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台新闻采编实习报告
首先感谢大家在我实习期间两个多月来的教导与关爱!
在泉州电视台实习的两个多月时间里,无论从理论上还是实践上都有不少收获,使我更真实、准确地理解电视新闻采编和电视制作。从理论方面来说,实习期间的活动,一方面是对在校期间所学知识的一个检验,也是对自己所掌握的理论知识运用的考核,另一方面实习活动,增长了更为具体实在的新闻采访经验的理论知识,特别是老记者对于各种新闻采编的经验,这是在课堂上学不到的,也是最实用的理论知识;从实践方面来说,从前期的采访准备工作到后期的编辑工作,真真切切地认识了整个新闻采编工作的具体流程,和工作当中的点点滴滴。
在没有到电视台实习之前,对新闻的采编工作也只是一知半解,一般都是通过书本和电影电视了解的,认为记者是很强势的群体,知识面涉及很多领域,既是政府的喉舌,也是受众的****窗口,可以为政府做时事宣传,也可以为百姓做一些实实在在的事情。但实习经过告诉我不是这样的,因为记者他首先也是人,所以在电视台实习的日子,先学会的是做人,先做好人,处理好与各类人的关系,灵活应对不同的人群,才能做好工作。下面就谈谈我在实习期间的心得体会。
在电视台实习的日子里,我学会的第一句话是:“多看多写多总结”。
在学校学习的基础理论知识固然很重要,对我们专业领域上的一些操作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也可以让我们更快地适应新闻的采编工作,但是实际上,新闻采编工作远远要比在学校所学的要来得更复杂、更细致。比如说写稿,如果你永远用从书本上的所谓“实用写作”来指导你的写作,有很好的悬念、很好的逻辑,辞藻优美,你的稿子也许会是一篇很优秀的文学作品,可能适合于专题类的新闻写作,却不是一篇很好的新闻稿,从学校出来的我们往往没有摆脱书面语的写作方式,在稿件的处理上常常会出现一些跳跃的逻辑、出现大量的形容词、设置一些所谓的悬念,虽然也知道新闻的“五w”,和写作的各种结构,比如像“倒金字塔结构”,但真的让你来写,就不知道应该如何来安排文稿结构,从何入手、如果收尾。
最难的是给新闻取一个准确、形象、生动、的标题,写一段漂亮的导语,让观众一看就把视线锁定在你所采编的这条新闻上,所以,如果可以,从开始实习的时候就应该先抛开自己的主观认识和立场,把自己当成一个初学者,从零做起,每天找一定的时间来阅读老记者的各类优秀稿件,认认真真地分析其结构和语言组织,体会不同新闻文字稿的不同表达方式,不同记者不同的写稿风格,然后自己写一些稿子让老记者点评。同时,每天抽出一定的时间看央视新闻联播或者凤凰中文资讯台新闻,学习体会更为专业权威的新闻写作和表达。把每一天出现的写作错误和学习心得写成经验总结,然后当天分析消化。
刚开始写稿的时候,取新闻标题是让我感觉最难下手的事情,虽然在学校学习过新闻写作有很多的标题命名方法,但到实际运用上就什么都忘记了,而且面对每天面对的都是不的新闻题材。新闻导语也不知道应该怎么写,只是很直白地表达,根本没有对新闻稿正方进行高度准确的概括只是把它当成一个引出正文的引子来写,另一方面,在写稿的时候,往往不自学地会使用一些形容词,虽然知道这是新闻稿的大忌,但由于平时的书面语表达习惯,总是会不自学地把形容词用到稿子上去。刚开始时,因为不知道摄像记者拍了什么画面,所以写稿的时候往往会写出一些没有画面匹配的句子,这样容易造成“虚构”,经过老记者的一番教导之后,记在本子上,在后来的采访过程中留心一下现场情况,留意一下摄像记者拍的画面,犯错就越来越少了。
第二句话是:“多问多想多了解”。
学问学问,要学就要问,到电视台实习时什么都不懂,比如说外出采访会议新闻,不知道应该留意什么,哪个是主要领导,是什么职位,会议由谁负责,应该找谁要会议相关的资料,谁的讲话要记录等等,采访种各类社会新闻的话,也不知道应该问什么问题,要哪方面的数据,回去稿子怎么写,哪些可以写哪些不可以说等等?如果这些都不知道那就什么都做不了了,你的采访工作也就无法进行,这时候向老记者求教,老记者一支招你就明白了应该注意哪些事情,哪些应该说哪些不应该说,然后自己积极主动地去,记录领导讲话,准备提问的问题,准备越多越好,但提问时只找一两个比较好的问,写稿前多看看其它媒体如果报道,既可以借鉴又能避免雷同。
一方面,在写稿的时候,一个好的题目是一篇新闻的核心,它是正方的菁华提炼,也是新闻写作能力的一个重要表现。另一方面,写稿一般都要从小处落笔、中心重要分析、收笔总结展望,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新闻由头,找一个形象生动,富有代表性的新闻由头,因为一个好的新闻切入点,是一条新闻能否吸引受众的关键所在,所以,应该揪住采访新闻过程中比较生动形象的细节,或者有代表性的情节,写好新闻由头。充分调动自己的知识内存,给新闻稿取一个准确形象生动的名字,开好头,行好正方,精彩收笔,从新闻从业者的专业角度写好新闻稿,从受观的心理出发,表现新闻的宣传价值和传达受众希望了解的信息,尽可能多的信息传达给受众。 《1》《2》
