的冲突和解》作者说,我们每个人的内心,都有获得幸福和逃避苦难的两种求生欲。正是这两种求生欲,构成了我们的内心的冲突。幸福和苦难的是同事存在的,就看你怎么去看待。没有战胜苦难的过程,那么你就不会拥有幸福的滋味。

  我们都无法创造时间,但是可以利用时间,你在困难中徘徊,迷失了前进的方向,是你没有思考,去发掘你觉得最重要的事情,最有意义的事情,我们要花点时间直面我们内心的,去探索和思考问题的本质。留点时间给自己,跳出思维的局限,你不是一个局外人,你是主人公,只有你自己经历了苦难,不去逃避它,选择战胜它,你才可能收获成功,获得幸福。

  2、接受自己的不完美,改变自己

  有这样的一句话:“每个痛苦的人心中都有两个我:一个不完美的我,一个完美的我。不完美是人的本性,因而这个我是真实的;完美背离了人的本性,因而这个我是虚幻的。承认不完美,我们就能找回真实的我,虽不完美,但却完整。”

  很多的时候,我们总是因为自己身上的缺陷,而感到烦恼,不敢面对自己内心的冲突,觉得自己都是不完美,在努力也不可能收获成功,其实一个懂得接纳自己不完美人,感谢自己的不完美,才会真正活的快乐。

  看过一个的整容节目。一个姑娘因为肥胖,非常的不自信。她整天把自己关在家里,不与外界有任何的接触。唯一喜欢的就是自拍。她每天都会给自己拍无数张照片,然后经过精修,P图,上传到朋友圈,等待别人夸她长的漂亮。

  她的母亲为此很痛心,也多次试图劝她,你就长成这个样子,你认了吧。可是她依旧不甘心,只有靠制造假象,来安慰和欺骗自己。就是害怕改变,不敢去尝试,这样只会自欺欺人而已。为什么不试着去运动,减肥,让自己瘦下来,变的真的美,而不是为了追求美,来欺骗自己,那样你永远走不出恐惧,只会在其中深陷不已。

  作者加藤谛三在《与你内心的冲突和解》一书中说:“直面内心的冲突虽然痛苦,但是它可以引领我们实现个人的成长和提升。”肥胖其实并不可怕,可胖的是你不敢去改变,维持现状。人人都祈求幸福,却幸福不起来。你只是祈求暂时的快乐,满足你短暂的虚荣心,而不敢去看向未来。给自己定一个短期的目标,一个月瘦五斤,总比你说一个月要瘦20斤的目标来的快些。你也可以达到你预定的目标。

  不作出相应的改变,却祈求幸福。你觉得这可能吗?通过制造假象来欺骗自己,只能是自欺欺人,最后苦难还是要自己去承受,没人提你承担。不曾为幸福付出,你追求不到幸福。逃避苦难,逃避现实,只会你内心的痛苦更加的严重。

  放下恐惧,学会面对你的不完美。我们应该放下恐惧,改变自己的观念。一个人的长相,是先天生来的。即便可以通过整容,化妆和修图等方面,来遮掩你的不足。但如果一个人从骨子里,就无法接纳自己,无论变的再完美,也不会自己感到满意。学会接受自己的不完美,接受真实的自己,才会拥有克服困难的勇气,从而可以实现人生的逆袭。学会面对自己的不完美,其实是一种成熟,从容和智慧的表现。

  3、突破你的安全区,实现人生逆转

  不要总是待在你的安全区,不走出来,你不知道外面的风景有多美。人一旦习惯了舒适圈,就会选择平庸地过一生。“成功”是我们每个人毕生的追求。考试科科第一、工作薪水年年涨、衣锦还乡、荣归故里……毫无疑问,这些都是成功具体的外在表现。相比之下,失败可没那么讨人喜欢,可是什么才是真正的失败呢?不要在自己大好的年华,就这样碌碌无为的过一生。你接受自己的一生是碌碌无为是你想要的吗?你想获得幸福吗?想让自己的一生过得有意义吗?

  前段时间见到大学同学,和他聚餐。看到他,我还以为自己认错人了,小张从原先帅气有腹肌的小伙变成了便都成了大肚腩。我吐槽他,你这应酬挺多的呀,生活过这么好?他向我摇手,大吐苦水。

  原来是他工作这几年间,上班算得上小忙,但80%的时间都在进行重复性的事务,没有挑战,每天下班后刷了微博和逛论坛,玩玩游戏倒头就睡,周末要么宅在家看电视和玩游戏,要么随大流陪家人出去转转。

  他看着别人精彩的朋友圈,焦虑而又迷茫,感觉自己摸不透现在的时代风口,也没有什么可以傍身的经历或者技能,看不到未来的出路。想换份工作吧,又觉得像这样薪资还可以,工作也是自己能接受的程度,再找也未必有那么好,便一直将就着到了现在,勉强也算得上是“岁月静好”了。

  我劝他,那你也不一定要辞职,不如找一个生活兴趣,从这里入手培养给自己准备多点筹码。他瘫在沙发上懒洋洋地说,太累了,不值得,而且也不一定能做好。这是掉入舒适圈的温柔陷阱了。

  作者在《与你内心的冲突和解》书中说到,心里脆弱的人,总是想法设法更轻松的方法获取幸福。不敢去行动,大多数的人之所以会选择平庸的过一生,是因为逃避困难比直面困难容易的多,更可怕的是,我们会给自己找各种各样的借口,来安慰自己,拒绝成长。待在自己的舒适区,度过这庸庸碌碌的一生。小张,他选择逃避真实的状况,他害怕失败,不敢改变,觉得现在的生活很惬意,不想改变,在休闲的时间没有去学习本领,就在那玩中消耗掉自己的时间,追求安全的人生。用“我比其他的人幸运多了”,我至少还有一份稳定的工作,不需要改变,这样挺好的,给自己找借口,来搪塞自己。阿德勒说,苦难通往解放与救赎。

  每个人身上,都有一定的缺陷,在这个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人。重要的是需要我们去直面我们的内心,去突破我们的境遇。不要选择安全至上的思维方式,那样只能造就平庸的一生。重要的是,你的缺陷在哪里,而是取长补短。努力发挥你的优势,去做你喜欢的做的,适合自己的,也是擅长的事,也能取得成功。完成比完美更重要。

  《与内心的冲突和解》读后感(五):与自己和解,产后妈妈这样走出抑郁泥沼

  如果你早上醒来,感觉浑浑噩噩,头痛无力,再怎么清洗头脸,也觉得提不起劲儿,夜里的失眠噩梦依然如影随形,那可能要注意,是否患上轻度抑郁了!抑郁症易感人群,我们已经耳熟能详,很可能自己就是其中一员——作为宝妈一枚,我们看多了身边宝妈因为绝望厌世而选择离世的案例,前段时间一个让人惊心动魄的案子是,宝妈居然带着两个未成年的孩子一块跳楼。

  为什么我们经常被痛苦和不幸包围?尤其是有了宝宝后的女人,感觉生活好像掉入绝望的深渊?《与内心的冲突和解》这本书帮我们找到了答案。

  这是一本关于心灵修复和救赎的书,作者加藤谛三,毕业于东京大学,是享誉日本的社会心理学家。他主持日本家喻户晓的“电话人生咨询”栏目长达半个世纪,要温和平静的语言,和大家聊内心深处那些不为人知的故事,用精简深刻的语言来抚慰和引导人们受伤的心灵。

  《与内心的冲突和解》按照逻辑线分为三个部分:内心冲突的来源;我们是如何困在内心的冲突里的;应该如何与内心的冲突和解。下面,我们按照这条逻辑线,一起来揭开自我救赎的神秘面纱。

01.内心冲突是个什么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乔治温伯格表示:

不愿意正视和感受某种真理的心理欲求,被看作是神经官能症的根源。而这,就是内心冲突。

  说说我自己的亲身经历。记得第一次怀孕时,老家长辈曾紧张兮兮给我打了好几通电话。告诫我一些怀孕时的禁忌和注意事项。比如不能用剪刀,不能搬床铺沙发,不能看到火等等,让人难以理解。本来内心就很紧张忐忑,被他们这么一提醒,更觉得做什么都有危险,辗转难眠,差点陷入产前抑郁。

  为了求证老人们说的话,也为了以后能更科学的育儿,后来我看了不少孕产类的书籍,接受了科学育儿观念,才发现老人的一些迷信说法,也不乏许多有益的暗示,比如不让用剪刀是害怕不小心伤害到自己,不能随意搬动床铺是担心导致孩子流产。找到了这些事情的根源,我勇气倍增,担心和恐惧也不治而愈。

  像这样因为之前的无知,而陷入恐惧产生自我怀疑的行为,就是一种内心的冲突。当一个人有了内心的冲突之后,如果没有及时得到纾解,压抑的情绪就很容易带着一个人的心理走向抑郁。

02.我们如何被困在内心的冲突里?

