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丰皇帝和他的小圈子
咸丰皇帝奕詝,是道光皇帝的第四子。道光虽说生了九个儿子,但储君之位,却只能在第四子奕詝和第六子奕欣之间选择,其他的儿子,不是早丧,就是年纪尚幼。种种迹象表明,第四子奕詝,显然比他们家的老六缺乏才干。但在师傅杜受田这个老官僚的指点下,靠着装老实,竟然蒙了他的爹,在争储中取胜。
姓爱新觉罗的满人皇帝,没有一个不自命不凡的。接下父亲留下的烂摊子,尤其是跟洋人妥协,五口通商之后的烂摊子,他立志要只手回天,开创一个新局面,不仅要把稀烂的吏治整顿好,而且还要争取把洋人赶出去。为此,他驱逐了以穆彰阿为首的父亲时的重臣,开始筹建自己的班底。领头的,开始两年是他的老师杜受田,后来,则是肃顺。
如果说他老子是苦命天子的话,咸丰皇帝奕詝命更苦。继位不久,就天下大乱,太平天国搅了大清的大半个天下,西南,西北,甚至山东,烽烟四起,大股小股的乱党,成王称帝者不知凡几。
肃顺在应对内乱方面,出的主意倒还不算坏。这也是因为八旗兵真的不中用了,在乱民到来之时,只能在逃跑上显示出自己的本事。敢上战场的八旗将领就不多,上去之后,也是百无一用。肃顺是满人中的聪明人,就是尖酸刻薄一点。早就知道他的同胞,除了提笼架鸟之外,干嘛都不行。所以,大乱到来,满人王朝要想保命,不用汉人是不行的。所以,湘军崛起之后,朝中的汉人大臣倒是一肚皮猜忌,反倒是肃顺,早早看出了曾国藩等人的潜力。建议皇帝放手任用,对付太平军,方才有点起色。
然而,当时大清最大的问题,还不是内乱,而是洋人不满南京条约签订之后,满清王朝安设的玻璃门,让中国名为开放,实际则没开。多次撞到玻璃门上的英国人和法国人,最终压不住火,找了个借口,跟大清开战,占了广东,掠走了两广总督叶名琛。接下来,尽管咸丰选择装聋作哑,但只要开放的问题不解决,战火早晚会北上烧过来。
在应对洋人方面,咸丰和他的小圈子,似乎没有一个好主意。当然,首先是皇帝昏聩。在继位之初,他就安心要表现强硬的。在他看来,似乎只有这样,才能挽回下坠的道德人心。皇帝这样的姿态,也的确鼓舞了朝中众多臣子,一时间,群情激奋,斗志昂扬。然而,当英法联军北上,轻而易举拿下大沽炮台之后,所有人又是一阵慌乱,包括皇帝自己,也心惊肉跳,只好答应谈判。
然而,妥协之后,皇帝对于洋人公使来京,又是一肚皮的不情不愿。加上这个时候,他的亲信班子里,又多了一位来自科尔沁草原上的战将,僧格林沁。科尔沁草原上的蒙古骑兵,一向是大清的预备队,预备队出马,皇帝胆儿肥了不止一点两点。所以,他竟然听从僧格林沁的建议,准备在英法公使进京换约的路上,让清兵化装成土匪,袭击这些使节。这招儿因为洋人的傲慢,不肯走陆路而作废,但当使节乘船进入之际,僧格林沁居然还是悍然开炮,在水路上也伏击了洋人使节。战果倒是挺辉煌的,但大祸却惹下了,给了英法大打的一个最好的借口和战争动员。
在这个过程中,聪明的肃顺,肯定没有加以劝阻。不仅如此,当英法联军登录北塘,进军八里庄了,应邀前来谈判的巴夏礼等二十几个洋人代表,居然被抓起来了,关进了天牢,而且马上就受到了酷刑。待到联军进军北京之后,这些人中,已经有人被折磨死了。这事,作为皇帝的心腹,也不可能不知道。也许,肃顺和咸丰,都听信了僧格林沁的豪言壮语,要在京南大平原上,用他的蒙古骑兵横扫洋人。那个时候,肃顺们连大臣提建议,用浇湿了棉被来对付洋人的大炮,都还将信将疑。曾经在大沽奏捷的僧格林沁说了话,焉能不好使呢?就算相信僧格林沁,也得留点后路吧?此时的肃顺,已经跟他的主子一样昏了。
这种时候,咸丰和他的小圈子的见识,显然不如朝中那些曾经跟洋人打过交道的几位,比如曾经去过香港的耆英,还有跟洋人谈判过的桂良和花沙纳。然而,这几位,说什么皇帝都不信。
最后的结果是,僧格林沁的骑兵被洋人轻而易举地扫荡了,八里庄张家湾一战,变成了洋人枪炮的一场屠杀。咸丰和他小圈子,只能逃到热河去了。死也不肯见洋人,坚持做鸵鸟到底的咸丰皇帝,最终死在了热河。有资料证明,咸丰选择做鸵鸟,事先是个肃顺他们商量过的。所以,有的西方学者,认为此时的肃顺,其实是保守派的首领。
然而,在咸丰死后,作为顾命八大臣的小圈子人员,得罪了小皇帝的亲娘西太后不久,就被西太后联手在北京掌握兵权的小叔子恭亲王奕欣,轻松就给干掉了。这么聪明的人,明知道京城步兵统领麾下几万兵马,都在奕欣手上。而且热河上下,人们都风传小叔子和嫂子见过面了。然而,在送咸丰灵柩回京之时,肃顺他们居然没有做半点防范,结果在路上就束手就擒了。
由于高阳的缘故,好些不满西太后的人,替肃顺惋惜,其实,就当时而言,肃顺其实一点都不高明。不谙世界大势,固执地待在井里的咸丰和他的智囊小圈子,命里注定,就是悲剧。没有见识,缺乏眼界,再聪明的人,也是笨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