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生命的故事
关于生命的故事(一):
关于生命的小故事——《生命的价值》
有一个生长在孤儿院中的孩子,常常悲观地问院长:“像我这样没人要的孩子,活着究竟有什么意思呢?”
院长总是笑而不答。有一天,院长交给男孩一块石头,说:“明天早上,你拿这块石头到市场上去卖;但不是‘真卖’,记住,不论别人出多少钱,绝对不能卖。”
第二天,男孩蹲在市场角落,意外地有好多人要向他买那块石头,而且价钱越出越高。回到院内,男孩兴奋地向院长报告,院长笑笑,要他明天拿到黄金市场叫卖。在黄金市场竟有人出比昨日高十倍的价钱要那块石头。
最后,院长叫男孩把石头拿到宝石集市上去展示,结果,石头的身价较昨日又长了十倍,更由于男孩怎样都不卖,竟被传成“稀世珍宝”。男孩兴冲冲地跑到孤儿院,将这一切禀报院长。院长望着男孩,徐徐说道:“生命的价值就像这块石头一样,在不同的环境下就会有不同的好处。一块不起眼的石头,由于你的珍惜、惜售而提升了它的价值,被说成是稀世珍宝。你不就像这石头一样?只要自己看中自己,自我珍惜,生命就有好处,有价值。”[由www.telnote.cn整理]
关于生命的故事(二):
关于生命的小故事——《走向远方》
生命也许就是一些年龄的经历。年龄的不同使我们有了生命的不同阶段,使我们的生命像一棵棵树木,有了年轮与四季,有了根与果实,有了幸福与痛苦。在每个生命的开端,都充满了期望,充满了生机和可能性,而过了成长期以后,生命力就开始衰弱了,随着年龄的增加,期望与可能性都会越来越小。
非洲的大象衰老了,会在象群不远处找一个地方自动躺下来。一头大象一天是要食掉好多水草的,躺下来的大象便不再食用周围的水草。它要把它们留给后代。它已经十分衰老了。衰老得奔跑不动了,蚊蝇在它的眼角处恣意飞舞,它疲惫的眼睛望着欢腾着生命景象的象群,看象群经过它的身边。年幼的象会用鼻子抚触它们的老祖父或老祖母的身体,仿佛在向它告别,然后它们从它的身边走远了。
关于生命的故事(三):
关于生命的小故事——《生命的美丽》
真正美丽的生命执着地追求着真理,它不会趋炎附势地扭曲自己的形象,涂改自己灵动的线条,更不会让自己美丽的底色染上尘污。除非用烈火将其燃为灰烬,使之化为尘埃,否则,美丽的生命九像一条清澈的小溪,永远百折不回乐观坚强地奔向大海,直到最后一滴。
有时,它也许会被冷酷地阻断;有时,它也许会被无情地搁浅;更甚至,它还未及瞥一眼那夜幕下美丽灿烂的星海苍穹,未及静静地谛听一声那宇宙深处的清纯之音,它就以被意想不到的庸俗与险恶一下子毁得千疮百空,奄奄一息……
生命之所以美丽,正在于它有血有肉的过程中,始终高扬着一个美丽的主题;美丽之所以永恒,正在于生命的底蕴中,始终流动着人类最纯粹的良知与渴望。
于是,美丽因生命而存在,生命因美丽而永恒。这是一个连上帝也祈求的统一。
关于生命的故事(四):
一个关于生命的故事
以前有一个年轻人十分喜欢旅行,他走过了很多很多地方。
有一天,他游览了一个荒僻的景点,迎面看到美丽的夕阳,于是随便坐下,看那夕阳一点点下沉,变得越来越红、似火般燃烧……
等他站起身时,无意中发现原先他随意靠着的原先是一个墓碑,墓碑上写着“XX,死的时候是3岁。”
这么小!年轻人带着沉痛和遗憾的感觉站起来继续赶路,向最近的村落走去。
沿途零零散散有一些墓碑若隐若此刻荒草丛中,他逐一看去,有的写着“XX,死的时候是2岁”,有的写着“XX,死的时候1岁半”,而最长得也但是活了近4岁。
年轻人越看越心惊,这是个什么样的地方啊,怎样人们都如此短寿?
