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惯了独来独往,该怎么与别人建立连接?| KY咨询师信箱Vol.44
亲爱的咨询师:
您好。受我这种别扭的性格困扰好久了,不知道为什么,我不知道怎么跟别人建立亲密关系。
在与别人相处的过程中,我总是把自己放在很低的位置,过分在意别人的想法,不敢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说话总是顺着别人;点菜也会犹豫很久,不敢点自己喜欢的,生怕别人不喜欢;在一段关系中,认为自己是不重要的,觉得没人在意自己,所以从来不敢提自己的意见,要提也只是别扭地嘟囔一声,惹来别人奇怪的目光;不敢请求别人帮忙,就连“可以帮我递一下笔吗”这样简单的请求也说不出来,而是绕过别人自己去拿,因为我觉得请求别人帮忙会让别人反感。
有时候我能感觉到他人给我提供帮助的善意,但是我会用生硬的语气去拒绝,制造距离感;或者我接受了别人的好意,但是也只是简单地说句“谢谢”便不再有后续的故事。比如同事请我吃饭,在我回请的时候,她说不用,我便不再坚持,就真的不请了。这在别人看来是情商低的表现,根本不懂成年人社交的潜台词,但是我明白我不坚持的原因。我是一个“说一不二”的人,“是”就是“是”,“不是”就是“不是”,如果别人硬要说服我,我会很反感。所以我理所当然地想,别人都说“不用了”,如果我再坚持,只会惹来别人的反感罢了。
二人行,如果别人打开话题,我会很能顺着她聊;但如果对方不打开话题,那么就只有无尽的沉默蔓延在我俩之间,因为我不知道怎么打开话题,一是我对别人一点好奇心都没有,找不到共同话题,二是在之前的经历中,我打开话题时别人的回应一点都不热情,我感觉她们在敷衍地回应我,这种频频受挫的经历让我越发觉得自己不重要,越发地不配问别人问题来打开话题。三是我嘴笨,打开话题时可能会无意冒犯到别人。
我习惯和初次见面的人聊得很欢,那是我与生俱来的伪装,因为我本性淡漠无趣。虽然初次聊天时聊得挺好的,但是我会认为别人不是真的喜欢我或者在我离开后她们会说我坏话,所以之后的见面打招呼我都是怯生生的并带着距离感的,也无法自然地找话题跟她们交流,久而久之,关系就淡下来了。
这一切的一切,大概是跟我的原生家庭有关吧,家庭经济状况不是很好,父母忙于生活没空管我们家四个孩子,我们是在父母的情感忽视下长大的,我们家六个人在家几乎是零交流的状态,以至于我在跟别人交往的时候无法共情,不知道怎么关心别人,明明是关心的话,但是从我的嘴里说出来却很生硬、很别扭,也因为这样,我甚至觉得我不配关心别人,别人遭遇痛苦的时候我只能漠然地站在旁边,不知道说什么话来安慰她,这时候她让我帮她买杯水我会好过一些,相比语言,我更习惯用行动来关心对方……
一方面我习惯独来独往(这样可以省去很多麻烦),一方面又渴望与别人建立连接。亲爱的咨询师,我应该怎么改变我这别扭的性格,与别人建立亲密关系呢?
