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

位置:首页 > 故事 > 民间故事

中国儿童民间故事,小小的神奇

发布时间:2022-09-22 12:50:25

  在中国儿童故事中,民间的传说占据了相对重要的一个比例。在这些故事中,我们能看到的是中华儿女的精神。

  中国儿童民间故事,带着我们一同走进那个充满了五颜六色的传说中吧。让我们一同跟着这些故事感悟人生。

  1、《刘师阁的传说》

  隋朝末,在河南汝州的庙下镇东,有个刘氏家族居住的地方——刘家馆。这里有一个美丽天真的少女,出生于书香门第,自幼琴棋书画,无所不通,备受亲邻的喜欢。随后父母相继过世,少女便随在长安作官的哥嫂来到长安定居。隋朝灭亡后,哥嫂相继谢世,独留她孤怜一人,无处可去,又兼看破红尘,竟出家作了尼姑。

  出家时,少女将原来家院里亲手种植的白牡丹带到庵中,以表献身佛教、洁身自好之意。在她的精心管理下,白牡丹长得非常茂盛、美丽。一株着花千朵,花大盈尺,重瓣起楼,白色微带红晕,晶莹润泽,如美人肌肤,童子玉面。观者无不赞其美,颂其佳,故每逢四月,众多信女纷纷前来此庵拜佛观花,且以花献佛为乐,香火愈旺。

  因此花出自“刘氏居之阁下”之手,故名为“刘氏阁”,又叫“刘师阁”。后来,此牡丹品种又传到四川天彭、山东菏泽等地,芳香远播。

  2、《军门花园》

  民国年间,曹州牡丹乡有三处“军门花园”。一处在王梨庄,一处在南杨庄,一处在赵楼。王梨庄的“军门花园”,面积虽小,花色齐全,保留着许多稀有品种,如掌花案、梨花雪等。南杨庄的“军门花园”有八亩之多,种的全是大胡红,专为“下广”销售。赵楼村北的“军门花园”,面积达九亩之多,牡丹、腊梅、芍药、玉兰等,花色齐全。园内有五间花厅,是一处小别墅,老花农赵广明培育的一棵赵粉,足有两米多高,开花四百余朵。园中的一棵山楂树,五米多高,每年收山楂四五百斤。这些“军门花园”的主人是谁呢?是韩复榘在曹州府的亲信张培荣。

  张培荣,山东沂州人,韩复榘任山东省主席时,他在曹州当“军门”(武官)。此人善于大吹大擂,因此,众人送号“张大喷”。

  张大喷对曹州大小花园。黑驴后头,还跟着几个持短枪、挎腰刀的护兵马弁。所到之处,牡丹遭殃。他们见哪棵长势好,色泽艳,拔了就走。谁若敢言,轻则漫骂,重则毒打,花农们往往敢怒不敢言。这样,张培荣还不满意,后来,见哪个花园好,就硬挂上“军门花园”的牌子。将花园据为己有,自称花园主人。

  3、《铁拐李偷锅》

  铁拐李两岁时死了父亲,母亲一手把他拉扯大。铁拐李十三岁那年,母亲得了重病,不但没钱治病,连吃的米都没钱买,铁拐李把家中最后一点值钱的东西拿去当了之后,沮丧地往家走。

  太阳已经落山,天渐渐黑了下来,铁拐李忽然他发现前面台阶上有一团黑乎乎的东西,走到跟前一看,原来竟是一口大铁锅。铁拐李脑子一转,何不趁现在无人看见,把这口锅背回去,卖掉它也能换些粮食。想到这儿,他背起锅。

  铁拐李的母亲因一连几日未吃东西,正睡着,听得地上发出“咚”的声响,睁眼一看,原来儿子正把一口大锅放在地上。便吃惊地问:“儿啊,这口锅是哪里来的?”

  铁拐李见隐瞒不下,便低下头说:“是偷人家的!”

  铁拐李的母亲一听十分生气,挣扎着欲起,铁拐李急忙上前扶住,只听“啪”的一声,母亲扇了儿子一记耳光。

  “你偷走人家锅,人家用什么!”

  铁拐李低声嘟嚷道:“是富豪人家的!”

  “有钱人家的也不行!”铁拐李的母亲虽是一脸病容,双眼却分外有神:“你马上给人家送回去!”

  “娘,就这一次,以后不了行不?”铁拐李央求道。

  铁拐李的母亲神色缓和下来,叹口气说:“儿啊,不是娘为难你,有了第一次就会有第二次。送去吧,啊?!”

