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

位置:首页 > 故事 > 名人故事

“超级吃货”陈晓卿:让世界见识《舌尖上的中国》

发布时间:2024-08-10 23:10:29

    央视纪录片“名导”

   陈晓卿1965出生于安徽灵璧,被北京广播学院录取,学习摄影专业,硕士毕业后进入中央电视台。

   1991年南方发大水,淮河流域的水把村子围成许多小岛。陈晓卿奉命拍摄一个与洪水抗战的片子,取名《孤岛纪事》,在央视播出后评价不错。国务院新闻办公室还指示要把它做成英语版,而他在安徽做英语版的过程中,又与安徽台的同事开始策划一个新片——《远在北京的家》。

   该片是反映保姆生活的,关于这个主题陈晓卿早在广院念书时就动过念头。有几次坐火车回家,与在北京当保姆的女孩同一趟车,听见她们说话时故意卷着舌尖说北京话,陈晓卿就觉得有意思,很想用镜头来思考这一变化的意义。

   陈晓卿与摄制组在安徽无为县妇联帮助下,找到了22个第一次去北京做保姆的女孩,从离家的那一刻起开始跟拍,一直拍到进入北京,在某个家庭做起保姆。摄制组是临时组建的,经费很有限,出差时只能坐火车,还常常自己往里贴钱。拍摄都是在业余时间完成的,为了与保姆们保持联系,有时不拍片也要去看一看她们。陈晓卿把粗编带给朱羽君看,朱老师感动得哭了。1993年《远在北京的家》送去参加四川国际电视节,获得纪录片大奖。

   此后,陈晓卿在纪录片界名声大震,片约不断。2006年拍摄《森林之歌》时,他就想要像国外一样拍摄纪录片。“你知道好莱坞的编剧怎么卖剧本?要卖一个100分钟电影剧本,你必须在3分钟内说服投资人和导演。我们也是这么干的——3分钟内必须感动我,然后再告诉我你要怎么拍摄,情节点在哪儿、高潮在哪儿、什么地方是铺垫。”一开始他就告诉手下,一定要把它做得吸引人。结果,每个编剧至少被打回去了四五次。

   有了剧本,陈晓卿让编导们确定镜头脚本,直至分镜头,严格制定每天的拍摄流程,哪天拍动物的爪子,哪天拍动物的皮毛,写得详详细细,但意外还是不断发生。为了拍摄长白山的野猪,摄制组在野猪出没的地方投了上千斤的玉米,并在附近选好位置,搭建了掩体。很快,野猪就真的出现。不曾想,忽然一阵大风吹过,掩体顿时被吹倒了,人与摄影设备完全暴露在野猪面前。野猪见势不妙,扭头就跑,“比刘翔跨栏还快”。

   生活中的“超级吃货”

   陈晓卿多次获得国际、国内电视节大奖,是一个著名纪录片导演,但很少有人知道,他早就是一个美食专栏作家,而且早在十年前,他就做过七八家电视台的美食节目嘉宾,平时最品尝和研究美食。陈晓卿的手机里,除了无数张自拍的美食照片,还存着北京乃至全中国好几百家餐馆的数据资料,包括餐馆的名称、地址、电话,甚至罗列着各个餐馆的招牌菜。他有一张令人吃惊的“美食地图”。

   陈晓卿有个绰号叫“扫街嘴”,没事就沿着北京的大街小巷展开“地毯式搜索”,凡是看上去还不错的餐馆,都要找个机会尝尝,并且有心地把餐馆的名字和地址都记下来。陈晓卿说这完全是因为梁实秋的文字,让他对北京小吃产生了浓厚兴趣。

   陈晓卿的美食专栏,散见于多家杂志报章。他热衷平民美食,因此写的很多都是街头小吃,螺蛳粉、牛肉面、卤煮,但是这些再常见不过的小吃,在他的笔下都显得熠熠生辉。

   陈晓卿的“吃货”功力,身为好友的浙江卫视纪录片高级编辑夏燕平领教过好多回。他在北京为吃犯愁的时候,只要给陈晓卿发一条短信,对方会不厌其烦发来十几条推荐。但陈晓卿从来不推荐饭店里的美食,大多是路边摊和民间私房菜。

   生活中,任何人有陈晓卿这样的朋友,都会有惰性。快到饭点的时候,各种寻求餐馆地址的电话短信纷至沓来。你只需说出自己是在北京、成都或广州等城市的哪条街,想吃什么风味的,他马上就能提供最佳方案。有一次,陈晓卿的朋友王小山要请大学同学吃饭,打电话问有什么好的馆子,陈晓卿不光推荐了馆子,还直接给餐馆打电话订位,顺带把菜都点好了。

   烹饪《舌尖上的中国》

   因为是“吃货”,陈晓卿一直想做一个比较大型的纪录片,以美食的角度,展现中国人生活当中的状态和智慧。没想到正赶上了好时候,2011年央视纪录片频道成立,需要各种类型的纪录片。陈晓卿向台里报了这个选题,很快就得到批准。

   拍摄前,陈晓卿曾与美食家蔡澜、沈宏非深入探讨,达成共识——所谓美食,其实就是热爱生活的一种方式,不一定非要高居庙堂。他们决定以此为拍摄基调。于是,找寻质朴、安然的中国原味的态度,贯穿到《舌尖上的中国》。“中国人热爱美食,是源于对生活的热爱,大味必淡,往往在最边远闭塞的厨房里,你能尝到最好的人间味道。”陈晓卿说。

   寻找关于食物的故事以及故事里的主人公,是摄制组最头疼的事情。编导之一的张铭欢把这个过程形容成“大海捞针”。《时间的味道》一集中,原计划要去香港大澳岛拍摄咸鱼腌制,但到了岛上,却发现根本找不到初定的那个人,只能重新找人。几经周折,张铭欢通过当地最受欢迎的虾酱牌子找到了岛上的一个偏僻小作坊,作坊门口坐着一位老奶奶。“老奶奶说啥,我都没听懂,但我看作坊的墙上挂着好多照片,看着照片,老奶奶忽然哭了。原来,照片上的人是她故去的老伴,他俩做了一辈子的虾酱,但先生先走了。”

   拍遍五湖四海美食,却难得亲口尝鲜。陈晓卿说拍片子和当厨师一样,都很辛苦。“做菜不是为了自己吃;拍片是为了让观众高兴。”

   2012年5月14日,《舌尖上的中国》第一集在央视综合频道播出的那晚,陈晓卿在博客上做了一个谦虚的推荐:“今晚没事都看看吧。不难看,真的。”

   不仅陈晓卿,甚至连央视领导都没料到,这部美食纪录片播出后,竟打败热播电视剧。有网友说:“《舌尖上的中国》虽是讲美食,但给人带来的更多的是感动。看着笋挖出来,火腿吊起来,渔网里闪闪发亮,揭开蒸笼冒着白花花蒸汽的馒头、拉面摔打在案板上的脆响、驮着黄馍馍的人的朴素的笑,都让人激动得想落一点泪去,多可爱的中国。”

   令全世界“吃货”惊喜的是,从今年9月开始,陈晓卿还要拍摄《舌尖上的中国》第二部和第三部。这场更大的“盛宴”无疑更值得期待!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getDigg(11773);

故事相关阅读

故事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