等他最后赶到村子里,看到人们正在乘凉,有小孩也有壮年、老人,他走入人群,试着问:“村外的墓碑……”还没等他说完话,刚才谈笑风生的人们脸色就都变了,人群一哄而散。再往前走,他又看到几个小孩子正在玩耍,于是,带着更深的疑惑走过去问:“村外的墓碑……”小孩子也一哄而散。
年轻人更迷惑了。这个地方看上去和别的地方没有什么不同,怎样提到这个问题会是这样的反应?难道以前发生天灾人祸?那也不就应死去的都是小孩子啊!
天色越来越暗了,年轻人看到靠近村子边缘的一棵大树下有一点温暖的橙色的灯光。他走过去,一位有着花白的头发和胡子的长者,正在屋前的躺椅上坐着,慢慢地喝着一杯热茶。
“老人家,我能借宿一晚吗?我出来旅游,今晚没处落脚了。”
“好啊!”老者乐呵呵地答应了,张罗着年轻人歇下来,又端出了香喷喷的小米粥和烤土豆。
年轻人已经饿坏了,狼吞虎咽吃了起来。等他吃完了,老者收拾掉碗筷,陪着年轻人坐下。
年轻人犹豫了一下,还是说出了自己的疑惑:“老人家,我刚刚飘过村外的墓地,怎样那里的人都活得那么短呢?但是,村子里的人也都挺正常的啊!”
老者停了半晌,说:“我今年已经活了79岁了,这其实是我们村子的一个秘密,不能外传的,但是,你既然问到,我这把年纪,告诉你也无妨了!”
老人家喝了口茶,缓缓说道:“那里的人计算寿命和其他地方是不同的,不是看这个人到底活了多大岁数,而是看他这一生中真正有好处的时间有多长。这个时间,包括和家人在一齐的温馨时刻,包括和朋友一齐分享快乐或忧伤的时刻,包括和自己在一齐快乐喜悦的时刻,也包括我为你这样的陌生人准备晚餐共同享受的一段美妙的时光,或是看朝阳、闻花香、听细雨这样和自然在一齐的时间。这天,因为你来了,我活得时间已经到达3个小时了,这我得谢谢你!”
“所以,我们那里的人都很珍惜生命的质量而不是数量。抱怨、后悔、执著于不幸的事或是担忧未来都只会缩短我们的寿命,只有享受生命、享受当下的每一刻,持续心的静净、开放和纯粹,才会让我们活得更有好处、寿命更长!”
年轻人听了,若有所悟……
关于生命的故事(五):
母爱让生命延续
2004年12月30日,澳大利亚《悉尼先驱报》报道了一个海啸中的感人故事。
26日早上,31岁的澳洲女律师阿莎·巴拉姗德拉一家驾驶着小型货车,到加勒市的一个旅游小镇游玩,半路上他们遭遇到了巨大的海浪,汽车被巨浪冲走并淹没。阿莎奋力将家人从车内救出,但是一个巨浪又将一家人冲散。手拉着手,紧紧靠在一齐的阿莎母女被冲到另外一幢房子旁,她们抓住房子的一角准备向上爬。由于房子大部分已经被海浪冲毁,剩余的残骸只能容纳一人的重量,如果两人都爬上房顶,房子也将倒塌沉入水中。伟大的母亲在生死一瞬间做出了最后决定,她松开手,流着泪,大声地向女儿喊:“继续往上爬。不,阿莎,我开始沉下去了,你先爬,你在前面……”母亲还未说完,无情的巨浪便将她的话语掩盖,将她卷入水中,永远沉了下去。
两天后,阿莎和幸存下来的父亲一齐,在当地的临时停尸房内找到了母亲的尸体。之后,声泪俱下的她回忆道:“我的母亲还是那样美丽,她穿着华丽,戴着她的珠宝躺在鲜花中。我多么期望自己跟随母亲一齐死去,因为此刻的我已经是一个毫无知觉的空壳,我将在未来50年内,一向流着眼泪从睡梦中醒来,我多么后悔当初没有让自己死去,救活母亲。”
关于生命的故事(六):
关于生命的小故事——《注解生命的文本》
再平常的生命也包含着一个最重大的悬念:死亡。死亡永远与生命同在,没有死亡的虚无,就没有生命的丰盈。死亡使人世间平淡无奇的一切显得如此珍贵、如此神圣、如此优美。站在死亡的边缘,我们往往会更加眷恋生命,渴望生活。紧张与焦灼,幸福与忧伤,透彻与痴迷,恍惚与清醒,怀念与遥想,丰富的体验,奔流的思绪在自己的过去、此刻和未来之间盘旋,生命中的此时此刻是那么独特,那么无法逃避,那么惊心动魄!
