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

位置:首页 > 故事 > 名人故事

影子李宁

发布时间:2022-11-13 16:25:22

 这是一个明星创始人和他的公司、品牌及两任ceo的故事。在外界看来,李宁把自己在竞技体育上的悟性植入到了他的企业实践中。在过去18里,与其说李宁在经营企业,不如说他一直在寻找更强大的人以至团队来替代自己

公司创立不久,李宁遇到了一个叫陈义红的人。陈当时在国家体委下属的一家名为“十佳”的运动鞋公司做跟单,商场经验丰富,而且具备李宁喜欢的“冲劲”。

1991年,陈义红带领自己的原班人马投奔李宁。一年后,一个应届大学毕业生拿着简历到李宁北京办事处应聘。这家公司给了他非常好的印象:不需要本地户口。他的名字叫张志勇。

在那个机会遍地、信马由缰的时代,行伍出身的陈义红为草莽时期的公司披荆斩棘开疆拓土,居功甚伟。

李宁个性宽厚,陈义红非常自信。他的意见经常与李宁相左。某种极端的情况下,两个人会同时冲对方吼:我不喜欢你。但是这并不妨碍李宁对陈义红的信任,陈的经验保证了多数情况下他是正确的。

1996年初,李宁把北京、广东、烟台三家公司合并为李宁体育用品集团公司,亲自出任董事长兼总经理,陈义红任常务副总经理,因为李宁不管具体事务,事实上陈扮演着ceo的角色。

凭借着昔日世界冠军的全民影响力和陈义红的销售天才,李宁公司以每年超过50%的增长速度飞快发展,1996年的销售额高达亿。而陈义红甚至雄心勃勃地提出了“1997年销售过10亿”的目标。

这时候,一些之前已传出的风声提高了音量。“这个公司不姓李,姓陈。”李宁对此并不在意,但他渐渐察觉到,公司员工正在自觉分成“陈派”和“李派”,除此,还形成了以同学、老乡来划分的小团体。在日常工作中,各部门的协调、配合开始变得不那么顺畅。李宁感到了危险。他知道根源在于自己和陈义红的亲戚都在公司任职。他决定,让双方的亲戚都离开公司。陈义红表示反对。他喜欢家族式企业,认为血缘关系能降低风险提高效率。

李宁不能容忍公司形成这种文化,即使可能因此导致陈义红的误解。这种文化与他要做一个品牌公司的理想背道而驰。李宁希望自己的公司能更开放、更受到信任而不是相反。他首先说服了自己的表弟和嫂子。他甚至劝退了当初被他邀来一起创业的几位队友,给了他们一定股份作为补偿。

陈义红选择了服从,条件是让他的弟弟去做李宁公司经销商之类的工作。“陈义红是一个很负责任的人。”李宁说。

当然,李宁也做出了让步。1997年7月,李宁正式把总经理位置让给了陈义红,自己做董事长,去北大读书深造,进一步淡出公司的日常管理。

李和陈都没有想到,5年后,他们将重新面临一次更大的冲突。

新老交替

“你要找一个助手。”李宁对陈义红说。这是1998年,因为一场突然袭来的“亚洲金融风暴”,公司看似马上就能超过10亿元销售额的希望破灭了。

但李宁并不相信这个表面上的解释。1999年到2000年,李宁聘请了大量专家、咨询公司来研究为什么公司停滞不前。他渐渐明白,此前的理由是缺乏说服力的:公司没有出口,对亚洲市场也没有依赖,而国内市场仍然在成长。真正的原因是公司的商业模式不对,不专业。当消费者提出他们需要篮球服、足球服以及更专业的鞋子时,李宁仍然在以t恤、短裤、运动鞋来应对。李宁给了陈义红4年时间,他努力但未能胜任。从1997年到2001年,李宁公司销售额一直未能越过10亿。

像过去一样,陈义红对生意充满兴趣,喜欢每件生意自己去做。他亲手建立了佛山设计研发中心,但“包括一双鞋子什么颜色,一件衬衣什么款式,他都要插手”。他靠悟性做生意。“那不是一个品牌公司的做法”,李宁说,“未来的李宁公司是要靠一个流程、一个岗位和组织能力来完成一个生意,而不是靠一个人。”作为创业元老,陈义红带领李宁踏出了走向品牌公司的一大步,现在,他难以为继了。

