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

位置:首页 > 故事 > 原创故事

八九十枝花读后感精选10篇

发布时间:2022-03-22 22:44:34

  《八九十枝花》是一本由沈书枝著作,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的精装图书,本书定价:49.00元,页数:272,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八九十枝花》读后感(一):南北

  沈书枝的文字温婉灵动,如同江南的水气氤氲着现代生活重压下的人心。

  上篇南方的雨写风土,下篇远近的人绘人情。

  个人最喜欢《枇杷》、《阴雨的梅天》、《菱荡》三篇,大概因为这三篇是生在北国之人不大常见的风致况味。

  作者博闻强识,时光荏苒,依旧能将童的记忆呈于纸上,供人赏鉴。这也勾起了我对童年的记忆,画面竟生动鲜活起来。沈书枝在《阴雨的梅天》一则中说“我与栀子的回忆都滚落了一地的雨水”,而我的童年回忆则来自于古都城墙的粗砺斑驳,间杂着卢沟晓月的古朴雅致,映衬在宏大的历史背景下,点缀其间的风物、吃食、花草、人情也和南方迥异不同,像北国的季候,干爽、明朗、浓郁甚至有些凛冽。

  《八九十枝花》读后感(二):南方人的《城门开》

  沈书枝的文字温婉灵动,如同江南的水气氤氲着现代生活重压下的人心。她笔下的乡土是生长在现代都市的孩子鲜少见过的世界,从这本书里似乎找回一个熟悉又陌生的桃源。

  此书分上下两篇,上篇南方的雨写风土,下篇远近的人绘人情。

  个人最喜欢《枇杷》、《阴雨的梅天》、《菱荡》三篇,大概因为这三篇是生在北国之人不大常见的风致况味。

  作者博闻强识,时光荏苒,依旧能将童年的记忆呈于纸上,供人赏鉴。这也勾起了我对童年的记忆,画面竟生动鲜活起来。《阴雨的梅天》一则中说“我与栀子的回忆都滚落了一地的雨水”,而我的童年回忆则来自于古都城墙的粗砺斑驳,间杂着卢沟晓月的古朴雅致,映衬在宏大的历史背景下,点缀其间的风物、吃食、花草、人情也和南方迥异,如同北国的季候,干爽、明朗、浓郁甚至有些凛冽。

  如果说读北岛的《城门开》引起对逝去的原乡风貌的强烈共鸣,那么沈书枝的《八九十枝花》作为南篇的《城门开》,也为日渐城市化的故土留下一些可待追忆的记录与证明吧。

  《八九十枝花》读后感(三):再遇沈书枝

  在具体谈论书的内容之前,我想先来说说认识书枝的过程。

  高中时期,最喜欢的杂志《文艺风象》,我几乎是一期不落的追下去。美好的青葱会议在夏天的空调房,在指尖翻动的文字里。Only a little girl at that time.

  《文艺风象》每期会设置几个专栏,给一些固定作者,书枝就是其中一个。正统的文学派出身(南京大学古代文学硕士)使她的用词格外扎实自然,几乎是活过来的“归去来兮辞”。

  回到作品本身,书枝的作品永远围绕一个主题——“乡[愁]”。

  把“愁”框起来是因为我觉得,此愁甚淡,多为回忆自带的惋惜,与其他烦扰情绪无关。自然,《八九十枝花》中的故乡,仅有想像和观察是写不出来的;因为虽然书枝写的多是“物”,但真正再现的仍是“情”——物本无情,人才有情。借用帕慕克的话说,在她笔下的那个微观世界中,“世上的一切都为了写进书本而存在”,然而这个世界是沈书枝的世界,正是她的魔法赋予了这个世界以生命,否则那些草木本身仅仅只是无生命的标本。她在《枇杷》一篇里说,“我记得这些微不足道的小事,並这其中自己某时某地幽微的心情,虽然都是些没有意义的事情”,然而写出来它就自然有了意义。 诺瓦利斯曾提出一个著名的问题:“我们究竟去哪里?”这个问题似乎也颇适合不断在奔忙、而不知方向在何方的这个时代;诺瓦利斯对此的回答是:“永远在还乡。”他说:“同外在世界相比,内在世界仿佛更多地属于我。它如此真切、如此秘密。人们情愿全然生活于它之中。它就是故乡。”我自然并不了解书枝怎么想,但揣想这句话或许于她也适合——在城市里生活的人,尤其是曾在乡村长大的人,大概都会觉得内在世界才更多地属于自己。在这都市中,无家可归已变成一种日常状态,带来难以言说的不满足感和无意义感,而正是在无限的追寻之中,个体才能不断地产生出内在化的体验。正是体验决定了故乡是什么样的——正如鲁迅、周作人兄弟从小一起长大,但他们笔下的绍兴乡村,却是如此不同。就此而言,书枝的散文,与其说来自于她的细致观察和回忆,倒不如说更多地是这种内在体验的产物。

