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签名”勿滥用
最近,学校出现了一种现象滥用“家长签名”,比如,月考一结束,科任老师让学生把试卷带回家让家长签名;局里要求征订的省教育厅的学生刊物,老师要求学生家长签名认可(要收费);学生之间发生了纠纷,以学生家长签名作为问题已经处理的依据;即使学校做个奖励,也需要学生家长签名,等等的“家长签名”,到底好不好?
对此,我和学校的几个领导专门做了商讨,他们和我的看法有偏差。他们的看法是——
“孩子是他们的,他们签名也算是履行一项义务,尽一份责任。”
“家长签名,便于老师和家长之间的及时沟通。”
“不签名,家长怎么会知道自己的孩子在学校的表现情况?”
“签名也是一种自我约束、自我反思的过程,家长签名,不得不对自己的孩子加压。”
如此的说法,似乎很有道理。
依我看,以上的说法,完全没有站在学生的立场上,他们的考虑是不是想把自己的一份教育责任转嫁给家长,让家长起一种推波助澜的作用。这就是目前好多学校出现的一种“教育转嫁”,作为学校应该承担起教育孩子的主要责任,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我的观点是自己的事情自己解决,不要动不动把孩子的错误统统推给孩子的家长去解决,“家长签名”未必是一件好做法。
“家长签名”的弊端有——
“家长签名”容易使部分学生的自信心受到打击,促使他们养成一种自卑心理。我们普遍听到的家长动不动拿着孩子的试卷训斥孩子:“你这猪脑子,别的孩子考90分,你怎么考这么低的分数,你这没用的东西。”“哦?我白白养活你了,给我丢脸,你争气一点吧。”诸如此类的说法,会使这部分学生心如刀绞,容易丧失一种前进的动力,从而自暴自弃,走入不归路。
“家长签名”容易加重学生和老师之间的敌对情绪,促使部分学生的心理产生一种报复、反叛心理。不光是成人,就是小孩子,只要是人,需要顾面子,在孩子看来,“家长签字”意味着是老师在家中面前告他们的状,这样,由于部分家长的简单粗暴的处理方式,导致部分学生把这一切问题的根源归结在老师一个人身上,进而把心思用在如何报复老师的事情上,尤其是中学生,这种现象更为明显。前不久,网上报道:有学生刺伤班主任的事情,就是一个例证。
“家长签名”也容易失去家长对学校教育工作的一种支持,对老师产生一种不良的影响。中国有句俗话“家丑不可外扬。”如果家丑扬出去了,就不免滋生出更多人的一种消极或不合理的看法。现在,好多地方的“择校热”“择师现象”较普遍,这种现象的根源不就是家长的一种不公正的看法导致的吗?偶尔一两次孩子犯错,或者成绩不及格,这都是正常现象,不必大惊小怪,如果久而久之,孩子的任何事情都得找家长,不免会使家长心想:“这个老师水平怎么这么低?问题怎么这么多,别的老师怎么不经常这样做。”“这所学校怎么啦?成了一个问题成堆的学校。”其实,出现的好多家长上告老师、上告学校,都是学校内部扬出去的,这种自作自受难道不是很愚蠢吗?
“家长签名”更使一部分学生养成了一种弄虚作假、逃避责任、不思进取的心理。我就有这方面的感受,我上初中时,一次,我物理考了40分,老师让我的爸爸签字,我为了逃避爸爸的责打,就模仿着爸爸的笔迹签了爸爸的名字,这样骗过了老师,使我真正尝到了欺骗给我带来的快乐,现在的孩子,智商较高,依我猜想,不是每一个学生乖乖按照老师的安排去做,一个班级的几十个学生,一定有几个“投机钻营”者,恰恰这几个学生正是制约着我们教育成败的关键。
针对以上“家长签名” 的弊端,如何合理有效地使用这种监督方式呢?
“家长签名”需要天时、地利、人和相统一。天时指家长有一种支持教育、理解教育的良好氛围;地利指在某一种领域内构建了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网络;人和指家长和老师之间、师生之间的关系和谐,具备这样的条件,“家长签名”才可经常使用,效果最佳。在实际当中,不一定以上条件都要具备,至少必须具备两种。
“家长签名”作为老师要避免一种“嫁责任于家长”的心理。老师在要求学生这样做的同时,也必须要自己深入反思——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学生?找出问题的症结,及时和家长取得联系,家长最忌讳的就是老师把孩子的一切推给家长,孩子的教育,本来就是一种大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对任何一个孩子来说,谁也没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如果“家长签名”很可能带来负面影响,老师就最好不要做。没有把握的事情,就不要轻易去做。教育切忌不是推脱责任,而是主动承担责任。
“家长签名”要时机使用。我主张一个学生每个学期用一次最佳,第二次就有了负面影响。这种方式不仅仅限于问题学生身上,优秀学生更需要“家长签名”的认可和鼓励。根据平时一贯做法,一提起“家长签名”,家长立即意识到自己的孩子不知惹什么祸了?作为老师,首先我们要竭力转变家长的这种想法,让“家长签名”从对孩子的某些行为的否定变为一种积极的肯定,这样“家长签名”才会做出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