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开学典礼讲话稿
发布时间:2024-08-19 15:30:58
各位老师,同学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举行2011级研究生开学典礼,迎接新入学的1301名硕士研究生,266名博士研究生.在此,我代表全校师生员工,对步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大家庭的同学们表示热烈的欢迎!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自1941年开始培养首批研究生,至今已有64年的研究生教育历史,是建国后国家首批硕士学位授权单位,国家第二批博士学位授权单位,全国54家拥有研究生院的高校之一,至今已为社会输送研究生5066名.目前我校研究生授权学科覆盖了农学,理学,工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和教育学等7个学科门类,拥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8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50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78个,博士后流动站8个.拥有的学科点数量位居全国高校第33位,农林高校第2位.此外学校还具有4个类型的专业硕士学位和高校教师硕士学位授予权.随着同学们的到校,今年我校各类研究生数量达到5767名,其中学历研究生人数达到4195名,博士研究生人数达到1000名.
我校通过七十余年的建设和发展,已形成了雄厚的学科积累,为研究生教育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与环境.目前拥有国家级重点学科4个,省部级重点学科24个,国家和省部级重点实验室15个,国家和省部级研究中心11个.近年来投入10多亿元进行了基础设施建设,投入1亿余元加强了各学科仪器设备建设.XX年科技项目经费超过亿元.这些为同学们翱翔科海提供了必要的条件保障.
2011年我校进入国家"985工程"二期建设序列,从此开始了建设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征程,也标志着对研究生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以此为契机,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了研究生培养过程管理,提高了毕业"门槛",以确保向社会输出人才的质量.学校对学位论文答辩前的基本学术水平有明确规定,对博士学位论文实行校外专家评审和"双盲"评审,硕士学位坚持与外语六级考试成绩挂钩.在今年7月份我校计划毕业的183名博士生中,有95名同学因不具备答辩资格或者论文"双盲"评审未通过而延期毕业,延期毕业率达到52%;在计划毕业的519名学历硕士生中,73名同学延期毕业,延期率14%,其中30名同学是因为未通过学校规定的英语考试而延期毕业.通过严格要求,我校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有了很大提高,2011年毕业的研究生被国际三大检索系统收录论文41篇,是XX年毕业生收录量(9篇)的4倍多.8月29日我到北京参加"985工程"建设经验交流会,周济部长讲,教育部将进行研究生教育改革,改革的重点是研究生培养机制,核心是深化研究生与科学研究关系,目的是全面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同学们,跨入研究生阶段,标志着你们已经献身科技事业,成为国家科技创新队伍的一分子,趁此机会我给同学们提几点希望:
第一,深刻认识建设创新型国家带给你们的重大机遇,做科技创新的生力军
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史,说到底是一部科学技术不断创新不断发展的历史,是科学技术推动了生产力的不断提升,走上了富国强兵之路.目前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还比较低,人口,资源,环境的承载力已趋向极限,以过渡消耗资源为主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导致经济运行成本上升,国际竞争压力日趋严峻.据中科院测算,XX年中国消耗了全球31%,30%,27%和40%的原煤,铁矿石,钢材,水泥,创造出的gdp却不足全球的4%.这种资源消耗型发展模式使煤,电,油,水等紧缺资源"荒"声一片,粮食安全问题,生态环境问题,农民增收缓慢问题也是呼声阵阵.为此中央提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等重大举措,在最近又提出了加强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国务院原则通过的《国家中长期科学与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将未来15年我国的科技方针确定为: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自主创新,就是加强原始性创新,集成创新和在引进先进技术基础上的消化吸收与再创新.重点跨越,就是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选择具有一定基础和优势,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的关键领域,集中力量,重点突破,实现跨越式发展.支撑发展,就是从现实的紧迫需要出发,着力突破重大关键,共性技术,支撑经济社会的持续协调发展.引领未来,就是着眼长远,超前部署前沿技术和基础研究,创造新的市场需求,培育新兴产业,引领未来经济发展.国家计划到2020年建成比较完善的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其重点包括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以科研院所与高等学校有机结合的知识创新体系;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国防科技创新体系;各具特色和优势的区域创新体系;社会化,网络化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为了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对农业的支撑,农业部,科技部,教育部等有关部委已经开始谋划建设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我校已经参与到顶层设计之中.建设国家创新体系,构建创新型国家,迫切需要一大批创新型人才,这是当前研究生教育最为重要的任务,也是同学们施展才华,奉献社会的重大机遇.希望同学们肩负起时代的责任,做科技创新的弄潮儿.
