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习报告——当前京郊县农业结构调整应协调的关系
发布时间:2024-08-24 05:58:40
当前京郊县农业结构调整应协调的关系
【摘要】:本文是对当前北京市昌平区、顺义区农业结构调整状况的调研报告,通过分析调查中了解到的问题和动向,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京郊 农业结构调整 农业增收 农业产业化 农业结构调整是我国农村经济进入新的历史阶段的一项重要举措,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近几年,以发展设施农业、创汇农业、加工工业、精品农业、籽种农业和观光农业这六种新型农业为主的京郊农业结构调整,重点围绕一乡一品,一村一品发展专业化生产,成功地找到了实现现代农业的切入点和农村降级的增长点。但是,许多地方对结构调整缺乏有力的指导,农户之间,地区之间重复投入,既削弱地区经济互补性,又造成过度的盲目竞争和资源浪费。加入WTO后农业尤其是种植业面临更大的挑战,如何才能更好的在农业结构调整中发挥区域优势,防止个地区出现结构雷同?结构调整的一个主要目标是增加农民收入,但是伴随着新一轮调整的开展,农民收入增长趋缓的问题却日益严重,农业结构调整如何促进农民增收?结构的变动首先导致各方利益的冲突,如何在调整中保护好农民的合法权利?政府和农民应该扮演什么角色才能保证结构调整的顺利进行?下文涉及的四个方面是我们小组通过调查研究对以上问题给出的答案,也是对昌平、顺义郊区的调研活动的初步总结。这次调查活动的展开,主要是通过在村里与农民的个案访谈以及同村镇干部和区委领导座谈。在调查活动的准备前期准备、假设提出以及形成建议的过程中采用了文献法。最后提出的这些关键是围绕政府、农户在结构调整中的角色、地位,相互之间的权利、责任、义务关系。有些关系看似矛盾,实际上其中隐含着互相促的因素。
【昌平、顺义地区基本资料:】 昌平区,全区总面积135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6万亩,农业人口万人,农村劳动力万人。昌平区充分依托区域资源优势,整体规划,合理布局,实现了农业资源的最优配置:围绕百里山前暖带这一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形成了以苹果为主的苹果产业;以盛世富民公司为龙头,以养殖小区为基础,大力发展养殖业生产,逐步形成了以肉羊、奶牛等食草动物为主体,其他小品种为补充的序幕格局;以小汤山农业园牧草加工厂为龙头,全区种植以紫花苜蓿为主的牧草面积达7万亩;以民俗旅游为核心的白羊沟、羊台子等6个休闲产业区,建成了21个休闲观光园,19个特色现代农业园。 顺义区,全区总人口54万人,总面积1021平方公里,平原面积占%,耕地70万亩,其中菜田16万亩,果林面积万亩,林木覆盖率达%。全区有水产养殖面积3万亩。顺义区深化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实施科技兴农战略,形成了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社会化服务的格局,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农业经济的运行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精品农业、设施农业、籽种农业、创汇农业、观光农业、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迅速。1997年,被国务院评为农业综合开发先进县,被农业部确定为农业产业化示范区、全国种子工程示范县、秸秆养畜示范县和百强畜牧兽医科技示范县。1998年,被国家科技部确定为国家级城郊型持续高效农业试验示范区。连续三次跻身全国综合经济实力百强县(市),在全国80个基本实现小康县(市)中位居前列。XX年实现一产增加值亿元,农民人均收入达到5416元。顺义区依靠得天独厚后的地理优势形成了高价位瓜菜产业带、优质梨产业带、饲草产业带、速生林和苗木产业带四大产业地带。各类养殖小区星罗棋布。目前,全区共有规模养殖小区400个,其中种畜禽和食草家畜养殖小区已占总数的50%,养殖户万户。1997年,顺义区被农业部确定为农业产业化示范区以来,农业产业化经营走上了健康发展之路,涌现出前鲁北京鸭养殖中心、石门农副产品批发市场、汇源饮料集团公司、顺鑫农业股份有限公司、牵手果蔬饮品有限责任公司、天竺空港果蔬储运中心、南瓜粉力口工厂、北京潮河蔬菜基地等一批带动能力较强的现代化龙头企业。 推进结构调整至少要处理好的以下几种关系: 一、 结构调整的统一规划与农民的自主经营 在市场经济发育还不成熟的条件下,民间缺少完善的市场服务机构,从计划经济走来的、还是小生产的千家万户,在迈向千变万化的大市场过程中对政府的有着高度的依赖性。政府部门通过制定政策和贯彻政策,影响农民的资源配置和生产行为,把农民的微观活动引导到发展规划的框架之内,使农业结构调整按照政策规定的基本方向进行。