  有一天很晚了,一位读者还在后台给我留言:

  “我很崩溃。我是一个全职妈妈,已经自己带孩子快10个月,很少出门。我感觉自己快要崩溃了。”

  这位妈妈深夜无眠,内心的失落郁闷已快达到崩溃的边沿。我相信很多当了妈的女人,都会有跟她一样的心理状态:累,无力适从,崩溃。尤其是全职妈妈。

  每天的生活状态,都围着一个不会说话的小孩转悠,长久待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里,负责孩子的吃喝拉撒,孩子哭闹了赶紧哄,孩子睡了赶紧吃口饭、打扫卫生或休息一下。很忙,忙到最后感觉没任何意义,这个时候,妈妈真的没办法了,可能会哭。哭多了,自己烦家人更烦。于是,这种虚无和空洞感越来越大,大到最后吞噬自己,有的甚至连带孩子。

  是妈妈角色的如山重压,把自己逼入了一个濒临绝境的死胡同。当妈妈后,我们常常不安于是否把孩子照顾好?这种不安别人无法替代,所以往往陷入低价值的重复劳动中,内心也种上了压抑的种子。

  因为人生而被设置成要努力活下去,在初始设置中包含追求幸福,却不包含一定能幸福。相对于追求幸福,我们追求安心的欲望更强烈。

  比如明明生病了,却装作很健康;明明不喜欢这份工作,却装作喜笑颜开的样子;明明照顾小孩子很绝望很痛苦,依然要微笑着面对身边的人……

  困在内心那个世界里的原因:

  ①缺乏式动机使然。有一种心理陷阱叫做缺乏式动机,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动机可分为缺乏式动机和成长式动机。当欲望、愿望、憧憬等梦寐以求的东西不足时,人会产生动机,这是缺乏式动机,如果动机得不到满足会危害健康。

  ②缺乏自我的成长。有一个词叫微笑抑郁症,即为了隐藏自己内在的痛苦而强颜欢笑。当我们内心不够强大时,就会自动选择逃避机制。此时,正确的做法是努力察觉强弱的距离。强指的是人格的统合性,弱指的是内心的纠葛,是意识与无意识之间的乖离。承认自己的不完美,承认内心存在这种纠葛,人格的统合性会增强,于是真正的能力会涌现出来,人格的统一性越强,情绪越不容易陷入被动。接受了不愿意接受的现实人就成长了。

  ③缺乏愤怒的边界。任何关系中,我们都要敢于用愤怒守住自己的界限。人没有愤怒,犹如一个国家没有武装。弗洛伊德说,一个人必须学会合理或者象征性地表达他的攻击性,否则,他就会出现心理问题。“好人”总是压抑心中的愤怒,在一次次内心厮杀中,假自我总是占据上风。而当人的生命力不能向外伸展时,就会向内塌陷。

  综上所述,很多宝妈困在“围城”里左冲右突而不可得,最后选择伤害自己。

03.如何与内心的冲突和解?

  一直都很乐观自信的我,从来没有想到产后抑郁会发生在自己身上。以为怀孕和分娩才是最痛苦、最受煎熬的,生完孩子我才知道,产后的痛苦才是最大的烦恼。面对柔软的婴儿,面对一大堆要自己打理的琐事,甚至有时要面对家人的不理解,内心感觉压抑又崩溃。

  产后妈妈为什么特别容易抑郁呢?

首先肯定是身体原因,荷尔蒙的改变。以前很要强的我,生完孩子变得多愁善感了,一点小事不如意就哭起来。宝宝咳嗽我哭,宝宝吃不下奶我也哭。 其次是缺乏育儿经验,封闭环境的生活,都很容易让自己陷入过度夸大的不安情绪里不可自拔。

  那么我们如何才能与内心的冲突和解?尤其是产后妈妈,不论全职在家还是坚持一边工作一边带娃,都是容易抑郁的高危群,怎么做,才能让自己远离崩溃抑郁的泥沼?

  第一、最重要一点是直面现实,承认自己的不足,学会接受不完美,做回真实的自己。

  比如不强迫自己做事事追求完美的妈妈,有时候孩子少吃一点少玩一点都没关系,只要孩子快乐健康就好。

  第二、适当排解坏情绪,不让愤怒和崩溃的坏情绪左右自己。

  有时候我也会感觉无力,觉得带孩子很没有成就感。这时候就做点自己喜欢的事情,比如做杯蜂蜜柚子茶犒劳自己,或者吃一块甜点。适当地把坏情绪排解出去之后,我会夸自己“很棒,真厉害”,能把孩子带这么棒都是我的功劳。

  第三、努力成长,跳出看孩子的小格局,把自己放在更有价值的大世界,就没有时间停留在抑郁中。

  这个归功于我喜欢的写作。由于爱好舞动文字,所以看书、思考和写作都是我的兴趣,有了这个爱好我郁闷的时候也找到了解决办法:比如因为看孩子束手无策时我就多看一些育儿书,因为内心抑郁无助时我就多看一些励志书或心理疗愈书,然后再根据自己的亲身体会整理成文。这就形成一个安全又正向的情绪出口。建议所有宝妈都应该拾起自己的兴趣点,烹饪、烘焙、女工,无论哪一样都能填充内心的空洞,缓解抑郁。

  第四、加强沟通,寻求外在力量的支撑,努力壮大内心力量。

  这里包括家人的鼓励,老公的支持和向有育儿经验者的学习。只有让自己的生活打破闭环模式,才能让内心和整个世界产生更多联系,从而走出孤独压抑的泥沼。

  还是《与内心的冲突和解》一书中说得好:人类的终极智慧是不要逃避,不要否认现实。活着很艰难,但是艰难能够通往成长与救赎,人生同样如此,如何面对人生决定了你是走向天国还是走向地狱。

  《与内心的冲突和解》读后感(六):悲观、迷惘、痛苦?敢于直面内心的冲突,才能活出无所畏惧的人生

  在《自拍》栏目中,有一期叫崔柴柴的23岁女孩分享了她的躁郁症患者成长经历。她从小生活的家庭就有很多问题,她的爷爷奶奶在她出生后不久就离婚了,然后她爸爸和爷爷断绝了关系。在她一周岁后,她们家净身出户。这种家庭的变革,深刻地影响了她的父母,也影响了她。

  为了谋生,她的爸爸只身去南方闯荡,只有她跟妈妈留在家里。童年时光,她极度缺乏母爱,她的妈妈抗拒和她身体接触,就连她摸妈妈的头发都会发火。所以即使妈妈时刻陪在身边,她也常觉得慌乱无助。

  她的妈妈之所以这样,一是因为产后抑郁,二是原生家庭带来太多伤害。过于年轻就生下她,独力抚养她长大,还把原生家庭带来的伤害无意识带入了自己的家庭生活。

  正是这样的原生家庭环境,造成了崔柴柴患躁郁症10年,数次自杀,两度进出精神病院。

  幸好崔柴柴没有放弃自己,现在能够正视自己的精神疾病,并且能勇敢平和的地向大家告知生病的事实,积极寻找与痛苦共存的合理生活方式,并希望带给和她有相似遭遇的人一些力量。

