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参加“国际花园城市”评选陈述材料
广州市参加“国际花园城市”评选陈述材料
广州是华南地区的一座中心城市,位于珠江三角洲北缘,总面积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平方公里。广州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夏无酷暑,冬无严寒,雨量充沛,一年四季繁花似锦,历来有“花城”之美称。广州市是一座具有2200多年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历史文化底蕴深厚。1978年以来,广州市的国内生产总值连续23年以两位数的速度增长。2000年末,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亿元人民币,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4175美元;全市人口万人,其中本市户籍人口万人,暂住人口万人;建成区面积达到平方公里。人均居住面积达到平方米,居全国大城市之首。近年来,广州致力于实施“青山碧水蓝天工程”,建设现代化生态城市,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已逐步发展成为一座适宜创业发展和生活居住的现代化“花园城市”。目前广州正在申报“中国人居环境奖”和“联合国人居奖”。
一、积极整治城市环境,改善市容景观
由于过去的几十年中,广州市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欠帐”比较多,随着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城市建设管理面临的问题十分突出:城市规划滞后,城市建设结构布局不够合理;基础设施建设跟不上城市发展的需要,交通阻塞总状况严重;商业网点和室内市场建设跟不上市场发展的需要,违法建设现象大量涌现;城市绿化发展缓慢,市区“温室效应”不断增大,城市居住环境呈现恶化的态势。
近五年多来,我们针对这些问题,围绕建设“最适宜创业发展和生活居住”的现代化中心城市,全力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综合整治,广州的城市面貌迅速改善,城市环境质量明显提高。
我们加快园林绿化建设,逐步完善了城市园林绿化体系。我们加大“森林围城”的力度,高标准建设广州环城绿色生态屏障,先后建成自然生态保护区4个,森林公园33个,城市绿化广场12个,城市公园29个,城市道路绿化工程160多项。1996年至2000年全市新增公共绿地1280多公顷,逐步完善点、廊、环、面的绿化体系,形成“森林围城,城在林中”的局面,实现了园林绿化建设的跨越式发展。我们突出抓好广州市的“市肺”——白云山的建设,用5年时间完成了3万亩松林的林分改造,把原来的纯松林改造成为多品种、多层次、多色彩、多结构、多功能的混交林,并完善其生态游憩功能,新建了30万平方米绿化休闲带,使白云山逐步发展成为集调节生态环境、旅游观光、休闲娱乐等功能为一体的风景名胜区,每年有1500多万人到白云山旅游休闲。到2000年底,我市绿化覆盖面积达到95004公顷,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达到13032公顷;园林绿地面积达到86204公顷,其中园林绿地面积10759公顷;公共绿地面积公顷。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绿地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分别从1996年初的%、%、平方米提高到2000年的%、%、平方米。公园总数达到125个,公园面积达到公顷。这些指标均居中国大城市的前列。今天的广州,就像一个大花园。
我们全力构建城市道路主骨架,完善城市交通道路系统。我们将改善城市交通作为城市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对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持续进行高强度投入。1996年至2000年五年间,广州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总投入达到627亿元人民币,超过前40年总投入的3倍。2001年,计划投入亿元人民币。大部分用于城市交通路网的建设。先后建成了5座跨江大桥,1条双向6车道公里的内环路,1条双向6车道60公里的环城高速公路。新建和扩建了30多条城市主干道路。逐步形成了由快速路网,主干道路网和次干道路网构成的层次分明、功能明确的道路交通网络体系。到2000年底,我市城市道路长度达到2887公里,道路面积达到3923万平方米,人均道路面积达到平方米。与此同时,我们加快了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建设步伐,地铁一号线全长公里,已于1999年6月建成通车。目前我们正推进建设地铁2、3号线的建设和新机场轻轨、城郊列车路线的建设。
