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

位置:首页 > 故事 > 亲情故事

亲切地炉火声

发布时间:2023-01-21 04:45:09

三十的前一天,一家三口回到我的农村老家看望我的老母亲。一进屋,母亲正躺在炕上睡觉,我住惯了暖气很热的楼房,就觉得这屋里凉凉的,母亲却说,这屋不冷,炕上热乎,睡觉可得劲了。你在楼房里都呆娇了!于是就让大哥点火生炉子。炉子搭在厨房,在屋里有一节炉筒,苞米瓤子一点着,火苗子就窜进了炉筒子,并传出了“呼呼”的声音,转瞬间,炉筒子就散出了灼人的热量。

这呼呼地炉火声是那样富有韵律,那样有力、温暖而又亲切。这其中的美妙,是只有经历过寒冷,享受过炉火的恩泽的人才能体会得到的。

童年时的冬天觉得比现在冷得多。细想起来虽有地球变暖的成分在,但这一二十年,温度的差别总不会是很明显的吧?但那时感觉特别冷,我想主要是那时吃得差,摄入的卡路里少,人体产生热量的能力就差。那时的粗茶淡饭怎么能比得现在的鸡鱼肉蛋热量高?再就是那时穿的衣服不够暖。我那时是没有衬衣衬裤的,穿着空心棉袄棉裤,那絮着陈旧多年的破棉絮的空心棉衣,哪有现在的衬衣衬裤、绒衣绒裤、毛衣毛裤外加裘皮羽绒抗冻。这样看来,那时的天冷应该是“身上无衣怨天寒”了。

那时早晨不愿意起床,被窝的温暖和屋里的寒冷有强烈的反差。特别是冻了一宿的棉衣裤,直接贴在肉皮上,那感觉是扎骨的凉。杜甫有诗云 “布衾多年冷似铁”,现在回想起来就是那种感觉。后来家里条件好些了,屋里就搭了炉子,每天母亲都是鸡一叫就起床了,第一件事就是点起炉子,因为烧的都是易燃的柴草,那火苗子在炉膛中跳荡、窜进炉筒、奔向烟囱的声音,有时就像小火车一样发出很大的“呼呼”声,然后母亲就拿过我们的棉衣裤,一个个烤热,再叫醒我们。一睁开眼睛,首先听到的是带着热气的“呼呼”的炉火声,再一摸棉衣服,里外都热呼呼的,比被窝里还热。于是就睡意全消,一轱辘爬起来,赶紧趁热穿上衣服。从此以后,我们也成了习惯,听到鸡叫,母亲就起来生火;听到炉火“呼呼”响,我们便起床穿上烤热的衣服。这时天还没亮,我挑着担子,弟弟拿着锹,哥俩儿就捡粪去了。等捡一挑子粪回来,太阳才红着脸,慢吞吞地爬上山梁,这时母亲已经做好了饭。

阳光射进屋里,窗上的霜已化尽,屋里的一铺大炕也已经烧热,屋里的温度也就上来了。这时炉子就该休息了,农家人是绝不奢侈浪费的。晚饭后,我们的活动就是在外面疯玩,那时的农村孩子,虽然贫穷,但绝不缺少快乐。虽然没有任何像样的玩具,但有各种游戏可做,比如抽冰尜、打爬犁、捉迷藏等,让人乐此不疲。玩够了该回家睡觉了,这时母亲已经点着了炉子。因为白天凉了一天,到了晚上,太阳落山,屋里温度下降,这时烧炉子升高室内温度,好保证一宿儿屋里不至于上冻。我们一进屋,就先听到温暖亲切的炉火声,把冻得通红的小手在炉子上翻来覆去的烤,再时而捅一下添点柴,让炉火的声音再大一些。这时积在炉膛里的热灰已经不少了,母亲知道我们跑了一晚上,回来要饿,早已在里面埋上了几个大土豆,扒出来,已是外焦里软,香气扑鼻。有时家里包好的冻豆包,母亲也会拿来放在炉子上面架起来的铁丝网上烘烤,等烤出一层焦黄的嘎渣儿时,那简直是最好的食品,这可能是我吃到的最早的“烧烤”了。在“呼呼”的炉火中,吃着农家烧烤是我童年记忆中最温馨的一幕。

屋里烧起了炉子,一会儿就热了。“你快脱了大衣,坐在炕上。”母亲又说话了。母亲虽然身体硬朗,但毕竟是八十多岁的人了,头发已经全部灰白。我曾接母亲进城,但她离不开和她说话唠嗑的乡亲,离不开她睡了一生的土炕。听着“呼呼”作响带着强大热量的炉火声,我突然觉得母亲就是我生命炉火中的能量无限的煤炭,她默默地燃烧着自己,为我驱散严寒提供动力,并不要求我为她做什么,现在这块煤炭已经快燃烧尽了,不再能发出耀眼的火苗,但依然热量无穷,依旧是我生命中的动力,愿这生命的火苗永远不会熄灭。


 

故事相关阅读

故事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