  就像日本著名社会心理学家加藤谛三在他的新书《与内心的冲突和解》中所说:生在一个有爱的家庭,还是一个无爱的家庭,不是自己的问题,但是对于这样的人生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则是自己的责任。

  该书集弗洛伊德、卡伦?霍妮、马斯洛、阿德勒等诸多心理学大师观点于一身,从心理分析的角度帮你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

  加藤谛三认为,社会上普遍的观念“人类生而平等”是错误的。人类本来就不平等,人生原本就不公平。

  比如从小被父母百般虐待、完全丧失自我的人,与在父母的爱与激励下茁壮成长起来的人,肯定是不平等的。

  然而,人生的价值,并不由出生环境决定,人生虽然不平等,但是对于自己的人生采取什么样的态度,才是决定这个人的伟大程度的因素。

  在生活中,我们大部分人不会达到前文崔柴柴患躁郁症的严重程度,但是每个人都会经历心里上的矛盾和冲突,这种矛盾冲突体现在依赖与独立、奋斗与享受、道德观念和本能冲动、获得幸福和逃避苦难等各个方面,而一个人的人生境遇如何,关键在于如何对待自己内心的冲突。

  对于如何对待自己内心的冲突,在《与内心的冲突和解》一书中加藤谛三从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Q1敢于直面内心的冲突,对内心的冲突有清醒的认识

  直面内心的冲突虽然痛苦,但是它可以引领我们实现个人的成长与提升。

越是直面自己内心的纠葛并想办法去解决,越容易获得内心的自由和力量。——卡伦·霍妮

  加藤谛三认为“直面自己内心的纠葛,并想办法去解决”是一种苦难,也是一种勇气。当你遇到困难,不妨想一想:“这个挫折一定有某种意义,它带给我什么启示呢?”这样思考时,你所体验的“困难”会通向解放与救赎。开拓视野时很痛苦,承认现实时很痛苦,但是,这些痛苦最终会转变成救赎。

  前文的故事里,崔柴柴第一次住进精神病院,见到更多患者以后,开始更能正视自己的精神类疾病,认识到不论是精神分裂,还是抑郁症,躁狂症,或者躁郁症,无须把他们过于特殊化边缘化,他们只是在精神上得了一场感冒。

  第二次又住院出院后不久,崔柴柴开始像正常人一样工作。直面痛苦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也是很艰难的事。她知道去消灭和解决它几乎是不可能的,要学着如何在漫长人生里和它一起共存。让她感到开心的是,在和疾病漫长的拉锯战中,精神逐渐稳定,并且工作得到了极大的肯定。

  在如此严重的精神疾病中,崔柴柴逐渐做到了敢于直面内心的冲突,对自己有清醒的认识,而作为健康的我们,还有什么理由做不到呢。

  正如书中所说:我们要认识到痛苦对于成长的意义,这样便能不惧怕困难,从内心深处建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当我们对自我的认识逐渐深刻、内心的挣扎也会逐步减轻,人生也将迎来跨越。

Q2放弃安全至上的思维方式,走出心理和行为的舒适区

  大多数人之所以会平庸地过一生,是因为逃避困难比直面困难容易得多。更可怕的是,我们会用各种各样的借口来安慰自己,拒绝成长。这样做的后果只能是永远待在舒适区,度过庸庸碌碌的一生。

  在悟空问答上经常能看到体制内年轻人对自己当下工作表现出的迷茫、疲惫、失落、焦虑等情绪的问题。

27岁硕士毕业一年,在事业单位工作,感觉日子没法过,怎么办?公务员做了6年,从未有过的疲惫,觉得要抑郁了,想辞职,怎么办?县城公务员,职业生涯基本一眼能看到头,心有不甘,怎么办?

  这些迷茫焦虑的体制内年轻人都是觉得现在的工作太过于稳定,工资待遇低,进步空间很小,但又害怕失败,不敢改变,心有不甘却只能呆在现在的舒适区,做不到勇敢的迈出去。

  如果他们能够有勇气直面内心的冲突,放弃安全至上的思维方式,走出心理和行为的舒适区,那么也就不需要在悟空问答上发出感慨和疑问了,而是已经辞职或是准备辞职,去追求更符合自己的理想的工作和生活。如果不准备辞职也会在现有工作岗位上寻求工作的意义或者利用工作之余充实和提升自己。

  我们不妨尝试以下几种方法,试着走出安全思维和舒适区。

  ①培养好奇心:不拒绝新事物,保持开放的心态,遇到不懂的事情多问几个为什么,同一个问题试着从不同的角度去解决,对于感兴趣的事物试着去尝试。只有这样,你才不会故步自封而一直停滞不前。

  ②接受并面对不安:遇到新的或者陌生的事物我们会感到不安,不安虽然让我们不那么舒服,但却是我们获得成长和突破的契机。试着接受这种不安,你会发现,用不了多久,这种不安就会不见。

  ③每天冒险一点点:生活需要激情与活力,而激情与活力又是突破舒适区的动力。尝试每天冒一点点险,做一件之前没做过或者做不好的事情,你会发现自己的生活总是充满激情与活力。

  ④学会延迟满足:为了达到更大的成功,试着学会在不安中逗留更长时间,学会对困难多一点忍耐。我们每个人都希望尽快尝到胜利和成功的糖豆,但实际上笑到最后的却常常是愿意推迟吃糖豆的人。

Q3走出别人的目光,接受不完美的自己

  顺从别人的目光,能让我们感到安全,但是这种做法却背离了自己的本性。每个人都不是完美的,都会有这样那样的缺陷或不足,如果缺乏面对真实自己的勇气,总是活在别人的目光里,这样的人生会特别累,最终肯定也是失败的人生,不可能实现真正的幸福。

  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正是因为有不完美,才成就了一个人的独一无二;正是因为有不完美,才让我们的内心充满追求的激情与力量。

  生活中,有很多人为了安全感,去“讨好”别人而失去了自我。一味追求纯粹完美的人,往往最在乎自己在别人眼里的样子。

  活在别人的目光里,会背弃自己的三观,往往最后事与愿违,换不回别人的尊重和喜欢,注定不会有独立的人格和追求自我的勇气。

  集音乐人、词曲创作者、制作人、导演、脱口秀节目主持人多重身份于一身的高晓松,堪称多才多艺,而且在每一个领域都有建树,是娱乐圈乃至社会都公认的大才子。2011年因醉驾被判刑,很多人以为他会就此一蹶不振、销声匿迹。但高晓松出狱后,却勇于承认错误,从不回避醉驾一事,并拿自己作为反面典型进行宣传。不但没有因为入狱丑闻而形象大跌,反而因为认真承认错误,接受不完美的自己,现在更加受人尊重和欢迎,知名度越来越高。

列夫.托尔斯泰在《战争与和平》中写道:每个人都会有缺陷,就像被上帝咬过的苹果,有的人缺陷比较大,正是因为上帝特别喜欢他的芬芳。

  追求完美,是一种人生态度;接受“不完美”,是一种人生高度;利用“不完美”去追求“完美”,更是一种人生境界。

  正像《与内心的冲突和解》一书的主题,作为矛盾和不稳定的存在的人类,又背负着无力与依赖的宿命来到这个世界。既然如此,则只有“不逃避苦难”才能带来幸福。

  正如先哲们的教诲:苦难与成长,通往人生的解放和救赎。

  《与内心的冲突和解》读后感(七):项羽如果遇到了加藤谛三,或许就没有乌江自刎了

  西楚霸王是真英雄还是 “神经症”?西楚霸王项羽被刘邦打败后,逃到乌江边上,他有机会渡江而逃,但项羽自认为无颜面江东,所以挥剑自刎。李清照曾经写诗称赞他是真英雄: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对于项羽乌江自刎这件事,杜牧有了不同的看法: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在杜牧看来,胜败乃兵家常事,是男子汉应该忍辱负重,卷土重来。

