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

位置:首页 > 故事 > 精选故事

多在细节上下工夫故事

发布时间:2022-05-31 02:22:42

  人与人之间在智力和体力上差异并不大,很多事情,一个人能做,另外的人也能做,只是做出来的效果不一样,造成这种差别的原因,就在于在一些细节上下的工夫不同。如此一件又一件事的差别积累,就造就了伟大与平庸的天壤之别。

  1932,16岁的王永庆因家贫读不起书,只好辍学来到嘉义做米店生意。当时,小小的嘉义已有米店近30家,竞争异常激烈。仅有200元资金的王永庆,只能在一条偏僻的巷子里承租一个很小的铺面。他的米店开办最晚,规模最小,知名度最低,毫无优势可言。在新开张的那段日子里,生意冷冷清清,门可罗雀。

  怎样才能打开销路呢?王永庆感觉到要想米店在强手如云的市场上立足,自己就必须有一些别人没做到或做不到的优势才行。仔细思考后,王永庆很快从提高米的质量和服务上找到了突破口。

  20世纪30年代的台湾,农村还处在手工作业状态,稻谷收割与加工的技术很落后。稻谷收割后都是铺放在马路上晒干,然后脱粒,沙子、小石子之类的杂物很容易掺杂在里面。用户在做米饭之前,都要经过一道淘米的程序,用起来有很多不便,但买卖双方对此都习以为常,见怪不怪。

  王永庆却从这一司空见惯的现象中找到了切入点。他带领两个弟弟一齐动手,不辞辛苦,不怕麻烦,一点一点地将夹杂在米里的秕糠、沙石之类的杂物拣出来,然后再出售。这样,王永庆米店卖的米质量就要高一个档次,因而深受顾客好评,米店的生意也日渐红火起来。

  在这里,王永庆将沙子、石子一点一点地捡出去,这是非常琐细的工作,也是任何一个正常人都能做的事情,但正是这种需要花工夫的琐碎的、细节性的工作,使王永庆实现了赢得顾客的目的。

  在提高米质的同时,王永庆在服务上也更进一步。当时,用户都是自己前来买米,自己运送回家。当时台湾的年轻人整天忙于生计,工作时间很长,不方便买米,买米的任务只能由老年人来承担,这对于一些上了年纪的老年人就大大不便了。

  王永庆注意到这一细节,于是超出常规,主动送货上门。这一方便顾客的创举式服务措施,大受顾客欢迎。

  当然,送货上门也有很多细节工作要做。王永庆并没有忽视这方面的细节。每次给新顾客送米,并非送到了事,还要帮人家将米倒进米缸里。如果米缸里还有米,他就将旧米倒出来,将米缸擦干净,然后将新米倒进去,将旧米放在上层,这样,陈米就不至于因存放过久而变质。王永庆还会细心地记下这户人家米缸的容量,并且问明这家有多少人吃饭,有多少大人、多少小孩,每人饭量如何,据此估计该户人家下次买米的大概时间,记在本子上。到时候,不等顾客上门,他就主动将相应数量的米送到客户家里。王永庆这一精细的服务令不少顾客深受感动,赢得了很多顾客。

  另外,在送米的过程中,王永庆还了解到,当地居民大多数家庭都以打工为生,生活并不富裕,许多家庭还未到发薪日,就已经囊中羞涩。由于王永庆是主动送货上门的,要货到收款,有时碰上顾客一时拿不出钱的,会弄得大家很尴尬。为解决这一问题,王永庆采取按时送米,不即时收钱,而是约定到发薪之日再上门收钱的办法,这极大地方便了顾客,深受顾客欢迎,使那些接受服务的客户,都成了王永庆的忠实客户。王永庆的米店,也随之生意兴隆,蒸蒸日上。

  王永庆正是把每次送米这件小事做得很细,使他找到了更好地为客户服务的方式,使顾客成了他的忠实客户,为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壮大,奠定了基础。

  王永庆精细、务实的服务方法,使嘉义人都知道在米市有一个卖好米并送货上门的王永庆。有了知名度后,王永庆的生意很快红火起来。这样,经过一年多的资金积累和客户积累,王永庆便自己办了个碾米厂,在离最繁华热闹的街道不远的临街处租了一处比原来大好几倍的房子,临街的一面用来做铺面,里间用作碾米厂。就这样,王永庆从小小的米店生意开始了他后来问鼎台湾首富的事业。

  王永庆成功的例子说明细节也是一种创造。不要以为创造就非得轰轰烈烈,惊天动地。工作中的小改小革,细节调整同样可以成功。“细致到点”,从细节中找到创新的机会——这就是王永庆成功的秘密。

  细节比大势、主流、大节更重要。所有的大势、主流、大节都要通过具体的事例、具体的细节来表现。而且小事、细节也以其生动、直观、真实的特点而显得更鲜活,更具有表现力,而且也可由小见大,见微知著,成为事物发展变化的一种征兆。

  当然,提倡注重细节并不是叫你“眉毛胡子一把抓”,把精力用在所有细节上,而是要把握关键细节!一个伟大的作家,不会描述故事的每个细节,但是却总是把关系到故事结局的细节描写得特别生动。一个真正成功的人,不会关注每个细节,但是却绝对是特别注重可能关系胜负的细节。那些觉得自己重要到不屑去关心任何细节的人,往往也不足以成就大事业。

故事相关阅读

故事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