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感
人都是需要一个舞台的,平时只有多锻炼,才会不断的进步。站在省素质教育论坛上发言,告诉自己不紧张,开始的时候却还是有点抖,不从容。但因为提前的反复的朗读和演练,顺利的完成了任务。短短的十五分钟,准备接近一周,感觉没有白下的气力。每一次超越,都是需要去不断的努力的。如果,没有以前给老师最讲座的经历、在省创新教育论坛上的发言经历,感觉自己可能也会抖到最后。于是就想,我们的老师,如果都给予他们一个平台,都给予他们一段磨砺,才会令他们真正的成长起来。而这种成长,与功利无关,是一种彻头彻尾的属于自己谁都不能夺予的东西。
从省第四届素质教育论坛回来,马上迎来了区教学视导。跟教研员们热切的交流着一些教育教学的思想和做法,得到肯定和点拨,也是一种最直接的成长和进步。昨天视导的同时,全区语文教研在学习召开,学校的李老师和共建路学校程老师进行了同课异构——《那树》,的确是一种愉悦的享受。
《那树》是台湾作家王鼎钧写的,我是第一次读这篇文章,读的时候心灵就被深深的震撼着。于是就想到了一个问题:为什么台湾的作家对生命的把握如此的准确、如此的扣人心弦、如此的令人震撼!王鼎钧文字里透露出来的那种悲情文化,的确是台湾文化的源。词句中带出来的那种古文气息,仿佛能令人穿透悠远的历史和文化。于是,点评的时候就给老师们提了个初中台湾作品专题研究的设想。
李老师是学校里唯一的一个中文本科出身,自身又爱极了文学和美学,所以课堂上呈现出来的是一种深邃和底蕴。程老师是语文教师中极少的男教师,且是讲的极好的男教师。于是一下子想到了木春,那个素未谋面的用诗歌打动自己和学生的男人。程老师课堂的行云流水,不着痕迹,是不是也和木春一样?于是,告诉我们的老师:大多女教师的课以形式的瑰丽多姿,男教师以内涵的厚重出众。所以,要厚实自己。
很久没有这么投入的去思考一些东西了,于是在本子上乱写乱画了很多话。人,主要靠交流才会碰撞出激情和思维灵感,于是突然有很多的话想跟这些老师分享。可以看得出来,我们的老师都很激动,发言的水平提升了很多。说明我们的语文老师在不断的进步,这样的研课因为用心,才会有这么多的收获。那平时的研课是否也如此用心呢?研课不是目的,而是一种打通我们课堂的一条通道。把研课的所获如何运用到教学中才是根本。近些日子的构筑理想课堂,不断对确定的老师进行跟踪指导和研磨,如果不用心去做,只是枉费这么多的时间精力而已。但,做总比等待强。只要去做,就会有收获。
我的茶,氤氲在暮色里,窗外的斜阳映射在电脑屏上一抹红彤彤的耀。敲击,就是一串文字的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