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江南第一阳光女孩的校园故事
20XX年6月19日,是宁波效实中学高二学生费莹18岁生日。这天,费莹的父母专门为其举办了一个成长回顾展,并为她举行监护权交接仪式。在交接仪式上,父母和费莹定下第四份协议:“父母的监护权行使完毕,作为一名18岁的成人,今后她自食其力,自己解决学费和生活费。”
对一个刚刚18岁的高二女孩来说,上学、生活费自理是否苛刻得不太现实?实际上,对这个2岁就学做家务,8岁能写稿挣钱,10岁会投资股票的女孩来说,自立,绝对是小菜一碟。
培养能力,为自立打下基础
1986年6月19日,费莹呱呱落地。费家三代同堂,小费莹是家里的掌上珠。作为知识分子的父母,在培养女儿方面,有着充分的准备。
2岁的女儿会走路了,爸爸、妈妈就让女儿自己去洗手绢、洗袜子,等到再大一些的时候,让她自己动手梳头,与妈妈一起做馒头,4、5岁时学着与大人一起包饺子、包汤圆。
在爸爸、妈妈的“夸奖”下,小费莹干得十分卖力、欢快。在一家人共同“劳动”中,许多家务她自己都学会了。
在父母的培养下,小费莹这个当初只有几岁的孩子不但会做好多家务,而且还会做饭、煲汤。1997年,11岁的费莹一举夺得宁波市首届青少年烹饪大赛二等奖。
爸爸是工程师,家里东西坏了,刚开始,爸爸维修都让费莹当助手。后来发展到家里新买来的电器都由费莹看说明书学会,然后再教全家使用。家里的橱门坏了,电器出现小故障了,她就会主动修理好。
费莹10岁生日这天,爸爸妈妈给她送了一个大礼盒,费莹打开看,立刻高兴地叫了起来。原来,爸爸、妈妈的礼物是一个工具箱,箱内大到剪子、钳子、榔头,小到一个针线包,可谓“应有尽有”。
正是这种别具一格的“培养”,在动手能力上费莹让同龄孩子望尘莫及。
10岁,费莹与比她大的大哥哥大姐姐一起代表宁波市青少年到天津交流访问。老师本以为年龄最小的她是别人照顾的对象,实际上她却成了老师最好的帮手,还解决了突发的问题,一下火车脚上的鞋子坏了,无法穿了。她就拿出了随身带的针线包,自己把鞋子补好,老师对费莹翘起了大拇指。
费莹8岁,爸爸、妈妈与女儿签下第一份协议
1995年3月,8岁的费莹在《中国儿童报》上发表了处女作《我让妈妈露笑容》。1个月后,报社通过邮局汇来8元钱的稿费,费莹心里乐开了花。妈妈与费莹达成第一个协议:费莹的奖学金和稿费由她自己支配,不再向妈妈要零花钱,但费莹每通过自己努力获得一笔钱时,妈妈也要支付她相同金额作为奖金。妈妈进一步规定,逢年过节长辈给她压岁钱,费莹今后也不能要,即便是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钱也尽量不要。如要,这些压岁钱都要上缴家庭财政。其理由是:这些都是家庭间礼尚往来,费莹所得,正是家庭所失。
妈妈并不是与女儿处处斤斤计较,她是在培养女儿独立自主、不依赖别人的一种理念。
为了多挣稿费,费莹更喜欢读书了,写文章也更加勤奋。令她想不到的是挣钱这么难,她使出浑身解数,8岁那年才发表几篇文章,粗略算下来一年还没赚到100元钱。
体会到赚钱的不易,小费莹花起来也格外仔细。1999年,13岁的费莹参加一个征文活动,获得奖金500元。妈妈十分爽快地按照协议约定,往费莹账户上再打进500元钱。当然,妈妈也有“不自觉”的时候,只要稍加提醒即可。2000年8月,妈妈参加江 、浙、沪三地“贤内助”大赛,她从几万名参赛选手中脱颖而出,一举杀进仅有20名的决赛圈。决赛表演需要全家合作,费莹在中间有一个一分钟的叙述《我的妈妈》。