咨询师回复1
亲爱的来信者:
你好,我是咨询师梁艳。从你的信中能感受到你内心的困惑与矛盾,你觉得自己这种“别扭”的性格影响了亲密关系,对别人想靠近又担心被拒绝,想远离又深怕孤独。我想对此谈谈我的一些看法,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当我们感到需要以很低的姿态来迎合或讨好对方的时候,也许是因为我们内心对关系蓄积了大量的敌意和攻击性。十分讨好也往往意味着十分有攻击性,因为在人际互动中我们需要讨好的原因往往是我们对他人充满了敌对的幻想,并且很多时候这种幻想是自动化的,即不太经过大脑思考和反应。这种自动化的感受会让我们觉得如果我们不去示好,就似乎在表达着敌意和攻击,所以我们才需要用更强的力量来抵消这种隐秘的冲动,于是这就导致我们容易“矫枉过正”,过于讨好,我们是在努力用“相反”的方式来“证明”自己的无害。
如同你信中提到的初次见面的相谈甚欢到后续的怯生生和距离感,你无法信任别人对自己的接纳和欣赏,你认为别人对你不是真的喜欢或者觉得他们会在你背后说你坏话,也许这里带着很多我们“以己度人”的思维定式。
你觉得请求别人帮忙是很困难的事,因为你害怕招来别人的反感,这也许意味着你的内心有一个对关系的基本假设:即你认为“帮忙”是件招人厌烦的事情,别人会因为你的寻求帮助而不耐烦甚至讨厌你。这大概也是在关系里充满了“敌意幻想”的投射。因为内心充斥着敌对的人际感受,所以要小心翼翼不冒犯对方,不麻烦对方,维持一定的人际距离从而让彼此相安无事但也相距甚远。
实际上人与人之间的亲密感恰恰是通过你来我往、互帮互助的过程逐步建立、维系并深入下去的。没有帮助也就没有连接,也就没有实质意义上的“亲密关系”。
当别人对你表达了帮助和善意,你之所以用生硬的语气拒绝,制造距离感,也许这意味着你害怕善意会拉近距离,而太近的距离会让你感到不安,不安的深层原因往往是因为在你过往的关系体验中,较少体验和习得如何去与他人亲密接触、相得甚欢。缺少这样的亲密体验,无法形成安全的依恋状态,我们就会对关系小心翼翼,生怕做错了什么。而人的本能中天然就存在着一种对他人的原始渴望,那就是渴望关系,渴望连接,渴望有意义的精神互动。人是社会化的产物,关系是如此重要,如同生存的空气一样不可或缺。我们如此渴望又如此担忧,致使我们在矛盾和无措中诚惶诚恐。
与此同时,对很多人来说,如果关系从来不曾亲近,那也就不用面临体验那种亲近之后又远离甚至丧失的剧痛,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拒绝靠近是一种自我保护,一方面它保护了我们不受来自他人的伤害,另一方面这种较远的人际距离也剥夺了我们体验亲密感和获得情感支持的机会,于是独来独往变成了习惯,而背后则是对关系的深层渴望和惧怕。
你在来信中提到对原生家庭的理解,父母的情感忽视,零交流的家庭氛围,导致自己的情感表达也很有困难,你说你更习惯用行动来表达关心,而不是用语言来表达情感。我想这是一种难以言语化的情感表达方式,当我们无法用语言来命名和表达情绪的时候,我们会感到压抑,那一股情绪蓄积的能量就找不到出口。
用行动来表达情绪是更原始的一种表达,就像幼儿往往无法用说的方式,而是用哭或者肢体动作来表达自己情感一样。当我们逐步社会化,心智慢慢成长,我们就越来越熟练于用言语来表达情感,这是心智化的发展,是人类共情能力的基础,你说你在别人痛苦的时候自己只能默然地站在旁边,你说你本性淡漠无趣,与人交流的相谈甚欢也是与生俱来的伪装。
你对自己有着很多糟糕的自我评价,觉得自己是不好的,甚至是冷漠无情的。相对应的也许你就更容易把这种自我不接纳的状态投射到关系里,认为对方也是虚假的,是不喜欢自己的。这又导致了你想靠近别人但又害怕被拒绝,而当你觉察到自己这种矛盾状态时,你对于自己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又会产生很多担忧和不确定。