另一方面,农民作为参与市场交换的微观行为主体,在农业结构调整中作为实施者的主体地位是不容置疑的。农民决定经营品种、生产投入、管理维护、资金分配并承担风险。特别是在种什么不种什么的问题上,经营者享有绝对的决策权,农民的生产经营积极性直接与农民主体地位的维护情况有关。目前我国正处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过程中,计划经济的影响还很大,政府需要转变观念,转变作风,从法律制度方面保障农民的主体地位。调整农业结构要尊重农民的意愿,充分体现农民的经营自主权,发挥他们的创造性和积极性。保护农民的升昌积极性,就是保护农村生产力。政府既不要“缺位”,也不能“越位”,切忌强制命令,或替农民包办一切,这样不仅会给农民造成经济损失和社会不稳定,结构调整也无法顺利进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中第二十条规定: 耕地的承包期为三十年。调查中一些管理者反映30年不变的土地承包政策在很大的程度上制约了农业结构调整的推行。由于合同中给予农民多年的经营自主权,无法等到合同期满后,通过重新分配地块儿给愿意调整的农户而达到连片经营的目的,因此种植分散,喷施农药不便、收购难度增加,不利于集体统一调整、进行标准化生产。那么是否还应该给农民充分的自主经营权?从区域规划角度看,似乎农民对于集体土地的个人控制降低了结构调整的效率。但是如果连自主经营权都没有保障,土地的承包关系不断被调整,使用权的实现就很不确定的,农民哪还会有经营的积极性,政府的政策只能反过来成了制约农业结构调整的障碍。如果30年的承包是稳定的,那么,土地上种什么、什么时候种、什么时候收农户可以放心大胆的去考虑和安排。所以在外部就业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保持土地经营权30年不变,对于稳定农业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昌平、顺义地区的部门干部已经很明确地认识到,在结构调整中要尊重农民的意愿,不能伤害农民的生产经营积极性。但是说到尊重农民的经营主体的地位,还存在差距。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就是尊重农民的使用权,生产决策权,自主经营权,产品处置权和经营收益权。政府部门的工作人员依然视农民违背管理者,农民不听从指挥是因为农民没有远见,只顾眼前,而再深挖原因,为农民解决调整的后顾之忧上,还缺少更进一步的考虑。因此,农民没有调整并不是最重要,最重要的是制定政策,给予调整的农户一定的补贴,突出调整的优势,以求达到调整的最大化。 二 结构调整的规划与市场变动 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规划依据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是当地的资源情况,如土地、气候条件,农民的种植习惯和本身的素质等;二是实际的市场需求,这两方面引起了结构调整的长期规划和市场的不规则变化,形成了结构调整的风险。过去过多的重视资源而轻视市场调研,导致农产品出现结构性过剩,现在首要的是做好市场需要的调查与预测。市场需求具有暂时性、预测性,因此更难把握。经过一段时期的调整,农产品能否顺利卖出去,个别劳动能否转变为社会劳动,从而获利,这其中的不确定性,已经构成了市场经济条件下不可避免的规划风险。只有把二者紧密结合起来,从当地资源优势出发,充分考虑市场销售前景,才能把握好市场结构调整的方向。调查中有顺义区的农民向我们提起了一件事:前两年郊区农民看到市场上荷兰豆赚钱,纷纷扩大种植面积,结果上年几元钱一斤的荷兰豆,跌到几毛钱一斤,结果造成荷兰豆大量积压在农民手中,最后由于天气的原因使荷兰豆大量腐烂。为了农户在结构调整中尽量减少和防范类似的市场风险,政府部门要发挥信息灵通的优势,建立权威的信息网络,及时准确地向农民提供价格、生产、气象等信息,提供中长期市场预测,帮助农民按照市场需求安排好农业生产和经营管理。除此以外,政府还要大力维持市场秩序,完善流通机制,制定质量标准,严格市场准入制度。要协调市场与规划的关系,必须在两者之间找到一个支点,那就是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本质和核心在于农工商一条龙、产加销、经科教一体化,利益共享,风险共担,这种产业化经营方式在分散、化解和防范农业结构调整的风险方面可以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首先,农业产业化经营可以分散风险,传统的农业经营方式下,承担风险的主体是农业生产者,当然政府也分担,而农业产业化经营风险由农工商或产加销多个市场主体共同承担。其次,农业产业化经营可以化解风险。生产之前农民与龙头企业签订产销合同,农户按合同要求进行生产,最后把生产出来的产品销售给龙头企业。农户与龙头企业若能形成较为稳定的供销关系,可以化解市场风险,解决初级农产品的“卖难”问题。最后农业产业化经营可以防范风险。农业企业实体相对于单个农户来说,经济实力雄厚,管理水平较高,获得的信息丰富而全面,龙头企业更可以为农户提供技术培训与指导,有助于防范自然风险和规划风险。