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班地铁》好看吗?经典观后感10篇
《最后一班地铁》是一部由纪录片 / 短片执导,中国大陆主演的一部2019-04-15(中国大陆)类型的电影,特精心从网络上整理的一些观众的观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最后一班地铁》观后感(一):看完莫名有点难受。
#后生?打卡影记#第九十六天 《最后一班地铁》 ? 看完莫名有点难受。 ? 不是因为这个接头访谈拍的有多好,而是因为我们太像了,那个想要拥有以自己的小房子的小哥,那个说着理想,有些心酸的小姐姐,都折射出我们90后,最最尴尬的现状。 ? 因为是十分钟一集,拍摄手法简单,做的简单,甚至自认为我也可以做出来,模仿的是日本的《可以跟着去你家吗?》,一堆年轻人做出来的片子,太小众了,小众到都要忽略掉它了。 ? 一开始朋友推荐给我的时候,我内心是抗拒的,因为我知道10分钟是讲不了多深的,一定是一个很肤浅的纪录片。 ?但是看完之后,我觉得这个短片有独特的意义蕴含其中的,没有任何其它人的解读,只有自己的思考。我们好像像一个旁观者一样,观看着大家,偶的会发现好像也是在看我们,温情而有趣,满足大家的窥探欲,这是这个节目最有意思的地方。 ? 范围局限,年龄层固定,采访不深刻,好像是这个节目一点点小小的问题。形式很好,值得我们初学者学习与借鉴。 ? 希望做的更好一点吧。 ? 这些年轻人要加油哦[心] 我是山西后生温温。[抱抱](微博搜索“后生影记”,深度了解本后生)祝大家活的精精干干,过的蒸蒸日上 http://m.v.qq.com/play.html?vid=u0030tiqv3z&ptag=887
《最后一班地铁》观后感(二):断舍离PK囤货癖,看看这个热爱捡破烂的90后设计师怎么说
现在有一种比较新兴的生活方式叫做“断舍离”,断=不买、不收取那些不需要的东西;舍=处理掉堆放在家里没用的东西;离=舍弃对物质的迷恋,让自己处于宽敞舒适,自由自在的空间。
同时,另一种与“断舍离”完全相反的生活方式也成了如今90后的选择,那就是囤物癖。《最后一班地铁》第二期节目中就讲述了90后男设计师的囤物历程。
大部分囤物癖都是在各种大促销时疯狂买东西——但这个男孩的东西全是靠自己“捡破烂”捡来的,堪称是90后勤俭持家的新男人代表。
150平米的房子原本是毛坯房,但现在被装点得满满登登,摆满了各种各样有意思的小物件,工作时顾客丢弃的大大小小的玩意都是他的收藏品——
男孩之前住的床是在楼下捡来的,现在换了新的床也没舍得扔,就立在墙边——
茶几是茶室倒闭的朋友转送的——
高高矮矮的柜子满满都是岁月的痕迹,这些是在拆迁房子里面捡到的——
沙发是刚搬家过来的时候邻居丢弃的——
猫咪是男孩从朋友家收养的、室友是被男孩收留的,全都是“捡来的”——
四间屋子,两个男生一个女生每人一间卧室,四只小猫一只小狗也有一间专门的房间。男生说自己家里很乱,其实是“乱中有序”,这个杂乱却充实的居住环境给人一种温馨的感觉。
有时候我们觉得自己拥有的很少,所以没有安全感、没有成就感。但男孩就没有这些烦恼,他很擅长于把生活过得充实。他把房间填满,也是把生活填满,更何况他所有的东西全靠捡来、完全没花钱,这种“囤物”何乐而不为呢?
