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

位置:首页 > 故事 > 精选故事

成功人士的故事

发布时间:2021-12-28 13:59:21
成功人士的故事

  精选阅读一:

  成功人士必看的5个故事

  1

  甲去买烟,烟29元,但他没火柴,跟店员说:“顺便送一盒火柴吧。”店员没给。[由www.telnote.cn整理]

  乙去买烟,烟29元,他也没火柴,跟店员说:“便宜一毛吧。”最后,他用这一毛买一盒火柴。

  这是最简单的心理边际效应。第一种:店主认为自我在一个商品上赚钱了,另外一个没赚钱。赚钱感觉指数为1。第二种:店主认为两个商品都赚钱了,赚钱指数为2。当然心理倾向第二种了。同样,这种心理还表此刻买一送一的花招上,顾客认为有一样东西不用付钱,就赚了,其实都是心理边际效应在作怪。爆笑谷聊天记录

  启示:变换一种方式往往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通常很多事情换一种做法结果就不一样了。人生道路上,改善心智模式和思维方式是很重要的。

  2

  有个小男孩,有一天母亲带着他到杂货店去买东西,老板看到这个可的小孩,就打开一罐糖果,要小男孩自我拿一把糖果。但是这个男孩却没有任何动作。几次的邀请之后,老板亲自抓了一大把糖果放进他的口袋中。回到家中,母亲好奇地问小男孩,为什么没有自我去抓糖果而要老板抓呢?小男孩回答很妙:“正因我的手比较小呀!而老板的手比较大,因此他拿的必须比我拿的多很多!”关于爱情名人名言

  启示:这是一个聪明的孩子,他知道自我的有限,而更重要的,他也知道别人比自我强。凡事不只靠自我的力量,学习并领悟适时地依靠他人,是一种谦卑,更是一种聪明。

  3

  美国知名主持人林克莱特有一天访问一名小兄弟姐妹,问他说:“你长大后想要当做什么呀?”小兄弟姐妹天真地回答:“嗯……我要当飞机的驾驶员!”林克莱特之后问:“如果有一天,你的飞机飞到太平洋上空所有引擎都熄火了,你会怎样办?”小兄弟姐妹想了想:“我会先告诉坐在飞机上的人绑好安全带,然后我挂上我的降落伞跳出去。”当在场的观众笑得东倒西歪时,林克莱特继续注视着这孩子,想看他是不是自作聪明的家伙。没想到,之后孩子的两行热泪夺眶而出,这才使得林克莱特发觉这孩子的悲悯之心远非笔墨所能形容。于是林克莱特问他说:为什么你要这么做?”小孩的答案透露了这个孩子真挚的想法:“我要去拿燃料,我还要回来!!!”

  启示:这就是“听的艺术”。一是听话不好听一半。二是不好把自我的意思,投射到别人所说的话上头。要学习并领悟聆听,用心听,虚心听。

  4

  有两个和尚他们分别住在相邻的两座山上的庙里。这两座山之间有1条溪,于是这两个和尚每一天都会在同一时刻下山去溪边挑水,久而久之他么变成为了好兄弟姐妹。就这样时刻在每一天挑水中不知不觉已经过了五。 突然有一天左边这座山的和尚没有下山挑水,右边那座山的和尚心想:"他大概睡过头了。"便不以为意。哪知道第二天左边这座山的和尚还是没有下山挑水,第三天也一样。过了一个星期还是一样,直到过了一个月右边那座山的和尚最后受不了,他心想:"我的兄弟姐妹可能生病了,我要过去拜访他,看看能帮上什么忙。"于是他便爬上了左边这座山,去探望他的老兄弟姐妹。等他到了左边这座山的庙,看到他的老友之后大吃一惊,正因他的老友正在庙前打太极拳,一点也不像一个月没喝水的人。他很好奇地问:"你已经一个月没有下山挑水了,难道你能够不用喝水吗?"左边这座山的和尚说:"来来来,我带你去看。"于是他带着右边那座山的和尚走到庙的后院,指着一口井说:"这五年来,我每一天做完功课后都会抽空挖这口井,即使有时很忙,能挖多少就算多少。如今最后让我挖出井水,我就不用再下山挑水,我能够有更多时刻练我喜欢的太极拳。"

