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对家人的态度,出卖了你的生活层次
前几日,在食堂餐桌上听见一件事。
同事的妯娌连续为家族添下两个男孩,从此奠定地位,恃宠而骄。
儿子百日过后,就被她丢给公婆养着,对大儿子的功课不管不问,甚至要公婆为孩子新学期的作业本操心,七十多岁的老人到邻街的文具店买回本子,又被儿媳妇嫌弃着不要。
同事愤愤不平,无意间道出了内心深处的原因:“仗着生儿子就了不起,我两个女儿也是传后人。”
接着,她又津津乐道与公婆斗智斗勇的“事迹”——将家务事扔着不做,放任女儿与丈夫不管,对丈夫的饮食起居不闻不问,下班后约了同事逍遥快活。
风声终于传到二老的耳朵里,为了安抚她的情绪,老两口举家搬到她这里帮忙,她认为大计已成,甚至效仿嫂子,将刚出月子的女儿全权交给公婆负责。
ldquo;女人就是要对自己好一点。”她得意洋洋地说。
可是,这样真的是对自己好吗?
在压力丛生的时代里,越来越多的都市人用凉薄的面孔对待年迈的双亲,一方面用无可奈何来说服自己,一边用作与人炫耀的谈资。
其实,对亲人越苛刻,你在困难面前就越软弱。
有一位同事,三十岁出头的年纪,就是众人眼中的“人生赢家”,丈夫事业有成,在闹市拥有一套丈夫为其购买的别墅,两个儿子就读全市最昂贵的贵族学校,父母被接到身边相互照应。
有一次,她晃了晃屏幕裂碎的手机,笑着说:“昨天被我父母气疯了,把这把手机摔了个稀巴烂。”
一问才知道,原来是因为父亲重手重脚动静大,母亲没事又爱唠叨,在某一次的家庭拌嘴中终于爆发,她怒斥了父母亲,还扬言,“再不听话就给我滚回老家去。”
交代完来龙去脉,她的嘴角洋溢着得意的笑:“我父母都被我吓坏了,大气都不敢出。”
渐渐才知道,她看似光鲜,实际上已经左支右绌。
挥霍无度的生活习惯早将她磨出一副低声下气的卑微模样,以至于在丈夫频繁亮红灯的时候也没勇气跟现实宣战,只好将矛头转向了自己的爸妈。
在你撕破对待亲人温情的脸时,暴露的是对生活缴械投降的软弱。
作家梁晓声回忆童年经历时说了这么一段话:“谈到我自己的家的时候,是关于贫穷、愁苦、无奈这些词汇的一种注解。”
他的父亲是新中国第一代建筑工人,常年在外,母亲是个目不识丁的普通工人,这样一个瘦弱的女性要扛起家庭的重担,五个孩子要吃饭上学,常需要借钱来维持家中的开销。
因为家境贫寒,梁晓声不能去花五分钱看一场电影,每次学校布置下来的电影观后感,他都是通过查阅书籍来完成。
没有别的娱乐方式,他只能求哥哥帮忙借书,爱看“闲书”的习惯对于一个贫瘠的家庭来说,无异于雪上加霜,但是母亲总是倾囊支持,在她看来,“闲书里一定有做人的营养”。
有一次,他一直想买一本书,书价一元多钱,而那个时候母亲一个月的工资只有十七元。
他来到母亲工作的地方,看到母亲“一个及其瘦弱的脊背弯曲着,头和缝纫机挨得很近”。
他硬着头皮走上前,跟母亲说要一元五角钱买书。
母亲掏钱的时候,女工纷纷阻止,但母亲义无反顾地将钱塞到他手里,说:“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
就是母亲倾尽全力的支持和陪伴,让梁晓声在捉襟见肘的生活困境中找到了通往知识的大门,而在梁晓声将自己磨炼成一位作家后,他将母亲的恩慈与宽和,浓缩进了自己的性格底蕴中。
多年之后,梁晓声写下了《慈母情深》,这篇文章是他对母亲最真切的感谢,他感谢在物资贫瘠的年代,母亲用柔弱的双肩扛起生活的重担,不以愁眉苦脸对待家人,而是尽最大的所能,去实现孩子的梦想。
2008年5月12日,毕飞宇的父亲失明,而在2天前,他刚完成了《推拿》这一本书。
说到父亲的时候,毕飞宇用一个事例来说明他们之间的关系。
父亲去医院看病的时候,因为紧张握紧了他的手,那是他人生中最漫长的五分钟,四十多岁的他,像是个手足无措的男孩。
因为在此前的几十年里,他从来没有像那天一样,攥紧父亲的手,与父亲保持亲密的接触。
他说:“我的父亲几乎不知道什么是爱,我也不知道什么是爱。”
其实,爱的教育也好,家人的相处模式也好,都需要好几代人一点一点的去建立。
当你对亲人泄愤时应该想到,在你开始用平和的心态去接受不太圆满的人生时,曾经被你冷眼相待甚至恶语相向的亲人,也许继承了你的坏习惯,将最尖锐的刀刃对准了身边人。
你对待亲近家人的方式,映射出你对生活最本质的态度。
朱自清的《背影》中写道: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
特殊年代的颠沛流离,让车马舟行的传递方式变得不可企及,朱自清对离别的感悟,对父亲感情的真挚,好像是我们这个年代的青年所无法理解的。
兵荒马乱的年代,尚且可以让人们将笑容投射在亲人的眼眸中,尚且可以毫无保留地对家人付之爱意,现代人对至亲之人的冷言冷语,难道可以推给暗淡的现实生活吗?
现如今:
一个电话,问候可以轻松带到;
一个视频,山高水远也能相见;
一封邮件,思念就可以用诗意的方式书写。
但是我们渐渐忘记了,在书信很慢的年代,用润物细无声来传承孝悌之道的方式其实并不困难,关键在于长辈的以身作则与合理引导,也在于小辈端正态度与时刻保持敬畏之心。
对待亲人看似微不足道的善意,其实在强化你应对生活的能力,它源于修养,终于家风的传承。
林语堂曾经说过:“一个天生自然的人爱他的孩子,一个有教养的人定爱他的父母。”
也就是说,不管出于何种目的去宣扬自己对待亲人时恃宠而骄的态度,你在透支的,是生而为人的良善。
亲恩的传承是这个世界上最公平的东西,你对亲人的态度,不仅仅体现着个人最基本的人生观,也时时刻刻影响下一代价值观的塑造。
那些将亲恩流传于笔墨之间的作家们,童年大多都是颠沛流离,就是因为至亲之人永远以爱与包容支撑着家庭,才让中华民族的孝悌之道代代相传。
你的不孝,也许有千万种外部因素,但是根基在于自己。
生而为人,别让自己有机会跟至亲之人说对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