  铁拐李理解了母亲的良苦用心,背起锅,慢慢出了门。这时天已经快亮了,街上很快就会出现行人。人家要问起来,那该有多难为情呀!想到这儿,他不由得加快了脚步……

  铁拐李的行为感动了老天爷,老天爷命四个天将扯块黑布,将整个天又遮起来了。顿时天又黑了下来。铁拐李欣喜万分,将那口大铁锅又稳稳地放回了原处。等到他返回家,天上的那块黑布已经收起。

  直到现在,黎明前天总是黑一会儿,大概就是从那天开始的。

  4、《白牦牛的传说》

  物以稀为贵,天下牦牛多为黑色和杂色,而生存于天祝这块神奇高原的白牦牛,就自然成为世界牦牛珍稀畜种。“天下白牦牛,唯独天祝有”。白牦牛这一广告因而闻名于世。成为天祝高原奉献给人类的一件稀世珍宝。

  关于天祝(亦称华锐)白牦牛,在民间曾有这样一个传说。

  说是古时候,华锐人的祖先华秀居住在西方遥远的巴颜喀拉大雪山下,牛羊众多,草原就显得不够用了。华秀和哥哥阿秀商量,去寻找新的草场。于是华秀告别哥哥,祈祷山神给他和部落指出一条路。

  这时,一个身穿战袍,骑着白骏马的神灵出现在天空中,他在半空中随一朵五彩云向东方飘动。华秀便告别故乡,带领部落的男女老少赶着大群牛羊向彩云飘去的方向出发。当部落和牛羊快要走出一个石峡时,那些黑色的牦牛们,叫出了一阵阵非常痛苦悲切的声音,人们都知道这些牲畜和人一样,对故土难舍难分。当时,整个牛群叫成一片,谁也不愿前行。牧民们见此情景,也禁不住泪流满面,放声大哭。

  正在这时,从身后那巍峨的雪山深处出现了一头白牦牛,它像雪一样洁白,十分漂亮、威武,就像一团洁白的云。白牦牛大吼着,向石峡口奔去。说来也怪,看见了白牦牛,其它牛停止了哀叫,随着白牦牛一齐向峡口奔去。整个部落便又开始前行。

  当人们尾随着牛群走出峡口时,眼前却一片惨景。其他的牦牛全倒下了,那头白牦牛正和一条黑色巨怪角斗,斗得大地沙石飞扬,天昏地暗。人们非常惊恐和紧张,都在为白牦牛担心。突然,黑色巨怪惨叫一声,不知去向。白牦牛用它的勇猛和尖利的犄角战胜了巨怪。

  一头受伤的小牛不停地哀叫,白牦牛看见了,走过去用舌头,一下又一下舔着那可怜的小牛,舔着舔着,黑色的小牛突然变得通身雪白。

  这时,天空中传来骏马的嘶鸣,大家仰头看时,那穿白袍的神灵重新出现在头顶。痛苦绝望的华秀和部落的牧民们,便又继续前行了。走啊走,不知经过多少艰难险阻,也不知走了多远、走了多长时间。有一天,天空中的山神和白马突然降下地面,人们面前便横亘起一座雄伟壮丽的雪山,这就是马牙雪山。华秀对大家说,这雪山下就是我们的家乡!大家便不再前进,永远在这儿定居下来。这儿草场广袤,草盛林茂,溪水潺潺,山泉叮咚,确实是一块驻牧的好地方。从此,华秀和他的部落便很幸福地生活在这里,那喝了马牙雪山泉水的牦牛更白了,一群又一群,像天上飘荡的白色云朵。

  天祝便成了白牦牛的故乡,白牦牛更是天祝(华锐)人的骄傲。白牦牛的美名扬天下,它被正式命名为“天祝白牦牛”,作为世界牦牛稀畜种,由畜牧科研部进行保种选育。

  5、《楼台牡丹》

  隋炀帝即位后,任杨素为营作太监,令宇文恺主其事,修东变京,建宫殿,辟西苑,诏天下诸州献草木、花果、奇禽、异兽。河北易州进牡丹二十箱,尽植西苑。西苑周二进里,内建海渠、缘渠十六院。为便于炀帝和三妃、九嫔在御花园观花,特修望花楼一座,名曰玉凤楼。楼高三丈三尺,长七百余丈,尽是青石结构,雕梁画柱,金碧辉煌。登上玉凤楼,可览花园全景。