项羽乌江自刎,图片来源于网络

  他们那个年代,战死沙场比落荒而逃更有荣誉感。为什么项羽宁愿自刎保住英雄名声 都不愿意尝试“卷土重来”。从医学,心理学角度看,项羽是得了神经症。

  神经症又被称神经官能症,是一类精神障碍,症状包括焦虑症,不安,恐惧症,强迫症等等。

  项羽宁愿保住自己的颜面,既放弃忍辱负重,也不愿卷土重来,在这里,他神经症的症状有两方面:

01 恐惧症:他接受不了自己战败甚至仓皇而逃,这是恐惧面对真实的自己,所以做不到忍辱负重。宁愿后人记住他的威名,也不想面对战败后的残局。02 不安:未来让他不安,没有稳定性。所以他不曾想到卷土重来;或者是想到了,也做不到,就选择了轻生,毕竟自刎比卷土重来更容易,一挥剑就结束了痛苦。

  恐惧症和不安不仅是项羽遇到的问题,更是多数人在工作,生活中遇到的情况。智联招聘在7月初公布的数据中,100人有将近80人有焦虑不安,可见神经症的普遍性。那神经症为什么会发生呢?我在《与内心的冲突和解》这本书中找到了一些解释和应对之策。本书用了比较直白的语言,讲解了内心的冲突是如何导致了焦虑,不安等神经症。

书本封面

  这本书的作者是加藤谛三,他是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导师,今年81岁,光在哈佛大学研究心理学就研究了三四十年。他把自己的研究结果发布在书中,主要以帮助人们答疑解惑为目的,比如《我们为何如此不安》《你累了吗》《为什么我们爱的这么累》。

神经症的根源

  在这些书中,加藤谛三为我们解释了其中的原由,今天分享的这本《与内心的冲突和解》是他最新的作品,是这个月(2019年7月)第一版也是第一次印刷。

  本书篇幅不长,共五个部分,介绍了神经症原因,也提供了一些方法论。对于神经症的原因,本书从人的需求理论为出发点,认为人的境遇不是命运决定的,而是由内心的冲突,以及如何面对这种冲突决定的。

图片来源于网络

  因为人的内心有两种欲求,一个是获得幸福,一个是逃避苦难。分别对应着 成长欲求和退行欲求,这两种欲求 构成了内心的冲突。因为幸福与苦难是同在的。神经症的根源就在于想获得幸福,但却一直 逃避苦难,下意识的选择了退行欲求。

  因为逃避苦难,比直面苦难更容易,所以多数人过着焦虑不安的生活;不仅如此,人们在选择逃避苦难的同时,还为自己找了各种借口来安慰自己,将逃避苦难合理化,最终平庸一辈子,发出“人生还有很多遗憾”的感慨。

“神经症”的行为倾向01 选择走容易的路,追求安全感

  选择走容易的路,是说在面对选择的时候,人们倾向于走“旁门左道”绕开正道。比如我们熟知的“多做多错”,为了少犯错,选择少做事,就是一种旁门左道。少犯错是确保事情完成的同时,降低错误率。相对于降低错误率,少做事更简单,也更容易。

  追求安全感的另一种倾向是被别人贴上了标签,活在了别人的标签中。这种职场人很被动,渐渐的就会迷失自己。

02 面对“不幸”和“不安”时,经常会陷入“不幸”依赖症

  加藤谛三在书中列举了很多例子,绝大多数人不自觉就陷入了不幸依赖症。比如,很多职场人在一个岗位工作很多年以后,想调整岗位或者换工作,却又做不出实际行动,根本原因就是担心未来的不确定性,也就是加藤谛三说的不安。

03 缺乏勇气面对真实的自己,无法接纳失败的自己每个人都有失败,不完美。学会接纳,才能成长

  主要是指人们没有勇气面对真实的自己,被外界的标签,社会性成功,他人的目光所束缚。就像西楚霸王一样,他宁愿当世人眼中的英雄,也不愿忍辱负重完成自己的大志。他最终失去了自己,变成了别人眼中的霸王。

  而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尤其在职场上,最常见的一种就是,一个任务没完成,不去分析原因,想着如何改进,而直接进入了自我怀疑,自卑的心理状态。

  《与内心冲突和解》认为,人的幸福感,来来源于多大程度上做到自我实现。幸福感多的人,神经症就少。越是面对真实的自己,接纳自己的失败,才能成长,活出自我。只有活出自我,才能让精神获得自由,不再受颜面、他人看法、标签,社会性成功所困。

自我实现 (图片来源于网络)摆脱神经症,直面内心冲突,获得成长,实现救赎

  加藤谛三从内心的矛盾出发,给出了解决神经症的办法:苦难通往成长与救赎。

因为神经症的根源在于想要获得幸福,却选择逃避苦难,那么要摆脱神经症,最直接的办法,也是唯一的办法就是直面苦难,正视自己的缺陷,失败,自卑,去获得成长。如何直面苦难呢?01从“我该怎么办”向 “为什么出现这样的麻烦”转变,直面苦难

  人在面对苦难(内心的纠葛),问题的时候,常问的问题是“我该怎么办”。这个时候可以思考一下“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麻烦”“这个麻烦对自己有何启示”。

  “我该怎么办”的结果是多数人会选择逃避,因为有不幸依赖症;问自己“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麻烦”则把我们的注意力聚焦在分析问题上。有助于我们改变角度看问题。

02追随成长欲求,少选退行欲求,直面"不安”

  在《与内心的冲突和解》一书中,成长欲求对应的是获得幸福的欲求;退行欲求对应的是逃避苦难的欲求。由于人会下意识的选择退行欲求,在面对苦难的时候,有意识的多提醒自己即便不安,那也是获得幸福的正确途径。

  大S在鲁豫的采访中,曾经道出了她的恋爱观。大意是指在恋爱的时候会认真的投入,但如果两人对未来没有计划到一直走下去,就会果断的分手。分手以后的几个月内会很痛苦,但她不会去逃避这种痛苦,她认为只要是对的,痛也不见得是坏的感觉。

大S 观点:痛的感觉 也不一定就是坏的感觉

  她选择痛,进而成长,最终找到了那个对的人。

03承认自己的“失败”“不完美”,增强自我认同感。

  多进行自我确认,“别人”的认可不一定那么厉害。

  很多人都一直处于“被认可的立场”,希望得到上司,爱人或者亲人的认可,成败由他人确定,久而久之就变成 担心自己的失败,让对方也感到失败。

  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优秀孩子因活在父母期望下,感觉不到自我存在感,选择自杀。他们努力活成了别人的希望的样子,完全丢掉了自己,没有自我认同感,结局令人唏嘘。

  如果这些优秀的孩子能像周星驰《新喜剧之王》的女主如梦坚持自我的话,会比如梦更加容易成功。

《新喜剧之王》剧照,图片来源于网络

  如梦虽然是跑套的小演员,生活拮据,所有人都不认可她,唯一认可她的还是一个骗子男朋友。尽管如此,她能正视自己的不美丽,她没有恐惧,没有对未来感到不安,她优化自己演技,最终获得了幸福。

  项羽那个时代如果能遇到加藤谛三这样的心理导师,或许就有另外一番历史。加藤谛三会帮助项羽分析他内心的冲突点在哪里,如何做才能不被冲突吞噬。而这却也是当代人必须要学会的一项能力。因为我们都需要 成长,获得幸福。

  《与内心的冲突和解》读后感(八):想减肥却不想健身?三招教你认清内心的冲突,打通幸福之路!

  上午,“喂,今天要控制自己哦,不能吃甜食,要起来跑步!” 下午,“哎呀,天气太热了,还是不要出去跑步吧,在家里拖地板也算是健身吧。” 晚上,“没关系,就放纵一次。今天拖了地板,健身了,那就犒劳一下自己,也就这么一次大餐嘛!” 结果,减肥大业就这样一次次泡汤了!有多少人像我一样,遇到这样的世纪难题呢?!

  有多少人喊着要减肥,却最终把减肥的计划延后了好几年呢? 有多少人想练出迷人的马甲线、人鱼线,却依旧养不成健身的习惯,无法坚持下去呀! 明明自己应该往东,但是内心有个声音告诉自己一定要往西,结果,自己与自己内心发生冲突。哎呀,好纠结啊,怎么办呢?!