雨果在遗书中写到:“上帝、灵魂、职责,这三个概念对于一个人足够了。我抱着这个信念生活过,我也要抱着这个信念去死。真理、光明、正义、良心,这就是上帝。”牛顿的遗言十分简洁,他对自己的最终评价是在浩瀚的真理之海面前拾到几枚贝壳的孩子。爱因斯坦不期望把自己的办公室变成人们朝圣的纪念馆,“除了我的科学理想和社会理想,我的一切都将随着我一齐死去”。但丁的临终遗言只有一句话:“转动太阳和地球的是爱”。
生命的魅力在于不断地超越自我,从痛苦和不幸中分娩出思想,从创造和超越中享受生命的力量,生命敢于承受苦难和杯具,生命便挣脱了自身的局限。
关于生命的故事(七):
关于生命的小故事——《南极探险中悲壮的一幕》
1991年,挪威的阿蒙森和英国的斯科特几乎同时开始了对南极的征服,当阿蒙森胜利班师后五个星期,斯科特才到达南极。虽然斯科特在向南极的进军中他已经明白了阿蒙森的胜利,但他并没有因为自己将成为失败者而停止前进。
在回到时因遇上南极早到的冬季被围困在冰雪之中,好友奥茨冻坏了双脚,行动艰难,为了不拖累大家,夜里独自走出帐篷,消失在暴风雪中。最后仅存的三位探险家体力严重透支,食物短缺,燃料不足,无情的暴风雪让他们在又冻又饿又累中活活死去。
临死前,斯科特还在写他的探险日记,他们至死都没有抛弃所搜集到的35磅岩石标本。茨威格曾赞道:“壮丽的毁灭,虽死犹生,失败中产生攀登无限高峰的意志。一个人虽然在同不可战胜的厄运的搏斗中毁灭自己,但他的心灵却因此变得无比高尚。”
关于生命的故事(八):
关于生命的小故事——《中西生死哲学》
儒家一方面承认“死生有命”,但也强调“未知生,亦知死?”以此提醒世人把重点放在现世努力。孟子所谓“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最能突现这种人文精神。道家庄子虽明言“死生命也”,但也强调应用平等心看待生死,因为“生死如一”最能突现超拔精神。
在西方,柏拉图以前明白强调,人生的目的在求真善美,但永恒的真善美只有在死亡之后,因此,“哲学就是对死亡的练习”。并且,他主张灵魂不死论,其学生亚里士多德虽然否认灵魂不死,但也肯定“神圣理性不死”,并强调“我们应尽力过理性生活,使自己不朽”。
到了康德,认为灵魂不死虽然“没有逻辑的确定性”,却有“道德的确定性与必要性”。因而他强调,精神愈用而愈出的道理,“想得越多,做得越多,就活得越久”。在黑格尔更是直言“死亡是一种扬弃”。存在主义者海德格尔则明言,人生观即死亡观,人生既然注定是“迈向死亡的存有”,因此,如何能在平日尽心尽责,才是应对生死最好的态度。
到了当代,因为医学发达,“临终关怀”更成为普世关心的问题,如何“生有尊严,死也有尊严”,也成为超越国界的共同课题。芝加哥大学萝丝教授的名着《生死学》认为,死亡也是人生的一种“成长”,更具用心性与建设性。
关于生命的故事(九):
关于生命的小故事——《我为什么登山》
英国一名着名的登山家这样回答:“因为山在那里。”对于登山家来说,山是一种无法抗拒的召唤。把登山运动作为自己的崇高事业,全力以赴。
人类不断探险的精神是永恒的。正是由于人类的探险精神,人类才不断进步,才有这天的礼貌。许多人在探索自然的过程中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但对之后者,它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培育探险精神对于一个人、一个民族都有用心好处。一个具备探险精神的人,会不断寻求新的征服目标,不断寻求人生的新境界和高度;相反,一个人、一个民族如果没有探险精神,就不会有什么前途。