农业产业化经营把市场信息、技术服务、销售渠道更直接、更有效的带给农民,是稳定市场、加快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举措。 三 结构调整与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 农业结构调整是发展农村经济的重要举措。以农业生产为主业的农民,他们的收入如何变化,关系到农业结构调整的成败。顺义区XX年全年实现农业总收入60亿元,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6315元。新一轮农业结构调整这几年,农民收入增加缓慢,能否用农业结构调整不够深入、很大一部分农民仍保持着原来的生产模式来解释?是否农业结构调整本身也未必能给农民收入带来增长?关于农业结构调整能否带动农民收入的增长,学术界有很多相关的研究。其中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总队调查组在XX年第8期《调研世界》发表《不能低估农业结构调整的增收效应》一文,肯定了结构调整的增收作用。而早些时候,国家统计局有关、人事也曾表示,农业结构调整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受耕地面积、粮食安全、价格调节机制等因素的影响,单凭结构调整无法迅速提高,农民收入及其对农民收入增长的贡献不能高估。原因有三:第一,为了保证粮食等作物的产量,粮食播种面积调整幅度只能在30%左右,其他作物种植面积只能在30%左右的耕地上组合;第二,由于市场信息渠道不同,价格调控机制不灵,优质专用粮食销售渠道尚未打通,优质不能优价的现象较为普遍,优质品种大面积推广后,可能是价格从种植初期的优质优价到最后的一落千丈;第三,结构调整的直接成本也较高,优质种子价格就高,对生存环境和以后的投入要求一般也较高,风险也大,实现结构调整的农民手生产成本明显增加的影响,最终收入不一定能提高多少。也就是从种植面积受限、优质不能有优价和生产成本增加三个方面论证农业结构调整对现实收入的影响。可以说,除了京郊农民在种植品种上不受限制,粮经比例逐年降低外,其他两种情况都不同程度的存在,而且在调查中还遇到直接影响农民收入的情况。昌平区崔村镇过去种水稻,一户承包二三十亩地,每亩平均收入二三百,加上副业的收入,一年大概有一万三四千,现在由于京密引水渠的水禁止农业实用而改为种树,树本身没有收益,区里规定每亩地的管护费时300元,扣除其他费用,最终能到达农民手里的就200多块,承包二十亩也就4000块,加上不能在经营副业,这块损失区里有没有补偿,农民的总收入减少三分之二。农业结构调整在很多情况下无法带来农民收入的增长。还有一个原因,目前的农业结构调整还处于起步阶段,真正加入到结构调整中的农户还不是多数,因而很多地区的经济情况维持在原来的水平,不见增长。如何吸引更多的农户积极行动起来可能是现阶段要着重考虑的问题。为了推进农村结构调整,郊县政府也陆续出台相关的政策,比如为配合“大桃一品”的战略,昌平区积极建设五小水利工程,每年增加七、八十公里的水泥硬化路作为果园的配套设施。牛栏山镇出台了多项鼓励种果树的优惠政策,搞补贴、搞配套,给村干部发奖金。天竺镇薛大人庄村分出一部分征地用于种枣,枣苗给农户是只要一半的价格,重点扶植几户,让他们来传播技术,并为果园修路和建设配套的水利设施,资金一部分来自统筹款一部分来自区农业专项资金。政府近3年每年组织一次讲习,来的人每人给5块钱。今年组织五个山区村到天津蓟县参观梨树种植,先集中放到几户,树苗5、6毛买的,2毛钱卖给这几户。XX年后沙峪镇镇号召各村拿出补贴给农民栽树,乡镇组织买树苗,每棵5毛,给村民不要钱,镇里还给执行好的村干部发奖金。张镇长99年冬到13个村逐村推广,说服村民种果树,最后种的只占百分之几十。那么为什么政府极大的调整决心和政策力度,甚至是调整后明显的高效益都带动不起农民调整的积极性呢?似乎对于农民的引导只要以利诱之,让农民看到种植新品种、采用新技术获该做养殖的种种好处,就不怕农民不行动起来,做出调整。但在农民眼里,保证收益的稳定比追求变动中的增值更现实。尤其是在土地逐渐集中到新型农民手中的同时,还在向中老年农民手中集中,而在这部分人中冒险精神更加难觅,他们的决策更趋保守,对于调整的相应更加消极。农民决策模式的形成被认为和农业生产方式的特点有关。首先,农产品作为初级产品大部分价格都不高,与此相对,农民的生产投入大,农药、种子都占去了很大部分的收入,纯收入本来就不多,调整经营品种后,能不能保持现在的收入水平都很难说,因此,农民更倾向于相信前一年的经营经验,产生不做变更的循环。其次,农业生产过程是生命的繁衍过程,很难及时调整产品结构,而且农场品大多具有鲜活性,产品销售是否及时对农业效益的能否实现影响很大,一旦不能及时出售,它的性能和价值会受到极大影响。最后农业生产受自然条件的限制,对气候的依赖性强,近期京郊农民收入就受到了前几年所部遇到的风雨的影响。所以收入能否稳定、产品能否迈出、气候是否适宜,这些农业生产面临的不确定性导致了农民决策保守,只要他们面临的外部条件没有改变,他们的行为就不会有太大的变化。有人批评信贷资金很少流入农村,这固然与金融机构的经营重心不在于此,各项优惠政策并没有向农村倾斜有关。