  启示:咱们在公司领的薪水再多,那都是挑水。而把握下班后的时刻挖一口属于自我的井,培养自我另一方面的实力,未来当咱们年纪大了,体力拼但是年轻人了,依然还是有水喝,而且还能喝得很悠闲。

  5

  。有一家牙膏厂,产品优良,包装精美,受到顾客的喜爱,营业额连续10年递增,每年的增长率在10%~20%。可到了第11年,业绩停滞下来,以后两年也如此。公司经理召开高级会议,商讨对策。会议中,公司总裁许诺说:谁能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让公司的业绩增长,重奖10万元。有位年轻经理站起来,递给总裁一张纸条,总裁看完后,立刻签了一张10万元的支票给了这位经理。那张纸条上写着:将此刻牙膏开口扩大1毫米。消费者每一天早晨挤出同样长度的牙膏,开口扩大了l毫米,每个消费者就多用1毫米宽的牙膏,每一天的消费量将多出多少呢!公司立即更改包装。第14年,公司的营业额增加了32%。

  启示:应对生活中的变化,咱们常常习惯过去的思维方法。其实只要你把心径扩大1毫米,你就会看到生活中的变化都有它用心的一面,充满了机遇和挑战。

  精选阅读二:

  成功人士的创业故事:首富李河君如何玩转太阳能

  “首富轮流做,今日到我家”,用这句话来形容如今的李河君是最为恰当的了,1月27日,汉能薄膜发电股价狂涨,上涨10。36%,成为了全球市值最大的光伏企业,加上水电、地产等非上市公司资产,使得汉能薄膜发电股东李河君身价到达2000亿,超越了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马云成为了新一届中国首富。

  李河君出生于广东省河源市,毕业于北京交通大学机械工程系。1994年,李河君建立汉能控股集团。汉能自成立之日始即致力于“用清洁能源改变世界”。汉能已发展成为中国最大的民营清洁能源发电公司,以及全球最大的薄膜太阳能企业。

  李河君1988年大学毕业后,靠着从大学老师那借来的5万元起步资金,透过卖电子产品、玩具等,和17个伙伴一齐,透过6年的积累,到1994年底积累了七八千万的资本。本来打算收购上市公司坐庄,但是经过对水电站市场的考察之后,李河君改变了初衷,转而进入了能源行业,以1000多万元收购了河源东江上一座装机容量为1500千瓦的小水电站。之后,再次透过并购将旗下电站的装机量扩大到了几十万前往,产业覆盖浙江、广东、宁夏、云南、广西等地。

  2002年,云南省规划建设8座百万级千瓦水电站,李河君签下其中的6座,总装机规模达2300多万千瓦。但是这一计划却遭到了当地发改委的阻挠,正因发改委不坚信李河君能干成。于是,李河君愤然将发改委告上了法庭,李河君最终拿到了金沙江上“一库八级”中资源最好的金安桥水电站,该电站总装机容量300万千瓦。

  跨步入光伏行业

  2009年,李河君开始进行产业升级,涉足到了光伏行业。当时,正式光伏行业的“拐点”。此前,得益于欧洲市场的巨大需求,光伏产业飞速发展,2008年光伏全球安装量增长了1倍以上。但是随着2008年金融危机的爆发,中国的的光伏行业进入了衰退期,很多知名企业都正因产能过剩而破产,包括无锡尚德。

  李河君进入光伏行业时,选取了薄膜太阳能领域并于2011年寒冬来临之际开始投产。2012年,李河君即宣布投产的8大光伏基地总产能已经到达3GW,超越美国第一太阳能公司(FirstSolar),成为全球最大的薄膜太阳能企业以及太阳能发电系统集成商。

  尽管薄膜的市场远不如晶硅,市场占有比例还不足1层。但是,李河君却在公司内部力排众议、大举投资薄膜太阳能,并且还在多个场合推崇薄膜发电技术的前景,甚至表示“薄膜发电引领终极能源革命”。

  汉能薄膜被诟病

  进入光伏领域之后,李河君频繁出此刻公众面前,或参加会议,或理解媒体采访,向外界宣传薄膜发电技术的广阔前景。2013年底,李河君著书《中国领先一把》,提出以光伏革命解决中国的能源瓶颈、助推经济转型。李河君认为,太阳能是最贴合21世纪发展需求的新能源。

