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赚钱的人,没你想象的那么辛苦
这是Spenser的第560篇文章
前几天,我在深圳和乐信财富做资产管理的高管朋友吃饭,我说:“我的读者们经常抱怨说自己花几万去买一个理财产品,最后不仅不赚钱,而且还费心费力。”
她听完后,跟我提出了一个我觉得很有意思的新词,叫:智慧新中产。
新中产我们都知道,但是为什么要说“智慧”呢,简单地说就是,“智慧”代表着高知,这一圈层他们学习的驱动力十足。就拿理财来说,他们远比普通人更有优势,为什么呢?因为他们对产品解读会更加透彻,更能评估产品的风险。
所以说,新中产这个群体要想拓宽自己的护城河,除了努力之外,还要往“更智慧”的方向去走;
而其中的关键,就在于对待财富的管理和认知上,要有更深层次地迭代。
1
克服对钱的认知性偏差
中产阶层应该是在职场上,对薪资和事业的天花板体会最“纠结”的一群人了。
他们大多已经在公司积累了一定的资历,收入比普通人高点,年薪能有个30多万,但是想再往上走,很难,别说连富人的初级阶段都达不到,还得随时提防被年轻人取代的风险;
所以只能更拼命地想办法压榨自己,让自己的工作和产出有更高的溢价。
但是,最容易被他们忽略,也最能让他们实现溢价升级的,其实是对钱的认知。
钱,是个好东西,大家都爱它,却也都看不清它,所以常常为它受不必要、也无意义的累。
我一个在体制内工作的朋友,人到中年,高不成低不就,却每天也要为了不痛不痒的工资忙得死去活来;
他说,他现在的目标就是想用10年赚够100万。
我说,如果你一定要赚100万,那就尽可能地把周期缩短,能想办法用5年甚至3年就赚到手,就别死磕10年,不划算。
结果他很吃惊地说:“钱哪有那么好赚啊?没听过爸妈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赚钱不容易,不能比别人吃更多的苦,就别指望自己赚得比人家多。”
是不是很熟悉?是不是很常见?
我理解,但我一点也不同意这种把“吃苦”和“赚大钱”划等号的逻辑。
因为,这恰巧是很多人在金钱认知上的误区:一定要很辛苦,才能赚很多钱。
2
真正赚钱的人,都没你想象的那么累
我为什么说这是误区呢?
因为这种认知本质上,和“努力就一定能成功”一样,鸡汤励志有余,但一点都经不起实际地推敲啊。
我自己创业这么多年,接触了很多不同行业的人以后发现:
越能赚钱的人,往往并没有大家想的那么辛苦;或者更实在地说,他们是辛苦得更体面。
因为他们是在脑子里折腾;这种折腾的价值,永远好过用蛮力折腾的人。
我最近在自己公司推行PDCA法则和SOP文化。就是要通过不断地复盘每一次的项目和活动,把最初的预期和最终的结果进行对比,反思、总结出其中的不足;然后加以规范化地整改、归纳,最终构建起一套有积累、有迭代的运作模式。
不管你做什么,如果想做大做强,必须依靠一套合理的模式,让自己尽可能地摆脱执行层面的阻力。
所以那些靠脑力赚大钱的人,都是在模式研究上花大心思的人。
比如我的新媒体业务,最开始也就是写写自己的文章,但是读者积累到一定程度,达到相应量级之后,它成为一个流量平台,就可以让我靠接广告变现了。
我再用写作变现积累的钱,进行更多的理财和资产配置,时间长了,也就形成了一套我自己很熟悉,效率也很高的运营闭环,能让我在和过去相同的时间内,赚更多、也更轻松的钱。
所以,千万别用吃苦自我感动和自我麻痹,把有限的时间和精力,放到最有价值和复利的事情上,才能让自己努力的价值收益最大化。
记住,真的赚钱的人,都没你想的那么累。
3
“新中产”和“智慧新中产”的区别
就在于破局思维
最后,说回新中产群体本身。
在胡润研究院发布的《2018中国新中产圈层白皮书》里,平均年龄35岁、家庭年收入达65万元,就被称为新中产。
所以,我身边的“新中产”人群很多;
