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优秀党支部书记先进事迹
发布时间:2021-09-04 23:11:30
没有豪言壮语,没有英雄壮举,——这位山下普普通通的农村党支部书记,怀揣一颗一心为民的热心,投入满腔的热情,引领群众调整产业结构奔小康,使村成了全区产业结构调整示范村和远近闻名的致富村。这位52岁的农家汉子,他用真心、真情与大爱,谱写出一曲动人的奋斗与奉献之歌……
竞选村干勇挑重担
村位于县镇东部,离县城18公里,公路穿村而过,交通条件优越。长期以来,由于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群众思想落后等原因,该村发展一直滞后,群众增收困难。
那时候的村不仅穷,且治安混乱,民事纠纷多,是远近闻名的“烂杆杆村”,村干部大部分精力都用在调解民事纠纷上,计划生育、产业调整等工作难以推动。村民们长期延续着传统的种植方式,生产效率极低,守着一坝好田土,过着贫困的苦日子。
看着这样的状况,没有在村里担任任何职务的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富不能只富自己,要带领大伙儿一道奔上致富路。坚定了这样一个信念的在毅然抛开了跑运输和经营预制板厂年10多万元纯收入的事业,竞选为该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
如何让本地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转化为村民增收的经济优势?这是上任伊始摆在他面前的首要问题。经过一番苦苦思索,最后,他得出结论:造成村里落后的原因,首先是“人”的问题没有解决好。
于是,他一上任,就把村班子建设紧紧地抓在手上,严格执行“三会一课”、党支部和村委会学习、党员议事、民主生活会、党风廉政建设、党员一对一帮扶等制度,使支部工作制度化、规范化,支部班子整体合力不断增强。村党支部先后制定了村务公开、党支部和村委会联席会议等20多项村级管理制度,成立了由村民代表和老党员组成的村务、党务监督领导小组,定期听取各项工作的落实情况汇报,避免了以往各项制度贴在墙上得不到落实的现象。
同时充分发扬民主,实行村民自治。让群众有充分的知情权、发言权;严格按照《村民代表大会议事规则》办事,实行村民代表议事制度。村里的土地发包、建设工程的立项和发包、救灾物资发放、特困户等重大事情都是经过村民代表大会讨论决定后,由村委会具体落实。由于工作公开、公正,增强了群众对村干部的信任,密切了干群关系。在上级党委的指导下,把有经济头脑、敢闯敢干、年轻有为的能人吸收到党组织中来,进入村两委班子。短短几年,先后发展党员13名,涌现出了杨新明、马银萍等一批觉悟高、观念新,带富能力强的党员。
调整产业谋富路
班子力量增强了,人的关系理顺了,接下来,就该是如何带领群众增收致富了。
该如何带领群众一步一步走上致富路,心中有个明确的思路。他决定,要从改善本村生产生活基础条件做起。于是他积极向上级部门争取资金215万元,组织村民投工投劳,连续实施了阴溪、广寨、毛坪、边江等4个村组的人畜饮水,新修和维修农村水利沟渠2200米,修通3条通组公路,2条机耕道,硬化6条村主干道,全村实现了组组通公路、组组喝上自来水的目标。
致富“道路”打通了,因地制宜,积极引导农民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他带领村“两委”班子成员到浙江台州市,经过长时间的接触和磋商,成功引进台州市一位客商前往本村投资60余万元,建成了110亩大棚西瓜基地,当年创收50多万元。
引进外商种植大棚西瓜,为村民致富找到了突破口。群众不但有了土地租金收入,还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的愿望。更重要的是,部分农民在大棚西瓜基地打工学到种植技术后,主动发展西瓜产业。大棚西瓜成功后,群众的视野得到进一步开拓,对发展农业特色产业信心十足。
有了这样的基础,“第二步”走得顺风顺水。11月,他组织、提红、沙坝河等村68名欲从事果林种植的群众前往贵阳市乌当区参观万亩桃园、万亩梨园和万亩杨梅园。这一行动大大激发了群众发展果蔬种植的热情,纷纷放弃了传统农作物的种植。全村种植西瓜达600亩,甘蔗160亩,蔬菜200亩,草莓20亩,群众靠西瓜、甘蔗、蔬菜和从事销售工作纯收入达750万元,人均增收元以上。
顾大家忘小家,当村里急需人才时,毅然抛开了自己干得红红火火的事业,放弃了年10多万元的纯收入,勇挑支书、主任这一重担,一心一意投入到村里工作中去。
当年,他贷款20万元率先发展生姜,实现了丰收。但由于村务忙,没有更多时间跑市场,他错过了销售的最佳时机,结果10多万斤生姜全都烂在地窖里。