但是农民对于自己的持续增长能力没有信心,害怕到期时还不上款,因而对负债经营实在不感兴趣,很少主动寻求贷款。农业结构调整是一个不断调整的过程,是随着市场需求变化而相应调整的理性行为,但是农业的耕作的周期性特点以及农民求稳保本的心态,决定了大多数农民的调整不是滞后于市场需求的变化情况,就是不积极响应政府的结构调整决策。那么如何使农民的收入在这一轮产业结构调整中得到切实的提高?最重要的是改变农业结构不合理的现状,继而实现新的利益分配机制。我国的农业组织结构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分散,二是规模小。这两点在京郊也不例外。分散农户的同步调整行为,会导致市场的同步震荡、大起大落,产生对市场波动的放大效应;分散农户直接进入市场,不仅难以回避农业交易成本高的问题,也难以协调农户与市场的矛盾、在市场流通中占主导地位,如何促进农产品的加工增值,提高农产品的价格竞争力等。生产规模太小,则无法实现规模经营,农产品生产成本难以降低;与其他产业和企业相比,融资地位上极为不利。在这种情况下,本应由农民组织承担的功能却成了政府的职责。这样一来,不仅政府无法兼顾和处理不断涌现的问题,而且极易造成对农民正当权利的侵害。因此,进行农业结构调整提高小生产的组织化程度,通过采用股份交易额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收益分配,是参加合作经济组织的农户,除了获得生产环节的收益外,还能获得加工、流通环节的相应收益。 四、城镇化、土地集约化与农村劳动力转移 在XX年国务院16号文件里规定土地平分。土地分质量、分等级,导致坟地过于零散,地块儿小则影响农民加大投入的积极性,京郊部分乡镇并不是严格按照XX年国务院16号文件的要求均分土地,与农民签订30年承包合同,而是将全部耕地分为口粮田和承包地两部分,口粮田人均半亩,抛出机动地以外,都是承包地,承包期三年到十年不等;有的甚至不搞承包,就是集体经营,像顺义区城关街道,农用地主要是承包经营,个人承包的较少。而北小营镇城区附近的岳各庄则只有一年一签的承包地,没有口粮田。所以有一些地域广的村庄,集约化的程度还是很大的。像南口镇后洼村全村2800口人,90年开始发展果树,统一规划、统一标准XX年成为果品专业村,有的农户承包了村里40亩地。在人多地少的情况下,一部分农民要放弃手中的土地,开始多种渠道就业。有一种观点认为,农业结构调整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调整问题。首先,只作为初级材料的农产品,在目前市场饱和的情况下,货涌价跌,农民就增收无望;再者,农地矛盾不解决,农民收入就不会太高。的确,如果农村劳动力不能从农业中部分剥离出来,那么肯定不是所有农户的收入都能从农业结构调整中获得大幅度提高,人多地少这一矛盾的解决出路在农业之外,其他产业的分流作用不容质疑。据统计,XX年京郊完成国内生产总值615亿元,其中二三产业的产值达到522亿元,占总产值的%。占人口多数的农民怎么能靠%的产值增加收入?顺义地区XX年农村劳动力转移情况为:截至6月底,全区累计培训农村劳动力9900余人,万名农村劳动力转向二三产业。只有将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转移出去,才能为调整农村结构创造足够的空间。在将农村劳动力转向非农产业结构的过程中,政府部门需要重点做到两点。一是要扶持乡镇企业和积极引进项目投资办厂。沙河镇是北京的卫星城,随着城区的发展,周边农民仅有很少的一部分土地。当初收回土地转户时一个劳动力给一万五的安置费,还住上了新楼。然而工作难找,加上暖气费、物业费带来开支明显加大,很快钱就花光了,没有乐业,谈何安居,于是上访找领导的事情就增多了。农民们会想至少种地还能解决吃饭的问题。政策上要求“谁占用,谁解决问题”,然而事实上却很难做到。配套政策不完善,建厂的速度赶不上开发的速度,农民在其他产业就业时遇到了困难。二是规范就业环境。受城市发展的影响,南口镇很多原来的良田都变成了建筑工地,可耕地越来越少,能分到土地的农户也越来越少,他们现在耕种的土地只是与大队签了一年合同。很可能明年就没有可承包的土地。但若问没有可承包的土地后会不会去打工或做小买卖,几个农民却断然否定了,因为大队手里还有一部分集体经营的土地,雇用村民种植,他们更愿意去找书记,安排他们当雇工。而出去打工的风险太大,经常是不打满一定的工期,工钱就一分不给。一个村民被老板欠了5000多块钱,一年多了都要不回来,还在打官司。外边的环境更控制不了,农民更愿意当农业工人,给集体种地,至少可以期待工资正常发放,维持生计。因此政府必须拓宽就业渠道、规范就业环境,保证所有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为农民转移就业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 参考文献: 1、龙方 农业结构调整的风险及其防范 《农业经济问题》XX年第1期2、萧扬 农业结构调整:调什么?怎么调? 《中国改革》XX年第4期3、张旭宏 我国农民收入现状与前景 《经济日报》4、农业部软科学委员会办公室 《农业结构调整与区域政策》 中国机械工业出版社 XX年11月5、王一娟 农业单靠结构调整迅速增收不实现 根本途径是使农业人口非农业化比重上升 《经济参考报》 XX年6月
