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

位置:首页 > 故事 > 感人故事

第四章.紫微圣人于占起记者与作家之旅(2)

发布时间:2019-08-24 00:02:35

  采写社会新闻

  19855月的一天,承德人民广播电台记者、诗人王琦来到承钢,找到于占起,说报料人提供滦河镇赵某喜新厌旧抛妻的新闻线索,邀于占起一道前去采访。

  于占起和王琦来到滦河镇,对赵某喜新厌旧抛妻一事进行采访。采访结束后,报料人又讲述了同村另一位村民王晓成对患病妻子精心照料的事迹----

  1983年元旦,滦河镇青年农民王晓成与滦平县山嘴乡姑娘徐雅珍结婚了。婚后,二人相亲相,沉浸在新婚蜜月的幸福之中。晃眼三个月过去了,二人的爱情结下了果实:徐雅珍怀孕了,王晓成要做爸爸了。晓成盼子心切,连小家伙穿的衣服都提早准备好了,就等那个宝宝降生了。

  那料到,这年5月,雅珍早产,生了个混合胎。同时,一个更大的灾难降临到夫妻二人的头上:雅珍患了绒毛膜上皮癌又住进了医院。

  一家人被这突如其来的不幸惊呆了。晓成紧紧地拉着医生的手,恳求地说:

  “我不能失去雅珍呀,只要能把雅珍的病治好,我就是倾家荡产也心甘情愿。”

  医院经过研究,决定切除子宫手术治疗。晓成含着泪水,在手术书上签了字。

  手术成功了,可是,雅珍永远丧失了生育能力。晓成呢,为了给雅珍治病花光了所有的钱,最后只能靠好心的病友们接济吃饭了......

  雅珍想到了死。一天,雅珍把晓成叫到床前哽咽着说:

  “晓成,你对我好,我心里知道,我求你不要给我吃药看病了,让我早点......”

  晓成没等雅珍把话说完,便接上说:

  “雅珍你想到哪去了,你安心养病,我心甘情愿照顾你一辈子。”

  为了雅珍早日恢复健康,晓成承担了全部护理工作。每天从早到晚,给雅珍梳头、洗脸、喂饭、煎药。雅珍住了一年院,晓成陪了一年床,前后花了3000多元钱,至今还欠2200元的外债。

  有人背地里劝晓成说:

  “你还年轻,可得为今后想一想啊,花钱多少不说,就是雅珍病好了,以后也没儿没女的,我想......”那人一瞧晓成的脸色不对,把那半句话咽了回去。

  晓成回答:

  “我什么都想过了,但我决不能做那种没有良心的事儿。”

  在医院的精心治疗和晓成的悉心护理下,雅珍的病奇迹般的好了。出院后,雅珍总觉得对不住晓成,拼命地干活,来报答晓成的一片心意。

  晓成却心疼地说:

  “雅珍,我干吧。你现在的任务是休息。”

  失去生育能力的雅珍,得到的仍是幸福。

  报料人的讲述,感动着于占起和王琦,王晓成和赵某是多么鲜明的对比呀!

  于占起和王琦在滦河镇采访结束后,回到承钢,在宣传部得知一位六十二岁的天主教神父来承德观光、顺便来到承钢汽运处探亲的消息,一种好奇的心理驱使俩人前往。

  “多少年啊,想回国看看,这个愿望终于实现了。”一见面,神父的话语就淘淘不绝,仿佛要把心中的一切都要在这短短的话语中倾诉。

  交谈得知,神父叫张振忠,在新加坡海兴海员俱乐部从事天主教务工作,原是河北唐县人,1949年从内蒙古天主教学校毕业后去新加坡。三十几年来,家乡的情丝一直牵动着神父的心。

  神父说,在新加坡,祖国取得的成就,与那里的华裔、华侨的地位有很大关系。过去,人们不愿说自己是中国人,好像是一种耻辱;现在,随着祖国在世界的崛起,华裔、华侨的地位在提高。神父说了这样一件事:去年,洛杉矶奥运会中国射击运动员许海峰神枪打破“零”的纪录的喜讯传到新加坡后,华裔、华侨激动地热泪横流,奔走相告,大街小巷,一片欢腾。华裔、华侨为自己是中国人倍感自豪。

  谈到回国的感受,神父说:

  “一踏上故乡的土地,第一个感觉是,家乡变了,变得完全不认识了。三十多年前,这里一片伤痕,百姓民不聊生,人们背井离乡,四处流浪。而今天,这里市场繁荣,商品齐全,人民安居乐业,特别是经济建设取得的成就,实在令人高兴。”

  神父接着说:

  “我是一名炎黄子孙,能够回国一游,饱览祖国山河秀姿,这是我多少年来梦寐以求的啊。”

  神父的动情话语,使于占起和王琦深深地理解了一位远离故乡游子的思乡爱国之情.

  于占起和王琦合写了通讯《雅珍的悲和欢---记王晓成对患病妻子精心照料的事》、《赵某喜新厌旧》和人物专访《悠悠思乡情---与新加坡天主教神父张振忠谈话小记》,在《承德群众报》发表,在承德人民广播电台播出。

  深入生产第一线班组采访

  1985年6月的一天,于占起来到轧钢厂小型工段二班采访,得知这个班的生产,日日破纪录,月月创高产,奥妙在哪里?全靠班长宋晓军一套拿手本领。

  年交而立的宋晓军,年初当的班长,出手就是三招:一为班前会。宋晓军每天提前30分钟进厂,先到调度室看看其他几个班的产量,再到岗位上查看一番生产与设备的运转情况。等全班人员到齐后,来个简短的“战前动员”。二为重视职工情绪。要让大家上班高高兴兴地来,下班欢欢喜喜地去。班里人员之间闹了矛盾,就单个谈,独个聊,是非搞清了,再把大家叫到一块儿互谅互让解疙瘩。三为制度要坚持,执行要灵活。宋晓军执行制度不搞生搬硬套,而是区别情况,灵活对待。上班时有谁突然不舒服,就让谁休息一会儿。

  于占起写了通讯《宋晓军的班长经》,在《工人日报》、《河北工人报》发表。

故事相关阅读

故事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