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

位置:首页 > 故事 > 精选故事

家庭教育失败的故事

发布时间:2023-03-18 03:39:52

  一个“笨”字,让孩子失去信心,失去动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家庭教育失败的故事,欢迎参考~

家庭教育失败的故事一

  在家庭教育中,有一个字,经常被我们家长挂在嘴边。我们希望孩子聪明,怕孩子笨,就不时地用你真“笨”,来伤害孩子。我们为什么会轻易地说一个孩子笨?

  因为我们对孩子没有耐心!我们不知道孩子记忆的过程、语言学习的过程是需要大量信息的输入,以及反复输入(也就是诵读)的。

  孩子上了小学以后,坐在教室里,听老师讲课,孩子听了三遍没记住,家长就认为孩子笨。其实问题不是孩子笨,而是孩子上学之前准备不足,词汇量不足,阅读量不足。就像我们学英语,如果只会5个单词,你听老师给你讲英语课,是完全听不懂的。如果会500个单词就轻松多了,要是会2000个单词,就可以上中学了。

  孩子从幼儿园到小学,他们平时生活中积累的词汇、知识量,他们具备的各种学习能力,如果能达到小学一级的要求,面对全新的学习环境,他们就会表现得从容快乐。而让孩子从容快乐地学习,是需要在幼儿期我们耐心的帮助和指导的。

  当孩子得到激励,得到承认时,看见自己进步了,她自然会兴奋,一兴奋就会废寝忘食,而家长总是急于求成,如果孩子不成,就简单粗暴地说孩子“笨”,在“笨”字的笼罩下,孩子不会自信,也找不到学习的乐趣……

家庭教育失败的故事二

  自从商业社会创造了一个口号:“顾客就是上帝。”自从中国的教育产业化,教育领域也衍生出一个流行口号——“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仿佛一夜间,这个十字的口号,像风一样传遍中国大陆,也把无数家长吹乱了阵脚。

  在这个口号引导下,很多家庭收获的不是快乐,而是痛苦和焦虑。

  广州有一位非常年轻的妈妈,见到我就开始痛哭流涕。她说每个来广州演讲的专家,她都亲自来听讲座,专家的各种秘方她都用了,市面上所有流行的教育图书,她都买回家来跟女儿一起看。

  还有为了女儿能接受最好的教育,为了让她不输在起跑线上,她选择了广州少年宫一个特别的地方,在那里买了房子,买了一套最贵的而格局最不好的房子,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希望她的女儿从小受最好的教育,希望她的女儿不输在起跑线上。然而,当她女儿走进中学,她发现女儿让她失望了。

  从女儿三岁开始,她就送女儿上少年宫,学绘画,学英语,学音乐,学舞蹈,几乎流行的早教课程,所有该学的都学了。但是为什么上了初中,她女儿的各科成绩很差,让她特别失望呢?她不明白,她感到委屈。她说:我付出了这么多心血,可是我的孩子为什么没长成我希望的样子呢?

  这样的困惑,这样的痛苦,无论在媒体中,还是日常生活中,到处都可以听见和看见。像这样的妈妈到处可见,父母付出了最多的时间和金钱,为什么孩子没有像父母期望的那样成长呢?

  很显然,她们不了解自己的孩子,在幼儿期就没有仔细观察过孩子的自我学习特点,所以上小学后,遇到一点儿小问题就惶惶不安,如临大敌。这就是“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个口号带给家长们的“后遗症”。

  我们很多家长正是因为很害怕“输”,所以就特别紧张,因为紧张,大脑的弦就整天绷着,思维的焦点和眼睛的焦点就不停地落在孩子身上,不停地寻找孩子身上各种可能导致“输”的弱点和缺点。而正因为害怕和高度紧张,我们的判断和思考神经就很容易会出现偏差甚至盲从性,从而给我们的教育智慧蒙上阴影,让家庭教育陷入盲区甚至黑暗区。

  因为我们被吓坏了,怕输在起跑线上,所以我们紧张并高度敏感,我们的心中就会出现阴影和盲区,就像家中断电后,那种不明方向的恐惧。

  黑暗为什么让我们恐惧呢?因为我们在黑暗中看不清自己,也看不清他人。不知道身在何处,会发生什么。于是,周围有一点儿声响,我们都会惊慌失措。黑暗中掠过任何一个影子,我们都会坐立不安。这就是黑暗给我们带来的恐惧,这就是恐慌带来的一系列后果。

  “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就这短短的十个字,让我们的家庭教育一直笼罩在恐惧不安的阴影中。因为恐惧孩子做不好,因为害怕每次考试失败,我们不停地唠叨孩子,反复地揪着孩子的缺点不放。我们认为孩子的问题只要天天说,就能改变结果,孩子听腻了,听厌了,听得恐惧了,不但把耳朵关闭,也把房门关闭了。

  于是,家庭教育这盏智慧之灯熄灭了,家长和孩子都陷入慌乱、紧张和恐惧中。于是,恐惧让我们的血管收缩,大脑和心脏供血不足,造成了我们心灵的痛苦、身心的疲惫;造成了孩子和父母还没开始行动,精神情感已输的困境。

家庭教育失败的故事三

  从学生早恋引发的血案,到无奈少年状告母亲;从家长逼孩子成为尖子生、最终被儿子杀害,到为了不让孩子上网,父亲把儿子吊起来示众……一个个触目惊心的案例震撼着沈阳市民。