是个胆大的人,但也是个心细的人。他有个习惯,就是将平日里做过和该做的事情以日记的方式记录下来。当然,这些做过和该做的事情无一不是围绕民情展开的。如:“11月13日(农历九月二十七日,星期五,阴)今天天气很冷,今年的冬天似乎来得太早,气温突然就降低了,为防止大棚蔬菜被冻坏,镇里来了48名干部和我们村‘两委’干部一起帮助边江组的大棚蔬菜种植户搭建大棚。从中午12点开始,大家冒着寒风和冷雨,在仅有2℃的低温环境连续工作了6个小时才把大棚全部搭好。看到大家一个个满脚泥巴,冷得手脚僵硬,嘴唇发紫,鼻涕直流,但没有哪个叫苦喊停,只是在卖力地搭棚,群众很感动,我也很感动,同时心里的一块石头也放下了,群众的大棚蔬菜有救了,眼前的这片田野又有希望了。高鸿书记临走时,吩
咐办公室工作人员送给我一些‘党群连心服务卡’,发给种养大户,今后有什么困难,随时可以拨打上面的电话号码求助。今天虽然很冷、很累,但是很充实,我们干部就要这样心系群众,随时为群众做好事解难事,做群众的‘贴心人’……”这样的“民情日记”,记了满满几大本。
6年来,他一心扑在村里的工作上,在每一个项目建设中,都可以看到他不知疲倦、挥汗如雨的身影,有时逢年过节都不能呆在家里与亲人吃上一顿团圆饭。妻子经常心疼地戳他的头:“你还要不要命?你不为自己着想,还得为我们几娘崽着想啊!”说起那一次的经历,儿子杨涛至今感到后怕。
去年冬天,为了帮村里廖业顺、姚钗妹等几个独身子女户、特困户建西瓜和蔬菜大棚,父亲与村干部一起顶风雪,冒严寒,连续奋战了半个多月。一次,刚立起的铁架子突然向一边倾斜,眼看就要倒下来砸伤地里的两个村民,在这千钧一发之际,正在旁边绑钢丝的飞身而起,高喊:“闪开!危险!”一个箭步跨到两村民跟前,用自己的身躯挺住倒下来的数百斤重的铁架子,保护了两个村民。“杨支书完了!”村民们含着泪将他送到医院。两天后,他醒了过来,虽然脱离了生命危险,但除了内伤,脊背还被刮伤一大片。
上任6年来,杨再练经常往返于省、地、县之间,向各级争取到各项发展、建设资金500多万元,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经济支援,加快了发展的步伐,也大大减轻了村民们的负担。虽然争取到大量的建设资金,帮助群众办了不少实事,但他却从来没有要过一分报酬,也没为自己报过一分钱的出差费,甚至,在修建村办公用房时,他多方筹措并动员家人拿出修房子的9万元钱来解决建设资金缺口,建成了一座540平方米的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在承包土地经营权流转出来的土地时,他先让其他承包人挑选地块,最后他承包的是耕作条件最差的低洼地;83岁的母亲按照村规民约应该享受低保,他却主动把名额让给了其他的困难户。
竞选村干勇挑重担
村位于县镇东部,离县城18公里,公路穿村而过,交通条件优越。长期以来,由于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群众思想落后等原因,该村发展一直滞后,群众增收困难。
那时候的村不仅穷,且治安混乱,民事纠纷多,是远近闻名的“烂杆杆村”,村干部大部分精力都用在调解民事纠纷上,计划生育、产业调整等工作难以推动。村民们长期延续着传统的种植方式,生产效率极低,守着一坝好田土,过着贫困的苦日子。
看着这样的状况,没有在村里担任任何职务的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富不能只富自己,要带领大伙儿一道奔上致富路。坚定了这样一个信念的在毅然抛开了跑运输和经营预制板厂年10多万元纯收入的事业,竞选为该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
如何让本地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转化为村民增收的经济优势?这是上任伊始摆在他面前的首要问题。经过一番苦苦思索,最后,他得出结论:造成村里落后的原因,首先是“人”的问题没有解决好。
于是,他一上任,就把村班子建设紧紧地抓在手上,严格执行“三会一课”、党支部和村委会学习、党员议事、民主生活会、党风廉政建设、党员一对一帮扶等制度,使支部工作制度化、规范化,支部班子整体合力不断增强。村党支部先后制定了村务公开、党支部和村委会联席会议等20多项村级管理制度,成立了由村民代表和老党员组成的村务、党务监督领导小组,定期听取各项工作的落实情况汇报,避免了以往各项制度贴在墙上得不到落实的现象。
同时充分发扬民主,实行村民自治。让群众有充分的知情权、发言权;严格按照《村民代表大会议事规则》办事,实行村民代表议事制度。村里的土地发包、建设工程的立项和发包、救灾物资发放、特困户等重大事情都是经过村民代表大会讨论决定后,由村委会具体落实。由于工作公开、公正,增强了群众对村干部的信任,密切了干群关系。在上级党委的指导下,把有经济头脑、敢闯敢干、年轻有为的能人吸收到党组织中来,进入村两委班子。短短几年,先后发展党员13名,涌现出了杨新明、马银萍等一批觉悟高、观念新,带富能力强的党员。