【摘要】:本文是对当前北京市昌平区、顺义区农业结构调整状况的调研报告,通过分析调查中了解到的问题和动向,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京郊 农业结构调整 农业增收 农业产业化 农业结构调整是我国农村经济进入新的历史阶段的一项重要举措,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近几年,以发展设施农业、创汇农业、加工工业、精品农业、籽种农业和观光农业这六种新型农业为主的京郊农业结构调整,重点围绕一乡一品,一村一品发展专业化生产,成功地找到了实现现代农业的切入点和农村降级的增长点。但是,许多地方对结构调整缺乏有力的指导,农户之间,地区之间重复投入,既削弱地区经济互补性,又造成过度的盲目竞争和资源浪费。加入WTO后农业尤其是种植业面临更大的挑战,如何才能更好的在农业结构调整中发挥区域优势,防止个地区出现结构雷同?结构调整的一个主要目标是增加农民收入,但是伴随着新一轮调整的开展,农民收入增长趋缓的问题却日益严重,农业结构调整如何促进农民增收?结构的变动首先导致各方利益的冲突,如何在调整中保护好农民的合法权利?政府和农民应该扮演什么角色才能保证结构调整的顺利进行?下文涉及的四个方面是我们小组通过调查研究对以上问题给出的答案,也是对昌平、顺义郊区的调研活动的初步总结。这次调查活动的展开,主要是通过在村里与农民的个案访谈以及同村镇干部和区委领导座谈。在调查活动的准备前期准备、假设提出以及形成建议的过程中采用了文献法。最后提出的这些关键是围绕政府、农户在结构调整中的角色、地位,相互之间的权利、责任、义务关系。有些关系看似矛盾,实际上其中隐含着互相促的因素。
【昌平、顺义地区基本资料:】 昌平区,全区总面积135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6万亩,农业人口万人,农村劳动力万人。昌平区充分依托区域资源优势,整体规划,合理布局,实现了农业资源的最优配置:围绕百里山前暖带这一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形成了以苹果为主的苹果产业;以盛世富民公司为龙头,以养殖小区为基础,大力发展养殖业生产,逐步形成了以肉羊、奶牛等食草动物为主体,其他小品种为补充的序幕格局;以小汤山农业园牧草加工厂为龙头,全区种植以紫花苜蓿为主的牧草面积达7万亩;以民俗旅游为核心的白羊沟、羊台子等6个休闲产业区,建成了21个休闲观光园,19个特色现代农业园。 顺义区,全区总人口54万人,总面积1021平方公里,平原面积占%,耕地70万亩,其中菜田16万亩,果林面积万亩,林木覆盖率达%。全区有水产养殖面积3万亩。顺义区深化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实施科技兴农战略,形成了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社会化服务的格局,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农业经济的运行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精品农业、设施农业、籽种农业、创汇农业、观光农业、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迅速。1997年,被国务院评为农业综合开发先进县,被农业部确定为农业产业化示范区、全国种子工程示范县、秸秆养畜示范县和百强畜牧兽医科技示范县。1998年,被国家科技部确定为国家级城郊型持续高效农业试验示范区。连续三次跻身全国综合经济实力百强县(市),在全国80个基本实现小康县(市)中位居前列。XX年实现一产增加值亿元,农民人均收入达到5416元。顺义区依靠得天独厚后的地理优势形成了高价位瓜菜产业带、优质梨产业带、饲草产业带、速生林和苗木产业带四大产业地带。各类养殖小区星罗棋布。目前,全区共有规模养殖小区400个,其中种畜禽和食草家畜养殖小区已占总数的50%,养殖户万户。1997年,顺义区被农业部确定为农业产业化示范区以来,农业产业化经营走上了健康发展之路,涌现出前鲁北京鸭养殖中心、石门农副产品批发市场、汇源饮料集团公司、顺鑫农业股份有限公司、牵手果蔬饮品有限责任公司、天竺空港果蔬储运中心、南瓜粉力口工厂、北京潮河蔬菜基地等一批带动能力较强的现代化龙头企业。 推进结构调整至少要处理好的以下几种关系: 一、 结构调整的统一规划与农民的自主经营 在市场经济发育还不成熟的条件下,民间缺少完善的市场服务机构,从计划经济走来的、还是小生产的千家万户,在迈向千变万化的大市场过程中对政府的有着高度的依赖性。政府部门通过制定政策和贯彻政策,影响农民的资源配置和生产行为,把农民的微观活动引导到发展规划的框架之内,使农业结构调整按照政策规定的基本方向进行。另一方面,农民作为参与市场交换的微观行为主体,在农业结构调整中作为实施者的主体地位是不容置疑的。农民决定经营品种、生产投入、管理维护、资金分配并承担风险。