  炀帝、王后、王妃、婕妤、美人、太监、宫娥一百余人,去花园游玩,登上玉凤楼,举目四望,花园美景,尽收眼底。此时,谷届,牡丹盛开,异香袭人,炀帝、王后十分开心。但有一妃喟然叹曰:“牡丹为花中之王,颜色虽好,可惜楼高看不清晰,辜负了她那天香国色!”炀帝听过,立即下令,命御花园所有花工花师来见。不多时,数十名花工花师跪倒在炀帝面前。炀帝让常随官传旨,限期三天,栽十二棵高株牡丹,要和楼台一般齐,每株着花至少三色,违命者斩首。众花工、花师,个个吓得魂不附体,走向前去,连连叩头求饶,说:“万岁,牡丹乃是灌木,最高也不过三、四尺,要让它们长得同楼台一般高,实在办不倒,望万岁饶命!”旁边的太监刘天照出面求情说:“万岁,斩了这几个小小花工花师,不费吹灰之力;可是,高齐楼台的牡丹还是没有,不如召开下的花工花师,多献计献策,或许成功。”炀帝准奏,立下诏书,令天下花工花师会聚洛阳。

  圣旨传出,各地花工、花师推举技艺高超者云集东都。其中有个叫齐鲁恒的花师家住山东曹州,最擅长管理牡丹。他所培育的牡丹株高花艳,无人能比。但要育出楼台高的牡丹,实在是一大难题;若夜谁也培育不出,都难活着回去。齐鲁恒夜里翻来复去睡不着觉,分析牡丹的生长规律、习性与特点,又想到繁殖的方法。忽然想起牡丹可以嫁接,就立即披衣下床,对同屋的花师说出了他的构想,大家都很高兴,决定一起搞实验。他选择了杏树、桃树、梨树、桑树、槐树、椿树、枣树等十种树各二十棵,做嫁接牡丹的实验。又挑选了十个人,一人嫁接一种树。结果,其它九人都没有成功,唯独齐鲁恒在椿树上嫁接成功。三年之后,嫁接在椿树上的牡丹开放,高过楼台,炀帝站在楼上赏花同在地上一样,看得清清楚楚。人们称为“楼台牡丹”。

  炀帝论功行赏,太监戚丧良(尚良)贪天之功,据为己有,在炀帝面前摇唇鼓舌,硬说这楼台牡丹是他带领搞出来的,是他的功劳。炀帝偏听偏信,赏他黄金万两,绸缎千匹,官升两级,一跃而为朝中有名的功臣。花师们敢怒而不敢言,齐鲁恒也气得晕倒在地,一病几个月。

  齐鲁恒病愈后,告别众人,又回到山东曹州老家。发誓不再玩花,培育楼台牡丹的枝术连他的亲生儿子也不传授,因此,楼台牡丹技术便失传了。隋末家民大起义,炀帝反动腐朽的封建统治被摧毁,御花园因战乱而荒芜,楼台牡丹也随之绝迹。

  6、《和尚变成石头》

  广州鸡尾岛上有一片海滩叫“人岩”。海滩上,竖立着一块大石头,有两米来稿,远看近看都像个和尚,和尚的脖颈上还挂着一串拜佛珠。和尚怎么会变成石头立在海滩上,人们又为什么叫它人岩呢?

  那是很久很久以前的事了。离大陆很远的东海上有一个小岛,小岛南面是一片礁岩,礁岩旁边有一个洞。这个洞可深啦!沿着这个洞走七天七夜,能走到东海底下的水晶宫宫殿。东海王进进出出,都要经过这个洞口。因为这个洞是水晶宫的大门,小岛就取名为鸡尾岛。

  鸡尾岛上住着二、三十户人家,全靠捕鱼为生。东海风狂浪恶,船只经常沉没。不幸的打鱼人葬身鱼腹,剩下孤儿寡妇,境遇极其悲惨。岛上的渔家世世代代都过着这样辛酸的日子。

  岛东端住着一个姓鲍的船老大,两口子带着才三岁的儿子鲍彦,艰难度日。那一年,鲍老大出海不久,遭到了大风暴。风暴刚过,鲍老大的妻子抱着鲍彦,和船上其他渔民的妻子、父母、孩子一起,早早地在海滩上等着,眼睛盯着海面,盼望亲人能平安回来。

  一天、二天、三天过去,海面连个船影也没有。鲍老大他们连船带人都被风暴吞没了!恶耗传开,海滩上顿时爆发起一阵阵呼天抢地、撕碎人心的哭喊声。

  往后的日子怎么过呢?鲍老大的妻子带着鲍彦,坐着小船夕离岛四处飘泊,以乞讨为生。后来,饥寒交迫,实在无法可想了,鲍老大的妻子忍痛把鲍彦送去当小和尚,吃一口残羹剩饭。自己呢,却活活饿死啦。

  几十年过去了,鲍彦成了圣僧。他思乡心切,从印度取经回国后不久,便乘船过东海,回故乡探望。船在离鸡尾岛不远的海面上遇到了大风暴。那风暴真是大呀!巨浪好象巨兽嘴里露出来的又长又利的门牙,咬啮着船舷。一阵狂风刮来,船象个小水瓢,一下子被掀上几丈高的波峰,一下子又被抛下几丈深的浪谷。不多久,雷电也来助威了。漆黑一团的空中,忽地裂开几处缝隙,射出一dao强烈的白光,象弯弯曲曲的树枝,接着就是一个惊心动魄的响雷,雷声隆隆,电光闪闪。这一切,就象要把这天空呀、海洋呀统统撕裂似的。