看完整个节目,男孩带给裘裘最大的感觉就是“温暖”。下班以后,他会在晚餐和休息时间的安排上花很多时间,有很多小巧思。他会关照处于低谷期的室友,约她吃烤肉、给她烤饼干。他是一个很乐于分享爱的男生,可能他拥有的很多,所以从来不介意分享。
对比男孩,裘裘想到了日剧《我的家里空无一物》的女主角麻衣,她总是将各种物品缩减控制在最低需要程度,贯彻着“断舍离”之道。
女孩有强烈的“强迫症”,家里的东西必须要码放整齐,虽然看起来很爽,但这样的房子住起来难免有一种冰冷的感觉——
其实麻衣原本也是囤物癖,在学生时代她的房间就像是一个小小的仓库。热爱“断舍离”的麻衣在日本大地震后经历了与家人分离,她也重新开始审视与这些物品的生活。
之前裘裘看到过一组图片,垃圾站的垃圾回收车上,挂满了被遗弃的破旧玩偶;在昏暗的街角,被丢弃的布偶熊和被遗弃的宠物狗依偎着互相取暖——
生活中的物品,本来就是带着温度和感情的。每次看到这种图片,看到这些曾经被珍视的东西如今被放弃,裘裘心里有种说不出的滋味。
不过现在,“捡垃圾”已经成了越来越被人接受的事情。裘裘看到很多网友也会在垃圾堆发现“宝藏”,把他们带回家里——
还有小姐妹从垃圾堆里面收集旧书,给全村的小朋友建了一座图书馆,成为孩子们的精神乐园——
不为了“扔”而扔,不为了“囤”而买,我们应该重新思考物品本身对我们的意义、以及我们对物品的需要程度,再进行添置或者舍弃。这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物品负责。过度“断舍离”和过度“囤物癖”都不是可取的方式,我们与生活中物品好好相处,才能享受更好的生活。
《最后一班地铁》观后感(三):我没见过凌晨四点的洛杉矶,但想带你聆听每个都市夜归人的故事
网络上流传着一个段子:一个程序员问科比他为什么这么成功,科比问他:“你知道凌晨4点的洛杉矶是什么呢样子吗?”程序员答道:“不知道,那个时候我还没下班。你问这个干嘛?”
这个段子放在关于“996”话题吵翻天的当下,显得格外意味深长。不管愿不愿意承认,都市夜归族已经成为了越来越庞大的族群。
当最后一班地铁缓缓驶离站台,整个城市也开始逐渐沉睡,却还有着许多人在夜幕下行色匆匆,有人习惯了在地铁喇叭里末班车的提醒声中日复一日的追赶,也有人偶尔丛生没能赶上最后一班车的懊恼;有人飞奔而来,也有人恍然离去。
最新上线的新纪实短片《最后一班地铁》,就用镜头记录着这样一群在深夜里踏上最后一班地铁,于夜色中匆匆结束工作的人们。
每一个夜归的人,都有着他的故事;每一个夜归人的故事里,讲述着都是他的人生。
而在他们的身上,都有着一个共同的特点——为自己的生活努力打拼,为了自己的梦想而不断坚持着。
初见《最后一班地铁》第一期里的主角小姐姐徐炜绮,自然是无法与诸如“精致的猪猪女孩”之类的名词联系起来:素养朝天的打扮,还留有摔伤淤青伤痕的膝盖,沾着星星点点油漆的T恤,夹着也并不那么潮的夹脚人字拖,推着已经没有电的电动车,看起来多少有些狼狈。在夜幕的背景下,这种的装束似乎甚至有点凄凉。
这样的打扮,大概才是赶最后一班地铁人群的真实状态。毕竟,再笔挺的西装穿一天也皱了,再精致的妆容戴一天也糊了。然而,即便是肉眼可见的疲惫,但对于赶着最后一班地铁的徐炜绮而言,这却并不是一天的结束。
即便搭乘出租车来到这个她口中的“仓库”时,时针已经接近指向半夜十二点,在这个绝大多数人早已经入睡的时间,徐炜绮却依旧有着许多工作需要忙碌。身为设计师的她,早已经把熬夜通宵当做家常便饭。
她也颇为乐天的自嘲“我的周围大晚上不睡觉的应该也只有我自己了”。
实际上,这位小姐姐却是有“来头”的:曾经给热门综艺《向往的生活》、《创造101》做置景工作。
墙上那块“设计影响中国——百名杰出设计人物”的奖牌,也印证了着小姐姐的专业能力。
能折腾的她还经营着一家别人口中“想象中的花店”,随处可见的精心布置,也显示着她作为专业设计师的设计功力。
