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

位置:首页 > 故事 > 原创故事

55岁,行乞11年,筹款500万:他才是最值得上热搜的人。

发布时间:2022-06-04 19:16:08

  中岛美嘉有一首歌,

  叫《我也曾想过一了百了》。

  据说,

  这首歌曾拯救了十几万人,

  在他们无数个将要崩溃的时刻。

  里面有几句歌词让人过目难忘:

  因为有像你这样的人出生,

  我对世界稍微有了好感;

  因为有像你这样的人活在这个世上,

  我对世界稍微有了期待。

  而梁建生,

  就如歌词说的那样。

  他的出现,

  让很多人对这个世界有了好感、有了期待。

  可能你并不知道梁建生是谁,

  但你应该见过他的照片。

  没错,就是他,

  一个在做完5小时手术后,

  趴在两个小板凳上瘫睡过去的医生。

  初见这张照片,

  只道“医生辛苦”,

  却不知照片背后的故事,

  有多么的残忍和动人。

  你有没有见过弓着背走路的老人?

  以前,

  我一直以为这是被岁月压弯的腰,

  后来才知道,

  这是一种病,学名叫做“脊柱畸形”

  得这种病的人,大多都是先天的。

  因为极重度畸形,

  他们无一例外的都失去了正常生活的能力。

  图片上的人叫刘任富,

  来自四川大凉山。

  他的身体弯曲达153度,

  身高只有1.1米,

  头离膝盖仅20公分。

  无法直立行走,

  无法平躺着睡觉,

  整个身体运转都出现了问题。

  这些还不是最难熬的,

  最折磨的是吃饭问题。

  吃东西,食物全从嘴里流出来,

  引发了严重的胃溃疡和食道炎。

  此外,

  他还有极重度的呼吸功能障碍,

  严重的心脏问题,以及全身骨质疏松。

  一家人四处奔波求医问药,

  但医生的话封死了他们的求生之路:

  “这个病现在还没办法治好……”

  “最多活不过两……”

  可家人不愿意放弃。

  为了给弟弟治病,

  姐姐15岁时就外出打工,

  连自己的感情生活也无暇顾及,

  “弟弟没站起来,我不嫁人!”

  但病痛之所以被称为病魔,

  是因为伤害的不只是身体,

  还有人的精神。

  “感觉自己就像个外星人,

  你走过去,

  突然有很多眼光来看你,

  就像来了一个猴子一样。”

  刘任富说。

  绝望中,

  他做了一个艰难的决定:

  “再等三年,如果治不好,

  就选择去死,我不想连累家人。”

  或许是上天被他的孤注一掷给打动,

  给了他一线生机。

  2009年,

  有人告诉刘任富,

  一个叫梁益建的医生是这方面的专家。

  怀着最后的希望,

  刘任富向梁益建发送了自己的照片求助。

  令他没想到的是,

  梁益建立刻答应帮他治疗。

  可医药费又成了横亘在刘任富与“生”之间的一座大山。

  无奈之下,

  刘任富向梁医生交代了自己的窘迫。

  而梁益建几乎是不假思索的告诉他,

  “没事儿,我去给你筹钱。”

  筹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那段时间,

  梁益建见到经济条件不错的朋友,

  都会去“问候”两句:

  你想不想行行善?

  我们这儿最近有个没钱治病的病人……

  钱不在多,一分钱也行……

  他甚至还到茶馆里募捐,

  把患者的照片贴在墙上,

  他说,

  万一有人看见就捐了呢!

  1年后,

  梁益建终于筹到10多万元,

  他亲自驱车7小时来到了大凉山,

  准备接刘任富到成都治病。

  村里的人却不让刘任富走,

  “外面的全都是骗子!”

  “你别去,万一他把你拿去做实验呢!”

  一面是生的渴望,

  一面是未知的恐慌,

  刘任富咬咬牙还是选择了信任。

  所幸,

  彼此的信任都没有被辜负,

  梁益建用医术,

  让刘任富重获新生。

  刘任富认为这是一次奇迹,

  但对梁益建来说,

  这并不是他第一次创造奇迹。

  除了刘任富,

  还有2000多名患者,

  在他的手下打开了“被折叠的人生”。

  这是一个叫曾黎的小姑娘,

  也是梁益建第一个病人。

  2008年,

  年仅12岁的她,

  因为脊柱极重度弯曲导致肺功能衰竭,

  随时都有生命危险。

  为了救孩子,

  曾黎的爸妈跑遍了全国,

  甚至跪在医院门口求医生救治,

  但没有医院敢接受。

  脊柱是国际公认的手术禁区,

  130度以上的弯曲,

  不是死就是瘫痪,

  没有人敢拿自己的职业生涯与后半生做赌注。

  在曾黎弥留之际,

  她的母亲找上了梁益建。

  面对垂危的小生命,

  思虑再三的梁益建还是选择了接收。

  他不是没有顾虑,

  他说:

  重度脊柱畸形是手术的禁忌,

  不是死就是瘫痪,

  死亡的可能性非常大。

  如果她正好不幸去世了或者瘫痪了,

  假如他父亲要告我,

  我是没有办法的。

  他随便拿出一些法律条文质问我:

  这个是禁忌,

  你为什么要这样做?