  在小城市里长大、大城市里求学的我渐渐发现自己是“无根”的人,也许身边多是“无根的一代”,区别只是是否发现。

  《八九十枝花》读后感(四):叙不完的,是对故乡的情深

  旧版的《八九十枝花》,是我最初看沈书枝的书。彼时还在一所高中复读学校,顶着再次高考的压力,偷偷抽出午休时间来看,让自己暂时抽离出那个被学业和竞争填满的环境,栖寄在熟悉亲切的乡村生活里。

  从那以后,她出的每一本书,都会买来细看,默默的关注她在网上的动态。因为喜欢她文字里的真和诚,喜欢那缓缓的、静静的细腻。还有对故土生活的叙述里,饱含着她个人的深情,读到深处还隐约地感受到惘惘的寂然。

  得知《八九十枝花》再版的消息时,难抑开心的情绪,因为想买很久了。旧版被朋友拿去后,随她去了澳大利亚,以至于有几次想重翻,都得去沈书枝的豆瓣日记里看看。

  所以,一拿到新版时,立马找了个舒服的姿势开始阅读。

  果然,适合沈书枝文字的,还是纸质。书页翻动间,那些熟悉的,沉静的,幽细的风土、草木和人情都一一苏醒。

  内容分为两辑,“南方的雨”和“远近的人”。前部分写家乡的风物、民俗和节气,后部分写那些难忘的人和事。

  她的笔触一贯绵密且平静,细腻且真诚,没有絮絮叨叨的自呓,也没有刻意营造的牧歌。既可以看到乡村生活的丰富与有趣,也能看到繁重劳作的消耗,幽微处的叹息与无奈。故乡的动人与芜杂,生活的有趣与辛苦,都在她温静克制的笔下,越发生动和真实

  重看的过程中,惊讶于她的记忆力。

  书中的每一篇几乎都是完整的记录,像在看一幅幅详细的图景,细腻饱满,生动盎然,常常会想起和文字共情的个人记忆。

  比如:打猪草里,她写“有时遇到一块没有播紫云英的田,里面长满黄花菜,是很使人快乐的事情。挑满半篮子,就可以一边掐紫云英花玩。把紫云英花梗中间掐出一道缝,将另一枝花穿进去,如此反复,可以串成很长一枝花链。”

  下雨天里,她写水牛在路上留下的蹄印形成了一个小水洼,“后来路干了,蹄印的小小荡子却仍在,这时也结成一个小小的冰窟了”。

  下雪天里,她写专拣没有人走过的地方去走,“看那么干净的一串脚印,心里得意极了”。

  春末夏初里,她写,“晨露未晞,积在路间青草上,带一点白的青。偶尔有一道上学的小孩子留下的车迹,露水被车轮刮去,那一线草就明明的绿。我不舍得破坏这痕迹,便尽量避着草骑”。

  还有卖豆腐的人,她写,“农村卖豆腐总要走很远,他天天清早挑着担子走,最远要到离家十几里的油榨垄,在那里一户人家门前折回。那人家独门独户,靠着油榨垄小山的坡下,门口种一棵大桂树、一棵柿子树和一丛栀子花树,养一条大黄狗。有一个女儿叫莲。那人家常买他豆腐干子,姑娘拿着大蓝边碗装十块香干,或瓷脸盆装一两块豆腐。初夏清晨露水明灭,后来他便觉得动心,回家叫他爸爸去提亲。”

  这些简致的描述,散发着质朴的气息,读起来很有画面感,流畅自然,让我忍不住放慢阅读速度,好细细地品其中的滋味。

  写食物,她同样也是用翔实的笔法记录着。

  不仅叙述食物本身,还有相关的农耕过程,来去脉,都一一记录。

  比如,父亲的种西瓜,记录从选种子开始,到促芽、点籽、移秧、给母瓜花授粉、打藤,及最后的收获,都幕幕清晰。既写得稳健从容,又丝毫没有乱阵脚,流露出真挚的情感,且不流于琐碎和沉闷,像是文字在自然而然地轻盈呼吸。