即便是自己手工调制饮料,也是追求颜值与仪式感的。没错,这位小姐姐的饮料还做外卖。一专多能,说的就是这位“斜杠青年”小姐姐。
但就是在这一切看上去都很美的表象之下,深藏着却多的是辛苦与不易。当节目组最后与徐炜绮告别时,已经是凌晨2点半。就在这三个小时的时间里,徐炜绮一刻也未曾停歇。小到清理垃圾,大到修改设计图纸,在别人眼中似乎应该是男婚女嫁、生儿育女的年纪上,徐炜绮一个人干着好几个人的活,对着镜头,她也不免自嘲“有种劳动妇女的形象”。
甚至还不忘借用林宥嘉的歌词“想到就心酸”。
对于这样的生活状态,徐炜绮用“过的很粗糙”来形容。就连她的母亲对于她的生活状态也是很无语,所有的期盼就是“你快点倒闭吧。”
但实际上,她又是个异常清楚自己想要什么的女生,“斜杠青年”的标签之下,是她对个人价值的提升、丰富、追求。“刚念大学十八九岁,很多时候我们不明白我们以后想要干什么,人生的目标也不是很明确,然后活着活着突然也就知道了。”
活着活着就知道活成什么样,活着活着也就知道需要为生活付出什么,徐炜绮为了自己的梦想选择了一条不那么容易走的道路。为了支撑她出国学习的梦想,她当下选择了这般苦行僧似的生活。
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生活的权利,也需要为自己的选择付出代价。当镜头的最后,小姐姐搬着小小的折叠床准备休息时,有种微微心酸的感觉似乎变得更强烈了一些。只不过,这种情绪很快又变得释然。尽管旁人看起来这样的生活未免辛苦,但无时无刻不散发着乐观生活态度的她,何尝又不是一个精神富足的大赢家呢?就像她那个拥挤却布置的错落有致的仓库一样,就像她再忙碌都坚持着的仪式感的一样,生活总会善待每一个善待它的人。
徐炜绮的故事,或许只是万千都市夜归人里稀松平常不过的一个。短短的十分钟,只足以透视着一隅,而在《最后一班地铁》的镜头之外,他们的故事都还未完待续。
《最后一班地铁》观后感(四):《上海女子图鉴》有多梦幻?真实的江浙沪女孩用生活推翻了剧情
《上海女子图鉴》的播出让不少人都读出都市女子职场进阶的不易,其中也被认为道出了许多人的心声。然而真实的在江浙里打拼的女生们又是怎样呢?4月15日晚,记录都市夜归人们生活的《最后一班地铁》揭开“包邮区”女子们不一样的图鉴。
已经成为《创造101》置景师的徐炜绮没有剧里女主角们浑身的名牌,电瓶车没有电的深夜,她腿上还有没洗掉的油漆,艰难的推车前行。这个画面如同许多的职场人之外,疲于奔命的工作下,并没有那么多时间管理自己是不是依然精致。
带着满身油漆出场的女生就是设计师徐炜绮,满脸疲惫也都藏不住,没有电的电瓶车成为她崩溃情绪的边缘。得到拍摄者的帮助,她才顺利的抵达了位于杭州“郊区”的家。
昔日《上海女子图鉴》中金莎饰演的徐笑一次次的告诫女主:“,除了能力、外貌、气质都很重要,所以你不能光学英文,就忘了打扮自己。”然而生活里,诸如徐炜绮这样的生活状态更加照入我们的生活。
或许曾经都有颗精致女孩的心,但是当工作繁杂,每天的形成都奔波时,日子就变得粗糙。
除开是置景师,徐炜绮还有一个自己的小店,从睁开眼到努力赶上最后一班地铁回家,其中的时间她都是转场在各种工作,不能停止的忙碌。要兼顾好自己的生活,还要照顾好合作者们,她的每一分钟都如同打仗。
曾经为《创造101》这样的节目担任置景工作,她在业内也已经获得额认可,但是站在镁光灯的背后,她的生活里没有华服。
她制作的各种干花、道具都相当精致,这也是在置景生活之外的另一个生存之道。她把内心的精致都放在了工作里,把剩余的粗糙都留给了自己。
《上海女子图鉴》的徐笑最终在富足的生活里选择开了一家花店,证明自己并非全心浸润在家庭里,寻找自己的存在感。
生活里的徐炜绮用努力工作的收益,顶着家庭的种种矛盾开了一家属于自己的花店,这是内心靠近精致的一个渠道。