来啊 快活啊 反正有大把时光 来啊 爱情啊 反正有大把愚妄 来啊 流浪啊 反正有大把方向 来啊 造作啊 反正有大把风光 ——黄龄《痒》

  朋友们纷纷告诉我,减什么肥,反正有大把时光!

  哎呀,我可不能因为一点点好话就放弃了减肥,你们呢?!知道自己内心关于减肥的纠结,于是,我找到了这本书——《与内心的冲突和解》,看完后,突然茅塞顿开,是的,我就是内心发生冲突了,没关系,迎难而上便是了!

  1938年出生的加藤谛三,是日本著名的心理学家。他在二十岁时就写了一本书,提到每个人都各有各的人生,每个人都各有各的苦恼。是的,每个人面对的困难不同,但因此产生的内心冲突,总是相似的。他总结了多年的咨询经验,和扎实的专业知识,写了《与内心的冲突和解》,希望能够引导大众直面内心的冲突,与自己达成和解。解决内心的冲突,不是作者从这本书才开始思考的,长达半个世纪以来,他一直主持一档“人生咨询热线”广播节目,引导人们直面内心。在节目中,他经常提到一句开场白,“你不愿意面对的是什么。”

  他就像是一位长者,默默引导你发现自己内心深处的冲突,带你找寻真正的自己,与冲突达成和解。在《与内心的冲突和解》一书中,加藤谛三说,“内心有纠葛的人,外表看起来不像有任何负担。其实他们背负着沉重的负担,所以总是显得疲惫不堪。”作者加藤谛三结合了多年的专业知识,从内心的冲突出发,告诉我们,如何直面自己内心的冲突,迎难而上,拥有克服困难的勇气。

  加藤谛三在《与内心的冲突和解》一书中说到,“敢于直面内心的冲突,人生将迎来全面突破。”为何内心的冲突会影响我们的人生呢?也许有人会说,我想吃大餐有什么错!我也只是偶尔吃大餐罢了,又不会破坏减肥大业!算了,我不减肥还不行吗?!其实,内心有任何想法都没关系,说出来,把自己内心的冲突掏出来,直面自己的内心,然后再去想解决办法,而不是一味地逃避,再逃避,甚至拒绝承认自己想吃大餐、不想健身的欲望。在《与内心的冲突和解》一书中,我们会了解到,内心的冲突时常有,为何内心常有冲突,如何直面内心的冲突!

一、我们的内心常有冲突我在人前欢笑你看穿了吗 我人后孤单难道是无聊吗 ——庄心妍《人前人后》

  人生在世,不仅仅是因为自己而产生内心冲突,很多时候,我们会因为别人而产生内心的冲突。明明这件事情是别人的工作职责,凭什么要我去做?!明明轮到周末值班的是别人,凭什么要我去替他们值班?!明明把事情搞砸的是别人,凭什么要受罚的时候就甩锅给我?!可是,面对推卸、指责、惩罚时,有时候,我们不敢说,只默默受着,但是内心却是无比纠结,又产生冲突了!

  《与内心的冲突和解》书中提到,“讨厌烟雾,却又想围炉取暖;想要瘦身,却忍不住吃蛋糕;不想运动,却想变瘦。这是很多人的愿望,却不现实。”没错,我们常常发生内心冲突,却不知道如何正确面对内心的冲突,因而时常苦恼,甚至想逃避,想放弃。就像我开头提到的,减肥大业受阻,有时会想着,“干脆放弃算了!”这一切,都是内心的冲突在作祟。所以,请允许自己内心常有冲突,请认清现实,不要为了内心存在冲突而常常懊恼、生气,接受内心常有冲突这个现实吧,然后,让我们去找找源头,为何内心常有冲突。

二、为何内心常有冲突?

  1、存在依赖心理

  《与内心的冲突和解》书中提到,“人类生下来就有依赖心理。”人们一方面依赖“对对方的支配”,另一方面,依赖于“来自对方的约束。”就像我们上学时,会服从学校的约束,按时上课。虽然有时候逃课,但,总不至于都是迟到早退吧。长大后,步入社会,总会听从上级的约束。尤其是职场新人,既然有时候被压榨劳动力,但,总不至于每次都撕破脸皮吧。人生在世,无论是婴儿、少年还是成人,总会产生一些依赖心理,即使有时候结果不是自己内心想要的,但,有时候会觉得依赖让人更安心。哪怕出了事,还可以甩锅给别人。

  2、做事情总是缺乏式动机

  《与内心的冲突和解》书中提到,“所谓缺乏式动机,是人在安全、所属、亲密的爱情关系等基本欲求不足时,用来满足它们的动机。”正如“本来很讨厌吃芒果,却满足于听到别人说‘那个人吃的可是很贵的芒果’的优越感。这种吃芒果的动机就是缺乏式动机。”

  去年,我在健身房遇到一个健身狂人,天天在跑步机上跑步,也不见他用过其他机械。有一次,我发现他瞪了半个小时的跑步机,愣是不动。好奇心满满的我,过去打了声招呼,结果,大胖小子居然哭了,吓得我赶紧把刚买的奶茶递了过去。看着他一下子喝了半杯奶茶,我心慌慌,突然好担心他朝我扔奶茶,满满的罪恶感。没想到,他非常感激地看着我,说他好久没喝奶茶了。他告诉我,他追了同村的女孩好多年,去年那女孩告诉他,她喜欢跑步健将,长腿欧巴。女孩又说,这附近晚上没有路灯,还是在健身房跑步比较方便。

  于是,在女孩的建议下,他办了健身卡,开始了跑步机的健身生涯。但是半年过去了,深陷健身房的他,很少有机会请女孩吃饭、看电影。而女孩也在这半年期间,不受男孩的打扰,顺利约到了自己的男神,如今,即将步入婚姻殿堂。而男孩跑了半年步,还是一身膘肉,仍是大胖小子。我问他,你喜欢跑步吗?他说,一点都不喜欢。说完,又把剩下的半杯奶茶喝完了。后来,听说他练起了瑜伽,也许,他找到了适合自己的方法吧。

  跑步,是健身的一条路。但,终归是喜欢才好。缺乏式动机的行为,终究难以带来欢喜。人是如此,行为亦是如此。做一件自己不喜欢的事情,便会带来内心的冲突。

  3、选择逃避最容易

  知乎上有个职场问题,“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感觉工作没有动力、职业发展没有希望,迷茫和中年危机等现象普遍发生?”有2000多个回答,很多网友纷纷感慨,工作压力太大,职场晋升难,前途迷茫。也有不少网友评论干脆辞职算了,不禁让人想起2015年火遍全国的辞职信——“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至今还有人翻出当年的辞职信,说着我想去看看世界。

  我的朋友小远,就是喊着“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中的一员。他说,工作压力太大,感觉自己怎么努力都达不到老板的预期,工作多到曾经想一死了之。“算了吧,也许我就不是这块料。要不,我还是回家带孩子吧。真羡慕那些说辞就辞的人啊!”可是,真辞职的话,孩子的奶粉钱怎么办?家里的车房贷怎么还?老人的生活费怎么给?小远想了想,还是有贼心没贼胆,不敢辞职,但是工作嘛,依旧没有热情,继续喊苦喊累,没有丝毫变化。

  《与内心的冲突和解》书中提到,“什么都不做只会叹气,以一副居高临下的口吻批判别人的人,没有认识到自己跟嗜酒的人有同样的依赖症,这叫作现实逃避依赖症。”人们面对困难时,会犹豫,会恐惧,会害怕。比起未知的前方,或许逃避,是一种解决办法。于是,有些人便受到逃避心态的影响,破罐子破摔,躺着不走,甚至后撤逃避。

  就像有些酒精依赖症的人,无法戒掉喝酒,遇到困难,容易以酒消愁。《与内心的冲突和解》书中提到,“任何人都希望选择容易的途径去解决困难,然而这是退行欲求的表现。”选择逃避很容易,但是选择了逃避却又不安,往往内心深处还是会懊悔,为何没有勇往直前?于是,再次内心冲突,难以平息。

