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

位置:首页 > 范文 > 工作计划

2011年政府工作安排

发布时间:2024-09-01 03:32:28

  2011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冲刺年,是我市“止后移、争进位、站前列”的关键年。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参与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规划的实施,坚定不移地实施赶超式发展战略,坚定不移地把扩大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作为加快发展的总抓手,千方百计推进重大产业和重大项目建设,千方百计推进结构调整和科技创新,千方百计加快宜居城市和小城镇建设,千方百计加快生态建设和农业产业化建设,千方百计推进重点领域改革,千方百计改善民生和保持社会和谐稳定,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跨越。

  综合考虑各种因素,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建议为:生产总值增长11%;财政总收入增长18%,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8%;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引进省外5000万元以上工业项目资金增长20%;实际利用外资增长8%;外贸出口增长8%;城镇化率达到42%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以内。

  为实现上述目标,政府将重点抓好以下七方面工作:(一)狠抓重大产业和重点项目建设,加速扩大投资规模及经济总量

  全力推进产业招商。以“重大产业和重点项目推进年”活动为抓手,大力实施产业招商,精心策划一批项目,成功引进一批项目,加快推进一批项目,顺利落户一批项目,进一步加速产业集群,推进质量振兴战略,提升产业规模和水平,努力形成在国内乃至国际上有重大影响的特色产业,实现招商新突破和产业大发展。继续在境内外组织重大产业招商推介会或洽谈会,力争引进超亿元人民币或一千万美元以上重点项目100个,超5亿元人民币重点项目30个,引资总额达到200亿元人民币。继续深入开展产业基地和工业园区“五上”创评活动,力争全市国家级和省级产业基地完成主营业务收入430亿元,增长30%,实现利税60亿元,增长30%,其中,丰城煤电循环经济主营业务收入突破130亿元,高安建筑陶瓷达到100亿元,樟树盐化工、袁州医药、市本级机电、奉新纺织、上高鞋革、万载花炮突破30亿元,丰城精品陶瓷、宜丰竹木加工、万载有机食品突破15亿元。以加快产业基地发展为依托,力争全市工业园区实现主营业务收入亿元,利税总额达到亿元,税金总额达到亿元,三项指标均增长25%。积极策应和融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加快区域内丰城、樟树、高安三市的产业对接,打造特色亮点。

  积极抓好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盯紧国家和省投资动态,进一步加大跑项争资工作力度,着力提高项目前期工作水平,全力争取国家和省在资金、项目和政策方面的支持,力争更多的项目落地、投资进资。进一步完善重点工程跟踪服务机制,力争更多的重点工程项目尽快开工、尽早发挥成效。加大扩大内需中央投资项目管理力度,确保所有扩大内需中央投资项目按要求全部开工建设。加快宜春明月山机场建设,开工建设靖安洪屏抽水蓄能电站。力争建成昌铜高速公路南昌—奉新(靖安)段,并启动奉新(靖安)—铜鼓段建设。力争建成高安建筑陶瓷产业基地铁路专线和樟树盐化工基地铁路专线一期工程。建设宜春(高安)国家建筑陶瓷质量检验检测中心。加快启动丰城铁路专线、丰电三期和樟树盐化工码头建设。全力配合杭长铁路客运专线建设。力争启动宜春铁路货场和火车站的搬迁改造工作。完成昌金高速宜春收费站亭改建。加快推进咸宜吉铁路前期工作,确保列入国家“十二五”铁路建设发展规划。

  大力推进中心城区六大产业发展。深化“做大中心城、做强市本级”战略,加速推进“三大战役”,坚持高位推进和市区联动,强化责任到位与操作效能,进一步加快基础设施、物流平台、服务平台等相关配套建设,不断增强产业集聚能力。着力引进落户一批投资规模大、科技含量高和创税能力强的支柱型重大项目,积极创建特色产业基地。把建设“锂电新能源产业基地”作为重中之重,强力推进平台建设、项目建设、资源整合,既重招商,力争引进35个重大项目,特别是“航母级”龙头企业,更重落地,力争20户企业投产,签约企业80%以上开工,尽快“初具规模、显现形象”,尽早建成拥有锂电企业群、占据产业制高点的“亚洲锂都”。按照“发展提速、比重提高、结构提升”的要求,突出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巩固提升生活性服务业,大力发展公共性服务业,进一步增强城市活力,促进服务业与其他产业的互动发展。

  (二)加快农业产业化和新农村建设,力争“三农”工作的新优势

  大力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做强主导产业。认真实施“双十双百双千工程”和国家新增千亿斤粮食工程,坚定不移地抓好粮食、竹木、畜禽等10个优势特色产业,重点做强粮食、畜禽、竹木产业,做大油茶、蔬菜、中药材产业,做优茶叶、苎麻、水果、有机农业产业,力争2011年全市年销售收入超亿元的重点龙头企业扩大到50家以上,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1000家。做实农业招商。依托农业主导产业、优势农产品和农业龙头企业,大力开展农业产业招商,确保涉农产业招商引资额占全市招商引资总额的20%以上,每个县(市、区)引进1~3个亿元以上农业招商项目。做优城郊农业。以基础较好的城郊为突破口,统筹规划,精心组织,大力推进农业示范区建设,努力把城郊农业示范区建成新品种、新技术的示范基地和培训基地,市民的观光休闲基地,城市“菜篮子”的供应基地。2011年,全市争取建立10个1000亩以上的城郊农业示范区。建立和完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动植物疫病防控体系和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            