我们积极整治城市环境,努力改善城市面貌。全力“治脏”,动员市民全面清理城市各个区域的卫生死角。对城市道路实行16小时保洁,对城市生活垃圾实行上门收集,做到日产日清,全部实行无害化处理。对城市建设工地实行规范化管理,从源头上遏制了余泥渣土撒漏污染环境和施工噪音扰民等问题。重典“治乱”,制订一系列管理法规,整治违法建设和机动车辆乱停放等行为。近五年来,广州市清拆过去一个时期形成的违法建筑1200多万平方米,目前市内的违法建筑已基本清拆完毕。全面清拆违章设置的户外广告,规范户外广告的管理,1999年全部清拆了市内的香烟广告,使广州迈入了无户外烟草广告城市的行列。全面整治静态交通秩序,机动车辆的停放逐步走上规范有序的轨道。全力美化市容景观,先后投入11亿多元人民币,按照岭南建筑风格对商业街区和陈旧楼宇重新整饰改造,目前已有3个街区改造成为环境优美的商业步行街,有5000多栋建筑物的立面和屋顶进行了重新整饰美化。
我们积极推进城市景观工程和标志性建筑的建设,努力塑造新的城市形象。以新、旧两条城市中轴线和珠江岸线为主,构筑“一横两纵”的城市景观体系。从1998年起启动109项城市景观工程的建设,目前已完成了98项。重点规划建设了广州艺术博物馆、广东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广州体育馆、广州国际会展中心、广州歌剧院和广州报业文化广场等一批新的大型标志性建筑,其中部分建筑已建成。这些标志性工程的设计全部采用国际招标,按照国际一流标准建设。这些标志性工程陆续建成后,将会使广州的城市形象和文化品位提高到新的层次。
二、积极保护文化遗产,大力弘扬历史文化
广州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先后有南越、南汉、南明3个封建王朝在此建都,遗产众多。目前有文物保护单位156个,其中国家级16个,省级28个,市级112个。广州是岭南文化的代表,秦汉造船遗址、西汉南越国宫署及御花园遗址、南越王墓、光孝寺、圣心大教堂、镇海楼、中山纪念堂、陈家祠、余荫山房和西关大屋、商业骑楼、东山红楼群、爱群大厦、白天鹅宾馆等古今建筑都蕴涵了深厚的岭南文化特色。
近年来,我们在迅速城市发展的过程中,加强了对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对可能埋藏着历史文物的区域,我们划定保护范围和控制地带,先后划定了22处文物保护范围。对新发现的文化遗址,我们全力做好发掘和保护工作。1995年,我们在旧城区发现南越国王宫署遗址后及时划定了万平方米保护区,并由市政府拨出亿元人民币搬迁区内建筑物。对区域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我们采用测绘、拍照、摄像等多种保护措施,及时实行分类保护。对具有传统风貌和地方特色的街区,我们划定控制区,进行重点保护,目前已在老城区划出16个控制片区。对需要抢修的重要文物古迹,近五年来,市政府共拨出亿元人民币专款进行抢修维护。对源远流长的地方传统文化艺术——粤剧,我们重点保护,新建了粤剧艺术人才培养基地,每年组织大规模的演出,使这种具有深厚地方特色的艺术形式得以承传发展。对独具特色的迎春花市、迎春花会和南海神诞等岭南民俗,政府给予积极扶持,每年举办盛大的活动。赛龙舟是广州的一项群众性传统文化体育活动,历史悠久,政府在每年农历5月“端午节”举办规模盛大的“龙舟赛”。
三、努力保护城市环境,保持城市的持续发展
近几年来,我们加大环境保护工作的力度,积极治理环境污染源,全面提高城市总体环境质量,确保了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
我们加强对工业污染的防治。近五年来,共投入亿元人民币,完成了948项工业企业污染项目的治理,先后对位于居民住宅区、水源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内的124家不能就地治理的污染型工业企业实行搬迁或关闭,彻底解决了这类企业的污染问题。
我们全力完成国家提出的环境污染治理目标。1996年,国务院明确提出了“一控双达标”的目标,即到2000年,全国所有工业污染源排放污染物要达到国家或地方规定的标准,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在国家规定的指标内,重点城市的环境空气、地面水环境质量按功能分区分别达到国家规定的有关标准。我们按照这个要求,向环境污染宣战,如期实现了国家提出的奋斗目标。到2000年底,广州列入国家考核计划的2941家企业全部如期实现达标排放,市区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达到%;环境空气、地面水环境质量按功能分区均达到国家标准。广州是全国按期实现“一控双达标”目标的三个省会城市之一。通过治理,一度受到严重污染的珠江水重新变清,鱼虾大量回游繁殖。
我们积极开展环境综合整治。加快环保基础设施建设。近五年来,先后建成了3座污水处理厂,目前有4座污水处理厂正在建设之中,到2000年底,全市生活日处理污水能力已达到63万吨,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到2005年将达到70%以上。我们全力推进机动车污染防治,针对广州目前130多万车辆机动车辆废气对城市环境造成严重污染的状况,对机动车废气污染展开综合整治。从1996年7月1日起,对路检测不合格的汽车强制安装尾气净化器;1997年10月1日起,在全市推行使用无铅汽油;当月城区大气铅浓度平均下降了61%;1997年12月1日起,对机动车实行禁呜喇叭,当月城区交通噪声平均峰值下降了3分贝;1998年3月起停止发放新的摩托车牌照,2000年10月1日起,对不符合环保要求的轻型机动车不准在本市生产、进口、销售和发牌。通过严格控制,广州市机动车辆排气达标率已从1995年的%提高到2000年的%。我们积极发展“绿色交通”,目前已有2/3的燃油公交车和1/5的出租车使用液化石油气。