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别是一种说不出的味道
一个人最难管理的,就是自己的时间,你把时间用在什么地方,你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看一个人,最容易看出问题的,也是一个人的时间,看一个人是什么样的人,就要看他常常在想什么和做什么。
我近期的写作数量明显降了下来,有三个原因:一是作为滕州城区最热的热点学校,招生的紧张和焦虑,放假以来,我还是每天要到学校去,大多是处理招生的事情,还有一些配合性的事务;二是我的身体遇到了麻烦,体重超过了一百公斤,有时头晕,看手机和电脑长了,眼睛就模糊,所以先是喝了很多服中药,又加大了走路和节食,昨天晚上称了称九十八公斤,终于看到了回落;三是我把写作的时间用到睡觉和走路上,晚上睡到六七个小时,努力坚持午休,走路还要一两个小时,剩下的除了工作和陪外孙、陪父母,就只能用手机和记录本简记一些关键词句,只好等有时间再写吧。
今天又失眠了,昨晚十点多睡的,醒第一次是不到十二点,这次再醒不到四点,我的生活规律只有一个小小的变化,就因为昨晚我们商量,决定明天送外孙回济南。每个人都有一个最柔软的地方,那就是你内心深处最在乎什么,一旦触及你将难以平静。龙应台的《目送》被很多人引用,在微信朋友圈里,李继斌、邱玥、李珊等老师和家长,发表过送孩子研学时的感慨。他们还没有体会的是,隔辈亲带来的离别之痛,远远大于送自己的孩子离开自己。送自己的孩子离开,我曾经不止一次哭过,甚至大哭过,而我一次次送外孙离开,只在自己心里掉泪。那天闺女电话上说,怎么,大豆回来你还舍不得,我说,没事,什么时候走都行。话说的轻松,心里就不免一阵不舒服,这是一种无法排解的矛盾:为了孩子的成长,我们应该适应让孩子离开自己;和孩子一起玩耍的苦与乐,又的确不舍的让他离开,他在你身上连串加蹦的那些肆意妄为,是亲子间的最深的烙印,是他长大之后想起或想不起的回忆,是你需要忍受的离别之后的空荡荡感觉。自己养孩子的时候,时间紧张,加上年轻不谙世事,反而对孩子不那么在乎。年龄大了,养孩子的办法就越多,而且体会也越来越深刻了,加上自己内心深处的,对未来时间越来越少的恐慌,加上越老越渴望亲情陪伴的依赖,让这种滋味变得五味杂陈。特别是我还要亲自开着车,带着东西,送他到济南,更增加了一些舍与不舍的矛盾。
在我们家,大豆最喜欢缠着两个人,第一是我母亲他老姥姥,第二就是我。近期,发展到愿意跟着我去上班,抱住腿不让我走;吃饭的时候,总要坐到我身上,或者拉住我的手让我陪他玩。我有精力的时候,就陪着他认字、看书、讲故事。他给他老姥姥用手比划着讲, “手向上是右,向下是爪”,弄得他老姥姥一头雾水。我一直推崇字源识字法,让孩子知道字的来历,容易记住它的本义,饱含着先人的智慧,积累多了,就会产生核聚变反应,这是一种很有意义的学习积累。这种方法,大豆接受得很好。读书不是越多越好,一定要培养阅读的兴趣,一定要找到读书的感觉和味道,否则,一味强迫孩子苦读,大量阅读,对孩子来说,可能就是摧残。大豆一看到我在电脑前,就让我找“大豆的大,大豆的豆”,还有一些他能想到的字,我总是要找字的演变让他看。那天闺女来了,晚上我带着她们,在人和蓝湾前的解放大桥公园玩,大豆玩到十点多还不愿意走,回来的路上走不动了,就让我抱。我不赞成一味让孩子自己玩,身体接触是孩子情感的需要,只是该让他活动的时候,不要抱着他,比如上楼梯,让他自己上,表现很好,可以再抱抱他,以示奖励。
让你失眠,是暴露你内心的最好证明。以前有一个词,叫寝食难安,随着年龄的增长,我的理解越来越深刻。遇到因年早逝的人,内心无比痛苦,这其中包含着兔死狐悲物伤其类的焦虑;遇到老人去世,内心总是惶惶,因为我的父母也是接近八十的人了,所以我努力找时间陪他们,让他们高兴。而最让人牵肠挂肚的,除了自己的孩子,就是隔代了,这可能有当年照顾自己的孩子诸多不周之处,那种很多反哺心态,其实照顾里孙和外孙,归根求源还是心疼自己的孩子。当然,这可能也是一种动物本能,因为孩子是我们的一种生命延续方式。我的写作,也大多是为了他们。我没有万贯家产留给他们,但是我可以写出几百万字留给他们,把我的人生体会、工作经验、学习所得、社会观察、家教反思等,这其中可以看出我的人生态度,看出我的思考历程,或许对他们有用,至少无害。我的这种记录,对孩子们来说,是成长中的一种难得的财富。生命关怀,是人与人之间的最高层级。关注生命成长,是教育唯一不变的正道。
写完,还要做两件事,一是到体育馆散步,二是给他们打早点。人生在世,“舍得”是容易做到的,“舍不得”是最难的。不管怎样,舍与不舍,都要走下去,我们不可能陪孩子一辈子,总要让他们自己走下去。只希望在有缘相聚的时光里,尽自己所能而已。
一棵大树枯死了,它的周围出现了很多小树;一个狮王倒下了,若干年后,小狮子又成为新狮王……这就是日月更替和生生不息,也是我们的使命与宿命。我们能做的是,在我们还可以想、还可以做的时候,努力去想,尽力去做,不把遗憾带走,留下一些美好和值得念想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