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高林:创业要找准自己的定位
从摆地摊到拥有五家蔬菜便利店,从一名毕业两三年的大学生到进入创业大学生富豪百强,郭高林走过了一段不寻常的路。
大学毕业凑钱开店卖菜
“80后”的郭高林,是河南教育学院2007级管理学院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毕业生。
郭高林说,他的创业之路是从大三练摊卖衣服开始的。郑州牧专校门前的那条路,一到晚上就热闹非凡,路两边满是卖小吃、卖衣服、卖杂货的地摊。郭高林和女朋友姜茵也在那里摆地摊卖起了服装。姜茵做老板和销售,郭高林负责进货。
“练摊”虽然只是小打小闹,但在这个过程中,郭高林学会了基本的经营技巧。
郭高林爱琢磨。有一次,他发现自己身边卖菜的,虽说生意不错,但因为零星分散,又没有品牌,蔬菜的质量、价格、信誉总不能让顾客放心。“我就琢磨,肉类可以有品牌店,蔬菜为什么不能打响自己的品牌?”他萌发了开蔬菜超市的心思,“以品牌蔬菜为主,兼营五谷杂粮、冷鲜肉等,附带一些副食品。”
在面临毕业的那段日子里,在众多同学焦头烂额地忙于找工作的时候,郭高林并没有慌乱,因为他已决心创办自己的蔬菜超市。2007年6月底,郭高林回学校领取毕业证时,将想法告诉了好友,结果顿时在年级里炸开了锅。大学毕业生卖菜?很多人认为他根本吃不了这个苦。
郭高林并没有放弃。“谁说是三分钟热度?一个有梦的人永远不会放弃!”最终,郭高林用坚定的决心征服了几位好友,同学王彦峰、武亮亮、郭妍妍等人和他一起,凑了5万多元作为启动资金。
2007年8月22日,以郭高林名义注册的“咱地里”蔬菜自助店在郑州市马李庄正式开张。
开办四家连锁店
有了自己的店铺,郭高林和好友们开始忙碌起来。
郑州毛庄、刘庄、陈砦蔬菜批发市场,是他们考察好的几个蔬菜批发市场。刘庄规模最大,是蔬菜的主要分批地,所以第一次进蔬菜时,他们就直奔刘庄。到了之后才发现,到这里批发蔬菜的动辄就是几千斤,不散批。最后他们磨破嘴皮子,批了200斤大葱、几包大蒜、几百斤土豆,由于没有经验,结果大葱烂了一屋子,损失了几十斤,剩下的半个月才卖完。
“我们一看势头不对,赶紧掉头到陈砦蔬菜批发市场。到了陈砦蔬菜批发市场才发现,这里的蔬菜种类全,价格也不贵,适合我们的采购需求。直到现在,我们的蔬菜还都是在那里采购的。”郭高林说。这次他们吸取了教训,容易储存的蔬菜就一次多采购一些,青菜则采取当天采购的办法。就这样,他们起早贪黑,一点点积累着自己的经验。在他们的努力下,“咱地里”的生意越来越好。
那时每天早上5点,郭高林和王彦峰就要爬出热被窝,蹬三轮车到蔬菜批发市场进菜。“每一根菜叶都要精挑细选,每一毛钱都要和人家讨价还价。”采购差不多需要两个多小时,早上8点左右回到店里,整理蔬菜。中午11点至12点是顾客买菜的高峰期,过了这段时间,他们才开始轮流吃饭,小店则一直营业到晚上9点。
之后,随着超市营业额的逐步稳定,郭高林决定扩大规模。2007年12月,他在郑东新区成立了第一家分店。之后,他又陆续开了四家分店。郭高林介绍说,目前各个店面都已盈利,但需要解决的问题也很多。如价格的合理确定,怎么让价格既符合市场规律,又能实现最大盈利,同时还能让顾客接受。逢年过节的活动怎么来策划,既能节约成本,又能扩大品牌的影响力。“跟小商贩比,我们占上风的是蔬菜种类多、干净、不缺斤短两;与大超市比,我们占上风的是价位低、离家近。”
“只要选好地址,一般一个店几个月就可走上正轨。”郭高林说,创业的第一个阶段已经过去,接下来他将把超市的一套运作流程规则化,并逐步形成自己的特色和模式。现在,四家分店已实现盈利,每个月的销售收入已超过30万元。不过,郭高林并不满足:“等到实行产品特许出产制,蔬菜、五谷杂粮、调料、副食品等都将由固定厂家或农户特许出产的时候,才能真正体现我们‘知识的气力’。”
创业成功的关键在定位和心态
“我有一个同学,想要开一家理发店,为了省钱,他把店址选在了比较偏僻的地方,开业后又想各种各样的办法招揽顾客,结果可想而知,没几个月就开不下去了。”郭高林说,现在很多大学生毕业找不到工作,国家在扶持大学生创业这一方面也有优惠政策,于是许多大学生也不管自己是否适合创业,就盲目加入创业大军。一没资金,二没人力,三没经验,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大学生冷静思考一下,是否有明确的目标,是否有把握做好,对市场行情是否了解,再去作决定。
谈到自己的创业心得,郭高林说:“创业前要先认识自己。自己能做什么,想做什么,市场前景如何,有无可操作性的具体方案,都要有一个清晰的轮廓。譬如说,我要开一个什么样的店,需要多少的客流量,这些都是直观的反映,可以实际操作的。创业过程中,则要保持一颗平常心,多学习、勤跑腿、细观察,总能找出一条适合自己的路子。”
对于创业,郭高林一直强调两点:“定位”和“心态”。找准了定位,就如同有了明确的目标,而摆正了心态就等于驾驭好了航向。对大学生创业者来说,有了准确的定位和心态,理想的小船就会离现实的彼岸越来越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