关于生命的故事(十):
关于生命的小故事——《种子的力量》
有这样一个故事。
有人问:世界上什么东西的气力最大?回答纷纭得很,有的说象,有的说狮子,有人开玩笑似的说,是金刚。金刚有多少气力,当然大家全不明白。
结果,这一切答案完全不对,世界上气力最大的是植物的种子。一粒种子能够显现出来的力,简直是超越一切的。
这儿又是一个故事。
人的头盖骨结合得十分致密,坚固。生理学家和解剖学家用尽了一切的方法,要把它完整地分开来,都没有成功。之后忽然有人发明了一个方法,就是把一些植物的种子放在要剖析的头盖骨里,给与温度和湿度,使种子发芽。一发芽,这些种子便以可怕的力量,将一切机械力所不能分开的骨骼,完整地分开了。植物种子力量之大如此。
这也许特殊了一点,常人不容易理解。那么,你见过被压在瓦砾和石块下面的一棵小草的生成吗?它为着向往阳光,为着达成它的生之意志,不管上面的石块如何重,石块与石块之间如何狭,它总要曲曲折折地,但是顽强不屈地透到地面上来。它的根往土里钻,它的芽往上面挺,这是一种不可抗的力,阻止它的石块结果也被它掀翻。一粒种子力量之大如此。
没有一个人将小草叫做大力士,但是它的力量之大,的确世界无比。这种力是一般人看不见的生命力。只要生命存在,这种力量就要显现,上面的石块丝毫不足以阻挡它,因为这是一种“长期抗战”的力,有弹性,能屈能伸的力,有韧性,不达目的不止的力。
如果不落在肥土中而落在瓦砾中,有生命的种子决不会悲观,叹气,它相信有了阻力才有磨炼。生命开始的一瞬间就带着斗志而来的草才是坚韧的草,也只有这种草,才能够对那些玻璃棚中养育的盆花嗤笑。
关于生命的故事(十一):
关于生命的小故事——《生命需要共鸣》
一位旅游爱好者驾着自己的爱车取道西北,向世界海拔最高的高原进发,从唐古拉山山口进入青藏高原后,险恶的地形让这位有着二十多年驾龄的老司机手心冒汗。
旅途孤寂是一种极具危险的东西,他开了汽车中收音机企图减轻这种死一般的平静,但收音机里收不到任何节目。
车子到达海拔四千米后,公路的两房已很难看到活物了,那里只有冰天雪地和随时骤起的狂风。
最后他的越野车坏了,而且他竟然查不出故障的原因。他出发前曾在网上查过有关资料,他明白自己此刻只能等待过往的司机,让这些常年跑运输的汉子维修他的车子或者拖着离开那里。
于是,他把越野车当成了家,他在车上一等就是三天。三天他没有看到任何车辆经过,甚至是天空中的一只鸟。
那是怎样的一个世界啊,无疑是地狱。他的储备的食物和水开始减少。他明白自己已处于危险的境地,如果他等不到过往的司机,或者在等来帮忙他的人之前,消耗完所有的食物和水,那么等待他的就是死亡。
又是三天,他的车开始被大雪覆盖,而他的食物却少得可怜。
他在迷迷糊糊中被一种声音惊醒,他爬出车来,他看到他的车顶停着一只小鸟,它在寻觅食物,它微弱地啼着。瞬间他泪流满面,这是他六天来第一次听到生命发出的声音。
小鸟并不怕生,他把小鸟放在掌心,放入相对温暖的车厢中。
他开始了自救,拆开他的爱车,最后发现化油器的一个零件上的故障。
他用虚弱的身体开着车向前行进了五十公里,最后看到了一个解放军接兵站。他得救了。
这个故事是一位司机告诉我的,他说他在那位旅游爱好者的家中看到过那只已经风干的小鸟。他说那是一只比麻雀还小的鸟儿,却救了一个人的生命。
但我想说的是,那是一只误入高原的小鸟,它从来没有承担过救人的职责,救他自己的无非是自己。小鸟的啼音点燃了他求生的欲望,他的生命因此得到了共鸣,共鸣的生命才会有激情和创造。
关于生命的故事(十二):
关于生命的小故事——《生死之门》