我想也许可以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我们要更深刻地理解自己,看到自己诸多担忧和回避关系的背后是什么动力在驱使着我们,更深刻地理解自己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和修通自己的内在恐惧,所谓知己知彼,心理成长是从知己开始,了解自己,才能改变自己。
其次,我们需要勇气来打开心扉,靠近关系并逐步进行现实检验和认知矫正。也许这句话对一些人来说会有种鸡汤的感觉。我们不妨在此做一个区分。
第一种可能,有些人的人际不安可能没有那么强烈,如此我们就可以通过此种方案来尝试梳理自己对关系的扭曲认知,通过人际互动建立起越来越多的现实关系体验,从而对头脑里那些不安的敌意幻想进行矫正。
第二种可能,当我们去努力靠近关系时,我们会遭遇重重困难。比如有的时候即使我们觉察到别人的善意(如你信中所言),我们也会担心那是不是真实的,或者我们自动化出现的不安和猜疑依然如此真实和挥之不去,哪怕别人一再地表达善意,都无法消除这种猜疑,此时我们需要做的就不是硬着头皮去逼自己了,因为这种情况往往意味着我们内心对关心的不安有着更深层的原因,也许我们需要先通过安全的咨访关系修复自己的某些心理功能,从而建立起基本的信任感和安全感,再去辐射到现实的关系中。
最后我想说的是,当我们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并开始寻求帮助的时候,我们已经在进行积极的心理建设了,我们每个人都有很多心理资源可以使用,也祝愿你更关照自己,努力建立更积极稳定的亲密关系。祝好。
咨询师:梁艳
↑ 点击图片了解这位咨询师 ↑
咨询师回复2
亲爱的来信者,你好!
看到你的信,确实在生活中,很多人都有这样的困扰。一方面独来独往,一方面又渴望与别人建立亲密关系。这种矛盾似乎让生活失去了正常的节奏,把自己裹进了一个想冲破又无能为力的牢笼。
从信中,我看到了一个正在积极建立关系的你。起码当你写出这封求助信时,你已经走在建立关系的路上了。从信的开头到结尾,你都表现出对关系的强烈渴望,以及对改变这种困局的强大动力。针对你一再强调“如何跟别人建立亲密关系呢?”这个提问,我们不妨结合你在信中提到的几个场景来具体谈谈。
在你所提及的这几个场景中,你想解决的亲密关系可能需要修正为社交关系,因为亲密关系是在社交关系上发展成的、更为私密、安全的关系,在这种关系里,你感到自己是被包容接纳的,是可以跟对方无话不谈的。而目前你所面对的困境,更多偏向一般的社交关系,比如希望能开口表达自己的需要,希望能委婉地拒绝别人的好意,抑或是希望能把可能成功的交往继续进行下去,找到更多可聊的话题。
如果回到你在原生家庭的生活来看,成员之间在感情上的零交流,是造成你现在社交困难的主要原因。一个人,确实只有当被真诚对待之后,才能学会如何跟身边的人去互动交流。很遗憾你成长在那样的一个环境里,没有人告诉你该如何去感受自己、表达自己。
你所提及的,当别人遭遇痛苦时,你只能漠然地站在旁边,不知道说什么话来安慰她。或许那个时刻的你,是真的感受不到她的痛苦。不是你不想,而是你不能。没有感受痛苦的能力,更谈不上去发展照顾痛苦的能力了。说到这,也许你会看见一个比较残酷的真相,但往往面对真相,我们才能把纠结的状态彻底放下,再回头看看还有什么可以努力的地方,让自己过得更幸福。让我们一起去到你提的具体问题:
一是在社交关系中如何表达自己的需要: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其背后都是“需要”在说话,也就是说“需要”是促进交流交往的原动力。每个人的需要都是值得被尊重和看见的。
在你描述中所提到的那些不能表达、害怕别人的反感,也许是你曾经提出但被拒绝后的沮丧感和羞耻感在困扰着你。没关系,被人拒绝是正常的,有这些情绪也是自然反应,但它们依然阻止不了你——作为一个独特的生命个体,依然有再提出需要的权利!