特别是在种什么不种什么的问题上,经营者享有绝对的决策权,农民的生产经营积极性直接与农民主体地位的维护情况有关。目前我国正处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的过程中,计划经济的影响还很大,政府需要转变观念,转变作风,从法律制度方面保障农民的主体地位。调整农业结构要尊重农民的意愿,充分体现农民的经营自主权,发挥他们的创造性和积极性。保护农民的升昌积极性,就是保护农村生产力。政府既不要“缺位”,也不能“越位”,切忌强制命令,或替农民包办一切,这样不仅会给农民造成经济损失和社会不稳定,结构调整也无法顺利进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中第二十条规定: 耕地的承包期为三十年。调查中一些管理者反映30年不变的土地承包政策在很大的程度上制约了农业结构调整的推行。由于合同中给予农民多年的经营自主权,无法等到合同期满后,通过重新分配地块儿给愿意调整的农户而达到连片经营的目的,因此种植分散,喷施农药不便、收购难度增加,不利于集体统一调整、进行标准化生产。那么是否还应该给农民充分的自主经营权?从区域规划角度看,似乎农民对于集体土地的个人控制降低了结构调整的效率。但是如果连自主经营权都没有保障,土地的承包关系不断被调整,使用权的实现就很不确定的,农民哪还会有经营的积极性,政府的政策只能反过来成了制约农业结构调整的障碍。如果30年的承包是稳定的,那么,土地上种什么、什么时候种、什么时候收农户可以放心大胆的去考虑和安排。所以在外部就业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保持土地经营权30年不变,对于稳定农业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昌平、顺义地区的部门干部已经很明确地认识到,在结构调整中要尊重农民的意愿,不能伤害农民的生产经营积极性。但是说到尊重农民的经营主体的地位,还存在差距。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就是尊重农民的使用权,生产决策权,自主经营权,产品处置权和经营收益权。政府部门的工作人员依然视农民违背管理者,农民不听从指挥是因为农民没有远见,只顾眼前,而再深挖原因,为农民解决调整的后顾之忧上,还缺少更进一步的考虑。因此,农民没有调整并不是最重要,最重要的是制定政策,给予调整的农户一定的补贴,突出调整的优势,以求达到调整的最大化。 二 结构调整的规划与市场变动 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规划依据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是当地的资源情况,如土地、气候条件,农民的种植习惯和本身的素质等;二是实际的市场需求,这两方面引起了结构调整的长期规划和市场的不规则变化,形成了结构调整的风险。过去过多的重视资源而轻视市场调研,导致农产品出现结构性过剩,现在首要的是做好市场需要的调查与预测。市场需求具有暂时性、预测性,因此更难把握。经过一段时期的调整,农产品能否顺利卖出去,个别劳动能否转变为社会劳动,从而获利,这其中的不确定性,已经构成了市场经济条件下不可避免的规划风险。只有把二者紧密结合起来,从当地资源优势出发,充分考虑市场销售前景,才能把握好市场结构调整的方向。调查中有顺义区的农民向我们提起了一件事:前两年郊区农民看到市场上荷兰豆赚钱,纷纷扩大种植面积,结果上年几元钱一斤的荷兰豆,跌到几毛钱一斤,结果造成荷兰豆大量积压在农民手中,最后由于天气的原因使荷兰豆大量腐烂。为了农户在结构调整中尽量减少和防范类似的市场风险,政府部门要发挥信息灵通的优势,建立权威的信息网络,及时准确地向农民提供价格、生产、气象等信息,提供中长期市场预测,帮助农民按照市场需求安排好农业生产和经营管理。除此以外,政府还要大力维持市场秩序,完善流通机制,制定质量标准,严格市场准入制度。要协调市场与规划的关系,必须在两者之间找到一个支点,那就是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本质和核心在于农工商一条龙、产加销、经科教一体化,利益共享,风险共担,这种产业化经营方式在分散、化解和防范农业结构调整的风险方面可以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首先,农业产业化经营可以分散风险,传统的农业经营方式下,承担风险的主体是农业生产者,当然政府也分担,而农业产业化经营风险由农工商或产加销多个市场主体共同承担。其次,农业产业化经营可以化解风险。生产之前农民与龙头企业签订产销合同,农户按合同要求进行生产,最后把生产出来的产品销售给龙头企业。农户与龙头企业若能形成较为稳定的供销关系,可以化解市场风险,解决初级农产品的“卖难”问题。最后农业产业化经营可以防范风险。农业企业实体相对于单个农户来说,经济实力雄厚,管理水平较高,获得的信息丰富而全面,龙头企业更可以为农户提供技术培训与指导,有助于防范自然风险和规划风险。农业产业化经营把市场信息、技术服务、销售渠道更直接、更有效的带给农民,是稳定市场、加快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举措。 