第二,围绕国家目标,立足学科前沿,夯实专业基础,培育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
进入21世纪,学科不断分化又不断交叉融合态势加剧,新学科,新领域不断产生.生物技术在农业上的广泛应用,使古老的农业科学成为最活跃,最具有吸引力的学科之一.如今以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发酵工程和酶工程为主体的生物高新技术已被看作新技术革命的主要标志之一,生物制药,生物质能源等成为热点.新闻媒体日前报道,日本科学家从葡糖酸菌中提取出生成"护心辅酶"基因,将这种基因植入水稻中,培育出富含护心辅酶的转基因水稻.韩国科学家培育出可生产抗癌辅助成分的克隆猪,专家预测这项技术如果成功得以商业化,估计可创造年均6亿美元左右的收入.我校窦忠英教授以山羊皮肤干细胞和家兔角膜缘干细胞为种子细胞,构建人工皮肤和人工角膜取得了重要进展,已申请5项专利.欧美发达国家在高效,无污染的生物质能源开发利用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突破,专家预测到2015年全球总能耗将有40%来自生物质能源.在农作物超高产育种方面,6月24日出版的美国《科学》杂志报道,中日科学家联袂将克隆出的高产基因与抗倒伏基因进行杂交,成功培育出两份既高产又抗倒伏的新型超级水稻,这一突破为小麦,玉米等禾本科作物超高产育种提供了很好的借鉴.这样的实例不胜枚举.我们要瞄准学科前沿,跟踪发展趋势,大胆创新.
要高度关注国家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重大需求,使自己将要从事的研究课题具有针对性,符合国家战略目标.如我国旱区农业发展受干旱缺水与生态脆弱两大因素制约,抗逆高产优质农作物新品种,现代节水农业技术与设备,降雨地表径流调控与旱区生态修复技术,旱区农林有害生物治理技术,旱区畜禽品种改良及快速扩繁技术,旱区畜禽重大疾病防治技术,旱区特色农产品加工技术等等都是需求的重点.上个月我与有关老师去新疆考察.新疆农业生产中有许多值得关注的重大问题:新疆的棉花面积占全国的三分之一,但纤维糖分高强度不够,严重影响着棉花品质.大量的棉籽粕不能得到有效加工利用.新疆番茄种植面积很大,番茄汁贸易量占全国的90%,世界的25%,但收获期过于集中,严重制约了生产发展.新疆滴灌技术应用面积居世界之首,但随之而来的根层盐碱化问题已成为很大的困扰.新疆建设兵团华士飞司令告诉我们,如果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科技人员能够解决以上问题,他们将给予重奖.开发生物质能源是缓解石油紧缺的有效途径,是国家的战略需求.生产生物质燃料油的原料美国以大豆为主,德国和其他欧盟国家以油菜籽为主,但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人均耕地不到公顷,要完全以农产品为原料生产生物质燃料油是不可能的,但我国有广大的山区可供多种木本油料植物生长,能否加快开发研究.安康过去是桐油主产区,我建议有关人员研究一下,看其是否可以作为生物质能源的原料进行规模化开发.可以说,农业领域的重大科技需求很多,都可以做出大文章,大成果.
同学们要广泛涉猎相关学科的知识,夯实专业基础.学科间交叉融合,渗透在科学发现,技术突破上越来越重要.科学前沿的重大突破,重大原创性成果的产生,大多是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结果.如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影响最深远的重大科技进展之一的生物芯片技术,是融微电子学,生物学,物理学,化学,计算机科学为一体的高度交叉的新技术.伴随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实施而发展起来的生物信息学,是一个以数学,理化知识为基础,以生物统计和信息科学为主体的学科前沿.有人统计近百年获得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的334项成果中,近半数是多学科交叉融合取得的.因此我们要高度重视学科交叉,在尽快熟悉和掌握本领域知识的基础上,广泛涉猎相关学科知识,促进自己的研究课题成为多学科的结合点.目前科学研究正在向宏观和微观两极端方向发展,在更大或更小的尺度上使用常规的技术和手段已很难实现新的发现和创造,我们要善于学习和使用新的技术来研究科学问题.
