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年轻时没有疯狂过一次
蔡康永曾出过一本叫《la流浪记》的书,讲他年轻时在la学电影的故事,我一直认为是他写得最好看的一本。前几天路过书店,记起我那本不知被朋友转手到第几道了,就顺手又买了一本,每晚临睡前读几页,仍然会被书里的段子逗得发笑:穿女装戴假发去学校上课,半夜剪片在盥洗室里跟形迹可疑的教授上演惊魂记,长途跋涉去黄石公园拍石砾沙漠和冒泡的沼泽……
是的,谁没在年少时体验过类似的经历呢?就算我们的人生一路上演乖宝宝的戏码,远不及康永同学在la的日子那么脱线,但每回想当年,记忆里最深刻的,好像总是那些不靠谱的疯狂小片段:第一次跟同学翻墙逃课,第一次冒充文艺青年混地下摇滚派对,第一次攒够钱一个人去遥远的地方旅行……当时看起来,似乎都是不被鼓励的行为,但回头再看时,却都是回忆里甜美的小片段。
据说,当年,已然成名的罗大佑去台湾大学做演讲,一个少年跑去后台对他说:“以后我会超过你!”这个少年就是黄舒骏。很多年以后,黄舒骏自己在台上唱:“我想我上辈子是国父下辈子是王储,这辈子最好安分一点。”很多人生都是这样:从一开始意气风发事事皆有可能,到后来“最好安分一点”。黄舒骏的调侃是云卷云舒看过万千风景后的淡然,可是有些人生,从一开始就是一条自来水管,很安全,却永远没机会去看看水管外的世界。
所以,那些在成人世界里依然有勇气继续自己的小疯狂的家伙们,才更值得尊重。一个男生,为了去柏林探望自己的女朋友,一路搭车88次从北京到柏林;两个女生,放弃大城市里的好工作,跑去香格里拉开小旅馆,为了生活,她们甚至学会了劈柴、修马桶和修水管;还有一个做媒体的姑娘,辞去光鲜体面的工作,去为边缘人群做义工……少年的懵懂时代,疯狂只需一点点冲动,可随着岁月流逝,当我们拥有得越来越多,疯狂的理想背后要付出的成本也变得越来越高时,还能聆听内心声音的人,也变得越来越少。正因如此,这些故事才更有打动人心的力量。
突然想起蔡康永在《la流浪记》里某一个故事的片段来:他在更衣室的柜子里,左边贴上中文“电”字,右边则贴上“影”字。外国同学问起,他便文绉绉引用:“人生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合起来,就是电影两字。”这番哲学通常都能忽悠得一帮老外点头称是,只是这一次,我更想用这个故事作结尾:每个人都是人生的主角,而只要太阳照常升起,这出叫人生的戏,就会继续上演——那么,与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与其对电影中主角的好运羡慕嫉妒恨,不如全情投入这场你自己主导的人生戏中,好好演一场让自己不后悔的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