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

位置:首页 > 故事 > 名人故事

身无分文的“最贵”艺术家

发布时间:2024-08-21 14:44:15

 近期,在北京的佩斯画廊一个名为《史记》的画展开幕了,人们不禁要问:是谁胆敢如此狂妄称自己的画为史记?

1982,从四川美术学院毕业后,血气方刚的他怀揣着满腔的抱负,却看不清自己的未来在哪里!抱着一堆简历四处求职,碰了几回壁之后,他终于明白,自己的专业并不是人人争抢的“香饽饽”,不久,在朋友的介绍下,他回到老家昆明,在一家歌舞团做美工,这个工作还算“对口”。

那个时候,正是改革开放的初期,各种新思潮纷至沓来,歌舞团生意还算过得去,可为了更好地发展还是不得不四处走穴,加班加点对他来说早已是家常便饭了,但他还是心有不甘,自己堂堂一个美院的大学生,竟然天天都要画一些自己不喜欢的宣传画,一幅接着一幅,这让他万分苦恼,明知艺术细胞正在一点一滴地死去自己却束手无策。有一次,他突然想到,既然现在无法改变这个现实,自己何不换一种思路呢?把画这些宣传画当做自己的业余练笔也是个不错的主意啊,于是他又打起了精神,每到一个地方,他都会绞尽脑汁地思考,既要保证宣传的效果和要求又要不失自己的本色,慢慢地,这些宣传画竟然都带着越来越鲜明的个人风格。

虽然歌舞团的工资不算高,但他每个月还是会斥“巨资”购买用来作画的工具和一些书籍,几年来从未间断,因为他不允许自己的思想跟不上时代的步伐。有一回,他的一位老朋友来看他,他带着朋友把当地能跑的免费旅游景点几乎都跑遍了,一天下来,朋友是又累又饿,饥肠辘辘,左等右等却总不见他提要吃饭的事,朋友实在是忍不住了,就问他到哪里吃饭,他竟然回答道:“兄弟,我最近实在是穷困得厉害。”没办法,最后还是朋友自己掏腰包请他大吃了一顿。为了坚持自己的理想他甚至窘迫到连请人吃顿饭的钱都拿不出来了!

而多年孜孜不倦的坚持对艺术不懈的追求终于让他在80年代的最后几年里峰回路转,否极泰来,1989年,他的个人作品集《遗梦录》首次在四川美术学院陈列馆亮相,对历史和人性深处的探讨让他很快就成了艺术界备受瞩目的焦点,他相继完成了《全家福》、《天安门》、《大家庭》等一系列画作,这些作品使得他名声斐然,2009年他的《血缘大家庭》系列的《三位同志》在香港苏富比拍卖行推出的“亚洲当代艺术拍卖专场”上拍出了211万美元(合人民币1700余万元)的天价,一时间他成了中国书画史上单张画作卖得最贵的画家,2009年,他更是登上了胡润全球艺术家收入排行榜的第七名,他的作品总共拍卖出价值亿美元的天价!

这就是张晓刚!一个曾经身无分文的作画者,一个被评为2009年中国年度艺术人物的艺术大师的张晓刚。

面对巨大的名声和财富,张晓刚却默默地回到了他在何各庄的那间小小的画室里,他说这里能让他专心作画,能让他安然沉静,回到30年如一日的创作意境里去。“一个画家,最重要的就是坚持,坚持自己的表达方式和思考的独立性。”张晓刚不只是这样说,更是这样身体力行地实践着。上帝总是垂青那些默默坚持的人,不是因为上帝足够睿智足够清闲,而是你要一直这样坚持着,以便让上帝有机会能够看到你。

故事相关阅读

故事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