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举行2011级研究生开学典礼,迎接新入学的1301名硕士研究生,266名博士研究生.在此,我代表全校师生员工,对步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大家庭的同学们表示热烈的欢迎!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自1941年开始培养首批研究生,至今已有64年的研究生教育历史,是建国后国家首批硕士学位授权单位,国家第二批博士学位授权单位,全国54家拥有研究生院的高校之一,至今已为社会输送研究生5066名.目前我校研究生授权学科覆盖了农学,理学,工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和教育学等7个学科门类,拥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8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50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78个,博士后流动站8个.拥有的学科点数量位居全国高校第33位,农林高校第2位.此外学校还具有4个类型的专业硕士学位和高校教师硕士学位授予权.随着同学们的到校,今年我校各类研究生数量达到5767名,其中学历研究生人数达到4195名,博士研究生人数达到1000名.
我校通过七十余年的建设和发展,已形成了雄厚的学科积累,为研究生教育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与环境.目前拥有国家级重点学科4个,省部级重点学科24个,国家和省部级重点实验室15个,国家和省部级研究中心11个.近年来投入10多亿元进行了基础设施建设,投入1亿余元加强了各学科仪器设备建设.XX年科技项目经费超过亿元.这些为同学们翱翔科海提供了必要的条件保障.
2011年我校进入国家"985工程"二期建设序列,从此开始了建设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征程,也标志着对研究生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以此为契机,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了研究生培养过程管理,提高了毕业"门槛",以确保向社会输出人才的质量.学校对学位论文答辩前的基本学术水平有明确规定,对博士学位论文实行校外专家评审和"双盲"评审,硕士学位坚持与外语六级考试成绩挂钩.在今年7月份我校计划毕业的183名博士生中,有95名同学因不具备答辩资格或者论文"双盲"评审未通过而延期毕业,延期毕业率达到52%;在计划毕业的519名学历硕士生中,73名同学延期毕业,延期率14%,其中30名同学是因为未通过学校规定的英语考试而延期毕业.通过严格要求,我校研究生的创新能力有了很大提高,2011年毕业的研究生被国际三大检索系统收录论文41篇,是XX年毕业生收录量(9篇)的4倍多.8月29日我到北京参加"985工程"建设经验交流会,周济部长讲,教育部将进行研究生教育改革,改革的重点是研究生培养机制,核心是深化研究生与科学研究关系,目的是全面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同学们,跨入研究生阶段,标志着你们已经献身科技事业,成为国家科技创新队伍的一分子,趁此机会我给同学们提几点希望:
第一,深刻认识建设创新型国家带给你们的重大机遇,做科技创新的生力军
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史,说到底是一部科学技术不断创新不断发展的历史,是科学技术推动了生产力的不断提升,走上了富国强兵之路.目前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还比较低,人口,资源,环境的承载力已趋向极限,以过渡消耗资源为主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导致经济运行成本上升,国际竞争压力日趋严峻.据中科院测算,XX年中国消耗了全球31%,30%,27%和40%的原煤,铁矿石,钢材,水泥,创造出的gdp却不足全球的4%.这种资源消耗型发展模式使煤,电,油,水等紧缺资源"荒"声一片,粮食安全问题,生态环境问题,农民增收缓慢问题也是呼声阵阵.为此中央提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等重大举措,在最近又提出了加强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国务院原则通过的《国家中长期科学与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将未来15年我国的科技方针确定为: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自主创新,就是加强原始性创新,集成创新和在引进先进技术基础上的消化吸收与再创新.重点跨越,就是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选择具有一定基础和优势,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安全的关键领域,集中力量,重点突破,实现跨越式发展.支撑发展,就是从现实的紧迫需要出发,着力突破重大关键,共性技术,支撑经济社会的持续协调发展.引领未来,就是着眼长远,超前部署前沿技术和基础研究,创造新的市场需求,培育新兴产业,引领未来经济发展.国家计划到2020年建成比较完善的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其重点包括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以科研院所与高等学校有机结合的知识创新体系;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国防科技创新体系;各具特色和优势的区域创新体系;社会化,网络化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为了充分发挥科学技术对农业的支撑,农业部,科技部,教育部等有关部委已经开始谋划建设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我校已经参与到顶层设计之中.建设国家创新体系,构建创新型国家,迫切需要一大批创新型人才,这是当前研究生教育最为重要的任务,也是同学们施展才华,奉献社会的重大机遇.希望同学们肩负起时代的责任,做科技创新的弄潮儿.