  辽宁省“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暨家庭教育失误案例警示展”在沈阳刚刚告一段落,现在,葫芦岛、抚顺、大连等市已经在争先申请举办这个展览。主办方透露,警示展将于11月底离开沈阳到各市巡展。而100个家庭教育失误案例是省青少年研究会的专家们经过3年调研,最后敲定的。

  据介绍,家庭教育失误案例展在全国还是首次,由共青团辽宁省委、省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省教育厅、省妇联举办。

  警示展10月29日开始在沈阳举办,仅一周时间,就连续进行了8个场次,近万名学生、家长和教师观展,听取家庭教育的专题演讲报告。

  有家长因没赶上听家长的报告而坐到了学生中间,听完有关学生的报告后告诉记者,自己终于知道了孩子听什么话,怎么和孩子对话。一些家长参加了活动后表示还要带着自己的爱人再来,以便能“取得家庭教育的一致性”,科学地教育孩子。

  作为这次活动的主要策划之一,团省委副书记曹爱华坦言,举办警示展就是想让家长和社会猛醒:溺爱不是爱,不能用天然的亲情替代正确的教育方法和内容,家长应该放弃责难别人的心理,承担起教育子女的责任,让全社会都能重视家庭教育并掌握正确的家庭教育方法。

  她认为,同样的学校教育,同样的社会环境和时代背景,孩子们的表现、成就大不相同,这是不同家庭教育的结果。良好的道德修养来自幼年时开始的“润物细无声”式良好教育,孩子幼时的状态多半是他们的第一任老师———父母“输入”(教育)的结果。我们也常看到,凡是出了问题的孩子,其家庭教育必定有问题。

  她说,我们的孩子在今天的社会环境下,遇到的问题恐怕一点不比成人少,但是能倾听他们诉说,愿意认真、平等地去了解他们的家长又有多少呢?从社会的角度,我们对孩子这个群体是习惯于忽视的,人们还是不大愿意拿小孩子的事当回事儿;与此同时,我们的家庭又极端重视孩子这个群体,往往是单纯的爱,却不得法。巨大的反差,才引发了青少年教育的各种问题。

  辽宁省青少年研究会前不久曾对家长做了一个随机调查,结果发现家长关注孩子学习、身体、心理、品行、人际交往的比例分别占总人数76.9%、69.2%、61.5%、46.2%和38.5%;同时,表示每周能抽出时间与孩子沟通的家长比例占69.3%,偶尔沟通的比例为23.1%,不沟通的比例为7.7%。从这一组随机调查数据可以看出来,家长们对孩子学习的关心胜过任何方面,而和子女的沟通却并不多。省青少年研究会孙浩哲认为,这恰恰是造成当前许多父母总是和孩子“顶牛”的根本原因,“因此,家长对孩子的教育和关心千万不能仅仅从大人的利益和角度出发,必须放下架子,身体力行为孩子做出榜样”。

  从10月下旬至11月初,辽宁省青少年研究会先后对沈阳市的200名初一学生进行了一次专项调查,结果显示,孩子最不能接受的父母的教育行为是“唠叨”,占问卷的44%;第二位的是“讽刺挖苦”,占26%;“打骂”占24%,位居第三。同时,有18%的孩子认为自己的父母属于不称职的家长。

  对此专家评析认为,父母的日常教育行为,如唠叨、讽刺、挖苦、打骂等已经成为影响孩子人格成长的一个突出的因素,亟须改变。

  “我们的专家一个地方一个地方地走,用的方法好像很笨,但却是最直接、最有效的做法”。虽然刚开了个头,目前受众还有限,但曹爱华对警示展充满了信心。

家庭教育失败的故事四

  有一个孩子,几年前被人撞倒,本来没有什么事,但家长背地里要求孩子装头疼,结果撞人的邻居被迫和他一起做了检查,然后赔了几百块钱了事。自此以后,尝到“甜头”的孩子就开始以此为业,故意找事,然后讹人钱财。学校的教师们就中了其两次套,不得已赔钱了事。因为不能开除学生,所以这个孩子在学校里恣意妄为,无人敢管。一次校长上课,因为批评了其几句,这个孩子就在课堂上公开大声辱骂校长,并且大声挑衅:“你打我,你打打我试试。”气焰嚣张至极。校长虽然人高马大,结果也没有一点办法,最后只能是请来家长,做了好长时间工作,这个孩子才不情愿的低下头认了个错。

  就目前的教育体制,学校真拿这种孩子没有办法,教师们这个弱势群体,也只能用佛教大师拾德教育弟子寒山的一句话来安慰自己:只是忍他,教他畏他,避他让他,谦逊他,莫睬他,一味由他,不要理他。再待几年,你且看他!

  还有一个孩子的家长,自己特别喜欢各种娱乐活动,一个人去娱乐还不尽兴,每次都要拉上儿子才高兴。前几天,去KTV玩夜场,一直玩到天明,也不想孩子第二天需要上不上学。第二天孩子到教室里听课的时候趴在课桌上就睡着了,怎么叫都叫不醒,叫醒了迷迷糊糊没一会儿就又睡着了,最后老师也只好由他睡了。

故事相关阅读

故事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