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徐静蕾怎样学习
徐静蕾刚从电影学院毕业时,爱上了摄影,怎么办?总不能再回到学校学习吧?
一个摄影家告诉她,不必再回到学校,摄影的学问无非是“多看”、“多拍”和“多对比”,“当你拍到一万张时,基本上就入门了”。
徐静蕾就天天带着相机出去拍,拍后一张张看、分析、记笔记、查阅资料,甚至熬过不少通宵。“还没拍到一万张,我的摄影作品就已经像模像样了。”她得意地说。北京的一家周刊邀请徐静蕾开摄影专栏,她的专栏还被评为“最受欢迎的栏目”。
接下来,徐静蕾想当导演,拍《我和爸爸》,绝不是艺高胆大,“那时真的是两眼一抹黑”。怎么办?只能边干边学,实战练习。
在拍片现场,徐静蕾逮住谁就问谁,就叫谁老师。其中有个演员叶大鹰,本身也是导演,徐静蕾就虚心请教,不懂就问。为笼络人心,她还在现场搞了个大铁皮柜子,里面装满零食、水果,让大家随便吃,她也就好意思随便问人家。
一部电影拍下来,徐静蕾就掌握了关于电影的基础知识。她感慨地说:“这种实战特别锻炼人,比在电影学院学习四年还管用。”
后来,徐静蕾又想做电子杂志,不过在这方面她还是个门外汉。
徐静蕾找来市面上那些口碑较好的杂志,一本本研究。同时,她挨个约朋友们吃饭。“醉翁之意不在酒”,在吃饭时,她见缝插针向朋友们请教办电子杂志的经验。到后来,竟没有人敢来了,朋友们说:“你哪是吃饭啊?你那是考试啊!”
就这样,徐静蕾成功推出了自己的电子杂志。
徐静蕾始终对高科技产品保持着不可思议的热情,不断地尝试、研究,几乎将自己弄成了专家,连公司里精通时尚电子产品的“小孩子”们也尊称她为“徐爷”。
一次,一个朋友问徐静蕾最近在干什么?她回答说学英语。朋友就接着问:学校里的学费、课时和老师怎么样?
徐静蕾认为一提到学习,就联想到这些,这种对待学习的态度在这个瞬息万变的时代里早已经过时了。在学校里学习固然重要,但绝不是唯一的渠道。学习应该得跟平常吃饭、睡觉和呼吸一样,不受时空的限制,也没必要郑重其事、大费周章,更不需要给自己太大的压力。
徐静蕾说:“我发现学习是件很自然的可以随时随地进行的事。我现在形成一种习惯,看到什么新鲜的、有意思的东西,就会想到要去了解、学习。”
这种永不过时的学习方式,怎么会让人在日新月异的时代里过时呢?
徐静蕾真诚而自信地说:“身为一名女演员,我经常遇到的一个问题是,怕不怕衰老,怕不怕过气。我还真不怕,因为我从没有过跟不上时代的恐慌感,或者是无所事事的空虚感。我常说,你把我扔到一个孤岛上,我一样能过得挺乐和。”为什么?因为她能够随时随地快乐地进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