  扎实推进新农村及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实施“五大工程”:一是全面开展“森林宜春”建设。紧紧抓住我省实施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战略和我市建设“国家现代林业示范市”的契机,大力推进造林绿化“一大四小”工程建设,努力形成“生态系统完备、林业产业发达、森林文化繁荣、人居环境优美”的绿色发展体系。2011年,确保完成植树造林万亩;创建绿色示范集镇53个、绿色示范村庄200个,建设省级城市森林(湿地)公园10个。二是扎实推进农村清洁工程。进一步加强领导,加大投入,落实责任,推广宜丰垃圾无害化处理模式,逐步建立农村环境整治管理的长效机制,为顺利实现“一年试点启动、两年面上推开、三五年大见成效”的总体目标奠定基础。三是扎实推进和谐小康家园示范村建设。继续以行政村为单位,以产业为特色,采取领导挂、部门联、企业帮的办法,努力打造一批产业特色鲜明、生态环境优美、配套功能完善、集中连片的农村新型社区。四是扎实推进水利工程建设。突出抓好水库除险加固、农村水利建设,解决农村安全饮水问题,加快水利项目前期工作,不断完善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与乡级水务站建设。切实做好防汛抗旱工作。五是扎实推进农村路桥建设。加大农村公路建设力度,全面实现“村村通”水泥路。继续按照“县(市、区)长负总责、一桥一领导”的要求,推进农村渡改桥工程,抓好工程建设节点和项目资金配套工作,严格项目资金和工程质量管理,确保年底竣工通车率达到100%。

  认真落实各项惠农政策和强农举措。扎实开展减轻农民负担专项治理工作,紧盯农民建房、农村中小学收费、“一事一议”收费等重点领域,保持对加重农民负担行为打击的高压态势,确保农民负担不反弹。不折不扣地落实各项涉农补贴,加大对农业农村项目的监督抽查力度,确保政策落实不走样、农民群众得实惠。采取发放培训券的形式,积极开展农民工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大力实施“阳光工程”、“雨露计划”和“金蓝领”等农民教育培训工程,提高农民素质和增收致富能力。创新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全面落实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独生子女伤残死亡特别扶助等九项规定政策。

  (三)加大中心城及城镇群的建设力度,全面提升城镇化水平

  进一步增强中心城的辐射带动功能。以执行《宜春市中心城总体规划(2011-2030年)》为契机,围绕“把宜春建设成中部地区最佳宜居城市”目标,全面推进“城在林中、水在城中、人在景中”的生态园林城市创建,继续大力实施“13579”绿色工程,巩固提高城市创建和城市管理成效,力争今年中心城在全省率先获得“省级生态园林城市”称号。加速推进人口倍增计划。继续抓好机场a线和b线道路、明月立交桥、卢洲大桥、宜春南路贯通、环城西路320国道改造、秀江东路延伸二期建设,尽快完善中心城区的基础框架和服务性功能设施;抓紧宜阳大厦和文化艺术中心的装修施工,确保2011年全部交付使用;加大旧城改造力度,开工建设锦绣大桥、明月大道,适时启动状元洲公园改造、沿河中路改造、秀江西路改造、卢洲路延伸等项目建设。

  切实推进县城建设。坚持城乡统筹发展,精心组织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的编制工作,加快以宜春中心城为中心,以县市城区为次中心,以乡村集镇为接点的城镇群建设,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积极策应中心城创建生态园林城市活动,加大县城生态园林建设力度,已获得省级园林城市的县市要积极启动创建省级生态园林城市工作;正在创建省级园林城的,要争取申创成功。进一步做活经营城市文章,按照“做大县城、做强经济、提升老城区、拓展新城区”的发展思路,坚持“四个优先”,即:规划优先,大手笔、高档次做好县城规划,拉大城市框架,增强县城承载功能;拆迁安置优先,进一步加快城关地区危旧房拆迁改造和城中村改造;基础设施建设优先,加快城关地区路网建设;社会事业优先,不断完善城市功能,聚集人气,致力提升城市的档次和品位。

  努力加快小城镇建设。以建制镇为重点,加快培育特色优势产业,加大空心村改造,增强服务“三农”能力,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努力使小城镇成为当地辐射和带动农村发展的消费中心、生产要素集散中心、“三农”服务中心、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中心。建立科学合理的村镇规划管理体制,坚持规划一张图、审批一支笔、建设一盘棋、配套一条龙,大力规范村镇农民建房行为,切实改变规划无人管理、实施难以到位、建设混乱无序的问题。注重典型引路、示范先行,优先发展资源、区位和人文等比较优势明显、产业支撑有力、经济活力较强的小城镇,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区域经济格局。促进投资主体的多元化,重点抓好道路、绿化、供排水、环卫等基础设施和学校、卫生院、敬老院、文化中心等公共设施建设,力争在城镇污水处理、农村垃圾处理、农村危房改造等方面实现新突破。稳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放宽城镇户籍限制,使在城镇稳定就业和居住的农民有序转变为城镇居民。进一步加大依法用地管理力度,既加大新增建设用地报批力度,又依法依规供地,努力实现全市“零问责”目标。

范文相关阅读

范文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