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

位置:首页 > 故事 > 名人故事

革命先烈谢子长以身报国的故事

发布时间:2022-10-17 16:37:05

   谢子长(1896―1935)同刘志丹齐名,是组织与领导陕北人民革命的著名领袖之一。他虽出身富户,却自幼许身报国,学生时代就加入中国共产党,后投笔从戎,受党的派遣奔走于西北各军阀及国民党部队之间,开展兵运工作,策动了著名的清涧起义和渭华暴动,为创建人民自己的武装进行了殊死不懈的斗争。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革命先烈谢子长以身报国的故事,希望你们会喜欢!

   革命先烈谢子长以身报国的故事

   在学童时代就记得: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如今记忆犹新。 红军长征胜利80周之际,怀念追思革命先烈谢子长!谢子长烈士为陕北红军和苏区发展壮大做出卓越贡献。毛泽东主席曾亲自为谢子长的墓撰写的277字碑文《謝子長︰“民族英雄” “雖死猶生”》 雄关漫道 追思革命先烈谢子长!

   1897年1月19日,谢子长出生在陕西省安定县(今子长县)枣树坪一个农民家庭,原名谢世元,又名德元,字子长,号浩如。先后在西安省立一中、陕北榆林中学求学。谢子长从小目睹陕北军阀横行霸道、鱼肉民众的暴行,求学期间就已萌生反抗旧社会的思想。1920年夏考入山西太原学兵团学习军事。1923年冬毕业后到北京,结识了李子洲、魏野畴等共产党人,参加了青年进步组织共进社的活动,接受了共产主义思想,于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回到家乡秘密发展党组织,组织农会,进行革命活动。1927年,他与唐澍、李象九等领导了著名的清涧起义,打响了西北地区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1928年他又参与领导渭华起义,推动了西北地区革命形势的发展。九一八事变后,谢子长积极投身反抗日本侵略、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根据中共中央和陕西省委指示,1932年初,谢子长与刘志丹等一起筹划,在甘肃正宁县柴桥子村组建了西北反帝同盟军,谢子长任总指挥,刘志丹任副总指挥。2月12日,奉中共陕西省委之命,西北反帝同盟军在正宁县三嘉塬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谢子长被任命为总指挥。3月22日,在陕甘游击队总指挥部主持下,在正宁县寺村塬选举成立了陕甘边区革命委员会,初创了寺村塬革命根据地,为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创建探索了道路。同年12月,参与组建红26军,后受“左”倾路线执行者排挤,被迫离开部队赴上海“受训”。之后,被党组织派到冯玉祥部队工作,参与组建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工作,战斗在抗日前线。1934年1月,谢子长以中共中央驻北方代表派驻西北军事特派员身份返回陕北,积极领导陕北地区的武装斗争。在他的积极努力下,恢复了陕北游击队第1支队,陆续在陕北各县区建立起各支游击支队,成立了陕北游击队总指挥部,谢子长出任总指挥。7月,谢子长率部到达南梁,与刘志丹领导的红26军胜利会师。同年夏,出任红26军42师政委的谢子长率领红3团和陕北游击队协同作战,粉碎了敌人对陕北革命根据地的第一次“围剿”,在河口战斗中,谢子长不幸中弹负伤。1935年2月21日,因伤势恶化逝世,时年38岁。

   谢子长是卓越的共产主义战士,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优秀的红军高级指挥员,陕甘红军和陕甘革命根据地的创始人之一。他一生驰骋疆场,骁勇善战,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与陕甘人民结下了深厚的感情,在西北党组织和人民群众中享有崇高的威望,深受大家的戴和敬仰。

   谢子长具有无比坚定的理想信念,始终以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为己任。谢子长从加入中国共产党起,就立志要为党的事业奋斗终身,他一生都在为中共组织和党领导的人民军队能够在陕甘地区建立和发展而不懈奋斗。大革命失败后,全国笼罩在白色恐怖之中,革命陷入低潮。为建立革命武装,1927年10月12日,谢子长等领导发动著名的清涧起义;1928年5月上旬,他参与组织领导了西北地区最大规模的渭华起义,建立了西北工农革命军;从1929年起,他多次打入国民党地方部队中,开展兵运活动;1932年5月,他根据中共陕西省委指示,在甘肃靖远两次组织起义,先后成立了陕甘工农红军游击队第4支队和陕甘工农红军游击队1、2、3支队并任总指挥。靖远起义是当时甘肃大地上最大规模的武装起义,有力地打击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同年7月9日,根据谢子长指示,高鹏飞等人成功发动西华池起义,170余人的起义部队在正宁盘克塬与刘志丹领导的陕甘游击队会合,被编为陕甘游击队第3大队,使得游击队兵力增加到500余人。1934年,当敌人集中优势兵力对陕北革命根据地发动第一次“围剿”时,谢子长立即与刘志丹共商破敌之策,之后亲率红26军第3团和陕北游击队联合作战,取得了陕北革命根据地反“围剿”斗争的胜利。在血与火的革命斗争中,谢子长遭遇了无数次挫折和失败,也经受了亲人被敌人杀害的痛苦,但他败不丧志,愈挫愈奋,屡败屡起,始终以劳苦大众的解放事业为己任,生命不息,奋斗不止,充分表现出共产党人坚定的马列主义信念和百折不挠的革命精神。