  鲍彦乘坐的船,艰难地在海面上颠簸着、颤抖着。但鲍彦却悠然自得,合掌静坐,根本没把狂风恶浪、霹雳闪电放在眼里。过了一会,他看到了鸡尾岛——自己的故乡,就口中念念有词,用手对着海面一指,只见一个大浪打来,把船推上了岛,船稳稳地停在海滩上。

  鲍彦冒雨登上岸,只见海滩上站满了人。他们围着和尚,争先恐后地打听:“师父,你看见我家阿坤的渔船没有?”“师父,你知道我阿宝他爹的下落吗?”鲍彦一听,真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一问,才知道他们都在焦急地等待出海未归的亲人。鲍彦心里一动,惊叫了一声,无限悲伤涌上心头。小时候母亲告诉过的家乡苦难,父亲惨死的情景一下子浮现在眼前。几十年了,乡亲们还过着这样苦难的日子,不知有多少象自己父亲那样的打鱼人死在风浪之中;不知有多少象母亲、自己那样的寡妇孤儿流离失所。他想:我这次回乡,不就是为家乡父老兄弟而来的吗?一定要尽我的本领帮助他们脱离苦难。但用什么办法解救乡亲,使家乡脱离悲惨的境遇呢?

  他想了又想:海岛孤零零座落在东海之中,怕的是风暴。如果岛子能连着大陆,有个安然的避风港,出海能捕鱼虾,回岛能种庄稼,打鱼人不就可以安居乐业了吗?对!一定要把鸡尾岛拉往大陆,让乡亲们早日脱离苦难。他把想法告诉了大家,大家高兴极了,一齐感谢这个善心的师父。

  夜幕降临了,鲍彦马上行动。他扛着粗大的绳索,一端扎在洞顶的山腰上,另一端套在自己的肩头。他毅然地脱下袈裟,铺在海上。这袈裟是他去印度取经时得来的法宝,放下海面后,海水便分开一条大道。鲍彦坚定地踏上袈裟,正准备拉,忽然跳出个杀气腾腾的蟹将,原来是龙王传话来了:“此系水宫大门,庶民不可乱犯!

  你既为出家之人,理应割断凡尘,回寺闭门养性。如若违反天意,金鸡啼时化为顽石而死!”

  鲍彦对着蟹将敞怀大笑,声如洪钟:“回去告诉你那龙王吧!

  为庶民做好事,虽死犹生,又有何恐!”

  乡亲们知道这一消息,纷纷前来相劝,对鲍彦说:“师父爱民之心实在感人,可是我们不能眼看师父被处死,还是就此罢了吧!”

  鲍彦对着乡亲连连拱手,摇摇头说:“乡亲们不要再说了,吾意已定。死我一人而救全岛,值得!”说着,拉紧了套在肩头上的绳索,使出了全身力气,拉呀,拉呀,拚命地拉。汗水湿透了衣衫,他顾不得擦一擦;肩膀上的皮磨破了,他也没觉得痛。拉呀,拉呀,不知拉了多少时辰,鲍彦渐渐觉得两只脚象系着千斤重石,迈不开了;肩上象托着一座大山,拉不动了。额上的汗水,肩上的血水,一滴一滴洒在海上。他想,难道就此罢休了?不行!要抢在金鸡啼叫之前,把鸡尾岛拉到大陆边上。于是,他又鼓起劲继续拉。拉呀拉,越拉越有劲;拉呀拉,越拉越快。不久,前面出现了一片灰蒙蒙的山廓,大陆快到了。

  这时,一条小船疾驶而来,鲍彦高声问:“船老大,这是什么地方呀!”

  船老大高声答道:“这是瓯江口。”

  “瓯江口?”鲍彦高兴极了,珠江岸边就是广州府,是鱼米之乡啊!靠在这里,鸡尾岛的乡亲再也不会受苦受难了!

  就在这时,陆地上隐隐约约传来了金鸡的啼声,东方也渐渐发白了。鲍彦在水宫门口开始僵硬,慢慢地变成了石头。鲍彦站的袈裟变成一片金色的沙滩。从此,鸡尾岛就座落在瓯江口外了。岛上的人们为了纪念鲍彦,便把这片海滩称作“人岩”。直到现在,外地人到了鸡尾岛,还都要特地跑去看看这个为民献身的石和尚哩!

故事相关阅读

故事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