第二,围绕国家目标,立足学科前沿,夯实专业基础,培育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
进入21世纪,学科不断分化又不断交叉融合态势加剧,新学科,新领域不断产生.生物技术在农业上的广泛应用,使古老的农业科学成为最活跃,最具有吸引力的学科之一.如今以基因工程,细胞工程,发酵工程和酶工程为主体的生物高新技术已被看作新技术革命的主要标志之一,生物制药,生物质能源等成为热点.新闻媒体日前报道,日本科学家从葡糖酸菌中提取出生成"护心辅酶"基因,将这种基因植入水稻中,培育出富含护心辅酶的转基因水稻.韩国科学家培育出可生产抗癌辅助成分的克隆猪,专家预测这项技术如果成功得以商业化,估计可创造年均6亿美元左右的收入.我校窦忠英教授以山羊皮肤干细胞和家兔角膜缘干细胞为种子细胞,构建人工皮肤和人工角膜取得了重要进展,已申请5项专利.欧美发达国家在高效,无污染的生物质能源开发利用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突破,专家预测到2015年全球总能耗将有40%来自生物质能源.在农作物超高产育种方面,6月24日出版的美国《科学》杂志报道,中日科学家联袂将克隆出的高产基因与抗倒伏基因进行杂交,成功培育出两份既高产又抗倒伏的新型超级水稻,这一突破为小麦,玉米等禾本科作物超高产育种提供了很好的借鉴.这样的实例不胜枚举.我们要瞄准学科前沿,跟踪发展趋势,大胆创新.
要高度关注国家和区域经济发展的重大需求,使自己将要从事的研究课题具有针对性,符合国家战略目标.如我国旱区农业发展受干旱缺水与生态脆弱两大因素制约,抗逆高产优质农作物新品种,现代节水农业技术与设备,降雨地表径流调控与旱区生态修复技术,旱区农林有害生物治理技术,旱区畜禽品种改良及快速扩繁技术,旱区畜禽重大疾病防治技术,旱区特色农产品加工技术等等都是需求的重点.上个月我与有关老师去新疆考察.新疆农业生产中有许多值得关注的重大问题:新疆的棉花面积占全国的三分之一,但纤维糖分高强度不够,严重影响着棉花品质.大量的棉籽粕不能得到有效加工利用.新疆番茄种植面积很大,番茄汁贸易量占全国的90%,世界的25%,但收获期过于集中,严重制约了生产发展.新疆滴灌技术应用面积居世界之首,但随之而来的根层盐碱化问题已成为很大的困扰.新疆建设兵团华士飞司令告诉我们,如果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科技人员能够解决以上问题,他们将给予重奖.开发生物质能源是缓解石油紧缺的有效途径,是国家的战略需求.生产生物质燃料油的原料美国以大豆为主,德国和其他欧盟国家以油菜籽为主,但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人均耕地不到公顷,要完全以农产品为原料生产生物质燃料油是不可能的,但我国有广大的山区可供多种木本油料植物生长,能否加快开发研究.安康过去是桐油主产区,我建议有关人员研究一下,看其是否可以作为生物质能源的原料进行规模化开发.可以说,农业领域的重大科技需求很多,都可以做出大文章,大成果.
同学们要广泛涉猎相关学科的知识,夯实专业基础.学科间交叉融合,渗透在科学发现,技术突破上越来越重要.科学前沿的重大突破,重大原创性成果的产生,大多是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结果.如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影响最深远的重大科技进展之一的生物芯片技术,是融微电子学,生物学,物理学,化学,计算机科学为一体的高度交叉的新技术.伴随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实施而发展起来的生物信息学,是一个以数学,理化知识为基础,以生物统计和信息科学为主体的学科前沿.有人统计近百年获得诺贝尔自然科学奖的334项成果中,近半数是多学科交叉融合取得的.因此我们要高度重视学科交叉,在尽快熟悉和掌握本领域知识的基础上,广泛涉猎相关学科知识,促进自己的研究课题成为多学科的结合点.目前科学研究正在向宏观和微观两极端方向发展,在更大或更小的尺度上使用常规的技术和手段已很难实现新的发现和创造,我们要善于学习和使用新的技术来研究科学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