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康永有深度,不怕俗
很难以传统的定义来看待蔡康永。作为畅销作家,他的文字感性而温柔,但转过头来,他却也能毫无忌惮地因为综艺节目中某个“低俗”的笑话,乐得不能抑制;出身名门、外表温文尔雅的他,随时随地保持着良好教养,但又可以在肩上顶着乌鸦、脖子上套着马桶走上红地毯……
他清醒地看待娱乐和这个世界,偶尔为之的搞怪举动,其实,只是想让这沉闷的生活变得更“有趣”。
把自己心事掏出来很丢脸
1962年蔡康永出生于台北一个富裕家庭,父亲50高龄老来得子,捧若明珠般疼爱。蔡康永从小就被“圈养”到私立贵族学校,他以为世界全部是由家长和老师这群人组成的,由跑车和阿玛尼组成的。
“过年了,全部马路都封住,你的车牌可以畅通无阻,全世界都不准买楼,你可以买楼,全世界人都在排队上厕所,你有专用厕所,人家排队过海关,你就直接通关,那都是特权。”
九岁那年,蔡康永登台唱戏,演《四郎探母》。演员表很特别:演杨四郎的有两位,“候补杨四郎”则有八位,而杨四郎的外国妻子铁镜公主一名,候补铁镜公主也有八名。其实这只是龙套和宫女的别名,因为台上每个小孩子的父母都大有来头。
一张演员表,已让九岁的他,充分体会了大人社交应酬的王道。说到应酬,蔡家的生活中心就是应酬,爸爸整天不是请客就是应酬、讲笑话,好像世界上没有烦恼。
“一切就是一个剧场。请客寒暄是表演,上菜是表演,打麻将是表演,在牌桌上讲的笑话是表演,绝不会一边跟你打牌,一边跟你掏心掏肺。”
这对蔡康永的影响是:他一生都只是一个访问者,而非倾诉者。他说:“我的教养就是这样——把自己心事掏出来是很丢脸的事。”
后来学校收了一些外面来的学生,拿了一些书给他看,告诉他现实发生的事情,他有了罪恶感:原来这个世界是大人们为你拼出来的一个布景——就像《楚门的世界》中楚门的帆船终于在“大海”中撞到墙以后,发现是布景一样心酸。
他在校园杂志写了激进文章,却被记了过。这让他明白努力追求权利,是一件多么虚妄的事情。他没有勇气毁坏掉什么,但也没有办法安心去为特权阶级涂脂抹粉。大学毕业后,他离家到美国读电影硕士,起初连开水都不会烧,但四年中他慢慢学会了独立,从过去的生活中退了出来。
告诉观众:
人生无非就是这样
回台湾后,蔡康永从电影人、文人变成电视主持人。从主持第一个节目《翻书触电王》到如今,蔡康永和陶晶莹、小s、利菁合称为台湾综艺界“三后一王”。他作为台湾人气最旺的节目主持人之一,还连续5届主持金马奖颁奖典礼。
大陆观众熟悉蔡康永,还是从《康熙来了》开始,尽管这节目只能在网络上看。大陆的主持人多是字正腔圆地朗诵,而蔡康永和小s是那么不一样。一个是文质彬彬的绅士,一个是搞怪出奇的“妖女”,一个是背负世家身份拿着高文凭站在电视屏幕前的名流公子,一个是艺校毕业在娱乐圈打拼多年的辣妈。看似风马牛不相及,却成为最默契的拍档。如果你把《康熙来了》看成一个魔术,那么小s就是大变活人,专供耍宝,蔡康永则牵动着看不见的丝线,操纵一切。
蔡康永在节目中带着一股子读书人特有的“阴险”。《康熙来了》嬉笑怒骂,开些无伤大雅的玩笑,不巴结特权者,也不会伤害弱者。蔡康永不介意搞怪,但他所要倡导的并不是无所避忌的搞怪,而是一种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节目中,无论悲欢离合、爱恨情仇都可以聊,蔡康永并不觉得暴露生活的本来面目是低俗的,相反,比装模作样的高雅好得多。
《康熙来了》做到一千多期,不但没有走下坡的困扰,反而越战越勇,甚至从一个综艺访谈节目做到号称“盛典”的万人演唱会,场场爆满。
回归电影:
“俗”是乐趣的一部分
眼下,做过编剧、编辑、主持人,又出过几本书以后,蔡康永开始专心往电影界发展。
去美国加州大学念电影硕士时,蔡康永曾买了一本《世界名导演传记》,从名录上的a~z一个个排查,找25岁就拍第一部电影的大导演。最后他很悲哀地承认,青史留名的导演都是倒霉蛋,大概都要被生活折腾,才能拍出处女作。有了这样的印象,他对自己的生活做了另一种规划:“我觉得人生的前半段你可以做一些其他很精彩的事,而留一些你一直想做但没有机会做的事情,到后半生去慢慢完成,这也是一种很丰富的体验。”
蔡康永本不怕“俗”,觉得“俗”就是乐趣的一部分,甚至设想如果有一个马桶商赞助,要求电影里不断出现马桶,他会很高兴地去拍一个与马桶有关的电影,因为之前没有哪个电影宣扬马桶多美丽这件事。
李开复离职前以扮演蔡康永作为赠别部下的礼物;陈丹青电梯偶遇而主动赠书攀交——蔡康永让你知道,一个读书人如果“低级趣味”起来会是多么的有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