  还喜欢她笔下那些温柔而幽微的少女心事,那份隐秘而深婉的情思。看《翠蝴蝶》里,她路过喜欢的男生家,“扭捏得不知如何自处”。有一回,“路边泡桐花开了,毛茸茸白花落了一地,我故意立在树下读一封信,迟了一会,却又害怕真的被他看到,匆匆收起来走远了。”读到这些细致的文字,仿佛也看到了自己曾有过的羞赧和无措,不知道如何表达,但又想被对方知晓。

  读完《八九十枝花》,仍留余情在心里,常常会被她文字里心绪微露、古静诗意的气息给打动,像是被春日里暖煦的阳光,一寸一寸地洒在心头,说不出来的触动和享受。原本离我有些远的故乡记忆,在高远宽大的蓝天底下,在缓缓飘过的白云朵里头,在青亮青亮的麦稻田里,都在慢慢醒来,润泽那些原本稀薄的回忆。

  《八九十枝花》读后感(五):回首过去,放眼未来

  作者是生于安徽南宁的乡下,而我是生于江苏苏北的乡下。虽然两个省有很多不同习俗,但是看这本《八九十枝花》,不用费劲的就能勾起很多童年的记忆。

  离家仅隔五个小时的车程,但是因为工作,还有自己建立了家庭的缘故,基本上每年仅能够回去一次。用这每年两三天的时间,看看家里的老人,以及吃一吃小时候喜欢的食物。

  尽管生长于乡下,见过很多植物,可是我真的叫不出名字,更不要说从植物学的角度来解释清楚这些植物。这点上来讲,我是羡慕作者的,她能够讲清楚很多植物。同样是有小宝宝的人,我觉得在带孩子在出去玩的时间里能够清楚的告诉孩子,不同植物的名称以及它们的特征,让宝宝渐渐的对植物了解的越来越多,这是一件很棒的事情。

  而我对植物的所有认知,除了小时候田里生长的一些常见的农作物之外。大概就是在大学时期。突击认识了100种植物,为了考试强迫记忆忘记的也快,现在大概脑海里只剩五六种吧。

  开篇就看到讲述关于打猪草,挑黄花菜这件事。一下子让我想起小时候我的妹妹每年夏天挑黄花菜卖给镇上的药店。给自己挣一些零花钱,也不是家里需要她挣这份零花钱,而是用自己的劳动换取一些酬劳,然后买自己喜欢的东西,这件事情她觉得很棒。

  现在我的妹妹她自己开了一个服装店,专门经营韩式服装以及日韩代购。基本上每个月要出国两次左右,还需要不停的去补货。她做得很认真,生意也很好,所以今年已经扩大到第二个店了。

  有句话叫从小看到大,大概就是这个意思。除了挑黄昏菜晒干了卖给药店,还会在夏天把树上的知了的壳子收集下来一并卖给药店。她从来不觉得这是一件很令人尴尬的事情,反而做的很开心,尽管一个夏天下来会把自己晒得很黑。

  当然我是很羡慕她的,毕竟手里有可以自己自由支配的钱是很令同龄的孩子羡慕的一件事情。可是我始终没办法像她这样自然的去做这样一件事。长大后的我们走了不同的道路,希望我们殊途同归都能够过的很好吧。

  因为对于植物的不了解,所以看着书里讲的非常专业的植物知识,我基本上都是跳过去的。我最感兴趣的还是关于生活和食物的那些篇幅,很多词汇都能勾起我幼时的回忆。

  我喜欢能够打动人心的作品,不管是文字还是图片或者是视频。

  近几年我是一个极简主义者,虽然没有做到非常好,但是内心是一直喜欢这种理念的。每当我看到一个视频或者一篇文章,看完了以后能够启发我,让我对当下的生活再做一些改变。让我有动手做一些什么事情的欲望的时候,我就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好的作品。

  作者的文章里面关于童年的一些生活,和一些食物的介绍,让我有同样的感觉。

  在我上学的时期,我的父母一直都是在上海打工。所以每当暑假来临的时候,我都会被舅舅或者姨妈接到他们家去过暑假。因此我也就有了很多在梨园里看梨,或者在西瓜田里看西瓜的回忆。看梨是在外公家,外公和舅舅家每家都种了好多的梨树。每年夏天看梨摘梨卖梨都是固定要做的事情。我并不是因为要帮助大人减轻负担而去做这件事情,纯粹是因为有表哥和妹妹陪着我,一起在棚子里面可以打牌聊天,时间比较容易打发而已。