三、接受真实的自己,直面内心的冲突

  在了解了内心冲突是时常发生的,和内心冲突的原因,我们可以从源头入手,直面内心的冲突,认清内心,打通幸福之路。

  1、尊重现实,不怕,不怕

不用闪躲 为我喜欢的生活而活 不用粉墨 就站在光明的角落 我就是我 是颜色不一样的烟火 天空海阔 要做最坚强的泡沫——张国荣《我》

  回到开头,想减肥却忌不了口、不想健身?!还把锅甩给朋友?!其实,很多时候,正是我们不想面对现实,不想接受真实的自己。《与内心的冲突和解》书中提到,“对于因自卑感而虚张声势的人而言,要去承认自己的真实感情——‘其实,我只是对自己感到失望’,是一场苦难。”

  “失败是成功之母,”虽然这句话是老生常谈,却是道理满满。

  西楚霸王项羽,曾经把秦军打得节节败退,却最终自刎乌江。有人说,项羽本可以退回江东,却以无颜见江东父老为由拒绝。历史真相如何,如今已经不得而知。若真是“无颜见江东父老”,或许,项羽是怕了,也许,项羽是不敢面对兵败如此的自己。其实,失败有什么可怕的。错了就是错了,失望就是失望,重新再来便是了。就像《与内心的冲突和解》书中

  所说的,“勇于承认自己被心上人甩了的事实的人,会成长起来”、“不在意别人的评价,重要的是自己对自己的评价,即“自己已经尽了最大努力”的自我评价。”

  减肥,却吃上大餐?!

  没关系,找到解决办法,今晚继续健身吧,甩一身汗,动一动筋骨,让脂肪燃烧起来吧!接受自己偶尔的懒惰,面对真实的自己,怕什么!

  2、追求幸福,不懒,不懒

  加藤谛三在《与内心的冲突和解》书中说,“一直得不到救赎的人,明明是由于自己内心缺乏幸福能力而不幸的,却误认为是现实之苦导致了不幸。”今天路上遇到别人发生交通事故,就预感自己可能也会有不幸的事情发生。结果真的摔了杯子,就认为,“没错,果然上天预警要出事,”然后,继续怨声四起,恐慌不已。追求幸福,势必要认清楚苦难,但是,不是全部的不对劲之处,都要被解读成灾难的预警。要是一直这么想着,那么我们盯住的,就一直是不幸,而不是幸福了。

  减肥却不去行动,不去健身,那就是懒,别拿所谓的灾难预警做挡箭牌。

  想获得幸福,那就盯住幸福,找到各种方法去提升自己,不懒不懒。

  “通过做自己能做到的事,人会越来越强大。”我很喜欢《与内心的冲突和解》书中的这句话。没错,我不是健身达人,但这并不能阻碍我减肥。我可以从一个俯卧撑开始,可以从忌甜食开始,通过力所能及的事情开始,一步步去追求幸福。

  3、拿出勇气,不退,不退

  “人们在生存的痛苦中煎熬时,会说‘真想一死了之’,却依然活着。即使不幸,也要活着。”

  有位大哥突然被委以重任,要在一天之内把某个安全隐患解决。可是刚开始找问题所在,就被各种人怀疑,很多人见不得大哥好,甚至陷害大哥。也有几个好朋友劝大哥,工作任务已经解决不了了,放弃吧,还是独善其身、保住自己的小命要紧。如果你辛辛苦苦为工作付出,努力为单位着想,却被各种误解,以为你要对单位不利,你会怎么做呢?如果是我,可能会逃避会辞职吧。这位大哥也一样,非常认真地为单位付出,但是还落不到什么好,反而弄得自己一身伤。终于大哥相通了,“既然你们不需要我了,那我就走(逃)吧。”突然间,鼓声响起来,各处响应,传达着同一个信息,“不退!”是的,不退!遇到困难,就该迎难而上!

  这位大哥是谁?正是《长安十二时辰》中的不良帅张小敬,“第八团,九死无悔!”再苦,再难,守长安,护百姓,不退!

  面对自己眼前的困境,无论是减肥大业,还是升职加薪,我希望各位都可以说一声,“不退!”

四、结语“既然想要自立,就需要有即使一千个人说不行,我也依然坚持走自己的路的决心。”——《与内心的冲突和解》

  人生在世,无论是谁,总会遇到一些困难和挫折,常常内心会产生冲突。没关系,接受冲突,并从中找到冲突的原因,一一破解。失败,没关系,不用怕,要始终相信自己,减肥大业一定会成功的。如果,自己真的是易胖体质,没关系,接受现在的自己,尽力去一点点改进,瘦不了也没关系。

  每个人,总是有闪光点的,不是身材,也总会有其他地方闪闪发光的!内心的冲突可不只体现在减肥大业上,文中也只是介绍了一部分内心的冲突和解方法,更多的冲突原因与和解方法,可以从《与内心的冲突和解》获得。扫除迷茫,这本书可千万不能错过哦!

  《与内心的冲突和解》读后感(九):生活中敢于直面内心冲突并为之改变的人,都能活出无所畏惧的人生

  《与内心的冲突和解》这本书中有一句话让我深有感触:

每个人一生中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敢于直面内心的冲突,活出无所畏惧的人生。

  书的作者加藤谛三毕业于东京大学,是一位享誉日本的社会心理学家,在日本大有名望。并于2009年被授予“东京都功劳者表彰”,2016年又被日本政府授予“瑞宝中绶章。

图书《与内心的冲突和解》

  既然这是一位社会心理学家写的著作,那么它的内容肯定与我们的生活也息息相关,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这本书到底讲述了哪些对我们有用的智慧。”

  想必你们都遇到过这种情况:

  明明在减肥期间,但是当看到便利店的冰镇可乐时还是难以自拔;

  知道熬夜对身体不好,但是每天晚上还是在忙着刷各种剧迟迟不睡;

  昨天晚上喝的大醉第二天发誓再也不喝酒,晚上却又不自觉地坐在了酒桌上。

  其实,这些种种现象在作者看来都是由于我们无法与内心的冲突和解而导致的。

什么是“内心的冲突”?

  所谓“内心的冲突“就是让我们不想面对自己的内心,无法与自己的内心冲突和解。进而让我们拒绝接受重要真理的行为,经常以自己不愿意面对的东西为焦点的一种行为。

  而要解决内心冲突这个问题,我们首先应该明白以下两点:

(1) 人类的存在是矛盾的。 (2) 人类的矛盾体现在:理性与感性、良心与本能冲动、理想与现实、场面话与真心话、正面与反面、神性与兽性……

  作者认为,我们不需要否认自身兽性的存在,但需要致力于把它向良性的方向整合。

那么,接下来我们需要知道:自我内心的冲突对我们造成了哪些不好的影响。

  1.虽然获得了社会性的成功,但人生还是快乐不起来。

不快乐的表现

  内心存在冲突的人理解错了一件事情,那就是认为,当他们内心十分自卑时,只要从自卑感转向优越感,追求成功,就可以理所当然地用社会性的成功激发出他们内心的快乐。

  可是,事实却是,即使再怎么成功,还是没有真实的快乐感、安心感。从而无法实现自我优越感,反而一旦再次失败,就会陷入自卑感无法自拔。

  就好比有的人会因为没钱而自卑、不快乐。这导致他们会想着只要在未来挣了大钱,不愉快都会消失殆尽。但是当他们在实现愿望的那天,就会发现其实现实并不是这样,有可能更多的压力反而弄得他们更不快乐了。

  这就是内心冲突带给我们的一个社会性难题。

  2.过于纠结“当下的自己”状态,拥有错误的价值观。

要具备正确的价值观

  打个比方,你买了一个又大又好看的沙发,然而你的房间并不需要这样的沙发。但是,你却死不承认自己的行为是有失考虑的,还是把沙发买回来。这样的行为就属于纠结于“当下的自己“,是一种错误的价值观。