当然要写出信息量大、信息准确、结构较好的新闻稿,而了解信息主要的工作就是“沟通”,前期的采访准备工作是十分重要的,这就要求在前期采访中必须了解大量的相关信息,了解信息有多种渠道,首先必须掌握电视台内部同事之间做过该类的新闻报道的时间和方向,什么时候播出,还有哪些尝深度可挖,有没有画面可以借用,这是同事之间的沟通。采访的时候,被采访对象也许不善于表达,那么你就应该主动地与受访者交谈,化去他对你的生疏感,打开他的话匣子,从其口中了解更多的有用的信息,这就是与被采访都沟通的技巧了,要从不同的方面向被采访者提问,引导他让他说出更多的信息,不管能不能用得上,回来再进行筛选利用,这是与“被采访对象”的沟通。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与各相关部分保持良好的沟通联系,当我们需要哪方面的数据或者情况时,以便及时地了解,这就要求我们做好对外一些部门的单位的公关工作,这是“对外沟通”。 还有就是与新闻主任的沟通,很多时候有一些新闻可能有潜在的问题,或者涉及广告之类的情况,或者涉及一些领导的出镜顺序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及时地和新闻主任沟通,了解一下如何处理,避免犯不必要的错误。
第三句话是:“灵活应变留有余地”。
新闻本来就是一种新近发生的变动的信息,所以在采访的过程当中免不了出现各类意想不到的情况,而新闻的真实性与时效性是新闻最重要的两个方面,有时候记者外出采访往往不能及时回到台里进行后期的编辑,这时我们应该灵活处理,比如,把大致的稿件内容用电话或者邮件传达给上班的同事,让其迅速写下来提交送审,再用地方电视台的设备或者互联网进行画面的传送,这样就可以在第一时间地播出新闻了。在采访过程当中,可能会遇到不配合采访,甚至阻止采访的人,这时作为记者就应该小心处理,改变原来的采访计划,通过别的渠道了解相关信息,从别的角度来做报道,争取从不同的来反映相同的题材,避免不必要的冲突。
遇到有争议的新闻题材时应该学会让当事者双方发言,或者让权威人士进行讲解分析,自己不要主观评判,尽量用客观公正的立场来报道新闻事实。在采访的过程当中,特别是涉及一些可能构成侵权的新闻题材中,特别应该注意可能构成各类权的画面和语言,特别是涉及名誉侵权和涉及未成年人犯罪的应该小心谨慎,做好合理合法的处理,降低可能构成侵权的机率。
现在的传媒都是“资源共享”,比如说今天报社发什么新闻我们电视台还没有做的,那么我们可以从中找到新闻线索去报道相同题材的新闻,但有一点要注意,那就是要充分发挥电视的优势来做,电视有画面可观性的优势,所以我们要充分发挥这一优势来传达相同的新闻信息,但是在做这一类新闻的时候,应该注意尽量包含报社报道的信息,又要做到突出他们所没有做到的更有价值的信息,纵横结合,把新闻报道得更广更深,这样做起新闻来才更有优势。
在做新闻报道的时候,应该学会如何整合和分解信息资源,整合信息是分解信息的前提,分解信息是整合信息的目的,一般动态新闻只是传达某种信息,没有什么深度和广度,但如果我们把信息整合一下,然后分解成不同的单元,做成一个纵向有深度、横向有广度的新闻报道,既可以把新闻做得更好,又可以增加新闻报道量。用主任的话来说就是“有二说一、有三也说一”,所以,在做新闻报道的时候一定不能没有留下余地,留下一定的空间是新闻报道迂回的需要,也是减少一些不必要麻烦的有效措施。
第四句话是:“立意求新多拍少写”
新闻每天都有,但不表示不相近相似,这就要求记者从不同的角度来看问题,反映动态消息,从不同的角度挖掘不同的深度,从不同的立场来看问题来做新闻报道,这些工作从前期的采访工作到定稿,再到后期的编辑工作都必须始终贯穿。一个好的切入点是一条新闻的生命力,不同的文字结构传达的立场和信息就会有很大的差异。如何盘活一条没有多大吸引力的新闻,那就需要记者对新闻报道题材的深刻理解和创新能力了,比如说一个不起眼的新闻线索,如果简单地报道,根本没有什么新闻价值,但如果可以从中找到一些感人的故事情节或者典型人物,那么情况就完全不同了,因为它具备了新闻的趣味性和贴近性,对受众来说有很大的吸引力。电视新闻的强势是画面而不是语言,一条能够不听解说词,就能让人看明白新闻报道所要表达的信息的新闻才是成功的新闻,当然,我的意思不是说新闻的解说词不重要,解说词也一样重要,但是画面是第一位的。从另一个角度来讲,多拍少写的也有很多好处,一个是省去了我们写稿的时间,更直观地表达新闻信息,发挥了电视新闻的强势。另一个,很多权威性的语言并不适合记者本身来表达,所以,采用画面或者采访同期声的形式更能准确表达新闻信息,避免不必要的新闻越权和侵权。
第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