  除了光伏企业的发展路线存在争议外,其汉能薄膜发电还被诟病“过度依靠母公司”。在李河君的计划中,其光伏产业布局是“打通全产业链做出规模”。即从原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电池片生产到太阳能电站建设,构成完整的“全产业链”运作模式。

  2013年2月,汉能集团及其一向行动人持有的汉能薄膜发电的股份从20。28%涨到了50。56%,成为了控股股东。此后,汉能薄膜发电向控股股东汉能集团发起了多项收购,连续收购了其多项知识产权和技术研究公司。

  2013年年报显示,汉能集团是其唯一客户。这种状况在2014年上半年并未有多大好转,2014年上半年,汉能薄膜发电的来自汉能集团方面的营收到达31。6亿港元,占其总营收的98%。2014年上半年,汉能薄膜发电的应收账款为62。4亿港元,其中,最大头的是应收合同工程款项,为41。57亿港元。

  汉能薄膜发电在2014年半年报中称,公司的流动资金十分依靠汉能集团联属公司是否能及时结清进度款项。但是,对于来自于汉能集团的应收账款,汉能薄膜发电方面“无抵押款或其他加强信贷措施”,仅凭借汉能集团的信誉,汉能薄膜发电董事会认为,汉能集团“能够按时结清所有进度款项”。

  成“新首富”出名

  汉能薄膜发电在2014年一年内涨幅达255%,进入了2015年,股价涨幅更是“任性”地在1月23日以来的3天内达32%,市值迅速膨胀至1500亿港元。1月27日,汉能薄膜发电上涨10。36%,报收3。73港元。在这前一天,汉能薄膜发电上涨13%,得益于汉能薄膜发电股价的上涨,加上水电、地产等非上市公司资产,汉能薄膜发电大股东李河君的身价“有可能”到达2000亿元,代替马云或者王健林成为中国的新首富。截至1月29日美股收盘,马云身价为263亿美元(约合1644亿元人民币),王健林身价为267亿美元(约合1669亿元人民币)。

  之因此是“有可能”,原因在于李河君到底持有多少股份,对于外界而言仍是一个谜团,一说超过50%,一说超过90%。不论李河君是否真的成为了内地财富“一哥”,他都因此成为了舆论焦点。

  无论李河君的这个首富之名是否名副其实还是名不副实,他的创业经历是真是存在的,他在创业时的独到眼光和执行魄力都是令人惊叹的。

  精选阅读三:

  4个故事告诉你成功人士的思维

  【一】威尔逊是假日酒店的创始人。一次,威尔逊和员工聚餐,有个员工拿起一个橘子直接就啃了下去。原来,那个员工高度近视,错把橘子当苹果了。为了掩饰尴尬,他只好装作不在意,强忍着咽了下去,惹得众人哄堂大笑。

  第二天,威尔逊又邀请员工聚餐,而且菜肴和水果都和昨日一样。看到人都来齐了,威尔逊拿起一个橘子,像昨日那个员工一样,大口咬下去。众人看了看,也跟着威尔逊一齐吃起来。结果,大家发现这次的橘子和昨日的完全不一样,是用其他食材做成的仿真橘子,味道又香又甜!大家正吃得高兴时,威尔逊忽然宣布:“从明天开始,安拉来当我的助理!”所有人都惊呆,觉得老板的决定很突兀。

  这时,威尔逊说:“昨日,大家看到有人误吃了橘子皮,安拉是唯一一个没有嘲笑他,反而送上一杯果汁的人。这天,看到我又在重复昨日的错误,他也是唯一没有跟着模仿的人。像这样对同事不落井下石,也不会盲目追随领导的人,不正是最好的助理人选吗?”