  倘若不加以引导,这种价值观会让人们总是专注于自己的面子,为了让自己面子过得去而放弃正确的选择。

  这也就是一种固定型思维,固守眼前的立场。失去了为长远考虑的打算,从而被注入错误的价值观。

然而,我们该如何与“内心的冲突”进行和解呢?以下四个方法可以帮助到你。

  1.建立以“成为自立的人”为目的的“人生博弈战”。

要变得自立起来

  在美国的心理学教科书里,有关于卡尔·罗杰斯学说的这样一句话:

我们最能实现自我的时候,是对自己有信心的时候,是不惧怕自我价值剥夺的时候。

  也就是说,没有自我实现,就没有真正的自信,没有真正的自信,也就不可能自我实现。

  听起来这好像是一句废话,但是却蕴含着大道至简的道理。它是可以让我们成为一个自立者的标语。

  日本著名企业家稻盛和夫就很好地诠释了这个道理。

  在稻盛和夫刚毕业的时候,那时日本正值战乱,工作很难找。稻盛和夫的哥哥托关系好不容易给他找了一个民营企业。

  但是稻盛和夫在这个企业干的第一个月就接到了拖欠工资的公告,这让他特别失望。

  于是,稻盛和夫决定辞职另谋出路。但是家里人却坚决反对,痛斥稻盛和夫忘恩负义:家里人托关系好不容易给你找了份工作,怎么能说不干就不干了。

  后来,稻盛和夫也觉得自己做得不对,于是就下定决心好好工作,把锅碗瓢盆都搬到了生产间,果然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不断地失败和努力他最终为公司创立下了巨大的财富。

  自己也从原本没有自信的社会底层,摇身变为两家五百强企业的创始人。

  这也就说明,只要你抱着自我实现的目标,去与你向往的目标死磕。你就有很大可能在人生的博弈中胜出,从而改变你的未来,这种内心的成就感也会让你内心的冲突自然而然地消失。

  2.摆脱他人为自己贴的标签,别把标签当成“自己的性格”。

勿把标签当性格

  有些人可能一直会觉得自己的性格由别人而定,所以一直位于被评价的立场。

  具体表现为“我的话少,所以我性格忧郁“、”他们说我不合群“、”别人说我一无是处,所以我很害怕让他人失望“……

  其实,对于这些摆脱不了标签的人,就可以用“成就一番小事情“的方法来打破除这种坏循环。

  就比如别人说你太内敛了,以后做不了生意,就安安心心上班吧。

  为了避免你真的认为这是你的性格,无法改变。你就要首先把关于破除内敛的一件小事情做好,从而撕掉这个标签。

  你需要做一件你认为很“大胆”的小事情,就比如给当众唱一首歌,或是给喜欢很久的女生示以情意。

  这样的小事情可以帮助你破除掉“这就是你的性格“这一标签,从而让你的内心得以重塑。

  3.体会“断念”的力量,拯救你的思维方式。

体会“断念”力量

  什么是断念?

  断念就是在苦难挫折中寻找前进的方向。

  想必我们在高中zz课上都学过哲学。

  有一句话是这么讲的:事物的发展过程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这也就说明了断念的力量其实就是一种哲学的力量。

  说白了也就是人生难免经历挫折,但是在面对挫折后,还是要寻找前进的方向,而这个方向就是“断念”。

  用它来引导我们内心的和解应该是再好不过了。

  但是这种力量是比较抽象的,我们具体该怎么体会“断念”的力量呢?

  (1) 主动扩展自己的视野。

  俗话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

  如果你是一名学生,你就要好好学习,多读书。而如果你是一位职场人士,那你就要在读书的基础上多去各个地方看看,年轻人多换几份工作是有好处的。只有尝试了不同的城市下的不同工作环境,你才会让自己的视野得以极大扩展。

  (2) 生活中要学会知足。

  复旦大学陈果老师曾说过一句很经典的话:

  你有一百万,你去寻找一百万的幸福;你有一百块,也可以去寻找属于自己一百块的幸福。

  当我们能达到不与别人攀比工资与房车,只关注于自身的增长,那么我们就已经在断念的路上奔跑了。

  这也就是告诉我们要在知足中品味“断念”的力量。

评价与结尾:

  《与内心的冲突和解》这本书以非常客观的论述,告诉了我们如何与自己的内心和解。它虽没有过多的案例分析,论述也比较客观,但具有一定的实用性。

生活是美好的,我们要加油

  生活在于改变,改变自己的生活需要勇气,改变自己的目标更需要勇气。而改变让我们能够更快地成长,让我们更好地与内心的自我和解。

  希望此篇文章可以给你带来一定程度上的启发。

  《与内心的冲突和解》读后感(十):自卑、焦虑、社交恐惧症,这本书能帮到你

  每个人的内心,都有获得幸福和逃避苦难两种欲求,正是这两种欲求,构成了我们内心的冲突。因为,幸福和苦难是共同存在的,没有战胜苦难的过程,就不会有用幸福的滋味。因此,一个人人生境遇如何,关键在于他如何对待自己的内心冲突!

  下面这些情景是否很熟悉?

  公司例会,领导让你发言,你总是战战兢兢地起身,语无伦次地表达,大脑一片空白,事后又极度后悔,担心自己表现的太差,让领导和同事笑话

  朋友小聚,你不小心说错一句话,于是就一直耿耿于怀,心想,坏了,他会不会不高兴了,会不会一直记着这件事,以后朋友也没得做了;

  领导交给你一项任务,让你独立完成,你辗转反侧,害怕自己经验不足会把事情搞砸;

  公司正常组织结构调整,岗位轮换,而你却总显得那么消极,习惯了现在的岗位,排斥不熟悉的部门业务,不愿离开舒适区,不愿接受新的挑战,拒绝成长......

  上述这些“所谓的内心戏”,投射到现实认知世界之中,就产生了以下症状:

  社交恐惧症:将社交与自身价值绑定在一起,自以为表达能力不行,别人就会认为你这个人能力不足;

  胡思乱想症:因为一件小事,就开始抑制不住地联想,我会不会得罪人?他怎么不理我了?是不是因为我刚才的一句话?他不和我做朋友了吗......

  温水煮青蛙:逃避现实,不敢直面困难,用一成不变的固定思维方式来思考当下的一切,拒绝成长。

  这些负面的内心活动,心理学上称之为“神经官能症”,它让我们天天生活在自卑、焦虑、烦躁、不安、压力之下,做任何事情都提不起精神,对生活失去希望!

啥是神经官能症?

  神经官能症又称神经症,是一组精神障碍的总称,包括神经衰弱、强迫症、焦虑症、恐怖症、躯体形式障碍等等。

  智联招聘在7月初公布的数据中,100人有将近80人有焦虑不安,可见神经症的普遍性。

  就拿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脱发这一下现象来说:

  有数据显示,脱发不再是中老年人的专利,脱发群体年龄正在下沉,90后脱发人群有超越主流人群的趋势。

  与此同时,来自《2017都市女性健康洞察微报告》发现,在咨询脱发问题的女性人群里,20~25岁年龄段的女性数量排在第一。

  为什么在本该无所畏惧、热气腾腾、生龙活虎的年纪,却深受脱发问题困扰?

  无可厚非,年轻人不堪承受的压力,和内心无法丈量的焦虑都已经写到他们的身体上了。

成年人的焦虑都写在脸上了

  神经官能症是如何产生的呢?