生活里的各种收藏品让她更多了一个收藏家的身份。
但是一个人开店做老板却要兼顾所有,甚至送外卖也都是亲自上阵。
对比戏里的徐笑,徐炜绮的“家”里就连个像样的床都没有,一个跟了她六七年的折叠床却能被她调侃成自己的置景对象,分分钟在她手中打造出百变造型。
《上海女子图鉴》里的外来姑娘Scarlet(刘孜饰),一路坚持咬着牙强撑,只是为了能在大城市找到属于自己的一方天地,什么不如人就学什么,埋头努力到觉得自己撑不下去。
carlet的影子也在徐炜绮的身上若隐若现,表面上看起来的“强”却成了她奉劝其他女孩的例证:“我觉得这条路还是蛮艰辛的,不建议女生走,看看就好了。”徐炜绮还说:“每天的那个时间,周围的邻居只有我不睡觉。”
不过徐炜绮虽然委屈着自己,曾经为《向往的生活》置景的她,如今也开始向往着自己的生活。
和《上海女子图鉴》中的罗海燕(王真儿饰)一样,徐炜绮也对自己的未来一直有所规划,又与Scarlet一样哪里不懂就恶补哪里。她的目标是继续读书,“我想要更大的世界。”不仅是一句台词,更成了徐炜绮的生活目标。
和徐炜绮不同,上海姑娘Amber的生活却是魔都女孩打拼的另一个样貌,她的拼劲儿像极了《上海女子图鉴》的罗海燕(王真儿饰)。
Amber家住上海最西,公司在靠近浦东机场的东边,横跨整个城市的距离成了她每天往返要花掉四小时的路程,一边是自己努力的“战场”,但想想另一头父母、外婆和猫猫狗狗的等候。即使加班,也能淡定从容。
每天加班和坐车的辛苦在Amber心中都不会被放大,因为留在上海工作曾经就是自己的追求。和“沪漂”的罗海燕一样,她们的想法就是留在这个城市里。
曾在杭州工作,每天下班后回到家,Amber面对的只能是无尽的沉默。现在虽然家的温暖远隔两小时车程,却成了她每次走过半程到达人民广场站后给自己加油的动力。
和剧中罗海燕不同的,Amber的生活被工作和两点一线的规律支配着,没时间相亲没时间照顾家庭成了她的无奈,也成了无数职场人心中共同的烦恼。
电视剧中的罗海燕初入职场之后更加努力,也许她的付出和现实中Amber的努力不相上下,即使前前后后有过很多男朋友,但是这样不能松懈的环境让她们更加认清了自己想要的东西,家的温暖是必须的,但是自己却不能成为婚姻的附属品。
生活里的Amber面对父母深夜催婚极力装的并不在意,但是职场的忙碌和家人的期许还是形成了矛盾之处。她和戏里的女主一样,坚定的明白了自己所需,不希望为了婚姻而放弃掉自我。
我们总会说,艺术源于生活,但是生活的复杂性却比艺术品要来得真实或者残酷。《最后一班地铁》中的徐炜绮和Amber身上折射了戏里女主们都有类似或者完全不同的心酸,在每条生活线上努力的跑好自己的轨道。踏着星光归家的她们努力跑向自己的梦想,没有惊艳的长相,也希望在平凡的日子里经营出自己的灿烂。
如果说戏里的女主们让人充满动力,而生活里的这些生活在江浙沪的女孩们则让人觉得努力的路上,我们从不孤单。
《最后一班地铁》观后感(五):刘宇宁、费启鸣成功出圈是个例,真实网红生活更多是在为生存挣扎
越来越多的人都想要通过网络平台走红,网红也成了许多人眼里走向成功的捷径,因为网红在大众眼里都是光鲜亮丽的,而且收入不菲。诸如从《歌手》再到真人秀固定MC的刘宇宁让林志玲都愿意伴舞,这个连环跳相当酷炫。
然而刘宇宁或费启鸣都只是其屈指可数的幸运儿,真实的网红们的人生又如何呢?在《最后一班地铁》中,作为一个小up主的“沙拉包”演示了华丽生活的背后艰难。
或许大众的目光都聚集在刘宇宁和费启鸣这类已经成功的人身上,才让我们忽略甚至忘记了“想红”这件事其实并不容易。
就像从节目《最后一班地铁》中看到的那样,这位名为“沙拉包”的穿搭up主,在面对记者的提问时,直言自己也想红,但却没有像刘宇宁、费启鸣这样的成功和运气。
在大众的观念里,既然网红的收入如今并不亚于明星,生活优渥。但是现实生活中,“沙拉包”住的地方却只是租来的房子,还是由工厂改造的单身公寓。