你也同时提到,在关系中,顺应别人的需要,不敢提出自己的需要。这反映出你对关系的渴望,希望能委屈自己而成全别人,最后的目的也许是想成全这段关系。但殊不知,长久健康的关系,是在一定条件下,都能看见并尝试性地去满足彼此的需要,才能走得更远,否则,不平衡的状态下,去顺应的一方有害怕、委屈,被顺应的一方也许有内疚、担忧。
其二,如何婉拒别人的好意,和在接受别人好意之后真诚致谢:从行为层面来看,当你不需要一个人的帮助时,你可以说不,当你接受一个人帮助后,想表达谢意但对方说不的时候,你觉得适可而止也就可以了。这些互动模式,其实并无不妥,你也在尝试从自己的角度,去理解努力说服别人所带来的反感。
这里面关键的问题,是如何在互动模式中增加更多情感的表达,也许距离感和生硬感就没那么突兀了,这些情感表达的部分就涉及你提到的情商。情商,又称为“情绪智力” ,主要包括了解自身情绪、管理情绪、自我激励、识别他人情绪、处理人际关系等。
当你拒绝别人的好意时,你用生硬的语气去拒绝他,是想创造一个距离感,感觉拒绝就必须是拒绝一个人,好像泼水把孩子也给泼出去了。其实不然,你只是拒绝了他想帮助你的需要,对于这个需要,你不妨尝试感受它,就像感受你自己的需要一样,里面有真诚温暖的情感在流动。带着这种感觉,你再尝试去婉拒,比如,你可以这样去表达:“我看到你想帮助我,觉得很开心也很温暖,不过目前暂且不需要,但还是很感谢你的帮助。”
其实,人际交往中拒绝很常见,强人所难在每一个人来看都是别扭的,关键是在拒绝中学会去理解,提出需要而被拒绝的那一方感受在哪里?情绪是什么?然后尝试着表达出来,关系就流动了,不再像一堵墙、或是不可跨越的鸿沟。
其三,关于两个人之间如何打开话匣子,并将谈话饶有兴趣地进行下去,相信是很多人面临的问题。在一般的社交关系中,你一句我一句的这种社交语言,本身就停留在比较肤浅的沟通层面,目的就是把这种泛泛之交的关系互动下去。你提到“打开话题时别人的回应一点都不热情,感觉她们在敷衍地回应你”。这里的敷衍感并不是真的敷衍你,只是对方找不到让他更能展现他的想法的点,也就草草了事地回应了。但这种回应不代表你是不重要的,只是对方无法将某个话题再进行下去。
社交语言中,每个人基本上都关心自己在这段对话里说什么。即使是很有默契的朋友,也会有某个时刻在某些话题上索然无味的时候。至于你提到的,对别人缺乏好奇心,也是同理,当你听别人就某个主题说话的时候,会花相当多的精力关注自己,关心怎么回应他,才可以把这段话继续下去。所以,如果想把话匣子打开,不妨把注意力从琢磨自己怎么说的状态中,拉回到对方此时此刻在说什么。这样你会注意到对方谈话中更多有趣、新奇的地方,然后把你观察到的、想表达的回应给他,这样对方感觉到自己被关注到了,再接着你的提问进行下去,如此更深度的交流才可以发展起来。
回复到此,我再重新看了一遍你的来信。我想在你的心里,可能一直住着一个不那么喜欢自己的“自己”,总是害怕着别人的眼光、评价,揣测着别人的心思,小心翼翼。这些都是被你早年的抚养关系、家庭关系和成年以后被强化的社会关系所共同塑造的。上述回复的那三项,是从认知和行为层面来做快速调整,但更多细致的情感和关系体验,则需要我们一起再开展更深度的工作,来解决你的问题。如果有需要,我们可以再联系。祝你越来越自在!
咨询师:刘莉莉
↑ 点击图片了解这位咨询师 ↑
搜索文章/心理测试/招聘/转载/请戳菜单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