李宁希望陈义红让出自己的位置,“找一个助手”是委婉的说法。尽管陈义红感觉公司确实存在问题,但显然他不能接受李宁的看法。不过,像5年前一样,他同意找一个人来做助手。

他推荐了张志勇,那个已经做到财务总监、对当年李宁招聘不要本地户口记忆犹新的小伙子。2001年,陈义红主动辞去李宁公司总经理的职位,转任法人代表。

一年后,李宁公司一拆为三:一块是北京李宁公司,负责李宁品牌的研发、生产和销售,由张志勇负责;一块是上海一动体育公司,负责体育经纪、赛事代理等新业务;一块是北京动向体育公司,负责国际品牌的代理工作。

张志勇感谢陈义红给自己的这个机会。他本来一直在为此做准备。工作中,他并不满足于简单地做财务,除了财务分析报告,他还提交涉及运营的报告。他有意识地表现自己的能力。

李宁像过去一样把陈义红叫出去喝酒,指出他不应该再插手具体业务,否则张志勇没办法工作。陈义红没有反对。“这里已经不需要我了”,他对李宁说,“我出去自己干吧。”这是一个可以想象到的回答,但是李宁不愿意让一个创业伙伴如此离开。“你先不要出去。”李宁说。

其时,李宁公司正在与意大利kappa谈判代理其品牌在中国大陆及澳门的独家使用和经营权。这是一个新的市场机会。不少实力稍弱的国际专业运动品牌希望借助一个“跳板”来进入中国市场。

李宁建议陈义红来负责组建管理这个品牌代理公司,并承诺给他股份及保持他在李宁公司的原有待遇。这样,陈既不用离开公司,可以有稳定的收入,又有自己的事业可做,两全其美。而且,比起离开李宁再创业来,起步的台阶要高得多。

张志勇直接向新的李宁集团董事会负责。他在公司建立了市场部(以前只有销售部),在国内体育用品企业中第一个实施了erp系统,引进了一批来自宝洁、可口可乐、耐克、康师傅等国际公司的职业经理人以取代创业元老,这些都是按照李宁希望的那样改造公司。

2003年,李宁的销售额首次突破了10亿元大关,达到亿人民币。2004年,这个数字变成了亿元。张志勇在这个公司上市后成为ceo。

解决了后顾之忧的李宁开始操心股权改造和成为公众公司的问题。他把在北大学到的知识都用在了上面。“李宁和投行顾问们一起设计薪酬机制、激励机制,他都是亲自在计算机上用电子表格,你能想象一个从小翻跟头的孩子可以这样吗?”李宁的老师、独立董事王亚非说。

2003年1月,新加坡政府投资(gic)和国内的鼎晖投资联合投入1850万美元,获取李宁公司超过30%的股权。2004年,李宁在香港成功上市,融资亿港币。

“张志勇时代”

“你来做ceo。”

2004年初,李宁对张志勇说。这个从2001年起担任总经理的年轻人,凭着热情、勇气以及对“系统”和“制度”的执著追求,在两年多时间里使公司的年销售额翻了将近一番,突破了让李宁头疼多年的10亿元人民币关口。

但是体育消费品公司的市场环境也发生了巨大变化。自1994年以来,李宁一直保持在中国体育用品市场的最大份额。但在2003年,李宁首次被耐克(nike)超过,2004年,又被阿迪达斯(adidas)甩在身后。这两个国际大牌强势占领了北京、上海等一线市场,同时也显现出对李宁赖以生存的二三线市场的野心;以安踏(anta)为代表的晋江草根企业也在崛起,把打败李宁作为自己的阶段梦想。

市场人士说,李宁公司是一个被夹在“三明治”中间的企业。

“我只做3年。”张说。

2005年,李宁对张志勇说:“你应该做一个真正的ceo。”

刚刚从北大emba毕业的李宁认为,张志勇应该从他目前的工作中脱身,多到国外走走,去寻找发现新的商业机会,公司的未来。他想看到张志勇成为一个思考者,而不是执行者。

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人人网 ("bdshell_js").src = "http:///static/js/?t=" new Date().getHours();

故事相关阅读

故事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