   谢子长坚持从实际出发,创建陕甘革命根据地做出了卓越贡献。1932年2月,谢子长率领的陕甘游击队根据地陇东当地高涨的革命形势,果断改变了中共陕西省委原定陕甘游击队应出击关中平原的计划,决定留在陇东一带发动和组织群众,开辟革命根据地。3月22日,在陕甘游击队总指挥部的主持和领导下,以寺村塬为中心,周边72个村镇的赤卫队、农会代表和游击队指战员共1000余人在寺村塬新庄子举行集会,正式选举成立了陕甘边区革命委员会。在寺村塬成立的陕甘边区革命委员会,标志着陕甘边第一红色政权的诞生。12月,谢子长、刘志丹率领的陕甘游击队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26军第2团,开始创建照金革命根据地的斗争。1933年7月,因受党内“左”倾错误路线的影响,红26军南下渭华地区失败。失去红军主力支撑的照金革命根据地于10月失守。在残酷的教训面前,刘志丹、谢子长等人坚持在陕甘边和陕北创建革命根据地的正确观点逐步被大多数人所赞同和接受。1933年11月3日,陕甘边党政军领导在甘肃合水县包家寨召开联席会议,确定了开辟以南梁为中心的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战略方针,解决了陕甘红军和革命根据地的发展战略问题。1934年初,回到陕北的谢子长完全赞成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战略方针,并开始了开辟陕北革命根据地的武装斗争,使得陕北革命形势迅速好转。谢子长负伤后,仍然关心着红军和革命根据地的未来发展和建设,养伤期间,他与刘志丹就如何组织第二次反“围剿”斗争以及陕北、陕甘边两块根据地的统一问题进行了商讨,并达成一致意见。根据上级指示和谢子长等人建议,1935年2月召开的周家崄会议决定,成立中共西北工委和西北军委,统一领导两块根据地的武装斗争。谢子长伤重不治逝世后,刘志丹率领的陕甘红军经过艰苦努力,于1935年夏取得第二次反“围剿”斗争胜利,使得陕甘边和陕北两块革命根据地连成一片,形成了陕甘革命根据地(又称西北革命根据地),土地革命战争后期,成为全国“硕果仅存”的革命根据地,为中共中央和各路红军长征提供了落脚点,又是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后奔赴抗日前线的出发点,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

   谢子长是从群众中走出来的群众领袖,全心全意为劳苦大众谋取利益。谢子长出身农民家庭,心里装着劳苦大众,对人民无限热爱。他常常教育战士说:“我们是老百姓的儿子,革命又是为了老百姓,所以要尊重老百姓。如果打骂老百姓,就是败家子、丧家犬,我们就要失败。”大革命时期,谢子长领导了安定县的农民运动,带领贫苦农民打击土豪劣绅,赢得贫苦人民的爱戴,被群众亲切地称为“谢青天”。1928年1月,清涧起义受挫后,谢子长率领西北工农革命军游击队来到甘肃庆阳南梁,面对严重的困难,他教育部队指战员:“我们的一切活动都要为着人民群众的这一根本利益。”、“我们是共产党的部队,时刻不能忘了老百姓,不论走到哪里,都要爱护他们,给他们办好事。这就是我们革命的目的。”谢子长与劳苦大众有着深厚的感情,能够事事为群众着想。1934年8月,谢子长养伤路过小界村,看到薛殿革家五六口人,炕上连一床被子都没有,临走时,他告诉警卫员:“把我的被子留给薛家。”薛殿革说:“这可不行,你受伤了,我们帮不了你什么,怎么能留下你的被子呢?”谢子长坚持说:“被子给娃盖!”在病危时,谢子长仍然想着老百姓,他流着泪说:“就这样死了,我对不起老百姓,我给他们做的事太少了!”正是因为谢子长等共产党人心里时刻想着人民,情系百姓,始终坚持为人民群众谋利益,人民信赖和支持共产党人,中国革命事业才不断取得成功。