我们在饮食服务业中全面推行“油改气”,在饮食服务业中广泛使用石油气和电等清洁能源,目前全市已有7787家饮食服务业户改用清洁能源,饮食服务业黑烟污染从根本上得到了控制。我们积极推行燃煤脱硫,在燃煤、燃油企业中广泛推广使用低硫燃料、脱硫剂和脱硫装量,目前广州建成区的烟尘控制区覆盖率已达100%,SO2排放得到了有效控制。通过努力,广州市的环境质量明显好转,2000年,市区空气中二氧化硫为毫克/立方米,比1999年下降%,二氧化氮%毫克/立方米,下降%,总悬浮颗粒物毫克/立方米,下降%,降尘量吨/平方公里∙月,下降%,空气质量水平已经进入全国大城市前列,市区空域保持了蓝天白云的良好状态。地表水和饮用水源水质达到国家考核标准,区域环境噪声和道路交通噪声连续7年下降。在2000年全国46个重点城市的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中,广州市名列第七,比1999年的第28名上升了21位。
四、广泛组织公众参与城市建设管理,共同创造优美的城市环境
我们提出“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人民管”的口号,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建设管理城市。政府实行政务公开制度,在作出城市建设重大决策之前,广泛征求社会多个阶层和广大人民群众意见;在进行城市建设管理的过程中广泛动员组织人民群众参与。“珠江新城”是代表21世纪广州新形象的中央商务区。我们在制定发展规划时,先举办规划方案展示,并通过媒体和因特网向社会各界公布,广泛吸收社会各界的意见制订了完善的发展规划方案。广州歌剧院是广州正在规划之中的重点标志性建筑,我们在对该建筑物设计时,将来自中国大陆、美国、德国、奥地利和中国香港的五个设计单位的设计方案和模型向市民展示,请市民提出意见和建议,共有1876人参加投票,共提出了256项建议,我们在此基础上选出最佳设计方案,并对设计方案进行了修改完善。珠江两岸景观工程是广州的一项标志生工程,我们在建设这个备受瞩目的浩大工程时,设计了6个方案,每个方案先建设一个15米长的样板段,广泛征求市民的意见,12000多名市民参加了优选方案投票,我们据此选出最佳设计方案,并进一步修改完善,为这项工程制订了完美的设计方案。为了整治和维护城市交通秩序,我们在全市共组织了11988个服务组,496个志愿者协会,2227个青年服务队,26万我名志愿服务人员。为了整治城市环境秩序,近三年来我们组织了8次全市市民统一大行动,共有28万多人次参加了整治脏乱现象义务劳动。从1999年至2001年,广州市社情民意调查中心跟踪调查市民对广州城市环境的评价,市民的满意率1999年10月达到%,2001年6月达到%。
五、面向二十一世纪,确立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
适应新经济时代的到来、中国即将加入WTO和广州市行政区域的调整,最近,广州市政府组织开展了城市发展“概念规划”,在此基础上编制广州城市总体发展战略规划,为城市未来发展制订了稳定的城市框架和可持续的发展战略目标。
我们确立的城市发展战略目标是: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资源开发利用和环境保护相协调,强化广州作为华南城区中心城市的商贸、文化、信息中心和交通枢纽等功能,提高中心城市的地位和作用,使广州在21世纪发展成为一个高效、繁荣和文明的国际性区城中心城市。一个适宜创业发展和生活居住的山水型生态城市。
我们确立的城市规划战略目标是:以区域共同发展与生态优先为前提,保持地区生态平衡,利用广州经济高速增长和中国快速城市化的机遇,采取跨越式发展模式,调整城市空间结构,完善城市功能,促使城市结构由单中心向多中心转换,以促进产业化水平的提高和城市社会经济的稳定、健康、持续发展。
我们确立的城市土地利用战略是:将全市划分为5个片区,21世纪重点发展位于广州南部的番禺片区,将该区建设成为华南地区的航运中心、临港工业区、新兴产业区和区域服务业核心区,具有南国水乡风情特色的现代化新城区。以中心片区为基础,建立“都会区”。“都会区”由旧城大组团、南翼大组团、东冀大组团、北翼大组团构成,呈多中心、网络型的空间结构。在旧城大组团建设成广州城市传统的商业贸易中心、环境优美的历史文化名城;在东冀大组团以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依托,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导向,建设成为广州制造业的基地;在南冀大组团发展基于信息网络技术和知识经济的新兴产业,建设综合性新城区;在北冀组团集中发展航空运输业、现代化物流业、仓储业、无污染轻型工业、都市型生态农业,增强交通枢纽、生态屏障功能。
我们确立的城市生态环境战略是:基于区域与城乡生态环境自然本底及其承载能力,建构与城市建设体系相平衡的自然生态体系,形成城乡生态安全格局,实现城乡生态良性循环,促进城市与自然的共生、保障、促进,引导城市可持续发展,为把广州建设成适宜创业发展、居住生活的山水型生态城市创造条件。以山、城、田、海的自然特征为基础,构筑“一环两面楔”、“三纵四横”的生态主廊道,建设多层次、多功能、立体化、复合型网络式的生态结构体系,形成“山水中的城市,城市中的山水”的山水城一化化城乡生态格局。
我们确立的城市综合交通战略是:构筑以机场、港口、铁路为龙头,以高快速道路和快速轨道线为骨干的安全可靠、高效快捷的交通运输,适应、促进并能合理引导城市空间拓展与未来的持续发展,强化广州作为交通枢纽、物流、客流中心的地位,充分发挥华南经济中心、国际商贸中心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