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最美村官燕振昌人生最后24小时的故事
2015年度“中国农村新闻人物”揭晓仪式在北京举行。长葛市坡胡镇水磨河村原党委书记燕振昌被授予 2015年度“中国农村新闻人物”唯一的“特别贡献奖”。 今天小编就收集了河南最美村官燕振昌人生最后24小时的故事,希望各位读者喜欢。
河南最美村官燕振昌人生最后24小时的故事
燕振昌人生的最后24小时,从2014年12月11日早上4时开始。
那个时刻,燕振昌已经起床了。简单洗漱之后,他开始写头一天的工作日记,思考当天的工作安排。
6时30分,14名水磨河村党委、村委会成员准时到达村委会议室。燕振昌主持召开村“两委”班子成员会议。
“多少年了,燕书记都是这么带头的,雷打不动。”村委会主任郭建营回忆,当时主要研究了3项工作:环村公路硬化的前期准备工作,解决社区房建设遗留问题,村供销社建设工程加快进度……
7时30分,旭日初升时,燕振昌和村“两委”班子其他成员已经按照当天的任务分工,奔赴建设现场。
上午9时,长葛市妇联主席张丽若到水磨河村调研,参观了波光粼粼的幸福湖和村里的几家龙头企业。她向燕振昌建议村里做一本画册,反映水磨河村新时期女性丰富多彩的生活。燕振昌在工作日记里说,“觉得这个建议很好”。上午11时,他又接待了市里的一个检查组。
下午,燕振昌到幸福湖转了转,因为输水的工程管道出了点儿毛病。他还嘱托分管这项工作的郭建营,“快点儿修好,别耽误大伙儿浇麦”。
晚上7时,吃罢晚饭,燕振昌跟老伴儿张改真说,“村里的事儿得处理完”,就住进了办公室。张改真对此已经习惯了——40多年来,燕振昌时常把办公室当家,视工作为家事,每天的休息时间不超过5个小时。
2014年12月12日3时30分,按照平时的习惯,燕振昌起床写工作日记。他分“一二三四”,记录下前一日的工作,包括“反映水磨河新时期女性的画册编排”、“自己动手进行老旧房屋改造”等项,写到第四条时只开了个头,没来得及写下去。这是他生命的最后时光。
几个小时后,准时赶来参加村“两委”班子成员会议的村干部吃惊地发现,一向守时的燕振昌第一次缺席了。
他们打开燕振昌依然亮灯的办公室,看到办公桌上放着一支摘下笔帽的黑色圆珠笔,摊开的横格稿纸上有一段未写完的文字。大衣搭在椅子后背,燕振昌趴在桌子上,就像睡着了一样,永远地睡着了……
经济社会发展的“定海神针”
他以统筹的眼光抓经济建设,让群众既富“口袋”又富“脑袋”
走进水磨河村,迎面是一排排规划合理、布局整齐的两层小楼,还开辟有专门的商业街。本地人、外地人,不同的口音在这里交流,琳琅满目的商品在这里流通。
“以前有个顺口溜:水磨河,水磨河,磨来磨去灾祸多,十年种地九年荒,男女老幼掉苦窝。”水磨河村村委委员、民调主任赵群德告诉记者,“俺村现在的规划这么整齐,街道这么干净,经济发展得这么好,这得益于燕书记当年的谋划。”
过去,水磨河村道路狭窄、弯曲、泥泞,因缺住房,有个农户,5个儿子都是“光棍汉”。
燕振昌任水磨河村党支部书记后,先办的实事就是规划和建设新村。
为了解决宅基地不足的问题,燕振昌和村民一起填平了村旁的寨河,拆掉了废弃的寨墙,填平了村里的大污水坑。
在盖房先后的问题上,村党支部专门成立了由民选代表组成的建房领导组,坚持“困难户优先的原则、急事特办的原则、公开透明的原则”,确保分配全过程公平、公正、公道。
水磨河村人均耕地不超过7分,单靠种地,群众咋也富不起来,怎么办?燕振昌将目光转向了办企业。
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为发展集体企业,燕振昌内引外联,先后创办了造纸厂、铸钢厂、淀粉厂、瓷厂等10多家企业。当时,该县还让燕振昌在各乡镇作巡回报告,介绍办企业的经验。
如今,水磨河村上百家企业不仅使本村村民在“家门口就业”,还吸纳周边10多个村庄的剩余劳动力近万人。2013年,全村年产值近4亿元。
富了“口袋”,更要富“脑袋”。在经济发展的同时,燕振昌大力倡导办教育、改村风,建起了标准化的一流校舍;每年8月28日,举办欢送大学生入学活动;每年九九重阳节,表彰“好儿子”、“好媳妇”;劝诫村民“死了吹班响儿,不如活着孝敬碗豆腐脑儿”。
在燕振昌的倡导下,1981年,水磨河村率先建起了全省第一家村级敬老院,实现了全村孤寡老人的集中供养。2004年,水磨河村又实行为70岁以上老人发放生活补贴(每人每年120元)的制度。
有了良好的社会风气,水磨河村40多年没发生过一起信访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