三 结构调整与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 农业结构调整是发展农村经济的重要举措。以农业生产为主业的农民,他们的收入如何变化,关系到农业结构调整的成败。顺义区XX年全年实现农业总收入60亿元,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6315元。新一轮农业结构调整这几年,农民收入增加缓慢,能否用农业结构调整不够深入、很大一部分农民仍保持着原来的生产模式来解释?是否农业结构调整本身也未必能给农民收入带来增长?关于农业结构调整能否带动农民收入的增长,学术界有很多相关的研究。其中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总队调查组在XX年第8期《调研世界》发表《不能低估农业结构调整的增收效应》一文,肯定了结构调整的增收作用。而早些时候,国家统计局有关、人事也曾表示,农业结构调整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受耕地面积、粮食安全、价格调节机制等因素的影响,单凭结构调整无法迅速提高,农民收入及其对农民收入增长的贡献不能高估。原因有三:第一,为了保证粮食等作物的产量,粮食播种面积调整幅度只能在30%左右,其他作物种植面积只能在30%左右的耕地上组合;第二,由于市场信息渠道不同,价格调控机制不灵,优质专用粮食销售渠道尚未打通,优质不能优价的现象较为普遍,优质品种大面积推广后,可能是价格从种植初期的优质优价到最后的一落千丈;第三,结构调整的直接成本也较高,优质种子价格就高,对生存环境和以后的投入要求一般也较高,风险也大,实现结构调整的农民手生产成本明显增加的影响,最终收入不一定能提高多少。也就是从种植面积受限、优质不能有优价和生产成本增加三个方面论证农业结构调整对现实收入的影响。可以说,除了京郊农民在种植品种上不受限制,粮经比例逐年降低外,其他两种情况都不同程度的存在,而且在调查中还遇到直接影响农民收入的情况。昌平区崔村镇过去种水稻,一户承包二三十亩地,每亩平均收入二三百,加上副业的收入,一年大概有一万三四千,现在由于京密引水渠的水禁止农业实用而改为种树,树本身没有收益,区里规定每亩地的管护费时300元,扣除其他费用,最终能到达农民手里的就200多块,承包二十亩也就4000块,加上不能在经营副业,这块损失区里有没有补偿,农民的总收入减少三分之二。农业结构调整在很多情况下无法带来农民收入的增长。还有一个原因,目前的农业结构调整还处于起步阶段,真正加入到结构调整中的农户还不是多数,因而很多地区的经济情况维持在原来的水平,不见增长。如何吸引更多的农户积极行动起来可能是现阶段要着重考虑的问题。为了推进农村结构调整,郊县政府也陆续出台相关的政策,比如为配合“大桃一品”的战略,昌平区积极建设五小水利工程,每年增加七、八十公里的水泥硬化路作为果园的配套设施。牛栏山镇出台了多项鼓励种果树的优惠政策,搞补贴、搞配套,给村干部发奖金。天竺镇薛大人庄村分出一部分征地用于种枣,枣苗给农户是只要一半的价格,重点扶植几户,让他们来传播技术,并为果园修路和建设配套的水利设施,资金一部分来自统筹款一部分来自区农业专项资金。政府近3年每年组织一次讲习,来的人每人给5块钱。今年组织五个山区村到天津蓟县参观梨树种植,先集中放到几户,树苗5、6毛买的,2毛钱卖给这几户。XX年后沙峪镇镇号召各村拿出补贴给农民栽树,乡镇组织买树苗,每棵5毛,给村民不要钱,镇里还给执行好的村干部发奖金。张镇长99年冬到13个村逐村推广,说服村民种果树,最后种的只占百分之几十。那么为什么政府极大的调整决心和政策力度,甚至是调整后明显的高效益都带动不起农民调整的积极性呢?似乎对于农民的引导只要以利诱之,让农民看到种植新品种、采用新技术获该做养殖的种种好处,就不怕农民不行动起来,做出调整。但在农民眼里,保证收益的稳定比追求变动中的增值更现实。尤其是在土地逐渐集中到新型农民手中的同时,还在向中老年农民手中集中,而在这部分人中冒险精神更加难觅,他们的决策更趋保守,对于调整的相应更加消极。农民决策模式的形成被认为和农业生产方式的特点有关。首先,农产品作为初级产品大部分价格都不高,与此相对,农民的生产投入大,农药、种子都占去了很大部分的收入,纯收入本来就不多,调整经营品种后,能不能保持现在的收入水平都很难说,因此,农民更倾向于相信前一年的经营经验,产生不做变更的循环。其次,农业生产过程是生命的繁衍过程,很难及时调整产品结构,而且农场品大多具有鲜活性,产品销售是否及时对农业效益的能否实现影响很大,一旦不能及时出售,它的性能和价值会受到极大影响。最后农业生产受自然条件的限制,对气候的依赖性强,近期京郊农民收入就受到了前几年所部遇到的风雨的影响。所以收入能否稳定、产品能否迈出、气候是否适宜,这些农业生产面临的不确定性导致了农民决策保守,只要他们面临的外部条件没有改变,他们的行为就不会有太大的变化。有人批评信贷资金很少流入农村,这固然与金融机构的经营重心不在于此,各项优惠政策并没有向农村倾斜有关。但是农民对于自己的持续增长能力没有信心,害怕到期时还不上款,因而对负债经营实在不感兴趣,很少主动寻求贷款。