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

位置:首页 > 故事 > 原创故事

写在盂兰盆节:何以为孝?

发布时间:2022-03-26 05:58:42

  农历七月十四/十五是重要的节日,最初在民间是祭祖节,在道教里是中元节,在佛教里则是盂兰盆节。 盂兰盆节的传统源自佛教一部经典《佛说盂兰盆经》,由晋三藏法师竺法护译出。此经在注重孝道的汉地得以发扬,盂兰盆节的传统也随着佛教一直流传下来。盂兰盆节当天,信众来到寺院参加盂兰盆法会,供养佛陀,供养僧众,以十方众僧之威德,让现世乃至七世父母,现世者得安乐,离世者得以升天。 《佛说盂兰盆经》讲到,佛陀十大弟子中神通第一的目犍连尊者六通具足,他想报亲恩超度去世的父母。尊者用道眼看到父母在恶道中没有饮食,身体枯瘦皮骨连立。于是以神通力用自己的钵为母送饭。她母亲以手拿饭,还没进口,便化成火炭。于是尊者请示佛陀,佛陀就说了盂兰盆救济之法。 佛教中的“孝”,是包含在慈悲中的大孝,是自己解脱,也让现世父母解脱,以及七世父母,乃至过去现在未来所有的父母解脱。这种孝是自度度他的过程。 然而大孝并非易事。众生都被业力推着走,如同浪花的激起虽然短暂,背后却是无边的大海。神通也在业力当中,也是因缘和合的产物,就像人的视力、听力、嗅觉等,有生起、存续的因缘,也有幻灭的因缘。所以即便目犍连尊者神通第一,也无法直接让饿鬼道中的父母离苦。因而佛教的孝,以慈悲为本质,以解脱为指向,以智慧作动力,以三宝作加持。 父母是这期生命的来源,养育我们的色身,提供生命的庇护。在精神层面,父母为子女建立最早期的安全感和亲密关系。而这些早期习得的记忆,将成为一个人一生的模板。 一个人可以回馈父母的,首先是物资的回报。尽赡养之责任。十月怀胎含辛茹苦,抚养成人陪伴长大。今天的我们,不用面对战争,在相对安宁的国土中生活着,在父母的养育下无所缺乏,接受全面教育。只要努力工作,就不会重走过去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艰难岁月。每个人都不可能独立存在,父母,国土,乃至众生都是成就色身的依托。从大地中孕育的生命,必将回归大地。从家庭社会中成就的个体,也当回馈于家庭社会。 其二是情感的滋养。孩童之时,父母尚且刚强。长大之后,父母迈,身体以及精神都不如当年坚强,谁能不生怜?几句问候的话,或者坐下来倾听他们的讲述生活。软言暖语,将填平代际鸿沟。很多人在成长中都会留下一些遗憾。如果能理解父母,理解他们曾经的不成熟,就像今天的自己一样,那么内心也会生起更多慈悲。今天城市里的年轻父母,双方都在事业上拼搏才觉得孩子的生活有所保障,养育是不容易的事情。当他们走到父母的位置上的时候,获得了对父母的某种理解。生命是不断的连续体,如果一个人跟更大的存在——例如自己的血脉有良好的连接,那么他的生命将会饱满。一个人对待父母的态度,也将刻录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对父母都不爱的时候,如何爱自己,如何爱身边的伴侣?善待父母,也是善待我们自己。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把孝等于违反人性的迂腐顺从。道德应该是对各方的约束,以维持整体的平衡与和谐。而非一方对另外一方的单向要求。“孝”也应该是双向的。所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各在其位,各尽其职。如果父母不在其位,如何要求子女在其位呢?作为父母,也需要不断的学习。孝字原意是指对祖先的尊重和供奉。生命的发展,是祖先的愿望。作为父母,养育子女,呵护后代,自然是孝的体现。同时,自尊自爱,让自己过得好,也是对父母对祖先的孝。因为这意味着,生命来到你这里得以很好的存续。孝是基于对生命的尊重与理解。既不是盲从,也不是相互缠缚。只有给出空间,生命才能充分发展。每个生命都会经历脱离家庭,成为独立个体的过程。一个人从断奶,学会走路,外出求学,发展事业,乃至最后告别人世,都是分离。从一次次的分离中成就独立,而不是徒留悲伤,这也是孝的议题。当一个人卓然独立,心中有主,以自信的姿态来去自由的时候,父母将会宽慰,他们心中的挂碍也得以放下。这何尝不是对父母的报答?盂兰盆节到来之际,让我们为父母诵经,祈三宝加持:愿使现在父母,寿命百年无病,无一切苦恼之患,乃至七世父母离恶鬼苦,生人天中,福乐无极。(文章仅代表作者的看法。凡涉及教义之探讨,仅供参考。作者亦鼓励读者亲自翻阅经典,与善知识交流学习。)?文|师父曰原创

  图|源于网络,侵删敢拿自己开玩笑,才是真正的高情商越成熟,越孤独关系再好,也要及时沟通

故事相关阅读

故事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