  可医者父母心,

  他无法眼睁睁看着本该天真烂漫的小女孩,

  就这样被判了死刑。

  不得不说,

  医学上的奇迹,

  除了医者的技术,

  还离不开病患家属的信任。

  曾黎父母对梁益建说:

  不论什么结果,

  我们都不会怪你。

  即便我们的女儿死了,

  至少你们还能总结一些经验,

  让其他的小孩儿有更多的可能活下来。

  这场手术无疑是场硬仗。

  为了让小曾黎活下来,

  梁益建想了一个办法,

  他把不可能完成的大手术,

  拆解成一个个可以操作的小手术。

  但这样的治疗方案无法预计疗程,

  对医护人员的要求极高。

  经常晚上两点钟可能去了,

  三点钟又去,

  甚至四点钟又去,随叫随到。

  为了应对病患随时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

  梁益建干脆在医院对面的小区租了个房子,

  确保5分钟内能赶到手术室。

  那段时间,

  他几乎没有私人生活,

  救命是他唯一要做的事情。

  终于,

  8个多月的马拉松式手术后,

  女孩脱胎换骨,重获新生。

  这例手术,

  成为国内乃至世界上首例“突破教科书”的极重度畸形矫治禁区的手术。

  那个曾经离死亡仅一步之遥的女孩儿,

  后来不光康复,还考上了大学,

  人生命运由此突变。

  一例例手术的成功,

  名与利蜂拥而至,

  但梁益建却不看重这些。

  他每年都要去偏远的贫困山村,

  主动寻找需要他治疗的病人。

  图什么呢?有人问他。

  这要从梁益建的家庭讲起。

  1964年,

  梁益建出生在重庆一个矿工家庭,

  父亲是一家七口的经济支柱。

  为了维持一家生计,

  父亲一生操劳,

  但贫穷非但没被甩在身后,反而如影随形。

  以至于父亲肋骨受伤断了后,

  都没钱去医院接上,

  最后导致胸腔畸形。

  眼看着父亲遭受劳累和病痛的折磨,

  自己却没什么能做的,

  那时候,

  梁益建暗暗发誓,

  “这辈子,一定要当个好医生。”

  为了这个目标,

  他不停歇地一直在努力。

  1982年,

  考进成都中医药大学。

  2003年,

  考取重庆医科大学神经病学博士学位。

  2005年,

  被推选到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留学,

  在国际脊柱重建协会主席汉森袁教授处学习脊柱外科。

  2006年底,

  梁益建拒绝了美国医院的高薪工作,

  毅然回国。

  这一路,

  他每一步都走的义无反顾,

  幼时的誓言是他的动力,更是他的方向。

  有人说,

  尝过穷的人,更懂珍惜。

  梁益建见识过贫穷的可怕,

  所以他更能看到生命的珍贵。

  面对贫穷的患者,

  需要手术费,他就去筹钱;

  术后设备太贵,

  他就亲自发明便宜的简便设备;

  梁益建用医疗器械,自制脊柱矫正器“头盆环”,这些患者因此有了一个可的名字,“天线宝宝”。

  病人住不起病房,

  他就把医院的办公室专门腾出来一间当病房,

  一个床位只收10块钱。

  11年间,

  他更是四处奔走募捐,

  为170多个患者,

  筹集了500多万元治疗费用。

  人与人之间的关爱是相互的。

  面对梁益建,

  患者的家属总是道不完的谢意和祝福;

  一些患者,直接喊他“梁爸爸”;

  他更是患者眼中的“圆梦巨人”。

  2016年,

  梁益建获得“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称号。

  有人问他,

  你现在是名人了,

  会不会考虑手术的风险?

  梁益建却说,

  我就是个小医生,没有什么顾虑。

  明明是国内最顶尖的重度脊柱畸形矫正专家,

  但却谦虚的称自己为小医生,

  一如组委会给他的颁奖词:

  自谦小医生,却站上医学的巅峰。

  他最在意的,

  不是借着奖项名利双收,

  而是那些患者能不能直起腰板,

  穿上礼服,走向幸福。

  写到这里,

  心里禁不住的感动。

  在这个医患关系日趋紧张的环境里,

  在这个动辄暴力伤医的时代里,

  很难想象还有梁益建大夫这样的存在。

  或许这就是世界的美好所在,

  虽有复杂的人性,

  但也有纯粹的仁心。

  感谢您,梁大夫,

  作为一束光,照亮了整个世界。

故事相关阅读

故事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