农业结构调整是一个不断调整的过程,是随着市场需求变化而相应调整的理性行为,但是农业的耕作的周期性特点以及农民求稳保本的心态,决定了大多数农民的调整不是滞后于市场需求的变化情况,就是不积极响应政府的结构调整决策。那么如何使农民的收入在这一轮产业结构调整中得到切实的提高?最重要的是改变农业结构不合理的现状,继而实现新的利益分配机制。我国的农业组织结构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分散,二是规模小。这两点在京郊也不例外。分散农户的同步调整行为,会导致市场的同步震荡、大起大落,产生对市场波动的放大效应;分散农户直接进入市场,不仅难以回避农业交易成本高的问题,也难以协调农户与市场的矛盾、在市场流通中占主导地位,如何促进农产品的加工增值,提高农产品的价格竞争力等。生产规模太小,则无法实现规模经营,农产品生产成本难以降低;与其他产业和企业相比,融资地位上极为不利。在这种情况下,本应由农民组织承担的功能却成了政府的职责。这样一来,不仅政府无法兼顾和处理不断涌现的问题,而且极易造成对农民正当权利的侵害。因此,进行农业结构调整提高小生产的组织化程度,通过采用股份交易额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收益分配,是参加合作经济组织的农户,除了获得生产环节的收益外,还能获得加工、流通环节的相应收益。 四、城镇化、土地集约化与农村劳动力转移 在XX年国务院16号文件里规定土地平分。土地分质量、分等级,导致坟地过于零散,地块儿小则影响农民加大投入的积极性,京郊部分乡镇并不是严格按照XX年国务院16号文件的要求均分土地,与农民签订30年承包合同,而是将全部耕地分为口粮田和承包地两部分,口粮田人均半亩,抛出机动地以外,都是承包地,承包期三年到十年不等;有的甚至不搞承包,就是集体经营,像顺义区城关街道,农用地主要是承包经营,个人承包的较少。而北小营镇城区附近的岳各庄则只有一年一签的承包地,没有口粮田。所以有一些地域广的村庄,集约化的程度还是很大的。像南口镇后洼村全村2800口人,90年开始发展果树,统一规划、统一标准XX年成为果品专业村,有的农户承包了村里40亩地。在人多地少的情况下,一部分农民要放弃手中的土地,开始多种渠道就业。有一种观点认为,农业结构调整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调整问题。首先,只作为初级材料的农产品,在目前市场饱和的情况下,货涌价跌,农民就增收无望;再者,农地矛盾不解决,农民收入就不会太高。的确,如果农村劳动力不能从农业中部分剥离出来,那么肯定不是所有农户的收入都能从农业结构调整中获得大幅度提高,人多地少这一矛盾的解决出路在农业之外,其他产业的分流作用不容质疑。据统计,XX年京郊完成国内生产总值615亿元,其中二三产业的产值达到522亿元,占总产值的%。占人口多数的农民怎么能靠%的产值增加收入?顺义地区XX年农村劳动力转移情况为:截至6月底,全区累计培训农村劳动力9900余人,万名农村劳动力转向二三产业。只有将农村剩余劳动力不断转移出去,才能为调整农村结构创造足够的空间。在将农村劳动力转向非农产业结构的过程中,政府部门需要重点做到两点。一是要扶持乡镇企业和积极引进项目投资办厂。沙河镇是北京的卫星城,随着城区的发展,周边农民仅有很少的一部分土地。当初收回土地转户时一个劳动力给一万五的安置费,还住上了新楼。然而工作难找,加上暖气费、物业费带来开支明显加大,很快钱就花光了,没有乐业,谈何安居,于是上访找领导的事情就增多了。农民们会想至少种地还能解决吃饭的问题。政策上要求“谁占用,谁解决问题”,然而事实上却很难做到。配套政策不完善,建厂的速度赶不上开发的速度,农民在其他产业就业时遇到了困难。二是规范就业环境。受城市发展的影响,南口镇很多原来的良田都变成了建筑工地,可耕地越来越少,能分到土地的农户也越来越少,他们现在耕种的土地只是与大队签了一年合同。很可能明年就没有可承包的土地。但若问没有可承包的土地后会不会去打工或做小买卖,几个农民却断然否定了,因为大队手里还有一部分集体经营的土地,雇用村民种植,他们更愿意去找书记,安排他们当雇工。而出去打工的风险太大,经常是不打满一定的工期,工钱就一分不给。一个村民被老板欠了5000多块钱,一年多了都要不回来,还在打官司。外边的环境更控制不了,农民更愿意当农业工人,给集体种地,至少可以期待工资正常发放,维持生计。因此政府必须拓宽就业渠道、规范就业环境,保证所有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为农民转移就业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 参考文献: 1、龙方 农业结构调整的风险及其防范 《农业经济问题》XX年第1期2、萧扬 农业结构调整:调什么?怎么调? 《中国改革》XX年第4期3、张旭宏 我国农民收入现状与前景 《经济日报》4、农业部软科学委员会办公室 《农业结构调整与区域政策》 中国机械工业出版社 XX年11月5、王一娟 农业单靠结构调整迅速增收不实现 根本途径是使农业人口非农业化比重上升 《经济参考报》 XX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