  舅舅家主要种梨,姨妈家主要种西瓜。我暑假有一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我的姨妈家度过的。实在是因为姨妈和姨夫是非常好的人,不嫌我和弟弟在他们家麻烦。当然他们也要为生活去辛苦操劳,孩子们就可以做一些简单的事情,比如在瓜田里看瓜打牌。偶尔从某处寻得一本书,也会很开心的窝在一个角落里看书。可惜我妈妈这边的亲戚都不是爱读书的人,我很难找到一本书来看。

  在姨妈家的记忆里,除了吃西瓜之外,还有一件很棒的事情就是在大雨来临前的傍晚,蜻蜓会飞的很低,我们就会拿着扫庭院的笤帚来抓蜻蜓。可是孩子始终是调皮的,每当抓到一个蜻蜓,我们都会用一根和牙签一样细的竹子塞在蜻蜓的屁股里,这样它就飞不起来了。现在想想好残忍且觉得不可思议,当时玩的真是非常的开心。

  我经常在某一个瞬间会怀念起姨妈家的庭院,怀念那个有蜻蜓到处飞舞的傍晚。可是他们家在十几年前就拆迁了,那个村庄已经紧促的楼房所代替。我也再也没办法找到儿时的场景,一切全存在我的心里,也没有人可以诉说。

  除了暑假时期会到亲戚家度过,其余的上学的时光大多数是跟着我的爷爷奶奶一起度过,所以很多我至今仍很怀念的事物都跟我的奶奶有关。

  譬如文章里写的在昏黄的灯光下,摆在桌子上的一碗猪油炒饭。那是我上学时期早上几乎每天都会吃的那一碗炒饭。奶奶还会在五点多钟就起床煮好粥,然后叫我起床前,等我刷完牙洗完脸,奶奶刚好把前一天中午剩的米饭炒好放在桌子上。炒饭热乎乎的,米粥已经凉的差不多了,吃起来刚好。有时候米饭剩的比较少奶奶怕我肚子挨饿,就会放很多的油,所以当我吃到碗底的时候,等着我的就是在油里挣扎的饭粒。我喜欢边吃着炒饭边喝着粥,就着一点奶奶做的酱菜。肚子填的饱饱的,一碗粥喝的心里热乎乎的。就要背着书包骑着自行车去迎着寒冷的北风去镇上的学校上学啦。

  当时上学的路是如此的艰难,因为出发的早,冬天的清晨几乎还是黑的,有时候下着大雾就更是看不清。好在那个时候路上的车比较少,不会有什么危险。那是一条从南到北没有任何的拐弯的路,估摸着也能骑到学校。下大雾只是看不清而已,没有那么痛苦。下雨或者下雪,才让人觉得生活如此的艰难。

  我从小学到初中这几年间,我们家到镇上的路一直都是土路。下雨天,下雪天或者冬天结冰后化冻。每当遇到这些天气,我上学或者回家的路总会显得那么的漫长。自行车根本骑不了两步就会被黏土给塞住,我得带着一小截树枝,不时的下来把轮子上沾着的泥土给刮掉。有时候链条也会掉,我的车子链条外还有个盒子盖住,我从最初的不知所措也渐渐变成一个仅用手中的钥匙就能把链条修好的女孩。

  到了上初中的时候就可以住宿了,本来是舍不得花住宿费。我在初一的开始是一直骑车上学的。可是因为下晚自习的时候,天已经非常的黑也很晚。浪费时间不说,也不安全,家里还是在开学一个月后让我住宿了。

  住宿就面临着得在学校解决一日三餐。但没有像样的食堂,只有一个简单的带伙,可是那时候我们家的经济条件让我只能选择放弃。

  和大部分同学一样。自己从家里带米和饭盒,在学校的食堂蒸饭。可以自己从家里带一些菜,这样省钱。天气不是很热的时候,奶奶会煮一些鱼或者炒一些青椒炒干子、炒藕片等菜给我带到学校吃。但是天气热的时候,这些菜放不住。只能带那些咸菜,比如咸肉和菜干放在饭盒里和米一起蒸,或者炒萝卜干放在罐头瓶子里,也可以请奶奶用油熬煮一些豆瓣酱,对付着一个星期就可以过完了。

  现在独自生活的我也会经常怀念起那个时候这些陪伴我初中三年年的常简单的小吃。因为没办法回家,反而会更加怀念。想的狠了,会去超市买一盒豆瓣酱。回来将油烧热,加葱和豆瓣酱一起熬煮,煮开了后舀一些放在碟子里,就着一碗蛋炒饭吃起来。虽然不完全一样,但也能缓解我那别样的乡愁了。喜欢吃是喜欢,但是怕咸的小菜吃多了对身体不好,于是剩下的就会在冰箱里放好久才慢慢吃完。

某次熬煮的豆瓣酱,发了圈记录下。

  因为爷爷有哮喘,所以家里的农活基本上都是积压在奶奶的身上。可是奶奶的年纪越来越大,没办法一个人独自承担。当有需要用水时,都会喊我一起抬水。甚至菜园子里的菜需要浇粪的时候,我也会陪着奶奶一起去抬粪。我不会嫌弃脏,是因为觉得奶奶这么大年纪都在做这件事,我吃白饭的有什么资格嫌弃。奶奶经常讲:“没有大粪臭,哪来五谷香?”