  日本社会心理学家加藤谛三在他的著作《与内心冲突和解》一书中指出,无法直面苦难,是神经症的主要根源。

  作者加藤谛三,毕业于东京大学。目前是早稻田大学名誉教授、哈佛大学日本研究所客座研究员、日本精神卫生学会顾问。是享誉日本的社会心理学家。

  书中认为,人的内心有两种欲求,一个是获得幸福,一个是逃避苦难。分别对应着成长欲求和退行欲求,这两种欲求构成了内心的冲突。

  然而,幸福与苦难是同在的,因此,神经症的根源就在于想获得幸福,但却一直逃避苦难,下意识的选择了退行欲求。

  在神经症患者看来,逃避苦难,比直面苦难更容易,所以他们过着焦虑不安的生活。

  不仅如此,他们在选择逃避苦难的同时,还为自己找了各种借口来安慰自己,将逃避苦难合理化,最终平庸一辈子,且发出“人生还有很多遗憾”的感慨。

  无法直面苦难,是神经症的主要根源

无法直面苦难,是神经症的主要根源

  根据这个观点,让我们看回前文的案例。

  那些“内心戏”,那些“困难”,真的成立吗?事实上它们并不成立,不过是一些人的“意淫罢了”。

  为什么这么说?

  因为,我们对现实的认知,往往并不能真实地反映现实,它受着我们的认识方式、思维框架等众多因素的影响。

  人们之所以会焦虑、社交障碍,有时候并不是因为“困难”本身,而是因为我们对困难产生了错误的解读、与不恰当的信念。

  想象一下,一个人从小无论做出什么成绩,都得不到父母的鼓励与认可,甚至父母还会经常拿别人家的孩子和你作对比,来警醒你要更加努力,继续进步,会导致什么结果?

  这样的教育,久而久之,你的思维模式就会倾向于依赖性自尊——即只有通过他人的肯定,才能满足自身的成就感。

  这种现象外在表现即为,需要借助他人的认可,来掩盖内心的自卑,最典型的就是讨好型人格、胡思乱想综合症。

  他们之所以很努力的讨好别人,是为了得到别人的肯定,从而满足自己的自尊心;

  如果有人对他们稍加否定,他们就会难受,觉得自己受了莫大的委屈,就会抑制不住开始漫无天际的胡思乱想。其背后的原因,都有可能来自这种家庭环境。

  再比如:一个人从小成绩优秀,父母宠爱,一直都生活在鲜花和掌声中,那么,他在长大后,很可能会成为一个不肯直视失败的人,他会习惯于在这样的处境之中,从而营造出一个高于实际的自我。

  这就是完美主义人格。

  他们会有很强的得失心,不允许自己有一点点的失败,很可能会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等等。

  这就是自动化思维,对外在事物的一种错误解读。

  同样,如果你恐于社交,害怕人际关系,很有可能是你因为外貌、声音、表达等不够自信,再加上强烈的自尊心和其他因素,让你一直生活在自卑的笼罩下,导致你一遇到这种社交场合,就会下意识的用过去失败的经验来解读当下。

  这也是一种自动化思维,一种不恰当的、被歪曲的信念。

  这些信念表现出来,就是前文最开始的那些内心活动:我会不会把事情搞砸?他会不会不和我做朋友?我要表现很差劲怎么办?大家一定会笑话我。

  自动化思维,它们是先于理性的,它会在某种特定的场合下被激活,从而占据你的心智,让你裹足不前,无法做到冷静思考。

  所以,有些时候,打败我们的,并不是那些“苦难”本身,而是我们内心面对“苦难”时的害怕、焦虑与不自信。

  这就是神经症的来源。

  四个步骤,让你摆脱神经症的困扰,找回幸福感

  加藤谛三在书中指出:想要摆脱神经症,必须从思维方式上进行改变。

  1,聚焦:我该怎么办向我能怎么办转变

  当你面对困难时,不是下意识地选择逃避,而是要思考,我为什么会遇见这样的麻烦,这个麻烦应该如何解决?

  通过这样的思考,敢于正面直视困难,从而更好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就像前文那个例子,怯于公开发言,更好的做法不是从此以后不发言,而是要思考我为什么耻于公开发言?我需要学习哪方面的知识,经过哪种训练,才能提升演讲表达能力!

  简而言之,当你感到焦虑、自卑、害怕这些不正当的信念正在心中萌发时,要有意识的集中注意力告诉自己:我产生了负能量,我正在用不恰当的信念去解释身边的事情,这样是不对的。

  通过这样刻意的聚焦不正当的信念,让大脑时刻保持冷静思考,分析问题,做出决策!

  这是很关键的一步,也是一切的基础。

  2,放松:成长型思维代替固定型思维

  每当你的脑海中闪现一些不愉快的记忆时,要告诫自己,它们已经过去了,我要坚决把它们抛弃,然后深呼吸,让自己放松下来,再调用正面的记忆,比如领导的表扬,朋友的赞美,独立完成一项tips时感受到的荣誉感等等,来代替那些负面的记忆。

  看回前文的案例:

  当众发言之前,闪过你眼前的,可能是自己曾经红着脸、结结巴巴、想讲话却讲不好的画面;

  跟别人聊天时说错话,萦绕在你心头的,可能是曾经跟朋友因为一个小误会,导致闹矛盾的回忆;

  被安排到一个重任时,第一时间闪现的,可能是曾经搞砸了某个任务,被领导当众批评的经历……

  这些经验会不断强化我们的不当信念,所以,不要让它们有机可乘。

  总之,就是用正面的信念,成长型思维模式,来替代过去的那些负面的经验,杜绝一成不变的思维模式!

  这样可以有效地让自己放松下来,慢慢调整和改善自己的状态。

  3,转换:分清内外因,接受不完美的自己,增强自我认同感

  在第二步缓解之后,就要有意识的转变思维,用正面的信念,来取代那些习惯性的旧信念,对人和事进行理解和解读。

  这一步,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有效的思维技巧,来更好的帮助我们实现转换。

  ①,判断事物的多面性

  对于一件事情,或者一个人,我们常常只考虑它好的后果,或者不好的后果,常常用好人或者坏人去判断他,但实际上,很多事情并不是非黑即白的,在这两者中间,有巨大的灰色地带。

  所以,一个非常简单但有效的方法,就是:遇到任何问题时,思考一下可能性。

  还是文章开头的例子:

  当你需要公开发言时,如果你脑子里都是发言失败,被大家嘲笑的念头,就不妨思考一下:

  我发言的结果可能有哪几种?

  这其中,我最担心的结果是什么?

  就算我演讲没有成功,其他结果的概率是多少?相比之下何者更高?我更有可能得到什么结果?

  当然,概率的估算不可能准确,甚至可能很不准确 , 但是这没有关系。仅仅只是让自己注意到这一点,就已经达到目的了。

  这就足以帮助你,让思维从原本被限制、框定的范围内挣脱出来,从更高、更全面的视角来审视外在情景。

  ②,换位思考,站在更高的维度看待问题

  把自己从当下的问题中抽离出来,站在第三者的角度上去审视和观察自己,并思考:

  我在他人眼中是什么样的?

  脱离立场看,我的行为是什么样的

  我应该怎么做才是合理的?

  如果换做是他人遇到同样的问题,别人又会怎么做?

  其实,不仅是摆脱负面情绪,当面临选择时,也可以这样思考

  这么一想,很多事情也许就能迎刃而解了。

  ③,分清内外因

  大多数人做事情,成功了归功于自己,失败了则归咎于环境,做成了,我厉害,没做成,是我运气不好,或找种种理由借口。

  还有一部分人,他们的内心活动是这样的:做成了,我运气好,没做成...看吧,我就知道,我这个人是什么都做不好。

  无论是哪一种人,他们本质上,都存在归因错误的问题,没有正确分清事物的内因和外因,而是任由自己的负面信念驱使,从而产生了错误的结论,

  所以,当你遇到任何问题时,不妨先想一想,哪些因素是内因,我究竟哪里做的还不够好,哪些因素是外因,是环境、他人、客观因素条件所限制造成的。

  ④,逆向思考

  当你遇到排斥的事物时,不妨反过来想一想,你可以从中得到什么?

  把每一次遇到的问题,都当做是对自己的一种历练,这么一想,你就会发现你所付出的时间精力并不是白白浪费掉的,它们最终会变成回报!

  四,更新

  通过前面三个步骤的训练,最后,就是用全新的正面的信念来代入到场景中,接着就是不断的重复、强化这些新的正面的信念,直到把它们内化,让它们成为我们的习惯,从而彻底换掉旧的信念。

  共勉!

故事相关阅读

故事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