在南太平洋岛屿上,生存着一种小鸟,叫莺鸟。莺鸟以一种叫蒺藜的草籽为食,但这种草籽浑身是锋利的硬刺,果肉被一层深深的内核包裹着,莺鸟要啄食到里面的果肉,可不是一件易事。
它务必先把草籽顶在地上,又咬又拧,然后顶住岩石,上喙发力,下喙挤压,直到精疲力竭才能把外壳弄掉,吃到果肉。许多啄不开草籽外壳的莺鸟被活活地饿死,只有少部分的莺鸟顽强地生存下来。
科学家对这种莺鸟做过研究,只有喙长到达11毫米的莺鸟,才能啄开草籽的外壳,求得生存;而喙长10.5毫米以下的莺鸟,因无法啄开草籽而活活地饿死。
原先,莺鸟的生死之门,相隔仅仅是0.5毫米!
这使我想起“失之毫厘,差之千里”这句成语,人生的命运和成败也是由细微差别决定的:一位考生,差0.5分,可能由此而落榜;一位运动员,差0.5秒,可能由此而与冠军无缘……
如果说,莺鸟的喙长是与生俱来的,但人生却能够透过后天的努力不断增长自己的智慧和才干。既然我们明白生死之门有时相隔仅仅0.5毫米,我们何不努力一点,再努力一点,使我们的生存之“喙”长一点,再长一点。它改变的,可能就是我们的一生啊!
关于生命的故事(十三):
活命哲学
我心里始终装着一个“活命哲学”:没心没肺,能活百岁;问心无愧,活着不累;心底一汪清水,没有过夜的愁,不生过夜的气,也就没有过夜的病。
人活一生不容易,当然坏人活得更不容易,人得给自己找乐子。我家养着几只小猫小狗,我给这些漂亮、聪明、洋气的小猫小狗起了一个个又土又俗的名字:一只波斯猫叫张秀英,两只小狗叫刘福贵和二锅头,还有一只西施叫金大瘤子。客人听了没有一个不乐呵的。人就得这么活。
“文革”中,我被押在看守所里,用半截筷子在破了又补、补了又破的裤子上作画。“杠子队”一次次踩碾我的手,甚至有刀挑断我的手筋,可那时候我依然十分热爱生活。看守所里什么都没有,头顶上只有几个蜘蛛,我每一天看着它们织网,看着它们逮小虫子,看着它们长大,挺搞笑。我进去的时候,大墙上只露出三片柳树叶,出来时,小树已长成一棵大树;进去时,树上拴着一头小牛,我出来时,小牛生的小牛正在叫。出狱后,我觉得什么都可爱,连卖冰棍的都让我感到可亲。小动物喜人,小狐狸不狡猾,小老虎不咬人,虎头虎脑不虎心。
出狱后如果见什么烦什么,那我恐怕就一事无成了。
关于生命的故事(十四):
最后一次讲述
他是一个地下工作者,从上世纪30年代开始,直到新中国成立,一向潜伏在敌营中,搜集传递的情报无数。
他出身富裕家庭,因为中学的老师是共产党员,所以他理解了革命教育,确立了此生理想。他也曾要求去艰苦的地方与劳苦大众并肩战斗,也曾要求上子弹纷飞的战场与敌人拼命,但上级觉得他是潜伏的不二人选。为什么?因为他仪容俊逸,举止优雅,懂英文,擅跳舞。
新中国成立后他成了功臣,经常给戴着红领巾的孩子讲战斗在敌人心脏的故事。怎样在情报处长眼皮底下偷到保险柜钥匙,怎样把情报传给小巷拐角卖香烟的老头,一个个故事惊心动魄。
“文化大革命”中他被诬陷为叛徒、特务,怎样说得清呢?单线联系,他的上线被打倒了,下线牺牲了。
国家与个人的浩劫过去后,重提那段岁月,是在历史研究会上。他的情绪不像当初那样豪迈,相反多了几分歉疚和自责。他讲到在某个回合的较量中牺牲了两名联络员,包括他的下线,而本来,自己只要再果断些,事情的结果就会不一样。某次接头舞会,因为系错了领带,招致怀疑,要不是情报处长保自己过关,自己就死定了。
此刻他已经90多岁了,理解一个口述实录的访谈。
讲到他以前潜伏的情报部门,有个女机要员,舞姿一流,英语一流,她爱上了他,他也十分心动。眼看要影响工作,他向组织汇报,组织设法将他换岗。没想到的是,到新的岗位不久,他又见到女机要员。他不寒而栗,是不是自己的身份被她察觉?
