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广播站工作总结及思考,生存环境,校内环境,校际环境,社会环境,组织文化建设
发布时间:2024-08-09 06:07:54
一 广播站的现状
简介:广播站成立于2002年,在学院各级领导的亲切关怀和大力支持下,广播站各届同仁经过六年的努力发展,现拥有播音、编辑、导播、记者共五十余人,已具备了完整的采、编、播、导体系,拥有覆盖全校及周边多个学校的户外播音和调频播音,听众达万余人,同时创立了独立的网络平台——人信之音广播网,并参与编写了第一本社联活动刊物,现在的广播站已经是一个横跨平面、立体、网络等多媒体形式的综合强势校园媒体。
生存环境
任何组织和个人都是生活在社会这个大的有机体中的。广播站作为学校中的一个学生组织外界环境特别是校内环境对于广播站的生存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广播站现在所面临的环境已经大大的不同于六年前广播站创立之初。这些变化对于广播站既是重大的机遇,又是严峻的挑战。
1 校内环境
广播站成立发展的六年也是我校快速发展不断成熟完善的六年,学校中原有的各学生组织如 院学生会、院社团联合会、广播站、舍委会、院报、各系学生会、网络信息部等,正在经历着一轮整合风潮,在这一大形势下广播站积极开展同具有相同宣传职能的网络信息部和院报的合作,努力做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既提高了编辑记者 专业素质又丰富了校园网中的校园新闻,真正实现了共赢。另外网络信息部在人信之音广播网的创立之初还给予了我们宝贵的技术支持。
此外广播站还加强了同各系学生会的联系,建立了通讯员制度,使各系的活动及先进人物更好、更快、更全面的得以报道。今年广播站同信息管理系的合作就是一个成功的范例,广播站也因此弥补了已往新闻触角不够灵敏,新闻渠道少的问题。同时还丰富了晚间节目,并更好的起到了宣传学校方针政策,引导正确舆论方向的作用。
广播站站长作为校学生会七大常委之一,广播站同院学生会的关系不可为不密切,然而广播站在过去五年中事实上是独立与院学生会之外的。从历次学生会换届上也可看出广播站是同院学生会、院社团联合会并列的三大院级学生组织,而经过此轮整合,广播站遭遇到了甚为尴尬的身份认同危机,即属于学生会有独立于学生会。这种新的定位相较以前的认识在工作中比较难以把握。在这一年的摸索磨合中也确实存在一些不和谐不愉快的事,归根结底这是老观念与新情况间的矛盾。广播站院同学生会,广播站同院学生会内各部的关系都需要双方重新认识建立共识。如何屏除歧见、紧密团结 共同为我校的学生工作贡献最大的力量,这将是广播站与学生会需要共同面对的挑战。
2 校际环境
广播站一直以来同外校的兄弟部门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如 师大人文广播站、华侨外院广播站、长税信息经济学院广播站、记者站,本学年有同长大旅游学院广播站、吉林建工工城学院、晨风杂志社取得了新的联系,并邀请了长大旅游学院参加了我站品牌活动“我为歌狂”大型文艺晚会(包括原有兄弟站师大人文、长税经济),取得了很大成功。通过同各校兄弟单位的交流学习,我们得到了很大收获。如通过长税信息经济学院我们邀请到了吉林IT信息网的陈雷总经理座谈我站的考研与就业节目与同学们现场座谈大学生就业创业等问题直接的接触生动真实的事例,博得了同学们的热烈反响,进一步增加了人信之音广播站在同学们中的威信。同时为广播站积累了良好的社会资源。
3社会环境
相较于广播站的校内环境和校际环境,广播站的社会环境传统上来讲是比较薄弱的一环。但也是今年成果最喜人的部分。
首先广播站加强了同正规社会媒体的联系,在学生处孙潇水老师和温美琳老师的热情帮助下广播站分别结识了吉林人民广播电台的宇航、丑丫、西翎等数位专业主播,给我们的活动以大力的支持并对我们的业务给予专业指导。另外我们也依靠自己与长春晚报取得了联系,并将在我校建立一广播站为主体的长春晚报工大人文记者站。为我站的编辑 记者提供长期的培训及实习机会。同时还为我站慷慨的提供建立网络电台的网络平台及服务器等。热心的为我们安排参观正规电台报社的机会。更重要的是为我们报道校园新闻通往专业媒体的绿色通道。我相信这对广播站的发展将具有里程碑性的意义。
其次我们结识了如吉林IT信息网陈雷总经理及大学时代传媒有限公司周阳总经理等社会企业界人士。为广播站的发展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社会资源和社会经验。给广播站扩展职能发挥更大的作用创造了有利条件。
此外,今年我站的冯晶晶、乔雅兰两位主播共同入围了瓦萨国际滑雪节冰雪天使总决选,从五千多名长春各大高校报名者中脱颖而出为我校我站赢得了荣誉,进一步扩大了我校我站在长春市的影响。另一位主播林芳至同学还入围了吉林电视台主办的吉林风采之星比赛,也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页次:1/2 1条/页 共2条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未页 跳转至:12