   谢子长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优秀楷模,始终以党的利益为重。谢子长襟怀坦荡,高风亮节,在他心中,党的利益、大局利益高于一切。1932年,谢子长、刘志丹率领红军游击队在陕甘大地纵横驰骋,粉碎了敌军的多次进攻,成功开辟了寺村塬革命根据地。但他却无端受到党内“左”倾错误的批判,被撤销了陕甘游击队总指挥职务,派到甘肃开展兵运工作,他严格按照组织要求做好兵运工作,发动武装起义。在寺村塬革命根据地面临危局时,谢子长受中共陕西省委所派再次出任陕甘游击队总指挥,他力挽狂澜,指挥部队成功地击溃敌军三路“围剿”,扩大了红军部队。1932年12月,陕甘游击队即将按中央指示改编为红26军第2团时,“左”倾错误执行者再次对谢子长、刘志丹进行错误批判,并要求谢子长、刘志丹等人立即离队。此时的谢子长,不顾个人安危得失,以陕甘红军长远发展的大局为重,据理力争,坚持要求把刘志丹留在军中工作,自己则按要求远赴上海“受训”。1934年12月,谢子长在伤势恶化、病情危急之际给刘志丹写信,建议红26军和即将成立的红27军联合作战,把陕北、陕甘边两块革命根据地连在一起。这一战略决策,加强了党对陕甘红军的统一领导,为陕甘革命根据地的正式形成奠定了基础。在西北军事委员会主席人选问题上,谢子长从自身受伤实际和革命大局出发,坚持推荐刘志丹担任这一要职,充分体现了他以党的利益和人民事业为重的宽广胸襟和崇高精神风范。

   谢子长英年早逝,是党和人民的重大损失。他的丰功伟绩和革命精神,永远激励后人。为纪念谢子长,1935年中共西北工委决定将他的家乡安定县改为子长县。党中央和红军长征到达陕甘革命根据地之后,1939年毛泽东两次为谢子长题词:“民族英雄”、“虽死犹生”,并亲笔题写了长达277个字的碑文。今天,我们纪念谢子长,就是要从他的革命经历中汲取精神养分,从他的人格风范中获得榜样力量,让先烈们永恒的革命精神成为激励我们前进的不竭动力。

   我们纪念谢子长,就是要学习和弘扬他信念坚定、对党忠诚的高尚品质。谢子长把自己的全部精力和生命奉献给了党和人民的事业。他穿行于枪林弹雨之中,历经无数挫折与失败,但从不气馁、从不悲观、从不动摇,始终对党和人民的事业充满信心,始终保持着高度的zz责任感,充分体现了共产党人的本质特点和精神境界。当今社会,国际形势风云变幻,国内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都对我们党的执政能力提出了新的挑战,对共产党人的精神境界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纪念谢子长,就是要学习和弘扬他崇高的革命理想、坚定的zz信念、顽强的战斗意志,在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中打牢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思想根基,进一步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

   我们纪念谢子长,就是要学习和弘扬他实事求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求实精神。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西北地区信息闭塞、经济落后、zz黑暗、土匪横行,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谢子长历经艰难困苦,与刘志丹等同志创建了陕甘红军,开辟了陕甘边和陕北革命根据地,走上了实行工农武装割据,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我们纪念谢子长,就是要学习和弘扬他一切从革命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精神。今天,甘肃虽然已经走上了改革发展的道路,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作为西部内陆欠发达的省情并没有根本改变。我们的发展、我们的改革、我们的一切工作,都要立足省情。我们要牢牢把握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这个千载难的历史机遇,发挥自身优势,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努力破解影响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思想观念和软硬件环境障碍,不断推动各项工作取得新突破。

   我们纪念谢子长,就是要学习和弘扬他践行党的群众路线、一心为民的崇高思想。谢子长在他短暂而辉煌的一生中,改造民团,打击地主恶霸、土豪劣绅,为穷苦百姓撑腰做主;组织农会、设立章程,为劳苦大众谋利益;创建陕甘红军,建立红色政权,为人民群众打天下。他去世后,中共西北局的纪念挽联写着:“一生为人民创造红地,百姓到如今叫你青天。”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党自上而下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我们纪念谢子长,就是要学习和弘扬他模范践行党的群众路线,一心为民的崇高思想,下大气力解决好“为了谁”的问题。要按照甘肃省委工作部署,充分利用“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这一战略平台和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的重要契机,深深根植群众、密切联系群众、广泛发动群众,为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凝心聚力。

   我们纪念谢子长,就是要学习和弘扬他始终以党的利益为重、不计私利的磊落情怀。作为陕甘红军和陕甘革命根据地的创始人之一,谢子长始终把党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从不居功自傲,从不把自己凌驾在组织之上,任何时候都是自觉服从党组织的领导,从不计个人私利,甘于奉献,一心为公。甘肃处在西部大开发的前沿阵地,目前已形成了独特的发展机遇和发展潜力,但要实现与全国同步进入小康社会的目标,还需要进行艰苦卓绝的努力,这就要求每一位党员干部必须牢固树立大局意识,大力弘扬“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的甘肃精神,深入实施“3341”项目建设和“1236”扶贫攻坚行动,艰苦奋斗,无私奉献,为富民兴陇大业倾心尽力。

故事相关阅读

故事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