不仅租来的房子看起来有些局促,没有大众想象的那么光鲜那么亮丽,他从做up主这方面得到的也只有600块的收入。
如果没有其他的工作,这600块钱甚至不够他的租金,其他的日常开销就更别提了。
在“沙拉包”还住着工厂改造的最便宜公寓,只有600块钱的收入时,刘宇宁已经从翻唱歌手迈入创作歌手的行列。就连搭档邓紫棋、林志玲这些观众眼里的“女神”都变得轻而易举。
而“沙拉包”作为一个穿搭up主,在我们看来,他似乎无时无刻都该走在潮流的前面,但在真实生活中展现的却是局促又没有什么设计感的小房子,衣服也可以用凌乱来形容。
可以说跟大家想象的完全不同,就连拍穿搭视频也只是把沙发清出一个角落,在狭小的空间里给更多人示范如何做一个站在潮流尖端的弄潮儿。
而同样是网红出身的费启鸣,不仅日常穿搭会有很多人模仿,还时不时为杂志拍摄封面。与穿搭博主“沙拉包”相比,费启鸣似乎才更符合大众对潮流的标准。
既然“沙拉包”是up主,平常少不了要拍摄并且上传自己的穿搭视频,不过这些拍摄器材并不是各种高端顶级设备,反而都是二手的。
虽然“沙拉包”自己给自己的定位主要是做平价穿搭,但得知他从某宝上买一件T恤只要十一块钱时,还是颠覆了我们认为网红都是名牌加身的想法。
本来想送自己女朋友一份贵重一点的礼物,却也因为自己的经济实力不够,只能降低标准,买最便宜的一款送给女朋友。不过还是有满满爱意的。
除了日常拍摄穿搭视频,“沙拉包”也有一些自己的兴趣爱好,就是爱画画,但是他的爱画画不是我们想象的在多么高级的场所,用着多么优质的材料,他只是在便利桌背面和鞋盒这种家里能找到的地方画画。
看到“沙拉包”的兴趣爱好只能在便利桌、鞋盒这样的地方实现,不禁又让人想到刘宇宁。对刘宇宁来说,音乐才是他主要的方向,演员只是他跨界的一个尝试,而这个尝试的起点就直接能跟黄子韬搭档出演男二号。
看多了刘宇宁和费启鸣他们这些已经成功的人的光鲜亮丽,很容易让大众觉得网红不就是他们这样的吗?但从更现实的角度来看,“沙拉包”才是大多数网红的现状,一直都在为想红而努力,但是依旧没有等来走红的结果。
其实,无论是已经走红的还是没有走红的,大众看到的都是他们通过镜头呈现出的一面,极少有人会去关注他们私下是什么样的。
就像每天都生活在城市里的人们,他们可能看见过白天城市的繁华忙碌,可能看见过夜晚城市的灯光璀璨,但却极少有人会关注到那些加班加到连最后一班地铁都赶不上的夜归人。
在这个网络快速发展的时代,几乎每个人都有一个想红的梦,因为“走红”确实带来了很多可视化的利益,只是不能因为看到刘宇宁和费启鸣这类已经成功的个例,就忽略想红并不是那么容易。
其实说起来走红确实不容易,但人生干什么事是容易的呢,或许很多人还走在想红的路上,但对这些已经在路上的人来说,他们已经在朝着这个方向前进了。或许很多人还没有跑到终点,但在到达终点之前,他们也一样过着自己心中那种满意甜蜜的生活。
《最后一班地铁》观后感(六):《最后一班地铁》撕开了“女生向往生活”的面具
当地铁末班车驶离站台,整个城市还没有陷入沉睡。有那么一群人,依然奔波在回家的路上。
《最后一班地铁》的节目组就要遇到了一位因为电瓶车没电处于窘境的女孩。
节目组承诺帮她把电瓶车充好电送回去,并叫了出租车送她回家。在车上聊天的过程中,女孩透露她其实是一个“斜杠青年”。她的主业是一名空间设计师,还装修了自己的民宿小屋——
她曾经到《向往的生活》《创造101》担任置景,和何炅黄磊等人一起合影,节目中展现出的花花草草和温馨布置全都出自她的巧手——
她还自己经营了一家花店,从门口到室内都摆着各种各样的植物——
整体风格生机盎然,角落的佛像、打字机都是她自己淘来的装饰物,有一种古朴又清新的文艺风格——
职业自由,猫狗双全,爱好发展成了职业,这简直是“女孩子们最向往的生活状态”——
但这样一个“人生赢家”一般的女孩为什么会满身油漆在夜间穿梭于城市、还睡在仓库呢?