  劳作是最不需要觉得丢脸的事,将家里的田荒在那才丢人。所以家里周围的地边边角角都被奶奶点上豆子,红豆黄豆绿豆,奶奶舍不得浪费一点地。种出来的豆子一部分就会变成豆瓣酱还有冬天做的纳豆。这些豆子也都有我一分汗水,因为每次种豆子,都是奶奶用锄头锄出一个小坑,我准确又迅速地将豆种点进去。当时的我自然会觉得辛苦而不想做,现在想想幸亏当时能够做些简单的事,陪着奶奶一起做事也是很幸福的事。

  现在的奶奶走路步履蹒跚,住在大伯家里。依旧尽力养一些鸡,可以下蛋留着送给子孙吃。大伯家的菜园子也都没空着,种满了瓜果蔬菜。甚至在大伯家的铁门两边还种上了两排花,国庆回去的时候,看着真是好看。

  生活只要你愿意去经营,都会给你回报。

门口奶奶种的花,没有单独的对称的照片去年姑妈拍的奶奶,我可爱的老人家

  文章的最后一段讲述的是妈妈在辛苦的照顾网吧的女主人几年后,终于可以轻松点。于是也开始学着大家一起跳广场舞,虽然四肢不是完全放得开,但是也得到了舒展。舒展的不仅是四肢,还有内心。于是,可能给女儿做吃的就不那么上心,也没有那么多时间去关注女儿的生活。原本也希望妈妈能够脱离繁杂的家务,可以有一些自己的生活。可是当习惯了妈妈将全部精力贡献给家庭,突然发现妈妈的跳舞事业比陪孩子认真吃一顿饭还重要的时候,难免心里不会有些泛酸。

  想想我也是这样,平时不停劝告妈妈,不要为父母子女活,多为自己想想。想想如果自己有什么不舒服,有哪些人可以像她那样认真的照顾她?如果找不到一两位,就请认真照顾自己吧。好吃的自己也要吃,吃过晚饭后也跟着去跳跳舞,亲戚家有很累的活喊帮忙要学会拒绝。我说了那么多,不知道她听进去多少?

  就在今年五一我怀着宝宝,带着儿子回老家,让她去车站接我。一路上老是催我问驾驶员什么时候到站,我急了,不管问不问,司机不是一样的速度开车吗?她告诉我,她有个同学聚会,她想不去,可是同学在不停劝她,说等着她。她就打算,把我接了送上回镇上的大巴,自己就去县城跟同学聚会了。

  我一下子气了,到镇上,我还得自己带着孩子走好几百米呢,本来我肚子就会经常疼痛,再加上一些其它不舒服。我这大老远的回来是干什么?早上到下午四点多,路上吃了点零食而已,又饿又疼,爸爸在店里做生意,家里睡做饭给我吃?谁帮我顾着儿子?

  可是尽管这样,到了站,看着她穿着一身得体大方的呢子外套,兴高采烈的样子,我什么都没说。要去就去吧,虽然我一年难得回一次家,可是她有自己的社交不也是多年难得一次嘛。今年赶巧了而已。

  于是我自己花了五十几块打车回家了,让人家送到家门口。虽然放老妈走了,心里还是有那么一点不爽的,可能也是因为今年身体的特殊状况。

  想想家里的家庭成员,虽然嘴里说着希望妈妈能够不要只围着家庭里的人打转。可是当真的有事的时候,我们还是不约而同的理所当然的要求妈妈付出,不管她心里的想法。奶奶要去医院了,或者要洗澡了,第一个想的就是我妈。外婆一听说我妈要来南京帮我照顾孩子一段时间,在家里就开始各种不舒服了。爸爸也是,家附近的农活,也是催着妈妈回去做。

  我呢?虽然不是经常要求妈妈为我做什么,但是如果提出来了,她若是拒绝,我肯定大发脾气。

  我们还需要学着适应,适应善良的妈妈也需要围着自己打转。

故事相关阅读

故事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