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

位置:首页 > 故事 > 爱情故事

一位妻子的答案

发布时间:2024-03-03 16:45:48

20108月4日一早,深圳市39岁的工程师刘海起床上班。看到他一脸倦态,妻子邓云十分心疼。

邓云除了心疼,确实也没有其他办法。当年两人从老家湖北黄冈来到广东,刘海一直是这个家的主心骨。2005年,她生下了双胞胎儿子小成和小乐。由于早产,孩子们身体不好,她不得不辞职在家照顾他们。这个4口之家,全靠刘海每月4000多元的收入维持。

当天中午,刘海和同事陈晟一起到公司饭堂吃饭。突然间,刘海觉得不舒服,不想吃了,就起身离开了饭堂。不一会儿,陈晟发现刘海正斜靠在饭堂门口的墙壁上,难受得话都说不出来。送到医院,医生诊断为突发性脑溢血,情况不容乐观,病人瞳孔已开始放大……

邓云慌慌张张赶到医院。看着丈夫躺在急救室里,她想哭却又哭不出来。她想丈夫这是太累了,让他歇一会儿就会睁开眼,就会起床跟她一起回家。

可是,整整35个小时的抢救之后,邓云却等来了一个噩耗:病人已停止了自主呼吸。“没办法了吗?没其他办法了吗?”邓云追问。医生表示,如果家属同意,他们可以为病人上呼吸机继续抢救,不排除还有生机。

当然要上。看着最的人渐行渐远,这是拉他一把的最后机会,谁会放弃,谁忍心放弃?邓云毫不犹豫地接受了医生的建议。

8月6日是两个孩子的生日。上了呼吸机的刘海依然昏迷,邓云期望儿子生日的喜气能为刘海带来生机,带来奇迹。

但奇迹终究没有出现,8月7日17时50分,刘海被宣告死亡。

儿子们还不知道父亲走了。开始那几天,他们也问过爸爸去了哪里,邓云就说:“去了很远很远的地方。”这一说,小乐就不再问了,而小成记在了心里。晚上,小成问从黄冈来陪他们的外婆:“爸爸以后是不是每年回来一次?那他回来的时候,我就抱着他,不让他走了。”

那段日子,邓云整天昏昏沉沉,好像站在十字路口,不知道要往哪里去,不知道家在哪里。常常一个人坐在阳台上,不一会儿眼泪就掉了下来。

看见妈妈哭,小乐会跑到阳台上抱住妈妈,用稚气的声音安慰她:“妈妈不伤心,爸爸的病会好的。”

“这样下去你就完了,孩子们也完了。”母亲再次劝邓云振作起来。这一次,邓云听进去了——她已没有时间继续悲伤,为了孩子,她必须鼓起勇气面对生活。

可是这面对,原来不是只有勇气就够的。刘海走后,这个家庭没有了收入,这是横在邓云面前的最大问题。邓云想,她应该先去申领工伤赔偿。

可是邓云万万没有想到,由于当初上了呼吸机,整个抢救时间延至近77个小时。而《工伤保险条例》规定:“职工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岗位,突发疾病死亡或者在48小时之内经抢救无效死亡的,视为工伤。”这“之内”二字,清楚地将她的丈夫挡在了赔偿线以外。

邓云突然想起,当时医生曾问她:是否同意上呼吸机?现在看来,如果当时她的答案是“不同意”,那么,丈夫的死很可能会被认定为工伤。可是,真的会有人放弃最后挽回爱人生命的机会吗?邓云不相信。

邓云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作出工伤认定的结论,但被裁定败诉。2011年1月底,她向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交了诉状没几天,2011年的春节就到了。

过年越是热闹,邓云就越感觉孤单。这天,她带着孩子们去了他们的姑妈家。吃饭的时候,小乐拿着表姐的手机打起了电话。大人们以为孩子在瞎玩,不是真的要打给谁,可随后响起的铃声让邓云身子一震——熟悉的旋律从手提袋里传出来,这部手机属于丈夫。大过年的,邓云不想流泪。她强作平静翻出手机,挂断来电。

没一会儿,电话又响了,这次是短信铃音。仍是小乐,他写了两条短信。邓云打开第一条,上面写着:我好想爸爸。邓云抬起头,尽量不让泪水溢出眼眶。感觉好一点儿了,她又打开另一条:爸爸你在哪儿,妈妈想你,儿子想你回来。眼泪终于还是没忍住。如果可以,她真想回一条短信给儿子,告诉他爸爸已经离开人世了,他再也读不了咱们的短信了,再也不会回来了……

晚上回到家,她认真谋划起以后的日子。如果能判定刘海的死亡属于工伤,她和孩子们每个月可以领到700多元的补助。但她心里清楚,胜诉的机会很小。家里几乎没有存款。刘海走后,他的同事捐了一些钱,孩子的外公外婆答应会补贴一些,不过二老每月仅靠1000多块钱退休金生活,怕也帮不了太多。唯一的办法就是节省。以前丈夫在时,有时会带孩子去动物园玩。以后,她恐怕没什么机会带他俩去了。她希望孩子们不要因此怪她,也希望丈夫不要怪她。虽然没钱去动物园,但她会努力兑现对孩子的承诺:爸爸不能再和我们在一起了,但妈妈会照顾你们,永远都不离开。

有人在目睹了这个家庭的窘迫后,问:“如果可以重新选择,你会怎样做?”邓云的答案是:“仍然不会放弃任何一点儿希望,让医生抢救刘海。”

她平静的语气,让旁人感觉这问题有点儿多余,因为就算问遍天底下所有的妻子,这个答案恐怕也是唯一的答案。

故事相关阅读

故事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