随着交流的深入,女孩真实的生活状况才一点一点展现出来,强烈的反差让人感到惊愕。
表面上,女孩拥有光鲜的职业、与明星共处的机会,其实这些的背后是不分昼夜的繁琐复杂工作。她经常因为做设计熬夜甚至通宵——
(看到她膝盖上的淤青,节目组关心她为什么膝盖会弄成这样,她云淡风轻地说:“这是我前几天骑车回家路上自己摔的!”)
因为经常要处理植物和土壤,女孩指甲上的指甲油已经被磨掉了一大半,指甲缝里还有泥巴的痕迹——
曾经有人和她说,这简直就是梦想中的花店,每天有猫猫狗狗陪着,喝喝茶看看书真的好惬意——
这个的“梦想中的花店”带来的惬意只是大家看到的表象,辛苦都没有人知道。女孩像是一个保洁阿姨收拾着垃圾和废物,而且这家店并没有很好的盈利和收入,其实是女孩用设计主业赚钱支撑自己的爱好——
女孩也很清醒,会劝诫那些想开花店的人谨慎考虑,因为这样的小店并不能支撑一个人生存——
女孩的小被窝温馨可爱,有一种网红ins风——
其实是仓库中窄到不能翻身的行军床,而这张床已经陪了她6、7年,她从设计院开始就一直这样将就着睡觉——
女孩是本地人,却不敢经常会父母家,一是远,二是怕父母担心自己过得不好……
看完节目,无数漂在大城市的青年们眼泛泪光。他们看到了自己生活的缩影,也意识到,那些令人羡慕的生活,表象下其实也有辛酸。
这些夜归人的故事让裘裘想起了最近热议的“996”。996就是早晨九点上班晚上九点下班每天工作六天,其实是一种超负荷工作的状态。整个讨论的起因是马云在论坛上公开发言,称“996是幸福的”,“今天中国BAT这些公司能够996,我认为是我们这些人修来的福报”。
真的是福报吗?想象一下,独自漂泊的打工仔9点下班,经过了12小时的工作后他们已经没有多少精神,拖着沉重的身躯挤上地铁,经过1-2小时到家,家里却没有热饭。
这些隐藏在梦想奋斗中的现实往往会被忽略,如今又被《最后一班地铁》这档节目挖掘出来。
很多人活在微博里、活在朋友圈里,晒出美食、晒出美景,但这些光鲜亮丽背后,可能藏着他们修改了10次都没有通过的方案、藏着下个月交不上房租的危机、藏着和室友同事吵架后的眼泪……在午夜时分,人们往往卸下面具展现出最真实的样子,这些漂泊在城市的青年向《最后一班地铁》的节目倾诉了自己的心里话,这些话都是一把把利刃,扎在所有人的心上。
但我们看清现实的同时也看到了希望。
虽然生活不易,女孩依然保持乐观,她的家里展现出很多“小确幸”的元素,比如自己制作的干花、香氛、香薰蜡烛,让她的生活充满了馥郁——
在兼顾工作的同时,女孩还在读书、努力学习专业知识——
她还准备去国外留学深造,丰富自己——
女孩其实就是都市青年的缩影,在忙碌中寻找,努力寻找更好的生活、更好的自己。生活着实辛苦,我们都在挣命,且行且珍惜
《最后一班地铁》观后感(七):当代年轻人的“鱼与熊掌”:大城市容不下肉体,小城市容不下灵魂
在前两年掀起的“逃离北上广深”计划到现在已经悄悄搁浅,现在,青年都开始“逃回北上广深”。《最后一班地铁》新一期节目里在成都偶遇了一位艰难生活的男孩。男孩住在15平米的蜗居,一个月房租1100块。因为过于潮湿,皮带都发霉了。
为了掩盖发霉的味道,男孩在家里摆了香氛,整体布置还是很温馨的——
成都和很多大城市相比相对宜居,压力也轻很多,但生存对于年轻人来说依然不容易。男孩专业学的是设计,在英语机构做老师,还兼职写稿子,但一个月收入只有两三千,房租占到他收入的一半。这个财政比例是很多大城市的年轻人共同面对的难题。
男孩坦言,自己的收入只够维持生活,如果遇到问题,比如生病,钱就不够了。自己拿不出下个月的房租3300,只能问姑妈借钱——
