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

位置:首页 > 故事 > 原创故事

教育者要有改变世界的梦想——读《可复制的教育创新——改变世界

发布时间:2022-07-12 03:30:44

  书架上有一本《可复制的教育创新——改变世界的重要力量》,著名学者李茂翻译,源创策划,品质高端。教育是一种社会实践,来自世界各地的教育创新案例让我们看到教育的意义,也看到创新所拥有的力量。不管岁月如何变迁,教育者都要心怀梦想,寻找改变世界的力量。从某种意义上讲,我们每个人就是教育本身,每个人都可以创造高品质的教育实践。从路径到运动,教育的革新一定来自一线的需求,一定关注人最真实的生存状况,星星之火,必将燎原。

  这本书的背景是世界教育创新峰会,促进教育创新,构筑教育未来,大量的案例记录着实践者的智慧,也在激活众多教育人士的创新密码。从一个地区到另一个地区,从一个国家到另一个国家,教育创新跨越地域界限,带给人们新的希望。教育创新是一种姿态,一种为改善教育品质从不停歇的姿态,一种突破险阻从不认输的姿态,一种厚德大惠及众生的姿态。放眼世界,那些战乱中的孩子,那些贫困中的孩子,那些暴乱街区的孩子,都需要教育来拯救。世界的美好,首先应该是教育的美好。教育传承着人类的文明,也呼唤着每一颗懵懂的心。教育创新的意义不在于有如何伟大的发明,而在于找到适合不同地区儿童成长的路径。让每个孩子都可以上学,都喜欢上学,都能在学习中重建自我。

  书中的插图很精美,容易将人带到世界各地的教育实践现场。一个个学习中的孩子朴素而坚韧,拥有向上的生命力。他们在一个个项目中获益,也成为项目的宣传者和推广者。项目的实施有创建者的艰辛,也有参与者无畏。克服种种困难,一个个满怀公益情怀的教育项目在世界各地扎根,点燃了教育改变命运的圣火。听听这些鼓舞人心的教育创新案例吧——“教育之路”“重写未来”“新学校”“学徒”“我们爱阅读”“母亲儿童项目”“女童项目”“非洲数学科学研究院”“墙洞”……在世界的版图上,这些项目正在成全孩子们的教育之梦。今天的教育,明天的社会,个人命运的改变自然会推动整个社会的进步。教育创新势必会引领社会的革新,在各国的困窘之地,教育无疑是最具人性光辉的事业。

  如何实现教育的创新?在纪录片《等待超人》中,比尔.盖茨说:“现状是可以被改变的,但这既需要心中的愤慨,也需要大量的成功案例。”这本书中的案例不见得有多成功,但却已经真实地发生在了世界各地,通过不同平台的推广影响着越来越多的教育有志之士。随着阅读的深入,我看到项目中所表达出来的实践智慧,也感受项目实施者们的教育情怀。教育创新的发生,源于对美好的教育的渴望,也源于实践者无私而澄明的精神追求。

  在“重写未来”项目中,5个人在5的时间里改善800万儿童的受教育情况,而且是在条件最艰苦的战乱地区。他们游说能提供捐赠的政府、工作和援助机构将服务重点放在战乱地区儿童的教育事业上。项目实施中,他们也总结了最大的教训:“我们真的应该聚焦于学习及其成果,而不是学校。好教师远比好的校舍重要。”从“有学上”到“上好学”并非轻而易举的事情。就学机会公平,并不等同于教育质量公平。好的教育必须要研究儿童如何有高质量的学习体验?怎么学?是否有学习的动力?是否可以促进人格的形成……所谓学校内涵发展,我理解其核心是儿童学习的品质成全,是面向每一个的落地实践。

  麻省理工学院为挖掘互联网的教育潜力,组织专家委员会通过考察得出一个结论:在网上挣钱是非常困难的。正当大家准备放弃的时候,一位学者说出一句违反常规的话:“既然我们不能用我们的内容挣钱,那为什么不免费提供呢?”一语点醒梦中人,也铸就了新的办学品牌。截止2011年4月,在这个开放课程平台10周年的时候,课程达到2000门,贡献教师4000名,访问量达到1亿人次……一所大学的实践引发了全世界的课程资源分享热潮,麻省理工学院的语言学家宫川繁评价说:“这是知识慈善的集体行动”。在信息化时代,人们的学习方式也在发生重大变化。资源共享,让学习变得随处可行。“墙洞”项目是由印度教育工作者苏伽特.米特拉发起的。把计算机放在办公室外墙的一个洞里,贫民窟的孩子数小时内就自己上网了……探索人的潜力,发现儿童学习的能力,这个项目让我们相信每个孩子都有学习的巨大潜力。信息技术发达的今天,学校依然习惯采用二元思维,要么激进,要么保守,根本没有客观理性地思考如何通过科技来提升学习的品质。想到一位一线教师利用网络资源和平台引领孩子们爱上朗读,爱上写作。她的智慧在于坚信:科技始终只是工具,孩子的学科素养和人格素养才是根本目的。方向正确,途径自然清晰。

  “新学校”项目鼓励孩子们分成小组进行讨论、思考,往往是围坐在一起。他们在学习中也学习谈判和妥协,属于自由而有秩序的学习活动。在这样的学习样态里,孩子们的思考力、自主性得以激发。创始人科尔伯特的观点让人警醒:“教育界的危险在于,总是从管理角度对失败进行回应——改变系统运行方式,集权或放权,采用新的问责制度。问题的关键其实是改变学习是如何发生的,这意味着采用新的教学方法。教师需要成为一个促进者,激励学生学习,而不是把知识传授给他们。”当教育教学成为一种管理的技术,生命的神奇与人性的光辉就被禁锢住了。以外部的影响来实现内部的质变,往往会适得其反。不断地问责会加重学生的恐惧,让学习的创造性荡然无存。

  旧金山农业学校坐落在巴拉圭首都,这里的孩子们一边工作一边学习,实现了自供自给。来这里的孩子家境并不富裕,通过学习可以获得高中文凭,还可以获得一个职业技能文凭。技能、学习力、生活力、自信心都在这所学校得到培育。更重要的是,这种办学方式还培养了大批的企业家,成熟的大同学也会教授小同学如何经营一门生意,形成了沉浸式的学习社群。在这所学校中,我感受到“生活即教育”的气息,体验是最好的学习方式——在情景化的学习中,孩子们的创造力与思考力都会呈现良好的状态。孩子成长需要一个场,同伴影响、教师激励、父母陪伴、自我体验……最美的成长一定是由他自己来实现的。

  “公共教育系统正面临着来自私立学校的直接竞争,但它们真正的竞争是争取学生的注意力,学生在生活中有越来越多分散注意力的可能。”这样的观点振聋发聩。多伦多“教育之路”项目通过创造一系列的激励机制,通过配备辅导员,通过优惠政策让更多的孩子选择在学校学习,并激发出改变命运的勇气和力量。体制难以改变,机制可以创新——在谢云老师的书中曾有这样的观点,公共教育如果不能吸引孩子的兴趣,不能激发孩子的责任,不能真正促进孩子的成长,就会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引发社会问题。改良公共教育系统,一方面需要投入的加大,另一方面也要考虑机制的创新。尤其在社会对教育需求日益增长的今天,发展应成为学校的主题。

  读着读着,越来越感觉当今世界教育的挑战无处不在。作为教育者要时刻重温那些永恒不变的教育使命:真、善、美;要拥抱时代的变化,发现学习的真谛所在,让每个孩子都爱学;要坚信美好的教育总会发生,有信仰的教育实践一定会改变世界。

故事相关阅读

故事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