他决然地斩断了与她的感情,她悲哀而去。他说,其实到此刻自己还忘不了她。
讲到潜伏中多年的“上司”——情报处长,讲到他对自己多年的“信任”和“栽培”。前些年听到他在台湾去世的消息,他心里很难过。
这,差不多是他最后一次讲述了吧。第一次他还年轻,沉浸在成绩和光荣中;第二次人到中年,多了反思与回顾;而最后一次回忆,他回到了最纯粹的凡人的主角,信仰的冲突都已淡化,岁月沉淀下来的,是刻骨铭心的感情与感恩之情。
关于生命的故事(十五):
生命是一种缘
听朋友复述已故著名作家汪曾祺先生生前所讲的一个故事;
在大草原上,有事出远门的人只需背负一条生羊腿,便能够不必为一路上的食宿担心。每当日暮黄昏,孤独地行走了一天的旅人,只消将背负的生羊腿献给前往投宿人家的主人,便会蒙人以一饭相款、设一榻供眠;次晨客人动身前,留客人家的主人,会主动交给他一条新鲜的羊腿,让其带上继续赶路,汪老称,他本人就曾背负一条生羊腿,游历草原月余,及至回到住处,手上仍拎着一条戈壁深处牧羊人家馈赠的更大也更新鲜的羊腿。
乍听到这个故事时,我得承认,我内心的冷暖一时是说不清楚的。如果说人生是一趟远程串门,而生命又是一个去化缘、去结缘的过程,相信没有谁期望自己来这个世界一遭,仅仅是为了空手而归的。通常,我们给这个世界所能带来的礼物,仅仅是我们自己,当我们行将垂睫大去之际,反复检视肩头所负之物,倘若毕生渴望感动人间的奔行,换来的是来自人间的更加巨大与新鲜的感动,我想那份满意和知足,只有来自于对缘分二字的默默体认。
居住在沙漠地区的人们,有将吃剩的西瓜皮郑重地一块块覆盖在地上的习惯——人们会让有残瓤的一面朝下以延缓其水分蒸发的速度,说是没准会有从沙漠深处归来的饥渴难耐的旅入,需要它们,这是另一种人与人的结缘方式,施受双方可能永不相识。被无缘谋面的同类远远地牵挂着,这又是人间怎样一种既使人幸福又让人帐惘的缘分啊!
那年夏天,在无人区拍摄纪录片;有一回在帮别人拖车时,自己的车也陷入泥沼。有位牧民见状二话没说,赶来自家一群牦牛将两辆车一并抱出了沼泽地。原先,若干年前,有过路的司机,以前搭栽过这位牧民病重的妻子,去乡医那里救治。此后他的家便一向安在沼泽地附近,没挪过地方,总想着,没准哪天会有哪辆过路的汽车遇到麻烦,需要他帮忙。多年以来,他把多少辆陷入沼泽的过路车给拖了出来,连他自己也说不清。但他明白的唯一一点,便足以使人肃然起敬了,那便是“这一带的司机师傅基本上都认识我”!
如果说生命真是一种值得珍惜的缘分,在得人相帮之后,数十年如一日地相机助人,这又是怎样一种令人为之动容的惜缘方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