  故事的哲理

  领导力关键体此刻善于“识人”,个性是在一些自然流露的细节中,能否细致观察每个人并发现真正的“人才”。

  【二】韩国三星集团的创始人李秉喆,小时候家境不好,为了生计,很小就得去卖报纸挣钱。

  “你一天要跟我订多少份报纸去卖?”报亭老板问这个衣衫褴褛的男孩。“别的孩子能卖多少?”他羞涩地问。老板笑道:“这可没法说,少的卖几十份,多的能卖几百份,但拿得太多剩在手里,是要赔钱的。”李秉喆想想说:“那要100份吧!”老板有点吃惊,但还是给了他。

  第二天一早,李秉喆空着手来到报亭。老板纳闷地问:“昨日剩下的报纸呢?”“卖完了,我这天想要200份。”李秉喆答。老板很吃惊,但还是给了他。第三天一早,李秉喆又空着手来了,张口要300份。老板十分惊讶,决定跟着他,看看他是怎样卖报的。李秉喆到了车站后,没像别的孩子那样四处叫卖,而是不停地往候车乘客手中塞报纸,等一个区域的乘客发完了,这才回来收钱。然后再到另一个地方如法炮制。

  老板疑惑地问:“会不会有人不给钱跑了?”“有,但个性少,正因他们看了我的报纸,就不好意思坑一个孩子的报纸钱了。跟那些把报纸砸在手里的报童比,算总账还是我卖得最多!”李秉喆自信地回答。老板立即对他刮目相看。

  故事的哲理:

  企业的第一使命就是获取客户,赢利是之后水到渠成的必然结果,两者绝对不能错位。否则就只能先甜后苦做一锤子买卖,欲取先予绝对不是什么策略,而是一种态度乃至一种智慧。

  【三】北方的某个小城市里,一家海洋馆开张了,50元一张的门票,令那些想去参观的人望而却步。海洋馆开馆一年,简直门可罗雀。

  最后,急于用钱的投资商以“跳楼价”把海洋馆脱手,黯然回了南方。新主人入主海洋馆后,在电视和报纸上打广告,征求能使海洋馆起死回生的金点子。一天,一个女教师来到海洋馆,她对经理说,她能够让海洋馆的生意好起来。

  按照她的做法,一个月后,来海洋馆参观的人天天爆满,这些人当中有1/3是儿童,2/3则是带着孩子的父母。三个月后,亏本的海洋馆开始盈利了。

  海洋馆打出的新广告资料很简单,只有12个字:“儿童到海洋馆参观一律免费”。

  故事的哲理:

  从客户那里获取利润的唯一办法,就是满足客户的需求。这是废话吗?可咱们身边到处可见只想到向客户收费,而忽视其核心诉求的商家。满足客户的核心诉求,取悦客户最在意的人,哪怕看似免费,反而会迎来滚滚财源。商业就是这样搞笑

  【四】1976年,美国《纽约邮报》刚被报业大亨默多克收购。新老板上任,小记者艾伦很怕自我被炒鱿鱼。可这时,艾伦的妻子就要临产,在这个节骨眼儿上,他不知该不该请假去照顾妻子。那天上午,艾伦接到通知,新老板默多克要给大家开会。

  会议开始了,默多克站在台上,讲起自我的报业经历和对未来的展望。艾伦看起来听得很认真,但其实如坐针毡,只想快点知道妻子的状况。这时,会议室响起急促的电话铃声,大家齐刷刷地盯着墙角的应急电话。默多克无奈地停下来,示意旁边的人去接电话。

  “医院打来的,说是找艾伦有急事!”那人说完,艾伦紧张地起身,对着台上的默多克解释道:“怕是我妻子要生了,实在对不起。”默多克微笑着点点头,示意艾伦赶紧去接,然后又压低嗓门对其他人说:“既然是他家里的事,咱们还是暂时回避吧。”说完便带头往外走。

  意想不到的一幕发生了,100多位同事依次退出了会议室,直到艾伦接完电话才回来。默多克重新站上讲台,对艾伦说:“多谢你为我创造了更多的时刻,让我能够把报纸的未来想得更清楚。”他用最简短的话结束了会议,然后走近艾伦说:“此刻你能够去照顾你的妻子了。”30年后,艾伦成了这家报社的总修改,这件看似不经意的小事却一向留在他的心里。

  故事的哲理:

  优秀的领导者都善于凝聚人,并在获得人才之后,能够引导并激发他们的潜能,而要完成这一切的基础首先在于要能获得人心。想做到这一点,则首先要发自内心诚心尊重你的“人才”。你由衷信什么,才能拥有什么。

故事相关阅读

故事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