在这次活动中,妈妈获1000元奖金。妈妈认为这是她多日努力的结果,眉开眼笑地把奖金全装进了自己的口袋。
第二天,费莹微笑着对妈妈说:“妈妈,出场费总是有的吧?”妈妈恍然大悟,马上从口袋里分出300元钱给费莹。这毕竟是借了妈妈的光一下子拿走妈妈300元钱出场费,费莹有些不好意思。她当即决定,用这300元钱请全家吃了一餐温馨的烧烤。
费莹的钢琴弹得非常出色,11岁过钢琴十级,每年还有许多钢琴演出。2002年,费莹考上了面向全市招生的宁波十分有名的公办民助全日制寄宿中学。这所学校离家很远,如果到这所名校读书,会影响到她的钢琴专长。而费莹还可以参加离家很近的省重点学校—宁波外国语学校的考试。这个学校学习的自主性和宽松的氛围更适合费莹的全面发展,但是,费莹所在的母校仅有一个名额,也就是说她在母校同学中,这次必须考第一名,才能有百分之百的把握。
如果放弃原来那所名校的录取,这次再名落孙山,费莹只能上普通中学,父母把决定权交给女儿 。费莹考虑了3天,最终作出考宁波外国语学校的决定。万幸的是,费莹成功考取这所名校。
费莹靠自己的努力不但兼顾了自己的专业,而且为家庭省去万元钱。妈妈决定把这万元划给费莹,作为她的教育基金。亲戚朋友甚至爸爸都认为钱太多,妈妈认为这钱该给女儿,她相信女儿不会乱花。
从妈妈的手中接过万元的支票,费莹叫了起来:“哇,我一下子进账一万五千块!”
万金买一笑,费莹妈妈与她的第二、第三份协议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识万个人。”从费莹儿时开始,爸爸、妈妈就想方设法让女儿走出宁波,到外边见“世面”。
刚开始,他们规定:让几岁的女儿自我管理,表现好就在小本本上贴个小熊猫,凑够100个,女儿就可要求爸爸妈妈带她到外地玩。用这种办法,她玩遍杭州、苏州、北京等大城市。每次外出旅游,女儿当之无愧地成为全家的后勤部长。爸爸、妈妈只管陶醉在山川美景之中。至今,他们的足迹已踏遍了大半个中国。
最让妈妈开心的一次是在东北哈尔滨的旅游。在一望无际的雪地上,有骑马的项目,一起前往的男孩、女孩没人敢在马背上扬鞭驰骋。轮到费莹了,只见她接过缰绳,略加思索,噌地跃上马背,扬鞭策马,箭一般“射”向远方。骑在马上的她开怀大笑,仿佛凯旋归来的骑士。
这种舒心、自然、阳光的笑容,在现在的孩子身上很难寻到,为了这次旅游,他们家花了一万多元钱。费莹的父母都是工薪阶层,这一万多元钱,妈妈邵莉至少要再找份兼职,干一年才能赚到。但邵莉认为,万金买来女儿灿烂一笑,非常值得。
有了多年的外出旅游经验,15岁时,没有大人的陪同,没有导游的安排,费莹与几位同学到浙东大峡谷旅游。尽管遇到了许多困难,她还是能够和同伴都一一克服,安全回到了家。
上小学后,费莹自己办了张《小白鸽报》,组织了记者团。她不仅独立策划采访了大记者、人物访谈等活动,还组织“假日小队”,带领小朋友到宁波很多地方玩耍,而后采取aa制打出租车一一送同学回家;自己采购食品,aa制,每个人动手烧菜,大家一起吃……每周六是费莹的交友日,班上90%的同学都去过她家。
去年署假,费莹到北京新东方学习外语。她没让父母操心,自己在网上查询邮寄资料,独自一人到北京上新东方学习了一个假期外语,又一人平安回到宁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