但是,“智慧新中产”却不多。
因为“智慧”这个词,不仅代表着高学历、高认知、高思考;
还代表着,TA能在生活的各种困局和死循环面前,聚焦自己的精力和时间,找到最快的破局方法,从而实现事业和收入的双升级。
当然,每个人的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且极其宝贵的,所以我一直强调,你需要去招聘或者结识更多不同专业内优秀的人,来分担你的任务,或者帮你创造更大的价值。
大家都知道,我5月15号的时候,在深圳给读者们办了一场财富管理见面会,买了好多礼物送给来现场的读者,还请了开头提到的乐信财富的徐思杭老师来站台分享,给大家讲讲风控,反响很不错,这是值得欣慰的;
不过,我会后发朋友圈时,好多读者都说没有抢到名额很遗憾,特别希望知道一些现场分享的策略和产品。所以今天这篇就是写给没有参加的同学的啦。
在考察投资理财平台时,有几个点,我会特别关注:
第一,团队背景和为他们背书的人,是否足够牛逼;
第二,理财产品的底层资产是否清晰,风控是否足够严格;
第三,有可预期的收益,但坚决不买会“承诺”保本的产品。
在分享会上我一直强调,资产配置要稳健,但稳健并不等于100%承诺。
敢100%承诺的理财产品,肯定有猫腻。
真的稳健是动态平衡,是风险对冲。
比如东南亚房产很好,我会给读者介绍购买资源,但是也保不齐会遇到政策风险;
比如股票基金收益高,但是就算像腾讯这种巨无霸,也有跌得厉害的时候。
所以在追求更高收益的同时,你还需要配置一些固收类的产品,至于各自配资比例多少,就看你的预期收益目标是多少。
你们肯定要追问我今年到底新买了什么理财,那我也就不藏着掖着了。
我这次之所以会请乐信财富的高管朋友来分享,就是因为我刚买了200万乐信财富的消费类资产。
投资达到一定量级后,我就会找专业的财富管理机构来帮我打理,好处就是只要机构靠谱,投资就放心,他们会帮你做好资产的筛选,最大限度降低你投资的风险和时间成本。
消费类资产,是我近期比较看好的一类,那什么是“消费类资产”呢?
字面意思,就是有人消费分期借款,比如用花呗,你的钱就是借给了他们进行消费。这类资产的好处很明显:小额分散、不容易受经济周期影响。
打个比方,你总共借出50万,但这50完实际上拆分给了一两万人使用,这样因为单个人失约而让咱们拿不回本金的可能就小很多;
比如一个人分期买了,每个月只要还几百块,这种逾期违约的概率很小,即便他还不上了,也只占到本金的很小一部分。
与之相反的,就是大额融资,50万全部借给了同一个人,那么,谁都知道这笔钱会很危险吧?
乐信财富对应的就是这样的消费类资产,它的母公司乐信是做分期乐起家的,国内第一家消费分期电商,比花呗、白条还早。而且它的主要借款人是高成长性年轻人、白领,逾期率更低。
这么说吧,乐信已经在美国上市了,前几天他们刚发了财报,资产超过90天的不良率只有1.42%。这是什么概念呢?相当于国内头部银行的水平。
可以说是相对高收益里,风险很低的。
不过他们投资门槛也比较高,主要服务的就是智慧新中产人群,当然也会让你更省心呀。
见面会之前,我专门又去他们公司参观了下,看了幕后的智能风控系统和资产匹配引擎,真的让我很震惊,不愧是国内领先的金融科技公司,太震撼了。当然,这个一般是不对外展示的哈。
看完后我直接就买了200万。
说了这么多,最后给大家画个重点:
可以更放心地购买乐信财富了。
以及,别再老来后台催我介绍产品啦,哈哈。
年化收益很不错的理财产品,想了解的童鞋,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链接,就可以预约乐信的投资顾问了解啦,去吧去吧。
▼点击“阅读原文”,预约乐信的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