为什么不像父母求助?因为父母本就不支持男孩漂在外面,想让他回家乡工作。男孩是违背了父母的意愿出来打拼的,也不好意思问父母要钱——
大城市的高收入伴随着高压力,生活不容易;家乡小城市的安逸和平稳生活看似幸福实则隐藏着空虚——大城市容不下肉体,小城市容不下灵魂。很多年轻人都会选择大城市,尽管生活不易,但是机会更多。
联想到之前节目,第一期我们认识了没有床、睡在仓库的网红花店老板。她的主业是一名空间设计师,还装修了自己的民宿小屋——
她曾经到《向往的生活》《创造101》担任置景,和何炅黄磊等人一起合影,节目中展现出的花花草草和温馨布置全都出自她的巧手——
她还自己经营了一家花店,从门口到室内都摆着各种各样的植物——
这个“梦想中的花店”带来的惬意只是大家看到的表象,辛苦没人知道。这家店并没有很好的盈利和收入,其实是女孩用设计主业赚钱支撑自己的爱好——
而她每天都睡在仓库中窄到不能翻身的行军床,而这张床已经陪了她6、7年,她从设计院开始就一直这样将就着——
第二期靠着“捡破烂”收获家具的设计师,家里摆满了各种各样有意思的小物件,其实都是他捡来的——
甚至连床和餐桌也都是捡来的,这种“捡破烂”的行为无形中节省了一大部分生活成本——
第三期,坐拥80万粉丝的网红自学了很多关于服装的知识,开了网店还是倒闭了。
她的生活状态和很多漂在北上广深的年轻人一样,冰箱里面没有食材只有饮品,吃饭依靠外卖——
街拍凸显逼格必备的咖啡,就被女孩替换成了可以循环利用的杯子,随便在里面装点水就可以“以假乱真”节约成本——
作为靠脸吃饭的网红和美妆博主,女孩竟然还被皮肤病折磨。女孩患有多年的白癜风,脸上都有疤痕,平时都靠化妆和修图掩饰——
而且她的大部分收入都给父母还债了,看到自己身边的人通过自己的努力买房、买车,女孩却依然过着财政支出不自由的、被吸血的、樊胜美的生活——
我们发现,每一个体面的大城市奋斗者都曾经、或者持续地承担着生活的重压。
但是为什么他们不退居二线三线城市、选择没有压力的生活呢?半月前媒体曝出的“鹤岗房价”事件其实说明了一些问题。在鹤岗,有的房子一万多一间、卖出了白菜价,却依然没有市场。其中一个原因是,鹤岗的年轻人已经走空了,根本不会在老家买房,这也是“宁在北上广、不回大鹤岗”说法的来源。
鹤岗是东北的一个缩影,或者说是全中国三四线城市的缩影,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走出去、到大城市闯荡。裘裘曾经偶遇过一个“三班倒”的服务生,他白天在咖啡店打工、晚上到酒吧打第二份工、到了午夜再去pub进行第三份兼职,很多服务生都是这样连轴三班倒,才能在魔都上海维持生计。
至于不回家的原因,裘裘也采访了几个朋友,得到的答案都大体相同:“物质和精神生活都跟不上”。想象下没有星巴克没有711,没有画廊没有剧场,没有展览没有集市,甚至连小成本的文艺电影都没有排片的生活,习惯了大城市公共建设和精神福利的年轻人恐怕会不适应——“别说回家考公务员定居了,过年放假回家的时候偶尔都会觉得空虚。”
之前有媒体采访了沪漂小林,他给出的答案则更为刺眼:“回家干什么呢?世世代代做农民吗?”
大城市里每个人有每个人的苦,但她们还有梦想,对生活还有憧憬。逃离北上广深是一种放过自己身体的途径,但只要灵魂还在路上,他们就还会选择在大城市继续奋斗。
部分内容来源:
小林采访截图——酷玩实验室:《穷人的2019:谁不是一边想逃离北上广,一边拼命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