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北农场往事之去那个天天都可以吃到饺子的地方
因为孩子的作业非要在这个叫QQ的软件上使用,我去年才去认真的熟悉使用QQ这个东西,在我学会用QQ的时候,别人早已经在用什么微信微博之类。所以说有时候我感觉到我的确是个落伍之人,是个宁愿被时代潮流抛弃的人。其实我早就听说和知道QQ这东西,男人女人可以用它和陌生的女人男人聊天的,我有自知之名也真的过了那花心无聊的年纪,更不愿去招惹是非,我这人平时闲着无事时。虽水平一般吧但总喜欢摆弄个文字。发现这QQ上有个叫说说的东西可以用于写作发表,不管有没有读者,总比用笔写在纸上搁在那里无人理睬的好。人过四十天过午整日里上班下班三点一线混吃等死的,不如写点东西回忆一下往事,打发一下这无聊枯燥的时光。这不这两天很是苦恼想回忆一下往事写一篇俏微长一点的文章,也不知这文章如何开头呢?听朋友的意见那就从那个幼儿园小学中学童年少年甚至于中年生长生活过的地方写起吧!这个地方叫滨北农场。当年的全称胜利油田油建二部滨北农场。
其实当年在我人还有没到过滨北农场的时候,就从母亲的口中知道滨北农场这个地方。因为我不出生那里,我的故乡当年的全称:山东省郯城县高头公社解庄大队。家谱中道明洪武年间迁自山西省洪洞县老鸦树下。正史元末战乱之后,历经20余年,朱元璋统一了天下,但是,此时的江山已是遍地疮痍,布满了战争的创伤;山东、河南、河北一带多是无人之地。 为了恢复农业生产、发展经济,为了使人口均衡、天下太平,巩固明王朝的统治,明洪武年间,朱元璋采取了移民政策,按“四家之口留一、六家之口留二、八家之口留三”的比例迁移。野史道当年明太祖朱元璋起兵路过山东地界,一日天下大雨躲之而山东人不让其在屋檐下避雨,这坏和尚发了毒誓等打下江山,得了天下登了基,坐了皇帝,杀光所有山东人。你想这下子山东人有还有好吗?这歪嘴的朱和尚后来大袭山东十二年,据说躲在树洞里的最后一个人都没放过,这山东地界已是千村霹雳人遗矢,万户潇疏鬼唱歌。只好从人口富余的山西迁之。
我出生的那天父亲不在母亲身边,父亲已经到了那个叫滨北农场的地方两年多了。父亲是当年滨北农场的第一批开拓者和建设者。
冬天那是冬天肯定过年时候,当我发现这家里吃饭时除了奶奶妈妈妹妹之外,这饭桌的对面又多了一个大男人,我有些搞不明白,这个人每天(萝卜干盐豆子,我们当地的一种咸菜)吃那么多也不干活,他是谁?是来干什么呢?从母亲口中才知道,这个只要是一喝点酒就拿他那胡子荘扎我的脸的人,是我的父亲。远在千里之外的那个叫胜利油田滨北农场的地方工作。只有在过年的时候才回来。
父亲把我扛在肩上,母亲抱着妹妹从村庄走上了马路一直向东,这满地里我总认为是韭菜的麦苗长的已可以包饺子的时候。父亲就要回他工作的地方了,就要回那个叫滨北农场的地方了。
我站那里母亲抱着妹妹,父亲手里提着个提包,说了声别送了回去吧!那只没有提提包的左手向后挥了挥,落在半空中便大步朝前就再没有见他再回头。他又走了丢下我们,回他的那个滨北农场去了。我那个时候有时心中有时会想这滨北农场,肯定比我们这个村庄要好,肯定有比这片麦子地还要大的韭菜地,可以天天有饺子吃。
母亲抱着妹妹我跟在母亲的后面,走在回村的路上只要看到,路边道旁有个草棒树枝我都会拾起拿在手中,到家时拿给奶奶给她烧锅用。后来来到这鲁北一望无际的到处是草的荒野,母亲总说到那时候也不知道是怎么了,烧锅做饭连个草都没有,路边道旁连个树叶都让人滑拉尽了,你看这地里草多的,要是能留到那时候多好。 低矮的泥土院墙中间一口石磨,后面是三间房无片瓦的茅草土屋,堂屋的木头桌上一盏煤油灯。如果没有阳光你心中再有希望,就是在那青天白日里给人的感觉也是漆黑的,尽管那时茅草屋门框上的小喇叭里,天天唱着东方红。有时候我在想咱上一代人上上一代人是不是铁打的,应该说尤其是咱中国农民是真最能经的起折磨的。好像是从这刀耕火种土里刨食的原始社会一下子就进入了这万恶的资本主义。我有时候我真的不敢相信我们历史上曾有过什么大唐盛世,康乾盛世,什么千年文明。我认为我们农民好像在每次的朝代更迭中,只是历代帝王的试验品。我和母亲妹妹生活在农村,我的父亲远在千里之外 ,奶奶已经七十有五。母亲带着两个孩子又不能参加生产队里的劳动,挣不着公分。我们是农民没有自已的土地,生产队里又不给粮食,因为他们羡慕父亲是国家工人是吃国库粮的。无奈只有选择离开,去父亲工作的地方滨北农场,在我心中那里也许是天天都可以吃到饺子的地方。因为那时我记得只要见到父亲就有饺子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