调整产业谋富路
班子力量增强了,人的关系理顺了,接下来,就该是如何带领群众增收致富了。
该如何带领群众一步一步走上致富路,心中有个明确的思路。他决定,要从改善本村生产生活基础条件做起。于是他积极向上级部门争取资金215万元,组织村民投工投劳,连续实施了阴溪、广寨、毛坪、边江等4个村组的人畜饮水,新修和维修农村水利沟渠2200米,修通3条通组公路,2条机耕道,硬化6条村主干道,全村实现了组组通公路、组组喝上自来水的目标。
致富“道路”打通了,因地制宜,积极引导农民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他带领村“两委”班子成员到浙江台州市,经过长时间的接触和磋商,成功引进台州市一位客商前往本村投资60余万元,建成了110亩大棚西瓜基地,当年创收50多万元。
引进外商种植大棚西瓜,为村民致富找到了突破口。群众不但有了土地租金收入,还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的愿望。更重要的是,部分农民在大棚西瓜基地打工学到种植技术后,主动发展西瓜产业。大棚西瓜成功后,群众的视野得到进一步开拓,对发展农业特色产业信心十足。
有了这样的基础,“第二步”走得顺风顺水。11月,他组织、提红、沙坝河等村68名欲从事果林种植的群众前往贵阳市乌当区参观万亩桃园、万亩梨园和万亩杨梅园。这一行动大大激发了群众发展果蔬种植的热情,纷纷放弃了传统农作物的种植。全村种植西瓜达600亩,甘蔗160亩,蔬菜200亩,草莓20亩,群众靠西瓜、甘蔗、蔬菜和从事销售工作纯收入达750万元,人均增收元以上。
顾大家忘小家,当村里急需人才时,毅然抛开了自己干得红红火火的事业,放弃了年10多万元的纯收入,勇挑支书、主任这一重担,一心一意投入到村里工作中去。
当年,他贷款20万元率先发展生姜,实现了丰收。但由于村务忙,没有更多时间跑市场,他错过了销售的最佳时机,结果10多万斤生姜全都烂在地窖里。
是个胆大的人,但也是个心细的人。他有个习惯,就是将平日里做过和该做的事情以日记的方式记录下来。当然,这些做过和该做的事情无一不是围绕民情展开的。如:“11月13日(农历九月二十七日,星期五,阴)今天天气很冷,今年的冬天似乎来得太早,气温突然就降低了,为防止大棚蔬菜被冻坏,镇里来了48名干部和我们村‘两委’干部一起帮助边江组的大棚蔬菜种植户搭建大棚。从中午12点开始,大家冒着寒风和冷雨,在仅有2℃的低温环境连续工作了6个小时才把大棚全部搭好。看到大家一个个满脚泥巴,冷得手脚僵硬,嘴唇发紫,鼻涕直流,但没有哪个叫苦喊停,只是在卖力地搭棚,群众很感动,我也很感动,同时心里的一块石头也放下了,群众的大棚蔬菜有救了,眼前的这片田野又有希望了。高鸿书记临走时,吩
咐办公室工作人员送给我一些‘党群连心服务卡’,发给种养大户,今后有什么困难,随时可以拨打上面的电话号码求助。今天虽然很冷、很累,但是很充实,我们干部就要这样心系群众,随时为群众做好事解难事,做群众的‘贴心人’……”这样的“民情日记”,记了满满几大本。
6年来,他一心扑在村里的工作上,在每一个项目建设中,都可以看到他不知疲倦、挥汗如雨的身影,有时逢年过节都不能呆在家里与亲人吃上一顿团圆饭。妻子经常心疼地戳他的头:“你还要不要命?你不为自己着想,还得为我们几娘崽着想啊!”说起那一次的经历,儿子杨涛至今感到后怕。
去年冬天,为了帮村里廖业顺、姚钗妹等几个独身子女户、特困户建西瓜和蔬菜大棚,父亲与村干部一起顶风雪,冒严寒,连续奋战了半个多月。一次,刚立起的铁架子突然向一边倾斜,眼看就要倒下来砸伤地里的两个村民,在这千钧一发之际,正在旁边绑钢丝的飞身而起,高喊:“闪开!危险!”一个箭步跨到两村民跟前,用自己的身躯挺住倒下来的数百斤重的铁架子,保护了两个村民。“杨支书完了!”村民们含着泪将他送到医院。两天后,他醒了过来,虽然脱离了生命危险,但除了内伤,脊背还被刮伤一大片。
上任6年来,杨再练经常往返于省、地、县之间,向各级争取到各项发展、建设资金500多万元,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经济支援,加快了发展的步伐,也大大减轻了村民们的负担。虽然争取到大量的建设资金,帮助群众办了不少实事,但他却从来没有要过一分报酬,也没为自己报过一分钱的出差费,甚至,在修建村办公用房时,他多方筹措并动员家人拿出修房子的9万元钱来解决建设资金缺口,建成了一座540平方米的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在承包土地经营权流转出来的土地时,他先让其他承包人挑选地块,最后他承包的是耕作条件最差的低洼地;83岁的母亲按照村规民约应该享受低保,他却主动把名额让给了其他的困难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